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
張 澍,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心律失常中心主任、主任醫師
黃德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範 潔,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劉興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
徐原寧,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
我國每年心臟猝死的人數大約55萬,每天至少1500人突發心臟驟停,尤其是有猝死家族史的人;冠心病患者,特別是做過支架治療的患者;以及心力衰竭患者都屬於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張澍解釋說,所謂心源性猝死就是一種突發、嚴重的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跳變得特別快、特別亂,不能正常工作,導致患者大腦供血、全身供血不夠或者中斷而死亡,常常來不及救治。
這樣的心律失常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特徵:隱蔽性和突發性,隱蔽性是指平時沒啥不適症狀;突發性是說它一旦發作,就可能致患者突然死亡。
其實,在心臟病患者中心律失常是比較常見的,但就怕出現兩個極端:要麼跳得太快、亂跳;要麼跳得太慢,這樣的情況都需要及時治療。
跳太慢——
裝個起搏器能解決
心動過緩通俗地說就是心臟跳得太慢,不少老年人覺得年齡大了,心跳得慢屬於正常或者吃點藥來調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黃德嘉指出,在心律失常中,心動過緩應該佔到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老年人及合併有心臟疾病,比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比較常見,但青年人和中年人同樣會也發生心動過緩。
一般來說心動過緩的患者,每分鐘心跳低於60次甚至更低,容易導致全身臟器供血不足,患者會出現心悸、氣緊、乏力、胸悶、食欲不振、精神不好等不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對於嚴重的心動過緩需要心臟起搏器治療。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劉興斌說,臨床中大家對心臟起搏器還是有排斥、恐懼情緒的,目前中國的起搏器發展已經與世界同步,植入過程僅需1個小時左右,是局部麻醉的微創小手術,術後不久就能下地活動。
對於被經常提及裝了起搏器不能做磁共振檢查的顧慮,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徐原寧解釋說,隨著兼容磁共振的起搏器和除顫器的問世,臨床實踐正在逐步轉變,特別是新一代的能夠兼容3T磁共振的起搏器和除顫器,並不影響患者做共振檢查。同時,先進的起搏器還配有遠程隨訪監測系統,不用像原來的起搏器要定期回醫院檢查,遠程就能完成隨訪。
此外,支架和起搏器是兩個不同的治療方式,完全針對疾病不同的疾病,可是有的人還是弄不清楚兩者的區別。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範潔形象地說道:我們的心臟就像一間房子,這間房子要讓我們好住,它必須有水路和電路。簡單理解,支架管的是「水路」,比如我們的血管被堵了,發生心梗的患者就要放支架來打通水管保證供血,而起搏器管的是「電路」,比如心律失常通過起搏器讓心臟正常跳動。
支架不能代替起搏器,起搏器也不能夠代替支架!
跳太快、亂跳——
裝個自動除顫器防猝死
正常的心臟是節律性的收縮,如果患者的心臟是完全無序地亂跳,不能泵出血液和心臟停跳是一樣的;或是心臟跳動的次數異常快,不僅容易供血不足,還可能有血栓的風險,導致中風、心梗等。
對於這樣的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用藥或是手術治療,也可以在體內提前安裝一個微型版的「自動除顫器」作預防治療,當心臟跳太快自動除顫器可以進行抗心動過速起搏,最嚴重的情況下可以發出電擊提供除顫治療,讓心跳恢復正常,因為它可以自動識別心跳,當然如果太慢它可以進行常規起搏,挽救患者生命。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範潔教授講述了一個真實案列,她接診的一個患者有12年的冠心病史,2008年和2016年分別放入支架,後經過心臟彩超發現左心室逐漸擴大,很可能再次發生心臟驟停,建議患者接受自動除顫器治療。
但是患者覺得自己已安了3個支架,再做手術安裝自動除顫器不值當,拒絕了治療。在2017年再次心臟病發作,送到醫院電擊治療才救回來,與此同時他接受了醫生的建議,安裝上了自動除顫器。沒想到剛安裝後兩個月,在外出旅遊時心律失常又發作了,心跳非常快,打了控制心跳的藥物一直沒有效果,心率降下來又升上去,反覆發作。後來,範潔醫生在遠程聯繫中指導他調整了除顫器的閾值,一下電擊過後,心跳恢復了正常。
範潔醫生說,自動除顫器的確可以稱為患者隨身攜帶的一個救命神器,心功能下降、LVEF值(左室射血分數)低於40%,或是出現過室性心動過速,發生過室顫以及家人發生過心源性猝死的患者,都是猝死的高危人群,應在醫生指導下安裝自動除顫器。
專家提醒:預防心源性猝死最好的方法是不得心臟病,不讓小病轉為大病。從源頭上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一系列心臟病高危因素。同時,無論是老年人或是白領人士,每年都要做一次定期檢查,包括心電圖、胸片以及心臟彩超,提前發現一些可以儘早預防的心血管疾病。
如果安裝過支架或是發作過心臟病,做心臟彩超時要留意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這是心臟將血液「射」向全身的一個標準,這個值越高越好,這個值低說明心臟收縮無力,即心衰,發生猝死的風險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