中學積極應對學生關鍵能力培養帶來的挑戰

2021-01-19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訊 12月16日,由中國教育在線、新東方優能中學教育主辦的「2017年新中高考改革背景下課程改革與人才培養論壇」在杭州學軍中學舉辦。

左起:陳驍、嚴一平、張禹、楊士軍、王旭東

為更深刻地探討立德樹人背景下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由上海教育雜誌社總編輯陳驍主持的圓桌沙龍在下午舉行,出席圓桌討論的嘉賓有上海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嚴一平、山東青島實驗高中副校長張禹、上海復旦附中副校長、復旦二附中校長楊士軍、浙江省溫州市教育評估院質量評價科科長、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業委員會委員王旭東,嘉賓們就如何培養學生關鍵能力以及育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等話題展開了討論。

嚴一平:能力培養我的理解就是鍛鍊,平臺很重要,一個人的發展關鍵是應該有健全的人格,無論是領導力也好、合作能力也好,積極向上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會有親和力、才會有魅力。

能夠正確認識自我也很重要,就是自我的評價,有的人往往評價不準,要麼把自己看的太低,過分的壓抑,也有的人太看好自己,太自大了,這樣對將來發展都是不利的。學生將來要發展好,人格的健全和正確的自我定位,再加上各種歷練,學校應該創設一些平臺,我們現在很關注社團,關注學生自我管理,關注社會實踐,這些平臺是需要打造好的,讓他在實踐過程當中歷練,在自我管理的時候也可能碰到人際關係問題。在社團活動當中,也可能碰到合作問題,讓學生進行體驗是更重要的。

張禹:關於這四種能力,對於認知來說,機器都可以做到的,關鍵是能力。要實現這幾個能力,關鍵是讓孩子幹他自己願意幹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容易把成年人、家庭,甚至社會的標準硬加在孩子身上,包括現在高考改革,是原來教育教學讓學生不願意在課堂裡呆,大人把社會的東西一定要硬加給孩子,很多家長讓孩子複製一個自己,孩子不可能做你原來重複的事情。

關鍵是讓孩子做自己願意做的,學校要構建足夠豐富的課程,讓學生能夠參與。如果能夠參與的活動、課程越豐富,這個時候再回到課堂中,最關鍵的是尊重孩子,讓他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

楊士軍:第一,確實要給他們載體,如果孩子就是關在教室裡開展課程,肯定受到局限,課程體系的建設和給孩子提供多種可能的平臺這是我們要思考的。

第二,要有設計,什麼樣的時間做什麼樣的事情,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自己管自己的設置,把大人的思維放進去肯定不行。

上海對創新很重視,楊浦區叫做知識創新城區,旁邊大學、科研院所比較多,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和周圍的實驗室、先進研究院所等籤了一些基地,這些基地的課程老師就可以利用他們業餘的時間或者課程的時間進行深入學習,這樣把最前沿的東西也可以通過這樣的遊學很好達到。當然,還可以到省外去,甚至到國外去,一個立體化的學習,原來我們只關注遠方,現在我們落到實際。

王旭東:四個關鍵能力雖然剛剛提出來,也許有的校長覺得很遙遠,我覺得已經在發生了,特別是浙江、上海的新高考已經提出了,7選3,課程的選擇和專業抓鉤、和將來的職業掛鈎,從高一開始人生規劃,一直到高考結束、高考志願填好,都要去做。

三位一體的招生、高校的自主招生,這裡高校的招生主要考四個關鍵能力,自主招生也側重這個能力,而且分值很大,自主招生獲得資格相當於20-90分的加分,三分一體佔30%的分數,這個就需要考創新能力,自主招生有兩個加分:一是學科特長;二是創新,而這一些都是學校要做的,名校要做,普通學校也要做。2016年清華北大這些好的學校在浙江招生的時候,裸考只招70人左右,自主招生、三位一體招600多人,清華北大在浙江裸考23個,三位一體招了200多個,2017年一些名校,像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中國科技大學,在浙江計劃數910,裸考只有62個,這個角度來說培養四個關鍵能力不是遙遠的事情,也不是將來的,也是現在進行時。

陳驍:嚴校長講四種能力的培養要通過實踐來發展這樣一些能力,張校長的意見是發展能力要通過足夠豐富的課程來實現,楊校長提供很多方法、手段,也提出要培養關鍵能力,很重要的還是解決負擔的問題,解決時空的問題。王老師提供了非常多的數據,進一步強調關鍵能力的培養是有機體。

在三位校長辦學過程當中,在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也好、發展學生綜合素養也好,有沒有遇到非常大的困難,這些困難是什麼,學校在用什麼方法解決?

