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上海教區徐家匯聖依納爵主教座堂

2022-01-09 教堂介紹

徐家匯地區原是明朝太子太保、東閣兼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徐光啟的出生地,農業種子實驗場,曾有三條河流(肇家浜,法華涇,蒲匯塘)交匯於此,故得名。利瑪竇神父及其最初的同事們,為江南天主教會的建立打下了基礎。接替他在南京工作的羅如望神父,在1603年勸化了徐光啟,羅神父給他付了洗,聖名保祿。徐光啟是上海地區的第一位天主教友,1608年他邀請郭居敬神父到上海開教,他的本家便成了附近地區教會事業的發源地。不久,在這位著名閣老的影響下,有許多農民信奉了天主教,這就是我們上海許多美好會口的起源。至1663年上海就有兩座教堂,六十六所小堂,約四萬名教友。

十八世紀,中國天主教會經歷的諸多不幸(中西禮儀之爭,雍正及乾隆時期的宗教迫害,耶穌會的解散),使江南地區的教會事業陷入困境。傳信部於1840年在江南教友多次的請願後,派遣耶穌會傳教士重回江南,至1848年耶穌會南格祿會長決定在徐家匯創辦一所住院,提供給神父們每年前來避靜及做歇夏。1851年初,一座與住院相稱的聖堂已必不可少了,於是決定興建一座正式的聖堂。由輔理修士範廷佐(1848年設計董家渡聖方濟各主教座堂)擬訂建築圖樣,羅禮思神父(1860年設計洋涇浜聖若瑟堂)監督營造了一座希臘式的教堂,奉聖依納爵·羅耀拉為主保聖人。這座希臘式的教堂是上海地區第一座按西方建築式樣建造的教堂。自教堂建成後,徐家匯漸漸取代董家渡,成為了江南教區的中心,建造了一系列教育、文化、慈善設施(1847年建徐家匯藏書樓(現徐家匯藏書樓),1850年創聖依納爵公學(現徐匯中學),1870年聖母院從青浦遷來(現上海老站/聖衣會院現為上海電影製片廠),1864年創辦土山灣工藝院(現工藝美術學院),1867年創立博物院和崇德女學,1873年建天文臺(現上海氣象臺),1848年創立耶穌會大修院(神學院)(現徐匯區政府),1904年建啟明女中(現市四中學等)。

到19世紀末,附近教友日漸增多,僅能容納200餘人的老堂已不敷使用,教區決定籌建更大的教堂。從徐光啟後裔獲得一部分土地,陸姓教友家捐獻另一部分土地。並籌措資金,在徐家匯老堂南側新建教堂。1910年新堂落,教堂規模宏大,裝飾華麗,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教堂」,仍奉聖依納爵為主保。老堂則劃歸聖依納爵公學使用,改稱聖母無原罪堂(1994年,老堂和主教府合拆新建主教公署大樓)。由此主教公署等教會機構都移至此地。

徐家匯天主堂由建築師陶特凡(W.M.DOWDALL)設計,法國上海建築公司先期於1896年開始搭建工棚雕琢石柱。1906年7月31日正式動工,耗時四年建設,1910年10月22日舉行落成典禮。聖堂坐西朝東,最寬處34米,進深84米,內高28米。磚木結構,佔地面積2670平方米,建築面積6670平方米,可容納3000餘人。哥德式建築風格(強調垂直平面,是真正的挺立,教堂及尖頂似乎不受地心引力的影響,睹其風採,眼要往上看,直至頂部),平面為拉丁十字型。外牆清水紅磚砌築,四周尖拱窗有彩繪玻璃鑲嵌其中,牆基用青石,分間處置扶壁。教堂的東立面兩座對峙的鐘樓高達57米,內有兩口大鐘,頂上的一對十字架約有一噸重。立面中間由疊澀形成的多層拱券大門,玫瑰花窗及山牆組成,正門上方曾聳立著耶穌抱十字架的聖像。教堂內為方磚地坪,花瓷鋪砌,頂脊呈尖拱狀。堂中有大小石柱64根,都是用金山石精刻細鑿。深長的主殿將進入者的目光和心靈引向遠端的正祭臺,正祭臺在教堂落成時是臨時的,1919年復活節前特地從巴黎運來一座精緻的祭臺安裝正中,費用由一位法國富孀捐獻。祭臺正中安置有聖依納爵及其他8位聖人像,雕刻精美,色彩鮮明。堂內還另有20座小祭臺。橫軸由南北耳堂組成,十字交叉點上方曾有一座鐘樓。

