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只是剛好有緣分並行一段日子,然後幫助彼此探索未知的人生,僅此而已。
——虎媽
作者丨亦云白
來源 | 男孩派原創
近日看到一則扎心的新聞。
一位媽媽,因為孩子不學習,想不開,崩潰到要跳海自殺。
她坐在海邊,溼了半個身子,哭得撕心裂肺:
「我沒有盼頭了,我兒子不學,天天打遊戲,我管也管不了!」
幸好,最後被民警救下。
而最戲劇性的是,後來,在母親和民警的合力作用下,那位兒子終於出現了。
經過嚴厲批評,兒子向母親道歉,稱自己認識到錯誤,以後好好學習。
乍一看,這位母親的確令人同情。
恨鐵不成鋼,望子成龍卻求而不得,心生絕望。
但仔細一想,就會覺得哪裡不對。
僅僅因為兒子學習問題,就試圖了斷自己一生,未免太過了。
網友一句話道破其中真相:
「一個成年人把生活所有希望押在一個未成年身上,挺可悲的。」
是啊,將自己的一生捆綁在孩子身上,對孩子來說,何嘗不是不可承受的痛呢?
那個十幾歲孩子內心,可能會留下一輩子的陰影:我不努力,媽媽就會自殺。
多麼恐怖。
其實,生活中,「這種行為」很常見。
很多父母潛意識裡,都會將自己生活的希望與在孩子的「學習成績」「生活表現」等等方面掛上等號,從而推導出一系列可怕的「公式」:
「你再這樣吊兒郎當,媽媽也沒臉活在世上了。」「你這個成績,對得起媽媽嗎?你知道媽媽在外面掙錢多不容易嗎?」「我含辛茹苦養你成人,你對我就這態度?我一輩子白活了!」
父母帶著濃濃的犧牲感教育孩子,要求孩子聽話,話裡話外似乎都在告訴孩子:
你是爸爸媽媽所有的盼頭!你不好好努力,就是要爸媽的命!
看似誠摯,實則暗藏十足的要挾。
心理學家李雪說:「若父母對孩子抱怨『我為你付出了一輩子』,言下之意就是『我一輩子都沒有愛過你』」
不是所有付出,都能喚作愛。
孩子,不是另一個你
知乎上有位網友分享自己的心酸故事。
他是家中獨子,原本衣食無憂,可前幾年,父親在生意場上失敗後,生活條件一落千丈。
隨之而來的是,父親對他的要求也變得格外高,把自己餘生所有的期待都放在孩子身上。
父母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
「你一定要有出息啊,爸爸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你要不好好學可太對不起父母了。你要爭氣,要站在爸爸的肩膀上,要完成爸爸未完成的夢想。」
而湊巧的是,父親讓他走的經商路,他自己不僅不喜歡,甚至達到了厭惡的程度。
可是他沒辦法反駁。
父母供他吃,供他穿,學習生活事無巨細,無微不至。
他不想傷父母的心。
後來,他也曾經試圖和父母溝通,結果話說到一半,迎來的就是劈頭蓋臉的怒罵。
父母斥責他不孝:「我們是你的父母,你怎麼能說出這種話,一點都不體諒我們的感受。」
因此,他深感壓力,幾近崩潰。
網友最後無奈地說:「就好像被關在籠子裡一樣,有時真想跑得遠遠的再也不回去。」
《情感勒索》一書中寫道:「情感勒索者,會利用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控制著你,雙方一起被困在惡性循環之中。」
孩子需要的是愛的供養,不是愛的馴養。
將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實際上是將孩子與自己過度捆綁,用愛來控制孩子。
《小歡喜》中,媽媽宋倩的生活重心全部圍繞著孩子,盯著孩子吃飯、寫作業,幫孩子制定的時間表細化到一分一秒。
用宋倩的話來說就是:「英子就是我的未來,我的一切。」
最後呢?女兒患上抑鬱症,連續失眠34天,一個人離家出走。
那個可憐的孩子,站在橋頭上崩潰大哭,對著媽媽歇斯底裡地喊著:「我就是要逃離你。」
