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一場向前看的回歸運動

2021-02-13 橡樹文字工作室

1517年10月31日,威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馬丁·路德貼出一張布告,遂成為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它標誌著宗教改革拉開序幕。從今天開始,我們會推出系列文章專題以紀念。我們的紀念,是為著天上那位三位一體的上帝是如此深愛我們,親自籍著他忠心而又勇敢的僕人幫我們除去一切的障礙、攔阻和門檻,尤其是那些表面冠冕堂皇的虔誠偶像,他都親自破碎。這場改革運動貫通歷史,將神的國度大大拓展,正如今天文中所言:宗教改革強調回到新約和教父時代的原始教會,而實質上它卻是一場向前看的運動。願我們了解並紀念那段歷史,為的是更知道神如何掌管他的國度和百姓。

即使整個世界毀滅了,上帝也能造出另一個世界。

——馬丁·路德

教會的改革是上帝的事工,像死人復活或類似的事一樣,不依賴人的生命和思想。

——加爾文

 

在第一章的概論裡,我們提到歷史學家產生了一場爭論,即宗教改革的根本推動力與思考方法主要是中世紀的還是現代的。通常,那些贊同宗教改革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降臨的人,為從迷信和教條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而歡呼雀躍,迷信和教條主義被認為是那個所謂的「黑暗時代」的特點。偉大的教會歷史學家哈納克相信,路德神學達到和超越了整個基督教教義的高峰:路德是教義的總結,正如基督是律法的總結!

 

然而,任何人想要評價改教神學對今天教會的重要性,必須認識到這樣的觀點是完全站不住腳的。伊拉斯謨自稱他沒有興趣肯定什麼,對此路德的回應是,「肯定」屬於基督教的本質,他對「肯定」的定義是不間斷地遵守、斷定、承認、維持和堅持。「一個人必須樂於肯定,否則他就不是基督徒。」儘管對中世紀天主教的教義有種種批判,但是改教家還是認為他們自己基本上延續了早期教會的基礎教義。

 

而且,改教家不僅僅是重複教父時代的經典教義。他們發現有必要發展教義,並將其應用於救恩論和教會論領域。例如,尼西亞會議(325)上早期教會的神學家承認基督是與父同質的(homoousios)。他們考慮的是道成肉身的子的存在與屬性——與阿里烏派認為耶穌基督既非全人又非全神的神話觀點相反。改教家完全同意這一看法,但是他們將其運用到基督救贖的問題上。另外,他們更關注基督的作為,而非基督的位格。梅蘭希頓說,認識基督不是考查他道成肉身的方式;認識基督是要認識他的福祉。

 

早期教會還強調當上帝在耶穌基督裡將自己啟示出來的時候,正是上帝將他本身在自己的神聖存在裡啟示出來。改教家宣稱,當上帝將墮落的人類從罪惡和疏離的狀態中解救出來的時候,是他本人在實施恩典的拯救行動。他們所強調的內容並不與早期教會的主張牴觸,而是早期教會的補充。宗教改革的稱義和揀選教義且不說不僅難以置信地與早期教會三一論和基督論教義的基本要點一致,而且也是後者必然的結果和適當的應用。

 

作為一場歷史運動,16世紀的宗教改革已經離我們遠去。當然,當研究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要素時,我們仍然可以了解到宗教改革的起因和結果,而正是那些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要素,使得宗教改革成為西方文明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然而,作為聖靈的一場運動,宗教改革對耶穌基督的教會產生的深遠影響是經久不衰的。這才是我們首要關心的問題。我們不僅要問它過去意味著什麼,還要問它現在意味著什麼。在我們忠實地根據上帝的道進行神學思辨時,改教家的神學將如何挑戰、糾正並指示我們?

 

正如改教家們發現,要應對當時靈性上的危機,必須回到聖經和早期教會,當代的我們在宣揚耶穌基督的福音時也不能忽略了宗教改革的偉大主題。這並不是說我們要生搬硬套改教家們的神學公式,好像我們還生活在16或17世紀,而不是活在20世紀。可以肯定的是,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希伯來書13:8)。與此類似,對罪惡、死亡和無意義的憂慮既沉重地侵襲著中世紀晚期的王侯和農民,也同樣沉重地侵襲著現代的男男女女。不過我們應對這些憂慮的方法已經改變了。而且,我們還面臨著許多新的甚至更嚴重的現實,比如核武器的自我毀滅有可能造成全人類的滅亡。令人恐懼的大屠殺已經震動了多數樂觀人文主義者的神經。

 