徐家匯天主堂分為主樓、輔樓兩部分。主樓正門向東,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南北向總寬約42米,東西向總長約56米。建築內部為大空間,可容2500人。堂中立有64根楹柱,頂脊呈尖拱狀,脊高近20米。堂中設有19個祭臺,大祭臺在堂後部中央。主樓外牆為紅磚清水牆,主樓兩側設鐘樓,高度約50米,內懸掛銅鐘。輔樓建於1928年,設有連廊與主樓相通。輔樓平面呈L形,東西向總寬約22.8米,南北向總長約24.5米。

1924年中國天主教「第一次全國主教會議」曾在徐家匯天主堂舉行。在抗日戰爭時期,徐家匯天主堂和徐匯中學等辦了難民所,收容數以萬計的難民。

1960年5月27日,徐家匯天主堂堂場上彩旗飄揚,教堂內掛滿了「全堂彩」,祭臺上燈光輝煌。舉行祝聖張家樹主教的典禮,屬於上海教區自選自聖。主禮和襄禮的是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皮漱石總主教,副主席李維光主教和趙振聲主教。能容納二千餘人的教堂座無虛席,連走道中也站滿了人,真是盛況空前。

1966年8月23日下午,一張「徹底清除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遺蹟」的大字報貼到了徐家匯天主堂正門上面的牆上,當晚砸爛的革命行動開始了。堂場燃起了火堆,教堂內為正常宗教活動所需要的宗教物品都被拋進了火堆,燒成了灰燼。不到二十四小時,兩個鐘樓上的鐵十字架也被拆了下來。在最初三天中,砸爛的革命行動晝夜不斷。奧地利產管風琴被拆成一堆廢銅爛鐵。之後,在差不多一個月內又時斷時續。徐家匯天主堂被砸得空空如也,徒具四壁。三座鐘樓尖頂被拆,所有彩繪玻璃窗全部被砸,歷經百年的宗教書籍和已被國務院定為國家二級文物的木雕祭臺、聖像和絲織刺繡藝術品全部被拖到教堂前焚毀。徐家匯天主堂砸爛後,曾一度被命名為反帝大會堂。隨即教堂也成了果品倉庫。

1979年落實宗教政策後,已是滿目蒼夷的大堂重新歸還上海教區。經過各有關方面積極協商,採取了一邊將果品倉庫從教堂遷走,一邊進行修理,一邊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的辦法。倉庫先讓出了後面原來的更衣所,教會把它布置成臨時小堂,1979年11月1日舉行了十年動亂後,有約三百教徒參與的第一次彌撒。次年四月初,果品倉庫完全遷走,修理工程進一步順利進行,到1980年聖誕節徐家匯天主堂除了兩個尖頂外,內外均已修繕一新。1982年修復塔尖。

1983年,舉行徐光啟逝世350周年大禮彌撒。1984年,舉行馬相伯逝世45周年活動。1985年1月,李思德、金魯賢神父任上海教區助理主教的祝聖儀式在此舉行。1988年2月,張家樹主教去世後,其骨灰安置在該堂。1995年6月16日舉行大禮彌撒,慶祝金魯賢主教80周歲、晉牧10周年,晉鐸50周年。1997年舉行香港回歸感恩大禮彌撒。2005年6月28日邢文之輔禮主教祝聖彌撒,金魯賢主教主禮,寧波教區胡賢德主教和周村教區馬東聖主教襄禮,2000多名參與彌撒。

