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運動與啟蒙運動的對比與關聯

2021-02-23 晨修晚禱

轉自丨至聖閱讀

世界, 談論啟蒙運動遠遠多於宗教改革運動;同時在教會, 談論宗教改革運動也遠遠多於啟蒙運動,本文將兩個做了一些對比,希望對我們了解教會史有點拋磚引玉的作用,同時更讓我們警惕今天教會的市俗化和信徒的市俗化!

在神學上,我們對啟蒙運動要有多面的回應,一方面,我們高舉路德的十架神學和加爾文對罪的教導,人們天然的本質已被罪捆綁,單靠屬世的智慧去尋求,最終只找到人的驕傲和撒但的謊言,唯有在信心中聆聽神在十架上的應許,我們才能尋著真神。

宗教改革運動與啟蒙運動,表面看來是兩個水火不相容的運動。前者高舉聖經的權威和人的罪性,後者強調理性的權威和人類在不斷地進步。

基督徒作為改革運動的承繼者,對啟蒙運動是否只可全盤否定?

無論從歷史或神學的角度,我認為都需要一個較立體化和詳細的答案。 

啟蒙運動反對特殊權威

先從歷史說起。一般而言,啟蒙運動是指十七世紀在歐洲開始的一個思想運動,目的是推翻以特殊權威為真理根基的思想模式,嘗試以(在他們眼中)普世通用和無偏見的理性作為一切知識的基礎。其中的先鋒包括哲學家如法國的笛卡兒(Rene Descartes)、英國的霍布斯(Thomas Hobbes)和洛克(John Locke)等,而德國的哲學家如康德(Immanuel Kant)和黑格爾(Georg W F Hegel)把這運動推至高峰。黑格爾試圖把所有人類的知識,歸納為理性自我成長的宏觀敘述(meta:narrative),然而後世的哲學家多否定他這宏大系統的價值,啟蒙運動也算被劃上句號。簡而言之,是要解決改革運動的一些後遺症,面對新教唯獨聖經的口號,天主教神學家普遍以懷疑主義作回應,例如怎知哪些書卷才屬於聖經?如何從經文的眾多解釋中決定哪一個是對的?而天主教徒笛卡兒,則把懷疑主義推到極端,他提出怎樣知道知識本身不是幻象?笛卡兒認為在那思想的自我中,可以找到一切知識不可動搖的根基。又如新教徒洛克,他看到宗教的爭論在歐洲和他的家鄉英國帶來無數戰爭,遂鼓吹各宗派互相容忍,當在信仰上有分歧時,以理性討論作仲裁,就不用動輒幹戈,洛克為此理想創造了一套博大精深的認知論,決定什麼道理是人人都應該同意,什麼可以有分歧。 

讓不同信仰和平對話

啟蒙運動的起因是多元化的,自然科學在這段時間的突破(最好的例子是牛頓),是重要的元素而尋找一條道路,讓不同的信仰在公共的平臺中和平對話,是另一個主因。大部分啟蒙運動的哲學家都視自己為信徒(休謨 David Flume是明顯的例外),他們的目的不是摧毀宗教,而是要建立理性化的宗教;他們揭示了宗教改革運動的一個嚴重弱點,就是宗教改革的領袖仍活在中世紀的理想中,即一個社會只有一種宗教,多元化的社會還不是他們需要思考的議題。啟蒙運動塑造了今天西方多元化社會的公共語言,理性的對話成為解決衝突的途徑,人權、自由、民主等成為公民社會的目標,這些都是啟蒙運動的好果子,是對神普遍恩典的肯定,我們不可能亦不必回到之前的世界。  可是,哲學家對理性宗教的追求,往往把傳統信仰貶低為初階的宗教,宗教改革所提倡的聖經權威,被視為是不成熟的信徒的幫助,理性才能為我們揭示宗教的真正內涵。英國的自然神論(Deism)認為人類理性的共識(conmmon sense)可取代啟示成為信仰的權威,康德把神的存在看作道德理性派生觀念(也就是說,神的存在只是我們在建構道德理論時的一種假設),都是理性宗教的代表;理性宗教認為理性是人類進步的力量,信仰的中心由罪和悔改轉移到人類的潛能和努力。從宗教改革的信仰看來,啟蒙運動的宗教已把理性變成偶像。  