楊士軍:我們學校比較特別,背靠復旦大學,家長學術水平都比較高,相對來說比較開明,比較認同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我們從初中開始給學生更寬廣的教育,這個和復旦大學這幾年特別注重通識教育相關,另外對基礎教育的認識,應該是全面發展。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想了很多辦法:

第一,一定要確保現在中考和高考需要的成績,我們注重三個有效:有效的課程、有效的教學、有效的作業,讓孩子們把時間省出來,節省出來的時間是可以做一些更有利於夯實他們長遠發展的事情。

也有一些限制,比如說現在上海已經參與了國家的研學行走,學生在40個正常教學時間去的,國家要求也是這樣,這個時間怎樣協調?還有安全的問題、收費的問題,義務教育不能亂收費的,這種政策的東西,這種後續的保障我們不得不考慮。

第二,從學校實際來說,如果給上級部門提建議,大家呼聲很高,要讓教育家辦學校,外面的金箍咒稍微松一些,給願意做事情的校長或者學校更多的支持和鬆綁,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訴求。

張禹:困難各個學校基本上差不多,在現在的社會呼籲中,特別是學生的發展需求的情況下,各個學校在資源上都感覺到很缺乏,在資源上這是學校巨大的困難,學校想了很多辦法整合社會資源,但是對於學校來說在這方面的能力還是有限,這是在客觀條件上的一個最大的困難。

在做的時候還有另外一個困難,就是自身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老師很難突破名校的情節,哪個學校都想多送幾個清華北大、復旦交大,而我們往往拿著這種目標在學校作為衡量,作為學生來說很受傷的,教育工作者要多考慮這些。每天清華北大,使這麼多的學生每天背負這麼大的負擔,我們教育工作者也提醒自己,要把這個事兒放下來,這個困難來源於自身。

嚴一平:困難的事情是兩個,第一,自我定位問題。我們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高,什麼能力都能夠培養出來嗎?有的時候不能過度培養,這個度的把握比較難。第二,學業和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有的時候處理上還是有一些壓力的。我們有一個學生會幹事,工作做的很出色,但是學習上一般,家長就會有這樣的壓力,要求孩子先把書讀好。傳統文化的衝擊還是能夠感受到無形的壓力。

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可能要和家長交流如何來培養孩子:第一,不要過度講將來要做什麼,壓力太大,因為很多是天生的,所以千萬不要過度開發,創新人才是一個氛圍,是一個文化。第二,教育觀念需要和家庭教育聯繫起來。

陳驍:從各位校長的反應當中,學校要推進一些能力培養方面的東西帶來了一些障礙,幾位校長都在積極應對挑戰,並且有一些具體措施。

我想問一下王老師,您是一個評估專家,有一個非常大的挑戰,這些能力培養了,我們究竟怎樣來評估或者怎樣來評價,來證明我們這些孩子能提有了長足的發展。

王旭東:評價是最難的,也是最難攻克的,評價不要在乎創新能力強弱,我更覺得參與是最重要的,比如說創造發明,不要在乎一定要發明什麼,一定要拿到專利,獲得發明創造的方法、體驗、過程比任何都重要,我們評價是評價過程參與以及積極性、收穫。包括職業教育也是一樣,現在孩子想當什麼,想當醫生,說明他不會當醫生,他有這個想法,並付之行動,我們通過評價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激勵功能,促進功能,校長要改變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把四個關鍵能力的要素和活動項目納入到評價體系中,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這樣我覺得就夠了。

陳驍:謝謝專家的分享,大家收穫非常多,而且我覺得到現在為止大家已經非常聚焦,非常達成共識。高考確實是一個指揮棒,引導中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但是改革是一場永遠沒有盡頭的奔跑。當今社會教育價值觀遠未形成,面對外部壓力校長很難毫不妥協,但是一個堅守教育專業立場,具有高度責任感和文化自覺的教育工作者也會在觀念交織中尋找根據地,學校就是我們的根據地,從細節入手,終將形成以人為本的教育體系。