徐家匯天主堂佔地面積2670平方米,建築面積6670平方米。1962年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上海市文化保護單位,1966年11月11日被撤銷。1989年9月25日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優秀近代建築。2012年10月徐家匯天主堂歷史建築群作為徐家匯源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主要景點之一,正式對外開放。2013年3月,徐家匯天主堂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9月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1982年教堂進行了大修,兩座各重達13噸的十字鐵塔架,重新安裝到鐘樓上,並修復牆面花飾及部分滴水獸等裝飾構件。但原祭臺陳設及彩繪玻璃,管風琴等藝術珍品都無法再現了。2002年,陸續修復教堂內彩繪玻璃。近年來,教堂因年久失修,出現屋面漏水、白蟻蟲蛀、外牆損壞等狀況,尤其是2011年,因,地鐵建設,建築開裂加重,徐家匯天主堂決定整體大修。但因建築沉降仍不穩定,修繕工程直至2015年才正式動工。

2015年8月24日起,徐家匯天主堂關閉,取消日常宗教活動,不再對外開放參觀。2015年11月,修繕工程正式啟動,按照文物建築保護性修繕工程「修舊如舊,恢復原貌」的原則開展。整個修繕工程分室外和室內兩部分進行。設計單位為上海原構設計諮詢有限公司,施工單位為上海徐房建築實業公司。

現今恢復了部分在「文革」期間遭損毀的祭臺,電子風琴取代了原有的著名管風琴,窗戶正在陸續裝上富有中國特色的彩色玻璃,使昔日「遠東第一大堂」的聖依那爵大堂重現光彩。教堂歷經兩年多時間修繕,於2017年12月初結束,並於2017年12月16日重新啟用。大約2900名教友參與彌撒,市區總鐸吳建林神父主祭彌撒,共40多位神父共祭。

2018年7月22日,81位慕道者領洗,同時還迎來了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聖傅天娜、聖安多尼三位聖人的聖髑。

 

參考資料:

1. 天主教上海教區官網、上海天主教網站等網絡資料

2. 《徐匯年鑑2018》

作者:上海市徐匯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

3. 《國務院新公布上海1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處:《上海文博論叢》2013-06-28  作者:禇菲  主辦單位:上海博物館

4. 《徐家匯天主堂的過去和現在》

出處:《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5-07-02  作者:顧裕祿

5. 《上海宗教志》

作者:《上海宗教志》編纂委員會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1年

6. 《話說上海·徐匯卷》

作者: 周秀芬著;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徐匯區地方志辦公室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印刷時間: 2010

7.《徐匯區志1991~2005》

作者: 上海市徐匯區地方志編委會  出版社: 上海辭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1

8. 《徐匯區文物志》

作者: 徐匯區文物志編輯委員會  出版社: 上海辭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03

9.《徐家匯街道志1994~2014》

作者: 徐家匯街道志編纂委員會  出版社: 上海書店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6-06