在一個充斥著死亡和恐怖活動的世界,在一個充斥著饑荒和愛滋病的世界,基督徒面臨的問題與以色列人被擄巴比倫時遇到的問題一樣:「你的上帝在哪裡?」今天我們正努力以人類自身固有的可能性來回答這個問題,從我們的理性或經驗推演出神學、哲學以及世界觀。從那種隨波逐流的神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這種思維方式的虛幻徒勞和徹底失敗,神學的這種境況導致了奧爾蒂澤(Thomas J. J. Altizer)所說的「深刻的神學倒塌的時刻……西方神學傳統徹底倒塌的時刻」。奧爾蒂澤的出名不是因為傳統主義。

 

改教家提醒我們,只有在上帝想要尋找我們的地方才能找到上帝。我們想要從我們的內部尋求上帝的做法是沒有根基的臆想和推測,最後只能導致偶像崇拜。改教神學持久的有效性在於,儘管它強調的要點很多,但是卻挑戰教會,要恭敬而順從地聆聽上帝一勞永逸所說的,以及他在耶穌基督裡一勞永逸所做的。教會對這一挑戰有什麼反應並不是學術研究或教會策略應該考慮的問題。這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它關係著教會是要服從又真又活的耶穌基督,也即舊約和新約的上帝,還是服從於巴力。

 

從每一個宗教改革的傳統裡我們都能學到很多,但是我們不服從於任何一個。我們只服從耶穌基督。教會是「聖徒相通」(communio sanctorum),也即得救的罪人組成的團契,建立在福音的基礎上,那福音就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裏白白的恩典,教會被派往基督為之而死的世界,它服從基督的絕對誡命,見證並服侍基督,對抗世界。

 

宗教改革強調回到新約和教父時代的原始教會,而實質上它卻是一場向前看的運動。這是一場「末日」運動,處在舊時代已「不復存在」而上帝最終的國度「尚未」到來的張力之中。我們討論過的改教家都沒有16世紀流行的激進的天啟末世論思想。也沒有人寫過《啟示錄》的注釋。但是他們每個人都相信上帝的國已經進入歷史,在這一系列事件中他們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受到末世情緒的感染,1543年加爾文寫信給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五世:「教會的改革是上帝的事工,像死人復活或類似的事一樣,不依賴人的生命和思想。」今天我們認識到加爾文的說法是對的,感謝上帝的榮耀和道的能力照耀了改教家的神學,但我們也承認約翰·羅賓遜的說法,羅賓遜是一位清教徒牧師,他說,「主還有更多真理與大光要從他的聖道裡迸發出來。」

 

一份當今十分著名的文件表達了宗教改革的信仰和盼望的核心,而這也是耶穌基督的教會所做的見證:

 

對那些問「世界將會發生什麼」的人,我們的回答是,「他的國要降臨。」對那些問「我們前面是什麼」的人,我們的回答是,「他,君王,站在我們面前。」對那些問「我們可以盼望什麼」的人,我們的回答是,「我們並非帶著沒人敢預言的目標,站在一片沒有形成時間的荒蕪曠野裡;我們正注視著那永活的主,我們的審判官和救世主,他死了並永遠地活著;他已經來過並且還要來,他的統治直到永遠。或許我們要遭受痛苦;是的,如果我們享有他就必須遭受痛苦。但是我們知道他說過的話,那神聖的話:『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戰勝了世界。』」

(本文摘自《改教家的神學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07)

1520年夏天,一份蓋著醒目的御璽的文件傳遍了整個德國,要捉拿一個遠離羅馬的人物。該文書開頭寫道:「主啊,求你起來,審判你的事業!一頭『野豬』已入侵你的葡萄園。」

 

那份文件,是教宗的通諭,三個月後傳到馬丁·路德這頭「野豬」那裡。早在它傳到路德教書的地方維騰堡之前,路德就已知道其內容。他的信條中有41條被譴責為「異端,毀謗惑眾,蠱惑人心,與大公真理背道而馳」。通諭要求路德悔改認罪並棄絕他的錯誤言論,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路德於10月10日收到這份文件。在他為期60天的限期將滿時,他帶著一群群情激奮的學生來到維騰堡郊外,焚燒了數冊《教會法典》和中世紀某些神學家的著作。可能是一時衝動,路德將一份譴責他的通諭拋入火中。那是他的回答。他說:「他們焚燒了我的書,我就焚燒他們的。」1520年12月初燃燒的火焰成為風行於整個德國的公然違抗教宗的最佳象徵。

 

今天,教宗們的教會已不再咒詛新教徒,信義宗也不再焚燒天主教的書,然而西方基督教中基督徒依然分有不同宗派。在路德時期所發生的一切,是今天天主教與新教差異的背景。我們稱這段教會史為宗教改革時代(1517—1648年)。

 

何為新教?恩斯特·特洛爾奇對此作了最好的描述。他在20世紀初期稱新教為「對天主教義的修正」,天主教的問題雖然仍舊存在,但有了不同的解決方案。新教用新的方式解答的四個問題是:(1)人如何得救?(2)宗教的權威性何在?(3)何為教會?(4)基督徒生活的真諦是什麼?

