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為嫦娥四號著陸器監視相機C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巡視器將朝此方向駛向月球表面。右圖為嫦娥四號著陸器監視相機C拍攝的玉兔二號巡視器走上月面影像圖。(新華社發 國家航天局 供圖)(拖拽圖片可查看大圖)
(參考消息網1月4日報導)美媒稱,2019年1月3日,一個以中國古代月亮女神命名的登陸器降落在月球背面,此前還沒有人類或機器人冒險進入這一區域。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在2018年12月8日發射升空,並於12月12日進入繞月軌道。現在,該探測器已經降落到月球表面。但是嫦娥四號上沒有美國儀器,因為美國的限制,中美的合作非常困難。
據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網站2019年1月2日報導,在完成此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著陸之前,有關嫦娥四號登陸月球的細節少之又少。在著陸前,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天文愛好者紛紛在網上論壇和推特網上打探消息,交流從消息靈通的記者、微博帳號及追蹤嫦娥四號所在軌道的天文學領域業餘人士那裡聽說的最新情況。
■為什麼嫦娥四號上沒有美國的儀器?
報導稱,即便美國航空航天局和中國國家航天局願意這樣做,美國的這一機構也很難與中國展開合作。一項被稱為「沃爾夫法案」(Wolf Amendment)的規定禁止美國航空航天局與任何中國實體展開合作,除非項目得到美國國會的明確授權或者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認證。支持這一規定的人士認為,這有助於維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因為太空技術既可以用作和平目的,也可以用於戰爭。然而,許多美國科學家嘲笑這一規定實施的限制是毫無必要的,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已經可以將人類送入太空、服務於本國的空間站並且發射像嫦娥四號這樣的科學探測器。
美國聖母大學行星科學家克萊夫·尼爾說:「也許這個『沃爾夫法案』除了禁止對所有人都有好處的合作以外,沒有任何威力。國際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報導指出,甚至在地球上的緊張關係持續的時候,也有國家間開展太空合作的範例。冷戰期間,美國與蘇聯合作開展像「阿波羅-聯盟號」這樣的太空項目。 包括「阿波羅11號」太空人麥可·柯林斯在內的一些觀察人士甚至主張美國和蘇聯聯手啟動火星探測行動。
■月球探測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
報導稱,中國制定了宏偉的探月計劃。它的下一次飛行任務——嫦娥五號將嘗試在月球表面著陸並將採集的樣本送回地球。如果中國此舉取得成功,它將成為第三個把月球上的東西帶回地球的國家,也是第二個採取機器人技術完成這一任務的國家。雖然目前掌握的細節不多,不過中國研究人員在概括本國2020年以後的探月計劃時,談到了將人類送上月球和在那裡建立基地的內容。
報導還稱,制定此類計劃的並不只是中國人。歐洲航天局宣布了建設「月球村」的目標。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將在近期向月球南極發射「月船2號」探測器。美國航空航天局則在與私營公司合作,向月球運送更多的科學設備,同時勾勒了一項雄心勃勃——儘管有些模糊不清——的計劃,要在本世紀20年代在月球附近建立一個「門戶」空間站。為美國航空航天局探月任務提供支持的月球探測分析組的商業事務主管庫爾特·克勞斯說:「如果有朝一日我們可以集結全世界的資源來做這些事情,情況會好得多。不過我們目前離那種境界還差多遠,我說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