相關焦點

  • 為學生成長培養「關鍵能力」
    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一直堅信:具備「關鍵能力」才是成才的關鍵。多年來,學校通過培養學生四種關鍵能力的實踐,對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成才之魂。
  • 構建學生「關鍵能力」培養閉環體系
    本版11月和12月連續刊發了數篇關於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稿件,筆者讀完後深受啟發。關鍵能力不僅影響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也有很大啟示。高職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既有共性,也有差異,「關鍵能力」的內涵和外延值得進一步深入討論。
  • 醫學教育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新挑戰?
    論壇匯集醫學和教育學領域眾多專家學者,圍繞高等醫學教育以及人才培養所面臨的機遇挑戰與未來發展進行研討。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林蕙青指出,進入新時代,我國醫學教育發展處於特殊的歷史發展節點上,需要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深刻反思,重新審視未來的醫學教育如何更加積極地應對新挑戰,明確我們應該堅守什麼,改革創新什麼。
  • 人民日報新評彈:尋找學生的「關鍵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曾提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自我發展、學會適應改變」等五大關鍵能力。   從目前我國中學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中學生應該具備的關鍵能力主要有4種,即批判性思維能力、有效溝通能力、基於項目的學習能力和生活管理能力。
  • 校長日記:這門課培養的能力讓我們從容應對疫情挑戰
    「確立正向目標,懷有正面情緒去積極投入到生活學習當中。跨越困境、鍛鍊堅強的意志,從而培養出獲得幸福的能力。疫情來臨之時,這會成為師生們克服困難的有力武器。尤其對於目前正面臨升學壓力的高年級同學來說,就更為重要。」
  • 如何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
    有研究結果表明:積極的心態決定了是否可以成功的85%。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你;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有什麼樣的思維和行為,就有什麼樣的未來和人生。學生在高中三年會有較大變化,班主任應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助力他們健康成長和發展。
  • 高職教改應更關注學生的關鍵能力
    文章發表後,有研究者對此表示異議,認為當前高職教改的核心不應再放到專業技術技能的訓練上,而應著眼於培養學生在產業結構、勞動力市場不斷變革大環境下的應對能力。孰是孰非,歡迎大家對此發表自己的看法。    網絡化、智能化、數位化的快速推進帶來了勞動力市場的瞬息萬變和工作世界的深刻變遷,如何面向未來、適應變化,是未來勞動者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
  • 2021年化學學科關鍵能力與必備品質研討會籌備工作會議在遂寧中學...
    為進一步提升專委會會員的專業水平,探討新高考政策下化學學科關鍵能力與必備品質教學應對策略,交流教育教學心得,12月25日,2021年化學學科關鍵能力與必備品質研討會籌備工作會議在遂寧中學介福校區召開。遂寧市直園區及各縣區專委會理事長、秘書長共計20餘人參加。
  • 高中體育培養學生積極運動心理的有效方法
    本文將從改變教學策略,以興趣改善運動心理;豐富心理暗示,以引導優化運動心理;科學賞識學生,以肯定培養運動心理三個角度來分析高中體育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積極運動心理。關鍵詞:高中體育、積極運動心理、培養策略自從我國開始推進素質教育改革事業之後,體育學科的課程地位便逐漸凸顯出來,尤其是在近些年來,我國教育部針對體育教育提出了大量改革建議,逐步明確了體育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也衍生出了「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等正確觀念。這就需要通過一系列手段不斷優化學生的積極運動心理,讓學生切實實現健康成長。
  • 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著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結合人才培養特點和學生結構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系列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協作精神,推動教改成果轉化,營造校園科技創新氛圍。以學科競賽為載體,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為進一步加強學科競賽活動開展,改革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學校採取「邊學習,邊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教學模式,實現由傳授知識為主向能力培養為主的轉變,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思維激發教學,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提高學習效果。