 

整個16世紀歐洲的新教改革家對這些問題持有相似的觀念,但新穎的答案最初出現在馬丁·路德與羅馬之間的個人交鋒當中。儘管其他男女信徒都深感需要改革,但沒有人能和這位魁梧的德國人的勇敢鬥爭相比肩。

 

路德生於1483年,是薩克森礦工的兒子,他曾一心想當律師。1505年的一天,他在步行前往斯道特亨(Stotternheim)村莊的途中遭遇一場暴風雨。一道閃電將路德擊倒在地上,他驚恐萬分,大聲呼叫天主教礦工的中保聖人:「聖安妮,救我!我願意作修士!」

 

令他父母感到沮喪的是,路德遵守他的誓言。兩周後,在負罪感的困擾下,他進入愛爾福特(Erfurt)的奧古斯丁修道院,成了一名虔誠的修士。「我極嚴格地遵行規條,」他多年後回憶說,「可以說,如果一個修士能單憑他的苦修進入天堂的話,那非我莫屬。如果我再繼續下去,我可能會死於守夜、禱告、讀經等等。」

 

路德實行的是摧殘健康的嚴格禁慾。他有時會一連三天禁食,在冰冷的冬天睡覺連一條毯子都不蓋。他被自己深深的罪惡感和神那難以言表的威嚴驅動著。在做第一次彌撒時,路德說,「我麻木而驚恐。我對自己說,『我是誰?竟敢向神聖的萬王之王抬眼舉手?因我不過是塵土,充滿罪惡,卻在對又真又活、永在的神說話。』」補贖和修道院院長撫慰性的忠告都不能平息路德心中的信念:他命中注定是個可憐的罪人。儘管聽他告解的神父建議他去愛神,路德有一天卻爆發出來:「我不愛神!我恨他!」

 

這位困惑的修士通過研讀聖經找到了他所尋求的那種愛。路德在剛剛成立的維騰堡大學獲得聖經研究教席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說的話深深吸引了他,「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太27:46;可15:34)基督被離棄了!我們的主怎麼會被離棄呢?路德感到被離棄,因為他是個罪人。基督卻不是。答案只能在於基督與罪惡的人心認同。為了承擔罪所帶來的刑罰,基督是否與人類一樣與神隔絕了?

 

關於神,路德騷動不安的心中開始漸漸形成了一幅嶄新的革命性畫面。最後,1515年,當他在默想保羅的《羅馬書》時,看到了這樣的經文:「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羅馬書1:17)」這裡是他得到屬靈確信的關鍵。「我整日整夜地思索神的公義,」路德後來回憶說,「終於有一天看到了神的公義和『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兩句話之間的關係。然後我便明白了,神的公義就是指神以恩典和純粹的憐憫使我們因信稱義。這時我覺得自己得到了重生,穿過敞開的大門進入天

堂。」

 

路德現在很清楚了。人惟獨相信基督贖罪恩典方能得救。單單十字架已足以除去他的罪,救他脫離魔鬼的權勢。路德得出了著名的因信稱義的教義。他明白因信稱義與羅馬教會的人因信心加上功德才能稱義的教義激烈衝突。所謂功德,就是通過德行,接受教會教義並參加教會儀式等表現出信心。後來,在一首展現他鏗鏘有力的風格的讚美詩裡,路德描述了他從焦慮到確信的心路歷程:

 

我在魔鬼的地牢中被捆鎖,

死亡的痛苦將我淹沒。

我的罪孽日夜蠶食著我,

自我在母懷直到如今。

痛苦不斷地加深,

生命對於我也毫無樂趣可言,

罪孽讓我心亂神迷。

 

人子呼喚我:「來就近我,

從今起你要得勝。

我為你捨命,

為你我願將一切擺上,

因為我本屬你,你也屬我。

有我所在的地方,我們的生命永不分離,

老魔鬼不能動你分毫。」

 

路德發出的微言之中隱藏大義。如果單憑信基督就能得到救恩,那麼神父的代求就是多餘的。神的道,書面的或是人傳講的,建立並護理信仰,不需要修士,不需要彌撒,也不需要向聖徒們禱告。羅馬教會這個中介變得毫無意義。

