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李永亮
通訊員 譚莉 張義尹
株洲市扶貧辦幹部說,醴陵市楓林鎮彰仙村有個致富能手叫付琦。1月4日,記者慕名尋訪,村民都說:找福氣哦!醴陵話「付琦」與「福氣」同音。
付琦剛從嶽母家回來。嶽母家建房,付琦上門幫工。「一天能省100多元工錢呢。」23歲的付琦,透著與年齡不相符的穩重。
年少的付琦,沒福氣。爺爺、父親聽力殘疾,母親智力殘疾,全家因殘致貧,三畝水田養不活付家五張嘴。「到了愛跑愛玩的年齡,我就跟另外幾個小子混在一起,攪得周邊雞犬不寧。」回憶當年,付琦紅了臉,「混來混去,書沒好好讀。初一讀了半學期,就『打流』了,大家都稱我『浪子』。」
離開學校,付琦跟著村裡的包工頭到廣西、貴州、甘肅工地幹活,也南下廣州進過廠。
閱盡社會百態,浪子長大,決心回頭。
當年,家裡長輩曾強令付琦跟人學過農機。「一個人開著耕田機,眼前是放好水的田,身後是打好的地,自在得很。」付琦17歲前,對開耕田機特感興趣。
一臺耕田機4萬元左右,作為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付家哪拿得出錢?
2017年,駐村幫扶工作隊進村,結對幫扶責任人、醴陵市副市長鍾國建主動上門。
「耕田機的事,我來想辦法。你只管好好幹,不要再有別的想法。」鍾國建話說得輕巧,但有深意,付琦聽得明白。
當年5月的一天,在鍾國建的幫助下,一輛嶄新的耕田機開到付琦的家門口。望著高大橙黃的耕田機,付琦掉了眼淚。
「鐵牛」上門,福氣到家。
為了開好耕田機,付琦報名參加市農機局組織的培訓,學精技術。興趣高,底子厚,很快,他的耕田技術達到一流。
鄉裡鄉親看付琦幹得好,都來找他。付琦掐指一算,一畝地能掙100多元,一年可以掙1萬多元。
付琦卯足了勁,天不亮就出門,天黑了開燈接著幹。名聲越來越響,10多公裡外的村也來人請他去耕田。
存下些錢,付琦心想,耕田機看天吃飯,有季節性,辦產業才能穩定致富。
他看中了養魚、養牛。駐村幫扶工作隊、結對幫扶責任人鼎力支持,鍾國建送來1100餘元的魚苗,工作隊幫忙翻修擴建牛棚,2頭奶牛進了欄。
在工作隊的幫助下,付琦的父親到村合作社務工,一天也有了80元收入。
2017年底,鍾國建再次登門。問起一年的收入,付琦一項一項算,竟有2.4萬餘元,成功脫貧。
「精準扶貧把福氣送來了,我自己要是不上進、不惜福,怎麼說得過去呢?」付琦幹勁更足。
他更忙了。田耕完了,種稻穀;稻穀正長著,塘裡出魚了;魚賣完了,趁著農閒修耕田機;耕田機修好了,又去給人收油菜……
因為上進,很快脫貧,鄰村一個姑娘喜歡上了付琦。2018年,付琦用自己辛苦掙下的錢裝修了房子,娶回了新娘。雙喜臨門,前來賀喜的人都說,付琦有福氣。
十月懷胎,兒子呱呱墜地。付琦倍覺責任重大,更加努力掙錢。「儘量多留點錢給孩子讀書,不要讓他走我的老路。」
今年初,付琦在村裡流轉了8畝地,一家人辛苦種下成片油茶。3年後,每畝收入可達2000餘元。
山中陽暖,微風不寒。站在自家三層樓房前坪,付琦感慨:大家都說我有福氣,福氣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黨的扶貧政策送來的。只要勤勞肯幹,每個人都是有福之人。
【來源:永州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