相關焦點

  • 上海的「梵蒂岡」:徐家匯天主堂
    徐家匯天主教堂是中國著名的天主教堂,位於中國上海市徐匯區徐家匯蒲西路158號,為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稱為「聖依納爵堂」,堂側有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府,修女院,建築風格為中世紀哥德式。現在的這座主教座堂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動土興建,清光緒三十六年(1910年)9月大堂落成。整幢建築高五層,磚木結構。法國中世紀樣式。大堂頂部兩側是哥德式鐘樓,尖頂。高50米。
  • 徐家匯聖依納爵主教座堂
    徐家匯天主堂由建築師陶特凡(W.M.DOWDALL)設計,法國上海建築公司先期於1896年開始搭建工棚雕琢石柱,1906年7月31日正式動工,耗時四年建設
  • 日日見君不知君,共在徐家匯
    位於徐匯區蒲西路的徐家匯天主教堂有著中國四大教堂之一的稱號,是天主教上海教區的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稱為「聖母為天主之母之堂。」或「聖依納爵堂。」耗時四年建設,清宣統二年(1910年)10月22日舉行落成典禮,教堂規模宏大,裝飾華麗,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教堂」,仍奉聖依納爵為主保聖人。老堂則劃歸聖依納爵公學使用,改稱聖母無原罪堂(1994年,老堂和耶穌會會院合拆新建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府大樓——今聖愛大廈。1949年後,上海天主教界開展反帝的愛國運動,走獨立自主自辦教會道路。
  • 上海的「梵蒂岡」——徐家匯天主教堂
    徐家匯天主堂是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稱為「聖依納爵主教座堂」,堂側有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府,修女院,為中世紀哥德式建築,平面呈長十字形,正面向東,兩側建鐘樓,高聳入雲。教堂坐西朝東,教堂高79米,寬28米,磚木結構,佔地面積2670平方米,建築面積6670平方米,可容納3000餘人。整幢建築高五層,磚木結構,外觀是典型的歐洲中世紀哥德式。
  • 天主教上海教區:洋涇浜聖若瑟堂
    1860年4月15日,這座法租界裡的第一座聖堂舉行了奠基禮,被推選為該堂保護人的法國遠徵軍司令孟鬥班(Montauban)和布爾布隆(Bourboulon)公使夫人參加了這次典禮。新聖堂奉聖若瑟為主保聖人,故全稱「洋涇浜聖若瑟堂」。曾出任過徐家匯與董家渡兩座大堂的建築師、法籍耶穌會會士羅禮思神父(Hélot,Louis,S.J.)又擔負起監造洋涇浜大堂的重任。
  • 徐家匯天主堂的歷史變遷
    徐家匯天主堂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座西朝東,平面呈十字形,是一座仿法國中世紀哥德式教堂,紅色的磚牆,白色的石柱,青灰色的石板瓦頂,兩座鐘樓,南北對峙,高聳入雲。經過近年的封閉修繕,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於本月中旬重新開放。大量歷史文獻的考證、修舊如舊的工藝重塑了大教堂哥德式的歷史風貌,再現了這座保護建築的壯美。
  • 天主教上海教區重慶南路聖伯多祿堂
    天主教上海教區重慶南路聖伯多祿堂始建於1933年,惠濟良主教撥款,一年後落成,為震旦大學師生專用聖堂。建築面積約 2700平方米 。
  • 天主教寧波教區舉行金仰科就職主教儀式
    天主教寧波教區舉行金仰科就職主教儀式 2020-08-18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圖說上海地名中的天主教印記
    1847年,耶穌會傳教士由浦東移駐徐家匯,先後建起天主堂、大小修院、徐匯公學、藏書樓、聖母院、博物院、天文臺等,在徐家匯和土山灣一帶形成了方圓十幾裡的天主教社區。1864年,教區將土山夷為平地,土山故跡不可復尋,但土山灣之名卻因傳教士所建的土山灣孤兒院,一直流傳至今。另外,不得不提的還有上海市區的東西向幹道:斜土路。
  • 聖堂探址39:天主教上海教區,邱家灣耶穌聖心堂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教宗克來孟十四世(Clment XIV,1769—1774年在位)命令取締耶穌會,上海地區天主教教務隨之衰落。直至1814年,教宗庇護七世又下令恢復,上海天主教事業很快又發展起來。在道光二十九年至同治元年間(1849—1862),已經設有松江、浦南、馬橋、青浦幾個鐸區,當時都隸屬江南教區所轄之松江總鐸區。
