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的伯格音運動:一場以婦女為主題的宗教改革運動

2020-12-16 趣敘歷史

引言

在十六世紀的歐洲社會中,宗教改革的出現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宗教改革運動中,「伯格音運動」就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伯格音運動興起於13世紀,一般來說,人們認為1215年是伯格音運動的初始年,但實際上,伯格音運動真正的時間應該更早。13-14世紀中,伯格音運動也發展壯大,在15世紀開始後,該運動走向了衰落階段,直到16世紀,伯格音運動也正式停止。

在中世紀的歐洲,伯格音運動是唯一一次以婦女作為主體的宗教改革,在教會改革的時代背景之下,女性的獨立意識也逐漸覺醒。雖然說伯格音運動曾有過一段輝煌的發展時期,但最終這種運動還是在社會的發展浪潮中末落下來了。

教會改革促使人們嚮往清貧文化

所謂的伯格音運動是由「伯格音」這一群體所發起的,而伯格音所知的就是一些世俗婦女修道運動的參與人。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這些婦女與那些有過永久性宣誓的真正修女之間並沒有什麼關係,雖然說她們普遍以修女的生活方式生活,但實際上,她們卻始終與世俗活動保持著密切的聯繫,除此之外,這部分女人也一直是通過自己的勞動而過著獨立的生活的。

在十二世紀的歐洲社會中,基督教用有著絕對的權威,這種權威中不僅僅有宗教的因素,更有政治方面的因素。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基督教的存在也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模式化的生活。

隨著一系列教會改革的出現,世俗人士與宗教人士之間的矛盾也逐漸顯現出來。在當時的城市中,人們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兩極分化的社會階層也為城市帶來了不穩定的發展因素。

在中世紀的歐洲社會中,一部分人開始嚮往清貧文化,許多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也紛紛認為教會對人們生活進行了過分限制,清貧文化才是他們追求的終極目標。而這種清貧的精神理念,也就成為了伯格音運動的中心思想。

「女性問題」的產生推動人們對宗教生活的新訴求

在崇尚清貧的社會中,伯格音運動的興起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中世紀歐洲的基督教為人們的生活規定了基本的框架,信徒的生活方式也被教會加以限制,在這個宗教醞釀時期當中,很多宗教團體都在此時崛起。雖然說在伯格音的行列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是自願加入其中的,但即使是被強制加入伯格音的團體,但這些人都一樣嚮往清貧、簡單、自由的生活。其次,在伯格音運動興起之前,婦女們的權利也受到了社會的限制,在當時的歐洲社會中,人們普遍認為婦女就是應該以順從的姿態生活。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成為比較獨立、自由的修女就成為了女性們新的生活寄託。

由此可見,宗教只是伯格音運動的催化劑,中世紀歐洲的女性崛起才是伯格音運動的內在動力。通過伯格音運動的開展,許多未婚女性的社會訴求也得到了認同,在這種情況下,伯格音運動的出現也為女性們開闢了全新的社會空間。

在1216年教皇霍諾裡厄斯三世即位後,伯格音運動也得到了讚許,從此之後,伯格音也成為了頗具規模的社會運動。

在世俗的歧視下伯格音運動走向沒落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伯格音運動都以非常輝煌的姿態發展,然而由於當時的社會中,關於女性地位的論述還比較複雜,因此這種以女性崛起作為主導的運動最終也將歸於沒落。

雖然說一些教會在表面上宣揚男女平等的思想,但實際上,在教義落實的過程中,男女平等卻成為了一種空談。在《聖經》中就有這樣的記錄:

「我不允許女人講道,也不允許她管理男人,因為上帝先造的是亞當,後造的是夏娃。」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很多人看來,女性雖然能夠以思想運動的方式崛起,但實際上,她們仍然是男性的附庸。如此一來,在男性主導社會的思想影響之下,伯格音運動也自然成為了大部分男人唾棄的對象。

結語

雖然說在表面上看來,伯格音運動的結果是失敗的,但作為一場以女性為主題的改革運動,伯格音運動的出現缺位當時社會中的女性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社會地位,在伯格音運動的影響之下,中世紀歐洲的女性也開始敢於向所謂的社會規範發出挑戰,而在此時,男性對應於她們的控制也逐漸衰微。

