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倔雄強 別出時俗●趙之謙

2021-02-28 深圳市書法院

關注請點擊左上角藍色「深圳市書法院」字樣

…………………【宣和畫舘】…………………

奇倔雄強 別出時俗●趙之謙

人物簡介

趙之謙,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鐵三、憨寮、又號悲庵、無悶、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陽、奉新知縣,工詩文,擅書法,初學顏真卿,篆隸法鄧石如,後自成一格,奇倔雄強,別出時俗。善繪畫,花卉學石濤而有所變化,為清末寫意花卉之開山。篆刻初學浙派,繼法秦漢璽印,復參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詔、漢鏡、泉幣、漢銘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掃舊習,所作蒼秀雄渾。青年時代即以才華橫溢而名滿海內。他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隸、篆的筆法融為一體,相互補充,相映成趣。趙之謙曾說過:「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他一生在詩、書、畫、意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趙之謙自幼讀書習字,博聞強識,曾以書畫為生。參加過3次會試,皆未中。44歲時任《江西通志》總編,任鄱陽、奉新、南城知縣,卒於任上。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畫風工麗,後取法徐渭、朱耷、揚州八怪諸家,筆墨趨於放縱,揮筆潑墨,筆力雄健,灑脫自如,色彩濃豔,富有新意。其書法初師顏真卿,後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書,筆致婉轉圓通,人稱「魏底顏面」;篆書在鄧石如的基礎上摻以魏碑筆意,別具一格,亦能以魏碑體勢作行草書。趙之謙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後追皖派,參以詔版、漢鏡文、錢幣文、瓦當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變,意境清新的獨特風貌,並創陽文邊款,其藝術將詩、書、畫印有機結合,在清末藝壇上影響很大。其書畫作品傳世者甚多,後人編輯出版畫冊、畫集多種,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詩》、《勇廬閒詰》、《補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記》,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譜》。

收藏大家

藏書秘冊甚多。家有藏書樓為「二金蝶堂」、「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藏書印有「趙之謙」、「二金蝶堂藏書」、「為五鬥米折腰」、「鶴廬」、「二金蝶堂雙鉤兩漢刻石之記」等。據藏書刻有《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簡稱《鶴齋叢書》),6集,38種,所首經說、雜史、金石、筆記等,都是篇幅短小的罕傳之書。其中《英吉利廣東入城始末》一書,為當時最新的歷史記載。性狂放,善畫寫意花卉,與任柏年、吳昌碩並稱「清末三大畫家」。書學二王及顏體,創造出沉雄樸厚的獨特風格。又精於纂刻,印文渾樸厚勁。善詩文。著《國朝漢學師承續記》、《補環宇碑訪錄》、《勇廬閒話》、《二金蜨堂印存》、《輯雅堂詩話》、《梅庵集》、《悲庵居士詩膡》等。

書法生涯

趙之謙在《章安雜說》中記道:「二十歲前,學《家廟碑》,日五百字。」可見其於顏體,用功極勤。然而時世之變,帖學漸衰,碑學方興,歷史潮流,不可抗拒。正如康有為所說的:「碑學之興,乘帖學之壞,亦因金石之大盛也。……涇縣包氏以精敏之資,當金石之盛,傳完白之法,獨得蘊奧。大啟秘藏,著為《安吳論書》,表新碑,宣筆法,於是此學如日中天。迄於鹹、同,碑學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蓋俗尚成矣。」趙之謙處於此時此境,以其性格,絕不甘落人之後,憑其才能,亦必定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趙之謙避走溫州後,有空閒得讀《安吳論書》,深為包安吳理論所折服。在《章安雜說》中已看出他傾心六朝古刻之心態:「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駭,智士哂耳。瞪目半日,乃見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設,移易不得。必執筆規模,始知無下手處。不曾此中閱盡甘苦,更不解是。」又云:「安吳包慎伯言,曾見南唐拓本《東方先生畫贊》、《洛神賦》,筆筆皆同漢隸。然則近世所傳二王書可知矣。重二王書始唐太宗。今太宗御書碑具在,以印世上二王書無少異。謂太宗書即二王書可也。要知當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模勒之事,成為迎合。遂令數百年書家奉為祖者,先失卻本來面目。而後八千萬眼孔竟受此一片塵沙所眯,甚足惜也。此論實千載萬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阮文達言,書以唐人為極,二王書唐人模勒,亦不足貴,與餘意異而同。」其於書不滿足於二王也如此。於是,他開始了學習書法的轉折,漸與二王系統分道揚鑣了。在他赴京之後,與沈均初、胡甘伯、魏稼孫等相聚,皆癖嗜金石,其時他正著手重編《補寰宇訪碑錄》,大量搜羅古刻,尤其是得《鄭文公碑》,最為之心儀。35歲前後年餘時間,每日流連往返於琉璃廠,奇賞疑析,晨夕無間。