在神學上的回應  

一方面,我們高舉路德的十架神學和加爾文對罪的教導,人們天然的本質已被罪捆綁,單靠屬世的智慧去尋求,最終只找到人的驕傲和撒但的謊言,唯有在信心中聆聽神在十架上的應許,我們才能尋著真神。啟蒙運動假設人可以透過理性去掌握神,也就是假設神是世界的一部分;宗教運動強調神超越世界,唯有神主動揭示祂的心意,我們才能了解和親近神。啟蒙運動誤把公眾對話的要求視為宗教的精髓,所得到的是一個無法滿足人心靈需要的頭腦式宗教。在今天后現代的社會,我們要重拾改革運動中那份活潑的信心和對神的敬畏,向世界揭示啟蒙運動無法領會的現實。  
另一方面,改革宗的傳統相信一切的真理建基於神的啟示,啟蒙運動對世界的了解和公民社會的理想,其實是建立在基督教的世界觀;敬拜神的自由是其他自由的根基,神的道是人類理性的源頭。神的信實是自然律的保證,神賦予人尊嚴是人權的立足點。簡而言之,啟蒙運動的理性無法自圓其說,它需要神的啟示作為根基和批判,我們在肯定啟蒙運動價值的同時,又指出它的實現離不開信仰層面。  總括而言,宗教改革運動和啟蒙運動有敵對之處,亦有相輔相成之處;我們要持守改革運動的敬虔,同時可視啟蒙運動的公民社會理想為基督徒獨特的貢獻。 

1、哲學家今天仍在爭議啟蒙的進路出了什麼問題(如Jurgen Habermas和後現代哲學家的爭論)。 

2、信仰與理性的關係是極複雜的問題,Steven Cowan編輯的Five Views on Apoloretics(Grand Rapids,Ml:Zondervan,2000)提供了入門的介紹。 

3、換言之,神學是宣揚神的啟示的學問。而不是研究人類宗教情懷的學同。這是巴特(Karl Barth)所強調的。 

4、今天流行的基要式宗教、新時代宗教、感情宗教是對西方啟蒙世界觀的各種反作用。 

5、可參Os Guinness、Alasdair MacIntyre和MaX Stackhouse等,他們從不同的基督教傳統論述這道理。

...


你是否願意了解創造天地萬物的神,為什麼願意賜下祂深愛的獨子為我們做替罪羊而死在十字架上?如果你願意的話,請打開聖經吧!請走進一個高舉十字架的救恩、傳講聖經真理的教會吧!

將心和靈放置何處,不僅影響今生的福樂,

而且決定永生的福樂!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

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敬  請  關  注

晨  修  晚  禱

...