伯格音運動的出現,無論是對於中世紀歐洲的女性還是現代歐洲社會的女性而言,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為女性創造的改革目的值得被歷史永遠銘記。

參考資料:《聖經》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歐洲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
    文藝復興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 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2.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3.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 宗教改革:一場向前看的回歸運動
    我們的紀念,是為著天上那位三位一體的上帝是如此深愛我們,親自籍著他忠心而又勇敢的僕人幫我們除去一切的障礙、攔阻和門檻,尤其是那些表面冠冕堂皇的虔誠偶像,他都親自破碎。這場改革運動貫通歷史,將神的國度大大拓展,正如今天文中所言:宗教改革強調回到新約和教父時代的原始教會,而實質上它卻是一場向前看的運動。願我們了解並紀念那段歷史,為的是更知道神如何掌管他的國度和百姓。
  •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影響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影響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在意識形態領域發生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從14世紀到17世紀的大約300年間,歐洲在意識形態領域發動了一場以「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口號的反對封建主義和教會神權的思想解放運動,史稱「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創造了歐洲繼古希臘、羅馬文化繁榮之後的第二個文化高峰,推動了教育領域內的深刻變革。
  • 宗教改革運動與啟蒙運動的對比與關聯
    宗教改革運動與啟蒙運動,表面看來是兩個水火不相容的運動。前者高舉聖經的權威和人的罪性,後者強調理性的權威和人類在不斷地進步。基督徒作為改革運動的承繼者,對啟蒙運動是否只可全盤否定?無論從歷史或神學的角度,我認為都需要一個較立體化和詳細的答案。
  • 歐洲大轉折,宗教改革運動的推動因素
    至於為什麼英國能夠出現工業革命,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但不管從那方面分析不列顛群島上的清教徒是一個無法繞過的重要因素,而清教徒的產生與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密不可分。 從1517年馬丁·路德在維騰貝格宮城教堂門上張貼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開始,轟轟烈烈的歐洲宗教改革拉開了大幕。
  • 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以及宗教改革運動,三者之間有哪些聯繫?
    因此以馬丁路德為首開展的歐洲宗教改革運動開始興起,並且迅速在基督教控制下的世界產生了巨大的震蕩。這種宗教改革運動就是以文藝復興運動中所推崇和倡導的人文主義為核心,新教認為每個人都可以自由信教,並且完全不需要像之前那樣基督教具有繁瑣的儀式、救贖錢等等,堅稱信仰即得救。
  • 【 知古鑑今】宗教改革運動 從東羅馬帝國亡至十六世紀宗教改革
    當教皇對立「西方大分裂」時期(1378-1417),有志之士如威克裡夫與約翰胡司提出改革,但不為中世紀教會接受。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以上所述中世紀晚期的教會亂象與種種改革的嘗試,成為孕育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土壤。對教皇教會的不滿,普遍存在社會各階層中。率先在德國起義,引發「抗議宗Protestant宗教改革Reformation」的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 中世紀的女巫狩獵——異端審問不由己,教皇維護宗教的權宜之計
    15世紀到18世紀,在歐洲是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由於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建立民主制度等一系列的動蕩,讓本來就不慎穩定的社會受到很大的衝擊。尤其是隨著人們意識的不斷發展,理性思維和科學精神逐漸走上歷史舞臺,也間接的影響了宗教信仰者們的心理狀態。於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獵巫運動在西歐拉開了帷幕。
