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首屆楷書作品展上,四川書法家祝昌勳以一件楷書對聯獲得最高獎——優秀獎。祝昌勳是四川金堂縣成名已久的書畫家,不僅能書法,繪畫水準也很高。更重要的是,在他以及金堂縣書法界同仁的努力下,金堂縣被中國書協授予中國書法之鄉的榮譽。
祝昌勳(左)
我們來說回祝昌勳在首屆楷書作品展上的獲獎作品。他的這件作品為一副長聯,上下聯各197字,再加上落款,這幅作品超過400字。對聯是我們傳統的文學形式,這副清代李濟善題蜀西青城山前山門的對聯很有名,不僅因為它長,更因為寫盡了青城山的歷史、沿革、風景、名勝、人文等,堪稱絕響。
祝昌勳首屆楷書展獲獎作品
祝昌勳的這件作品用對聯的形式書寫,這樣的長聯我們通常稱之為「龍門對」。對聯比較講究對稱,進而因為對稱便產生了平衡、均勻的美感。再加上祝昌勳的楷書寫得輕鬆自然,很容易讓人看出有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以及王寵小楷的氣質,甚至還有些魏晉楷書瀟散空靈的風骨。
祝昌勳的楷書寫得既乾淨又安靜,與澄明的玉宇、空明的秋天一樣,讓人朗目。這與時下書法展覽上的書法有著明顯不同的追求。現在的書法大展,由於入展競爭的激烈,所以作者們大多追求衝擊力,以便一下子抓住評委的眼睛。
追求衝擊力,也就是增強書法的藝術性,這本來沒有不對,可當這種追求成為大多數書法創作者共同的選擇時,便帶來了一些問題。現在展覽上追求寫出動感的作品,不僅僅存在於行書、草書中,還廣泛地存在於楷書、篆書、隸書等本該以靜為主的書體。
不加控制地求動,固然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但自古以來,我們先祖崇尚的靜穆、潔淨、雅致、斯文,也隨之變成了今天的嘈雜、粗糙、醜陋。
祝昌勳在當下的大環境下,能以一手安靜嫻雅的楷書獲獎,實屬難得。這類作品,我們不能只以書法的技巧來看,而應該站在技巧之上,體會其氣質。書法的技巧固然重要,但在氣質面前,一切技巧都是外在的表象,真正能夠決定書法作品境界的,是內在散發出來的氣質。而且,作為書法來說,技巧可以訓練,而氣質只能通過涵養才能得到。
祝昌勳的作品用筆輕靈徐緩,在不動聲色中,將筆畫表現得很到位。雖然沒有大幅度的動作,但其筆下字的力度、張力卻張揚得很充分。有人為追求字的張力,用筆動作很大;但祝昌勳卻在很小的幅度下,平分秋色,但味蘊其中,這就是本領了。
楷書很容易讓人覺得乏味,所以千萬不能形成固定的套路。社會上那種將字形、用筆拆成若干固定方法的做法,無意間給楷書戴上了緊箍咒,只會讓人越寫越板。
祝昌勳這件作品可以算是長篇幅之作,但讓人沒有乏味之感,這主要是他在書寫時,每個字的造型規律、書寫狀態都不同。表面上看,這件作品似乎也就不過爾爾,但越看得仔細,越能發現作者的小心思。靜水深流,很見高明。
福建師範大學教授、著名評論家朱以撒評價這件作品說:
此作結構平正,疏朗清暢,具有均衡、勻稱、恰當的特點。以正為宗,不故作欹側、顛僕或反比例,對稱的結構方式,因此不奇不怪,守住常道。惟不同的是在平正中有迎送、伸縮、短長這些細微的調節,因此平正中有趣味。
朱以撒先生對此作的評價,真是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