  • 【聖堂探址34丨四周年特刊】上主的臨在:上海地名中的天主教印記
    1847年,耶穌會傳教士由浦東移駐徐家匯,先後建起天主堂、大小修院、徐匯公學、藏書樓、聖母院、博物院、天文臺等,在徐家匯和土山灣一帶形成了方圓十幾裡的天主教社區。1864年,教區將土山夷為平地,土山故跡不可復尋,但土山灣之名卻因傳教士所建的土山灣孤兒院,一直流傳至今。另外,不得不提的還有上海市區的東西向幹道:斜土路。起點斜橋,終點土山灣,取兩地首字命名。
  • 天主教上海教區網傳會聖伯多祿堂
    有堂田二十多畝。1922年(民國11年)天主教江南教區設浦南為總鐸區,南橋堂為總鐸座堂,管轄胡村堂區、高橋堂區、亭林堂區,胡村本堂區下轄:沈行前堂、網船會堂、俞家堂、六裡墩堂、曹家堂、十字漾堂、楊王堂、朱莊堂、泥橋堂、潘家堂、莊行堂、丁家堂
  • 中國天主教主教座堂列表
    教區主教座堂類型安慶聖多默主教座堂 Cathedral of St.Thomas合肥,安徽,中國  主教座堂安慶耶穌聖心主教座堂 Cathedral of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安慶,安徽,中國  原主教座堂保定聖伯多祿聖保祿主教座堂Cathedral
  • 渭南教區主教座堂
    渭南市區有三座天主教堂,分別是高新區良田主教座堂、五馬路天主堂和韓馬祈禱所,良田主教座堂更是整個渭南教區的主教座堂,還有一棟設有神學圖書館的辦公樓——天主教渭南教區中心。          良田主教座堂建築宏偉,是由多位神父考察了海內外知名教堂建築後設計建成的,建築時間歷時三年多,現今雖主體建築已完工投入使用,但後續工作仍在進展當中。
  • 中國天主教安徽教區劉新紅主教祝聖典禮舉行
    中新網5月4日電 5月3日,中國天主教安徽教區劉新紅主教祝聖典禮在蕪湖天主堂舉行
  • 民國時期的天主教蚌埠教區,從事各種社會醫療、教育、救濟、慈善事業
    民國18年,安徽天主教代牧區分設安慶、蕪湖、蚌埠 3 個教區。蚌埠教區為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區。該教區自民國 18 年設立至安徽全境解放的 20 年中,由義大利耶穌會神父負責,民國 10 年,義大利天主教士錢世勳在蚌埠天橋東大馬路南側購買一塊土地,建造教堂。兩年後,耶穌聖心堂落成,從此成為蚌埠教區主教座堂,該教堂可容納千人做宗教儀式。
  • 中國天主教第一位國籍主教!
    兩年後,即順治十一年(1654年)在馬尼拉主教座堂由波布萊德(Michael Pobleto)總主教祝聖,晉升鐸品(天主教修生的最高品級),成為中國天主教的第一位中國籍神甫。 足遍十省 升任神甫的第二年,羅文藻就偕多名西班牙傳教士回福建傳教。羅文藻終於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願望,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家鄉的天主教事業。
  • 【特別報導】汾陽教區主教座堂重建奉獻典禮
    汾陽教區主教座堂舉行了隆重的聖堂祝聖典禮。祝聖禮由教區九十一歲高齡的霍成主教主禮,副主教冀偉忠神父和本堂劉虎威神父襄禮,絳州教區武俊維主教、朔州教區馬存國主教、大同教區署理劉宏剛神父彌撒講道中,霍主教講述了關於主教座堂的歷史,回顧了教區蒙主眷顧,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他教導說:聖殿,不止是這外在的聖堂,更是我們的內心。同時,主教也對在建堂過程中奉獻了時間、金錢、精力、勞動、祈禱的各位人士表示了感謝。汾陽教區主教座堂始建於1933年,歷經滄桑:修建——文革——開放——興盛。
  • 天主教獻縣教區的歷史(一)
    總堂東院有巍峨莊嚴的耶穌聖心大教堂(主教座堂),有主教公署與主教小院內有精美的小聖堂及私人花園等。還有屬於教區的大小修院及中西結合式的小學、中學、師範及法文學校,這些設施佔據了東大院的南部。東大院的北部自西至東則是耶穌會士的各種事業與耶穌會院。有聞名中外的印書館,技術精湛的醫院,還有中西製藥廠,天文臺、照相館、發電廠、機磨及木工房、白鐵廠、釀酒廠、染房。這些以東則是耶穌會會院。
  • 天主教在中國的五大文化事業之三:上海徐家匯藏書樓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已經在這塊土地上矗立了一個多世紀,默默凝視徐家匯的風雨變遷,懷抱著近五百年來中西文化交流的累累碩果。這就是徐家匯藏書樓。上海徐家匯天主堂藏書樓,又稱匯堂石室。創建於1847年,是上海現存最早的近代圖書館,也是我國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