  • 中世紀歐洲長達300年的獵殺女巫運動
    在此之前,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延續千年的中古時代,天主教神學成為當時的思想主流,也是唯一意識形態;在此之後,歐洲則完成了地理大發現,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方興未艾。綜合來看,處於中間的這個時段無疑是思想轉變和鬥爭時期。而這一切都和宗教有關。當時的情形大致是這樣的。中世紀末期,社會體制土崩瓦解,主導人們思想的宗教進入分裂時期,甚至還發生了基督教會巴比倫流亡的事件。
  • 宗教改革是失誤嗎? 第二部:尋找中世紀的宗教改革者
    但河水流入了大海,海水流向了世界,威克裡夫的改革事業是教皇權無法攔阻的。雖然威克裡夫離世了,但他所播撒的福音種子卻遍及整個歐洲。這次運動引發了後來的新教徒抗議,即改正教進行宗教改革的基礎。伊拉斯謨所翻譯的《聖經》為歐洲全境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礎。2.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 07 宗教改革以來的復興運動_下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 07 宗教改革以來的復興運動_下主講:林慈信牧師_校對:劉加立弟兄_文字:James弟兄現在我們來看,既然加爾文和他的學生們
  • 中世紀獵巫運動與近代早期西方法制的覺醒:讓悲劇不再重演
    中世紀晚期至近代早期,大規模的獵巫運動開始在歐洲大陸上蔓延開來,甚至還影響到了早期的美洲殖民地,很多孤苦伶仃的寡婦和婦女在這場運動之中被投入火堆,成為了無辜的犧牲品,而「巫術罪」也成為了中世紀晚期最為嚴重的罪名。
  • 掙脫神權束縛,掀起人文主義之風,歐洲宗教改革下解放思想的覺醒
    前言中世紀往往被後世稱為黑暗時期,在天主教的統治之下,人們的思想和自由被牢牢束縛。於是在此之下,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就開始了。宗教改革開始於16世紀的歐洲,是一場資產階級領導下的反對封建壓迫的政治和思想解放運動。
  • 中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西方一場另類的政教之爭
    得益於十六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廣為人知,很多人印象之中西方中世紀,是神權極度壓制政權的時代。但實際上,西方古代歷史上的政教合一,也是隨著歷史的向前發展不斷變化的,世俗王權與神聖教權之間的交鋒,並不總是一方獨大或者是平分秋色,呈現出時而政權壓制神權,時而神權壓制政權的特點。
  • 中世紀歐洲,「獵巫行動」究竟有多殘忍?數十萬女性慘遭不幸
    中世紀歐洲,「獵巫行動」究竟有多殘忍?數十萬女性慘遭不幸熟悉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中世紀的歐洲曾有一段黑暗的歲月,中世界作為歐洲歷史的關鍵節點,那是一部封建神權與現代統治的血淚抗爭史,他們以宗教改革為理由,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獵巫運動」,我們就暫時稱它為獵巫行動好了。
  • 蘇黎世的教堂與宗教改革
    主要講述的是教堂歷史以及與蘇黎世宗教改革有關的事件。 蘇黎世隨後的宗教改革,將教堂的祭壇和聖像都拆除,連主保聖人的墓穴及遺骨也被挖出並毀壞,同時所有修道院被關閉,或拆除或改做他用。所以這座教堂在蘇黎世乃至瑞士宗教改革史上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 持續三百年的中世紀「獵巫運動」,直接導致後來歐洲無美女的局面
    中世紀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這個時期持續了將近千年的時間。在黑暗恐怖的中世紀發生了太多慘絕人寰的事件,其中殘害女性的「獵巫運動」就是其中最為出名的一例。但是翻看一下中世紀的歷史,就能明白在無論是霍格沃茨還是倫敦,其實都有著中世紀的影子在閃現。為了制裁異端邪說,保持基督教的正統性,教廷開始成立宗教裁判所。這是一個在殘酷程度上幾乎類似於納粹集中營的存在。
  • 美國大覺醒運動:宗教信仰自由的鬥爭
    公元十八世紀上半葉,在北美的英屬殖民地產生了一場極具宗教色彩的,但是實際上本質是一場思想解放的運動。公元十六世紀,歐洲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這場運動帶來了歐洲各國社會各階層的思想變動,使得新教派逐漸為人民所信仰。
  • 揭開歐洲歷史新的篇章,中世紀歐洲的教皇統治為何會走向衰弱?
    本來在公元11 世紀中期,教會內部掀起了一場激烈的改革運動。因為之前的教皇選舉要通過皇帝的同意,這使得皇帝會有偏私,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人或是親友。這個時候國王和教皇互相勾結,剝削人民,而人民長期受到基督教的影響,沒有自己的思想,只會麻木地聽從兩位領導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