  • 東港一小著重培養學生「四大關鍵能力」
    為培養學生「四大關鍵能力」,3月30日上午,東港第一小學第二屆「科技夢想秀」活動啟幕。華容道、孔明鎖、玩轉魔方、飛機擲遠、F1方程式賽車組裝、七巧板拼圖、保齡球大賽、魔幻空間……場上,孩子們靈動的眼神、飛轉的小手、陽光的笑臉、齊心協力的比拼,讓每一位家長和老師無比欣慰。
  • 西安市第三中學以學為主培養未來菁英
    原標題:西安市第三中學以學為主培養未來菁英教師們近距離感受各種改革模式帶來的經驗和創新,深受鼓舞,進一步激發了投身課堂模式改革創新的動力和熱情,為後續改革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領導班子深入課堂調研,與教師「面對面」交流,共同探討教學方式改革;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對改革工作的考核激勵。一批有功底、善鑽研、勤進取的教改優秀教師湧現出來,起到了積極的示範作用。
  • 疫情加速財務轉型,這份報告提示關鍵應對能力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最近發布了《中國企業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會計活動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業務模式升級改造,信息技術,財務共享,成了會計人員普遍認為眼下企業在會計活動中最需要加強的前三項關鍵能力。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會計信息調查中心去年12月發放問卷,共收到1360份樣本,涵蓋31個省市自治區、18個行業以及小微、中型等4類規模企業。
  • 英語課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那麼,作為一名中學英語教師,應該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呢?我認為應做到下面幾點:一、課堂上運用英語教學,讓學生多聽。運用英語教學是指教師運用適當的英語課堂用語組織教學,包括傳授英語知識,提問學生,指導學生學習等活動都應該用英語進行。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使用英語教學,對學生的口語有很大的幫助。
  • 江蘇省泰興中學致全校學生和家長的一封信
    為更好地加強家校聯繫,共同應對疫情,現就新型冠狀病毒的預防和控制及學生寒假學習,特提出如下建議與要求:一、請同學和家長朋友們關注各官方政務微信和學校家長微信群上推送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有關內容,了解疫情相關信息,學習健康防病知識,提高自我防護能力。二、停止外出活動。
  • 南開大學附屬中學:擁抱新高考改革 培養領袖型人才
    借力「眾教平臺」、電子班牌、智能排課打造時空界限 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針對新課改所帶來的對學生在校自主研修、解決答疑需求的時空限制,南開大學附屬中學也在積極探索中找到解決途徑——2017年4月,學校在雲校園平臺上依靠網絡技術,將課堂現場教學、網絡平臺教學相結合進行了眾教平臺的嘗試,以高中歷史課為例,將面對面的傳統課堂學習方式和課後網絡在線學習相結合
  • 合肥新華實驗中學:寄宿制培養 小班化教學 培育自立型優秀學子
    學校秉承辦好人民滿意的寄宿制中學的目標,打造擁有家庭溫度的校園,全身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生活自理能力。目前在校生近千人,實行小班制教學,每個班級人數控制在36人以內,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發展需求。
  • 培元中學:擬在新高一成立「樹人班」,全方位規劃學生的培養
    南音傳承、科技創新、心理教育和體育傳統項目這四個特色品牌已形成完整、科學、有效的培養體系,特色教育成效顯著,共獲得全國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全省僅有6所中學獲此殊榮),福建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榮獲由教育部等7部委聯合頒發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基層賽事優秀組織單位」、2018、2019連續兩年榮獲教育部等9部委授予的「優秀科技教育創新學校」
  • 高中市級骨幹教師培養對象培訓在巴蜀中學開班
    近日,重慶市2020年市培項目——高中市級骨幹教師培養對象培訓(高中數學)在重慶巴蜀中學開班。據巴蜀中學教科處主任周劉波介紹,此次培訓,採用「在場學習·實踐驅動」的教學模式。參訓學員們從關注「如何教」到關注「如何學」「如何組織學」。
  • 愛培優合伙人張濤濤:強基改革浪潮中,中學迎來命運交叉口
    「強基計劃招生的本質,也是綜合評價招生,即不再『唯分數論』,而是通過多元化評價,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作為在教育行業深耕近十年的老兵,張濤濤時刻關注著政策改革對基礎教育帶來的變化,而且對自2014年以來推出的新高考方案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