趙之謙逐步地完全放棄了顏體書而轉向了北魏書法。他36歲為祁季聞書寫楷書自作詩十二開冊,可以說是他學北魏書初期經典。而此一年前,趙之謙還保留著顏體書風,僅僅一年的時間,他的書風便發生了質的變化,這對常人而言,是不可想像的。從此,他棄顏入魏,一發而不可止。37歲時,致胡培系(子繼)函中述道:「弟讀《藝舟雙楫》者五年,愈想愈不是。自來此間,見鄭僖伯所書碑,始悟卷鋒。見張宛鄰書,始悟轉折。見鄧山人真跡百餘種,始悟頓挫。然總不解『龍跳虎臥』四字,及閻研香(漢軍,名德林,包氏弟子之一)來,觀其作字,乃大悟橫豎波磔諸法。閻氏學此已三十年,其訣甚秘,弟雖以片刻竊之,究嫌驟入。但於目前諸家,可無多讓矣。書至此,則於館閣體大背,弟等已無能為役,不妨各行其是。」《藝舟雙楫》是趙之謙由顏體轉為北魏書的指導理論。鄭道昭的諸刻石,使其領悟到了「卷鋒」的行筆方法。張宛鄰(名琦,1764~1833年)書法,又開闊了趙之謙的眼界,使其知道真、隸的書法互用。而鄧石如的書法,使其悟出了行筆的頓挫韻律。此外,趙之謙還特別稱道張琦之女張綸英(1780~?年),以為「國朝書家無過陽湖女士張婉釧名綸英,鄭僖伯以後一人也」 。張綸英善北碑,以鄭道昭為法。與趙的作品對比一下,可以明顯地看出她對趙的影響。

然而,觀趙之謙35歲後之書,甚至是40歲前後書,風格雖初步形成,而乏筆力,其中運筆、轉折、連接,多有勉強之處。正如他在致魏稼孫函中所說的:「弟此時始悟通自家作書大病五字,曰:起訖不乾淨。(此非他人所能知者。兄或更有指摘,萬望多告我。)若除此病,則其中神妙處,有鄧、包諸君不能到者,有自家不及知者。」這一「起訖不乾淨」五字病,在行書方面,顯得更為明顯。大約是在40歲之後逐漸得以解決。確切說,是在赴江西任前後—44歲前後完善定格,50歲以後最終完成而至「人書俱老」之境,直逼南北朝高手,有目共睹。正如其自稱:「漢後隋前有此人」,信然!

篆刻生涯

儘管趙之謙一生所刻不到四百方印作,但他已站到了清代篆刻的顛峰。其中諸多的歷史經典,影響著後來的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趙叔儒、易大廠,直至現在這一百多年的整個篆刻史。

(現代意義上的篆刻藝術)始於明,盛於清中期,以丁敬、鄧石如為代表,開派立宗,形成兩大體系:浙派和皖派。浙派有西泠八家,趙之謙初學篆刻之時,趙次閒、錢松還在世,皖派則有吳讓之。趙之謙家在紹興,離杭州不遠,在當時的交通以及社會環境下,受地域影響,從浙派入手,便成為必然。事實上趙之謙是從學陳曼生開始的。他36歲時說:「餘少學曼生,久而知其非,則盡棄之。」(《杭四家印譜〈附二陳〉序》)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棄曼生,卻沒棄浙派。在34歲與魏稼孫在福州相遇之前,一直有仿浙派的作品。這期間的作品,大約有近百方傳世。現在能見到最早的有年款的作品是24歲的兩方:《躬恥》、《理得心安》。此時印風明顯是浙派,但很快就發現有鄧石如的皖派風格的出現。26歲前後刻的《陶山避客》,款稱:「學完白山人作。此種在近日已如絕響。俗目既託為文何派,刻印家又狃於時習,不知幾理,可慨也。」同期所刻的《蕺子》也是仿鄧石如,而另一方《付以豫茂臣氏之印信》則稱「略有秋景陁意」。約同年刻的《以豫白箋》和27歲刻的《郭承勳印》又明顯是漢印風。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作品是介於浙派、皖派、漢印之間,搖擺不定的。然而,他不滿足於浙派、皖派和漢印,而是在尋求浙、皖兩派合處的同時,上溯秦漢,進而將觸角伸向漢碑漢鏡等等。其取法之廣,是前無古人的。