父母對孩子給予的厚望,最終,變成孩子恨不得逃開的夢魔。
越愛,卻把孩子的心推得越遠。
父母的愛,不是交易
「養孩子,是為了今後有個盼頭」是很多中國式家長的固有思想。
所以常常,只要孩子出現一點差錯,父母就會變得異常焦慮。
甚至用付出感逼迫孩子。
孩子不想去輔導班,父母氣極:「你都不讀書,那我這麼努力工作賺錢幹什麼?」孩子考試考差了,父母挫敗:「虧我還每天教你寫作業!浪費我時間。」孩子一發脾氣,父母就開始耳提命面:「爸爸媽媽把最好的留給你,你就這樣對我們?」
似乎,父母每一個「投入」都理應有所「回報」。
孩子如果沒有達到要求,就是對不起父母,是大不孝。
殊不知,被父母的這種「付出感」長久壓榨的孩子,內心會產生愧疚、自責的負罪心理。
電視劇《最好的我們》中,餘淮就是如此。
媽媽為了省錢,可以幾年都不買新衣服。
爸爸為了給孩子掙錢讀書,可以背井離鄉隻身一人跑去非洲工作。
媽媽常常以此要求餘淮努力學習,並和孩子說:
「我成天照顧你爺爺奶奶,你爸一個人在非洲工作掙錢,你看我這衣服,都穿了幾年了?你以為我不想穿新衣服啊,我們都是為了你。」
言外之意,只要你好好努力,才不算辜負了父母的一番苦心。
因此,孩子做什麼事情總是小心翼翼,遇到點事就容易緊張。
結果因為心態不穩,壓力太大,高考也沒發揮好。
孩子自責無比,獨自跑去陌生的城市復讀,拒絕與外界的所有聯繫,自我封閉。
日本作家加藤諦三在《情感暴力》書中說:
「向孩子兜售自己的父母最惡劣,孩子想要的是來自父母積極的關心,並非是父母丟失自我的付出。」
低層次的父母,總是以自己「付出」來勒索孩子的成長。
捆綁的是孩子的情感,傷害的卻是孩子的一生。
有一種父母輕鬆,就能養出孝順的孩子
前幾天考研結果公布,阿姨打電話來興奮地說,他家兒子小文考中了研究生。
回顧阿姨一路走來的辛酸史,沒有丈夫,無房無車,連一份正式工作都沒有。
即使如此,但她也從不在兒子面前,訴說自己一人帶孩子的辛苦。
兒子失落時,她總能及時地給予鼓勵。
兒子沒有方向時,她會慢慢引導孩子,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兒子不知上進、懈怠學業的時,她便自己先做好榜樣,做完零工,就看書習字。
所以,哪怕困頓不堪,小文的生活節奏永遠是那麼歡快、向上。
最後,小文成了高材生,前途無量。阿姨也經商成功,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成年後的小文,提起媽媽,說過一句話:「我的媽媽,明明把最好的留給我,卻極少讓我察覺,只為讓我輕裝上陣。」
優秀的父母從不用付出捆綁孩子,控制孩子。
而是用自己去影響孩子,無條件愛孩子,讓孩子輕鬆前進。
育兒,從來不是靠犧牲、脅迫就能成功,而是彼此強大,一起進步。
網上有一個帖子,為什麼要生孩子?
回答很多,其中有一個最簡單,卻最犀利:為了體驗。
對啊,早就過了「養兒防老」的年代,孩子不是一生的盼頭,我們父母也無需孩子回報什麼。
看著一個小生命,在我們的陪伴下,一點點成長,體味點點滴滴。
孩子的笑容與天真,孩子的淚水與信任,就是最好的回報。
為人父母,我們體驗著苦與樂,從什麼都不懂的新手爸媽開始不斷強大。
這就是意義。
最後用紀伯倫在一首詩結尾: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
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
卻不從屬你們。
親愛的父母們,別把孩子當成未來,他們是你最美好的現在。
遇到坎了,別害怕,別灰心,多點耐心一切都會慢慢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