相關焦點

  • 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考綱要求:(星標重點)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1)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2) 啟蒙運動複習表述:1.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2.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3.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 歐洲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
    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11世紀後,隨著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城市的興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的悲觀絕望態度,開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而這些傾向是與天主教的主張相違背的。在14世紀城市經濟繁榮的義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天主教文化的反抗。
  • 啟蒙運動的錯誤和遺恨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啟蒙運動中物極必反所帶來的災難和危害,大大地抵消了正面意義。中國由於對西方文明史的斷章取義,對啟蒙運動誤解很深,不知道啟蒙運動應該當一個中性詞來用,不應作為一個褒義詞來用了。西方對啟蒙運動的批判一直存在,到21世紀聲音越來越響亮,終於通過網絡技術傳到中國來了。也只有到了網絡時代,普通的中國人才理解,啟蒙運動所倡導的理性至上原則極大地禍害了人類。
  • 歐洲啟蒙運動時期對於教育的意義
    啟蒙運動是指歐洲17~18世紀發生的一場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這也是繼文藝復興之後又一次偉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啟蒙運動誕生在法國,最終影響了整個歐洲。其之所以誕生,有著多方面的歷史背景和原因。
  • 德國史:17世紀德國的宗教、文化和啟蒙運動(三)
    很明顯,一些領主是有意識地受到了啟蒙運動的影響。比如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他對有關法國的一切都極感興趣,在他還是王位繼承人的時候,就與伏爾泰有書信往來。即位後,腓特烈二世邀請伏爾泰到普魯士宮廷,自己也被稱作是「無憂宮的哲學家」。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西亞和約瑟夫二世的改革也應當視作啟蒙運動的產物。不過,其直接原因的確和哲學思想的影響關係不大,而是來自於更為迫切的經濟、社會、軍事和政治目的。
  • 啟蒙運動和民眾與法國大革命之間的密切聯繫
    啟蒙運動的特殊性——天時啟蒙思想是法國大革命的指導思想,而啟蒙運動毫無疑問是啟蒙思想的來源地。但在啟蒙運動之前,歐洲已經有過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運動,為什麼只有到啟蒙運動時,法國才爆發了大革命呢?原因在於,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這三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是以一種遞進的方式來逐步瓦解教會等封建勢力在歐洲建立的牢固的統治。
  • 從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
    法國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後,在歐洲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啟蒙,就是啟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給尚處在黑暗中的人們帶來光明與希望,反對蒙昧主義、專制主義和宗教迷信,打破舊的傳統觀念,傳播新思想,新觀念。進步思想家對封建意識形態發起全面批判,企圖使人們的思想從傳統偏見、神學教條、天主教會和專制政權的壓制下解放出來。
  • 落日餘暉 · 西方文化基因: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郭繼承老師)
    到了13世紀14世紀的時候,這個突破口就要開始產生了,這也是我們所理解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之所以發生的原因。首先是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它的經濟快速發展,當老百姓的生活開始豐富起來以後,宗教的很多禁忌,就會和市民生活的需求產生矛盾。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的某種程度的發展,為衝破整個宗教思想的束縛,準備了一種條件。
  •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 07 宗教改革以來的復興運動_下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 07 宗教改革以來的復興運動_下主講:林慈信牧師_校對:劉加立弟兄_文字:James弟兄現在我們來看,既然加爾文和他的學生們
  • 英國文化熱與法國啟蒙運動(伏爾泰的椰子讀後感)
    伏爾泰的椰子一場運動的背後必然有先驅者來推行,啟蒙運動作為思想解放運動自然少不了思想家的推動。如果要說英國文化熱影響了法國啟蒙運動,那麼最先影響的應該是諸多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首先,在法律和政治制度方面,從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的專制統治和防止天主教復闢這樣的非暴力政變開始,《權利法案》不僅廢除了政治領域方面的君主個人權威和專制統治,還廢除了報刊雜誌、學術著作的審查制度,保證了言論和出版的自由,之後英國的政治改革不斷擴大
  • 【 知古鑑今】宗教改革運動 從東羅馬帝國亡至十六世紀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以上所述中世紀晚期的教會亂象與種種改革的嘗試,成為孕育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土壤。對教皇教會的不滿,普遍存在社會各階層中。率先在德國起義,引發「抗議宗Protestant宗教改革Reformation」的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 美國大覺醒運動:宗教信仰自由的鬥爭
    公元十六世紀,歐洲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這場運動帶來了歐洲各國社會各階層的思想變動,使得新教派逐漸為人民所信仰。宗教改革運動由於移民來自歐洲的各個國家,他們信仰著以路德教、再洗禮教、加爾文教為主等諸多的教派,但是當時的執政者將上層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作為官方教派的同時,對勞動人民廣泛信仰的教派進行打壓
  • 2020廣東事業單位考試:簡談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知識點匯總
    二、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一)文學三傑1.但丁(1265-1321)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先驅」。
  • 歐洲中世紀的伯格音運動:一場以婦女為主題的宗教改革運動
    引言在十六世紀的歐洲社會中,宗教改革的出現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宗教改革運動中,「伯格音運動」就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世紀的歐洲,伯格音運動是唯一一次以婦女作為主體的宗教改革,在教會改革的時代背景之下,女性的獨立意識也逐漸覺醒。雖然說伯格音運動曾有過一段輝煌的發展時期,但最終這種運動還是在社會的發展浪潮中末落下來了。
  • 2020軍隊文職歷史學專業知識:簡談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
    二、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   (一)文學三傑   1.但丁(1265-1321)   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先驅」。
  • 宗教改革:一場向前看的回歸運動
    我們的紀念,是為著天上那位三位一體的上帝是如此深愛我們,親自籍著他忠心而又勇敢的僕人幫我們除去一切的障礙、攔阻和門檻,尤其是那些表面冠冕堂皇的虔誠偶像,他都親自破碎。這場改革運動貫通歷史,將神的國度大大拓展,正如今天文中所言:宗教改革強調回到新約和教父時代的原始教會,而實質上它卻是一場向前看的運動。願我們了解並紀念那段歷史,為的是更知道神如何掌管他的國度和百姓。
  • 宗教改革與你_2020 宗教改革紀念日_上
    宗教改革與你_2020 宗教改革紀念日_上主講:林慈信牧師_校對:劉加立弟兄_文字:劉姐妹弟兄姐妹平安
  • 知識進步與天賦人權:神聖羅馬帝國啟蒙運動的主旨和目標是什麼?
    在啟蒙運動中,人被看作是衡量事物的標準和一切努力的目標。因此人成為思想的中心點,以至於人的這一方經常被用來反對以前的被視作珍寶的宗教的另一方,亦即思想著的人本身成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和標準。
  • 啟蒙運動 300 年,還要繼續啟蒙嗎丨Editor's Pick
    在過去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啟蒙運動常與理性主義聯繫在一起,被描述為反封建、反宗教、推崇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一場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但是讀完羅伊·波特的《啟蒙運動》就會發現,啟蒙運動的光譜遠比上述表述更加寬廣。這本《啟蒙運動》是北京大學出版社「想像歐洲叢書」之一種,體量不大,只有十萬多字。
  • 世界歷史必知100事「TOP24 馬丁·路德如何掀起宗教改革」
    正在張貼《九十五條論綱》的馬丁·路德新教宗教改革運動是指16世紀至17世紀歐洲基督教自上而下的一場宗教改革運動,由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茨溫利等人發起,新教就此發端。1517年,路德發表的《九十五條論綱》標誌著這場宗教改革運動開始。改革者反對當時天主教會的教條、儀式、領導和教會組織結構。在他們的努力下,新的具有國家性的教會被建立起來。1648年,三十年戰爭的結束以及《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籤訂則標誌著這場宗教改革運動的結束。路德所開啟的新教宗教改革運動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