辛酉冬,避亂溫州的趙之謙應在福建為官的老友付節子的邀請,航海到了福州。次年3月,魏稼孫來訪,二人一見如故,結為金石交。二人的結交,對於趙之謙篆刻藝術來說,具有極為深刻的意義。

魏稼孫雖不刻印,卻對印學有精解,且好集印譜。趙之謙印名在外,魏早為之心儀。相見之初,互贈詩稿,趙為作書畫。之後,一起探討印論,並請趙為其刻印。趙之謙精於篆刻,而不好刻印,「以少有合故」(《何傳洙印》款)。即便遇到魏稼孫這樣的知音,也不輕易奏刀。魏稼孫深知其為人,故以激將法迫使其刻印。首先,魏提出為趙集印譜,索趙的舊作,所集不過幾十方,不足以成譜。而且面對舊作,趙之謙自己也不能滿意。為此,趙之謙開始了他一生中最為批量性的刻印,為自己,為魏稼孫,也為付節子等好友們刻。其次,二人探討印論時,魏稼孫或有意將趙與丁敬、黃易等前輩高手相比,以為趙不及丁黃,這樣激起了趙要與古人爭雄的創作心理。趙在為魏刻《魏錫曾》、《稼孫》對印時,刻款道:「稼孫目予印為在丁、黃之下,此或在丁之下、黃之上。」又在《趙之謙印》刻款雲:「龍泓無此安詳,完白無此精悍」。又在另一方《趙之謙印》刻款雲:「完白山人刻小印,亦不如是之工」。更在《松江樹鏞考藏印記》刻款雲:「取法在秦詔漢燈之間,為六百年來模印家立一門戶。」本來就不服輸,俯瞰千古的趙之謙創作欲被激發,一發而不收。他在致友人函中說:「弟在三十前後,自覺書畫篆刻尚無是處。壬戌以後一心開闢道路,打開新局。」這種創新欲望,應該說與魏稼孫的促使不無關係,而為趙編印譜是個關鍵性契機。

魏稼孫為趙集《二金蝶堂印譜》是壬戌夏開始的。趙之謙大量創作也是從這時開始的。約半年而成初稿。次年的秋冬魏至京小住,新增部分作品,而後隨刻隨寄,直到甲子年,才完成印譜。在壬戌、癸亥、甲子(34至36歲)3年中,趙為魏稼孫刻二十多方,為同年同事老友胡澍刻近二十方,為金石家好友沈均初(應讀為韻初)刻30餘方。加上自用印及為其他好友的所刻之印,三年刻印二百餘方,佔趙之謙一生刻印的一半多。

趙之謙篆刻欣賞

謝謝欣賞!歡迎轉發!

(深圳市書法院▪中國書畫培訓中心整輯)


關注請點擊左上角藍色「深圳市書法院」字樣

…………………【宣和畫舘】…………………

聲明:本平臺旨在分享書法,也會為書友精選一些文史哲等有益文章。有些不明原創出處,如侵犯了您的版權請電郵說明,我們會尊重您的署名權或更新分享內容。

如轉載請註明出處(深圳市書法院微信szssfy)。

≡≡≡≡≡≡≡深圳市書法院≡≡≡≡≡≡≡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

→如果您想經常接收我們的資訊:

①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左上角藍色「深圳市書法院」即可查看歷史消息或一鍵關注;