 

路德提出天主教所關心的四個基本問題,並給予鼓舞人心的嶄新答案。對「人如何得救?」這個問題,路德的回答是:不憑善功,惟憑信心。對於「宗教的權威性何在?」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不在被稱為羅馬教會這個有形機構裡,而存在於聖經中的神的道裡。對於「何為教會?」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是整個基督信徒團契,因為人人皆是祭司。而對於「基督徒生活的真諦是什麼?」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在一切有用的職業中侍奉神,無所謂神聖、世俗之分。直至今日,新教的任何經典描述都必定是這些核心真理的回聲。

(摘自《基督教會史(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05)

親愛的橡果們!感謝大家陪伴橡樹人一路走到今天,一起分享屬靈的悅讀時光。我們相信,每位橡果在個人的閱讀經歷中,都會不斷迸濺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思考火花。從今天此刻開始,拿起手中的筆,把這些火花記錄下來吧!可以是你對橡樹書籍的書評,也可以是從某個段落引發的屬靈思考,還可以是閱讀的字裡行間湧流出來的不凡洞見。我們會不定期選擇推出橡果們的「果子」,期待看見你的那一枚哦!所以不要猶豫,把寫好的文字發給我們吧!我們也會相應提供稿費。咱們橡樹家的地址是:oaktree_amos@qq.com。

橡樹人時刻在這裡恭候橡果們!