②直接搜索中文微信號「深圳市書法院」即可添加訂閱

③搜索添加微信號szssfy

→如果您想和我們交流互動,請直接留言或發送郵件至:139024489@qq.com

中國藝術論壇:http://www.china-yishu.com

書法家網:http://www.sfjart.com

相關焦點

  • 清代著名書法家趙之謙,精選14幅立軸真跡欣賞,運筆勁媚真書法也
    趙之謙的字給人一種厚重的感覺,說實話在入行之前,筆者也沒有聽說過,後來的編輯工作讓我接觸到趙之謙,也搜集了一些關於趙之謙的資料,讓我大有收穫。趙之謙的書法很多的網友都把他排除在欣賞書法之外,其原因是不夠秀麗。這裡我想說的是:懂的人終究會懂,不懂的人終究不懂。趙之謙還是著名的篆刻大師,這裡我想借趙之謙說一說書法和篆刻。
  • 趙之謙
    趙之謙少年時家學淵源,藏書豐厚,天資又高,悟性極強。兩歲能把筆作字,六歲學漢學,九歲學詩,十歲後潛心宋學七年。十七歲起師從金石學家沈復粲十年。因此說,趙之謙從小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底子。尚未步入社會的趙之謙開始變得命運多舛。父親因哮喘病終年臥床。十四歲,作為一家之主的母親撒手人寰。十五歲,其兄為仇誣以訟破家。十九歲的趙之謙成家後為謀生計,開館授徒。不出數年,妻病危,父去世,鄉試甚貧不能赴。
  • 時俗造句和解釋_時俗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5、適俗隨時(shì sú suí shí):猶言順應時俗。6、矯時慢物(jiǎo shí màn wù):矯時,矯正時俗。慢,傲慢。指對現實不滿,態度傲慢。《時俗造句和解釋_時俗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由[小孩子點讀]APP獨家原創整理並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小學家庭同步輔導專家。
  • 趙之謙:篆刻專題
    ———趙之謙」儘管趙之謙一生所刻不到四百方印作,但他已站到了清代篆刻的顛峰。其中諸多的歷史經典,影響著後來的吳昌碩、黃牧甫、任頤、趙叔儒、易大廠,直至這一百多年的整個篆刻史。
  • 藝術眼光:吳昌碩館藏作品賞,筆力老辣雄強!
    吳昌碩以畫寫意花卉著稱於世,可以說是繼徐渭、八大山人、石濤、趙之謙之後最著名的大寫意畫家吳昌碩的花卉作品,筆力老辣雄強吳昌碩在用色上極似趙之謙
  • 印外求印:趙之謙篆刻特輯(三)
    蓋弟能刻印而不肯刻,公等想出挾制之法,自是正兵之奇。然以祖父挾制可也,以妻子挾制則大不可也。寄來三十一石,弟定見「鑑古堂」「鶴廬」「小人有母」三印,是必要刻者。(「壽萱堂」三字似非弟所喜刻也。且何必一堂不已而益一堂,堂堂乎難與並為矣。)外弢叔一印(已刻),兄名字印等均已刻。如閒空,當再加一刻。性之昆弟之印,當自篆而與弟子錢次行刻之。(鏡銘下一印即渠自刻。)
  • 李永輝 楊國棟|趙之謙篆刻藝術研究綜述
    本質上,趙之謙的「合宗」之路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印中求印」,而從「印外求印」的角度看,「合宗」的上述三點要求,不僅是「印外求印」所必需的高水準的技法準備,更是一切創新求變所不可或缺的方向保證。誠如葉銘所言,趙之謙「誠能印外求印矣。而其措畫布白,繁簡疏密,動中規彠,絕無嗜奇盭古之失,又詎非印中求印而益深造自得者」!正因為如此,「印外求印」必須以「合宗」為基石,「二者兼之,其於印學蔑以加矣。」
  • 跟著趙之謙大師學篆刻
    趙之謙這位篆刻大師很另類,另類的表現有這樣幾條:(趙之謙)1、他一生刻印不多,但後世許多大師都以他為師。趙之謙比他們少多了,這種少不單單是趙之謙活的歲數小就可以解釋,還有其他原因。儘管如此,後世的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趙叔孺等一代大師都學習趙之謙的篆刻。2、他平生的朋友不多,談到學問就跟人開懟。
  • 印外求印:趙之謙篆刻特輯(二)
    同治元年,趙之謙入都赴考,此後十年間四上春官均不第。居留京師時期,他結識了不少金石文字之交,尤與魏稼孫、胡澍、沈韻初等摯友相晤為樂。考訂碑版,商略金石,賞奇析疑,晨夕無間,趙之謙也以學博識精聞名都中。
  • 讀印:趙之謙「胡澍之印」
    今天接著讀趙之謙大師的印。最近介紹趙之謙大師的印比較多,給他的評價也極高,有朋友私信說:哪有那麼神?言下之意是我們對趙之謙的評價太高了,其實趙之謙篆刻水平之高是公認的,今天我們大致說說這件事:一、公認的篆刻大師趙之謙當今印壇,師法安持老人陳巨來先生的印人當屬不少,我們先看他對趙之謙的評價,陳巨來先生在《安持精舍印話》中有這樣一段話:
  • 印外求印:趙之謙篆刻特輯(一)
    趙之謙是晚清以來理論與創作結合得最好的一代藝術宗師之一。於繪畫,趙之謙是「金石畫風」的導夫先路者;於書法,趙之謙是晚清碑學理論最重要的實踐人物;在篆刻領域,他全面總結前人經驗與成果,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理念與手段創造性地跳出前人的創作模式,開闢了一個柳暗花明、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 篆刻學習:趙之謙的「丁文蔚」為什麼精彩?
    據邊款載,這方印刻於鹹豐九年十二月,即1859年,這一年趙之謙31歲,還沒有經歷喪妻喪女的家難,還有血氣方剛橫空出世的探索勇氣。這方印現藏上海博物館。1、刀法上的單刀衝。這方印是趙之謙的創新白文印,它的最大特徵就是單刀衝刻,走刀大膽而爽利。這種做法,在前人的印作中極少見,而31歲的趙之謙以十足的創新精神開創了單刀制白文印的先河。
  • 趙之謙│一代天才大師
    趙之謙(1828-1884),字益甫,又字撝叔,號很多,最常見者有冷君、無悶、悲盦等。這種狂,在趙之謙以前少有,在他之後更少有——如果有,大多數也只是供後人笑話的膚淺把柄。但趙之謙的狂與他的天才一樣,撲面而來如同一套漂亮的詠春拳,拳拳到肉,打得你不服都不行:憑著這七分天分,他成為中國書畫篆刻史上的全能冠軍,成就之高,無出其右。同治九年42歲時他集龔自珍《已亥雜詩》中的兩句成一對聯掛在自己壁間:別有狂言謝時望,但開風氣不為師,算是給自己的一生下了定論。
  • 趙之謙的3個字,460萬!
    審稿✎黑土   編輯✎清一    校對✎白雲 先看字清 趙之謙 楷書芸隱居橫幅 保利2017秋拍 成交價
  • 趙之謙邊款裡的印論,振人發聵
    趙之謙被胡澍評為:「鐘鼎碑碣,鑄鏡造像,篆隸真行,文辭騷賦,莫不觸處洞然,奔赴腕底」的天才,趙之謙也不客氣,他自己就認為鄧石如不過天分四,人力六,鄧的得意弟子包世臣天分三,人力七,吳熙載天分一,人力九,他自己則是天分七,人力三。我趙之謙是個天才,我根本沒下功夫,只用了三成力。
  • 印外求印:趙之謙篆刻特輯(四)
    一九七九年二月,上海《書法》雜誌刊登了潘德熙《略談趙之謙的篆刻風格》一文,此後趙之謙篆刻研究的關注者日多。當下,學術界對趙之謙以及趙之謙相關的研究更趨深入,在這種學術視閾之下,對趙之謙篆刻藝術研究的文獻進行梳理與研究,顯得尤其重要。  我們通過篆刻研究專著的檢索,「中國知網」等網絡閱讀搜尋引擎搜索並篩選,配合舊版雜誌以及少數未刊圖書的查閱,對趙之謙篆刻藝術研究文獻進行了爬梳與整理。
  • 趙之謙寫的對聯——價值不菲!(一起來鑑賞)
    趙之謙曾自稱:「行書亦未學過,僅能稿書而已」。其實趙之謙晚年作品中行書佔八九成,是其作品之重心。只是世間以北魏正書論趙之謙,而忽略其它書體,以至於視北魏風行書為「趙之謙北魏書」,而不予以區別。大凡有成之書家,必自正書入,而以行書結。
  • 趙之謙篆刻賞之「為何盛年息刀?」
    稼孫 巨鹿魏氏 仁和魏錫曾稼孫之印 魏錫曾印 吳讓之與趙之謙之關係 吳讓之與趙之謙的關係亦師亦友,吳長於趙30年,並無師承關係,只是同時專攻篆刻而已。但以前讀趙之謙《吳讓之印譜·序》中,又看到一些費猜索的評語,令人迷茫。
  • 趙之謙 | 老子不高興!(附高清作品集)
    趙之謙曾說過:「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他一生在詩、書、畫、意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大師。若天假以年,讓趙之謙活到80歲,他的成就將不可限量。可即便是卒於壯年,趙之謙也已經大大地不朽了。
  • 篆刻學習:趙之謙一方印帶來的信息有多少?
    今天說說趙之謙的「何傳洙印」,這方印很有名,算是趙之謙的代表作。先說說趙之謙。在晚清的藝術史上,趙之謙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我們可以看到,這方印裡,趙之謙已經完全沒有浙派切刀的生澀的效果,由於用了衝刀深刻(這是趙之謙重要的刀法特徵),印面線質顯得順暢而穩健,筆畫輪廓顯得光潔平滑,這是他邊款中「不在斑駁」的重要漢印觀的重要體現,這一點,為後來的黃牧甫極力崇尚,成為黃牧甫的重要印風特點,趙之謙的最大特點是包容性強,他雖然在創作中不主張人為的「斑駁」,故意的殘破,但對於自然的石碎效果也不排斥,比如他在「臣趙之謙」的白文印款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