預訂《工作的意義》,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歐洲中世紀的伯格音運動:一場以婦女為主題的宗教改革運動
    引言在十六世紀的歐洲社會中,宗教改革的出現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宗教改革運動中,「伯格音運動」就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世紀的歐洲,伯格音運動是唯一一次以婦女作為主體的宗教改革,在教會改革的時代背景之下,女性的獨立意識也逐漸覺醒。雖然說伯格音運動曾有過一段輝煌的發展時期,但最終這種運動還是在社會的發展浪潮中末落下來了。
  • 歐洲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
    文藝復興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 07 宗教改革以來的復興運動_下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 07 宗教改革以來的復興運動_下主講:林慈信牧師_校對:劉加立弟兄_文字:James弟兄現在我們來看,既然加爾文和他的學生們
  • 宗教改革運動與啟蒙運動的對比與關聯
    轉自丨至聖閱讀在世界, 談論啟蒙運動遠遠多於宗教改革運動;同時在教會, 談論宗教改革運動也遠遠多於啟蒙運動
  • 宗教改革與你_2020 宗教改革紀念日_上
    《宗教改革與你--2020年宗教改革紀念日》的信息,聖經是:《羅馬書》第一章14-17節。保羅說:「無論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所以,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 【 知古鑑今】宗教改革運動 從東羅馬帝國亡至十六世紀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以上所述中世紀晚期的教會亂象與種種改革的嘗試,成為孕育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土壤。對教皇教會的不滿,普遍存在社會各階層中。率先在德國起義,引發「抗議宗Protestant宗教改革Reformation」的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 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2.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3.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 多元網絡關係與突破性創新的空間擴散: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早期的領導
    原創 楊子堃 Political理論志多元網絡關係與突破性創新的空間擴散: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早期的領導摘要:本文分析了馬丁路德在上一個千年中最重要的創新制度改革之一——早期宗教改革中的角色。我們認為,因為異端意識形態的傳播和最終的制度化不僅依賴於通過創新接觸的私人的傳染力,而且依賴於通過個人關係對新宗教信仰的積極轉化和推進,社會關係在宗教改革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基於路德書信、來訪,以及學生在路德的城市維滕貝格的入學數據,我們重建了路德的影響網絡,以研究其與地區間的聯繫是否增加了地區接受新教的可能性。
  • 動漫《討厭的慈運理一家》另類紀念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結束了教堂的豐富裝飾,使教堂變得更簡樸了,試圖回到耶穌時代的簡樸信仰運動,這是植根於巴勒斯坦農村的運動,其追隨者由窮人組成。可以說宗教改革是回歸簡樸的運動。宗教改革是一場貧農的社會改革運動,他們反對腐敗的社會制度。宗教改革也意味著要教會貼近貧窮人,重新強調社會和經濟正義。慈運理的主要目標是恢復符合聖經的信仰和習俗,放棄一切沒有聖經根據的習俗。他除了廢除聖象畫,還反對使用管風琴,因為這種樂器——還有他能熟練演奏的小提琴——並沒有在聖經中出現過。
  •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影響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影響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在意識形態領域發生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從14世紀到17世紀的大約300年間,歐洲在意識形態領域發動了一場以「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口號的反對封建主義和教會神權的思想解放運動,史稱「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創造了歐洲繼古希臘、羅馬文化繁榮之後的第二個文化高峰,推動了教育領域內的深刻變革。
  • 宗教改革是失誤嗎? 第二部:尋找中世紀的宗教改革者
    不久,他開始確信《聖經》是信仰與救贖的最高權威,主張英國必須脫離教皇權而獲得政治與宗教的獨立;並採取反教皇政策,反對向教皇納稅,列身於宗教改革運動的先驅。1376年之後,他更加勇敢地宣講真福音,本著《聖經》揭露了聖職人員的敗德及教會中舉行的彌撒。
  •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 07 宗教改革以來的復興運動_上
    宗教改革與當代教會:改教運動500年 07 宗教改革以來的復興運動主講:林慈信牧師_校對:劉加立弟兄_文字:James弟兄
  • 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以及宗教改革運動,三者之間有哪些聯繫?
    他們不再盲目聽從於中世紀時期基督教會和神父給他們灌輸的傀儡般的宗教思想,他們開始學會拒絕這種虛偽的、空虛的宗教思想。文藝復興的衝擊直接促進了地理大發現運動的開展,這種人性的崛起使得西歐人們開始具備那種勇於探險、徵服和認識未知世界的意識。
  • 宗喀巴宗教改革,西藏活佛的由來
    此時噶當、寧瑪、薩迦等教派已充分發展而呈頹廢之態,格魯派以宗教改革為旗幟,得到廣大人民群眾以及西藏上層貴族封建主的支持在很短的一個歷史時期後全面取代了其它教派的地位,成為藏族社會長期佔統治地位的教派。格魯派的始祖宗喀巴,集藏傳佛教顯、密二宗之大成,一生強調大乘戒律、會通顯密,素來有「第二佛祖」之譽。
  •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
    三 英國國教派的教育主張英國的宗教改革對教育的影響不大 ,國家對學校的管理 主要通過教師資格的認定 和教材兩方面進行宗教改革後 ,英國教育上一個重要變化就是英語教學的加強教育目標;培養能在社會生活中有所作為的紳士。
  • 蘇黎世的教堂與宗教改革
    主要講述的是教堂歷史以及與蘇黎世宗教改革有關的事件。 現在教堂內還有查理曼的坐騎跪在聖人墓前的雕塑(我沒進去看)。 還有一組浮雕,是茨溫利布道的場景。 提到宗教改革,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德國的馬丁路德,其實在瑞士蘇黎世,還有比路德更激進的茨溫利,而在日內瓦,還有比茨溫利更激進的加爾文(等我們到日內瓦再說),當然他們都是受了伊拉斯謨和馬丁路德的影響。
  • 4.1.6宗教改革
    同宗兄弟會是在宗教改革前就出現的宗教集體,這一派別反對繁瑣禮儀,主張信徒能與神直接交流。由於身體原因,路德僅僅在這兒呆了一年便轉到愛森納赫著名的聖喬治中學。聖喬治中學是一所教會學校,路德因家境貧寒能夠免費讀書,學校還允許他到濟貧院免費住宿。在這裡,路德加入了一個唱詩班,以便賺取一些小費貼補自己的生活開支。也就是這一時期,路德父親的事業漸漸有了起色。
  • 歐洲大轉折,宗教改革運動的推動因素
    至於為什麼英國能夠出現工業革命,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但不管從那方面分析不列顛群島上的清教徒是一個無法繞過的重要因素,而清教徒的產生與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密不可分。 從1517年馬丁·路德在維騰貝格宮城教堂門上張貼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開始,轟轟烈烈的歐洲宗教改革拉開了大幕。
  • 掙脫神權束縛,掀起人文主義之風,歐洲宗教改革下解放思想的覺醒
    於是在此之下,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就開始了。宗教改革開始於16世紀的歐洲,是一場資產階級領導下的反對封建壓迫的政治和思想解放運動。它打破了天主教的政教體系,將天主教從政治當中分離了出來,以期建立民族教會。同時也破除了天主教的思想桎梏,使人們的思想得以從天主教的神權束縛中解脫出來。
  • 美國大覺醒運動:宗教信仰自由的鬥爭
    公元十八世紀上半葉,在北美的英屬殖民地產生了一場極具宗教色彩的,但是實際上本質是一場思想解放的運動。公元十六世紀,歐洲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這場運動帶來了歐洲各國社會各階層的思想變動,使得新教派逐漸為人民所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