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包拯:為官25年26次升遷,年薪千萬北宋政壇常青樹的秘密

2020-12-14 西山詩家國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做鉤。」 --包拯《戒廉詩》

這是包拯38歲那年正式踏入官場寫的《戒廉詩》,不僅袒露了他『清正廉明』的人生價值取向,也表達出『直道進取』的政治抱負。

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在包拯35年的官宦生涯中,前10年他一直在家盡孝,後25年裡才踏入官場,最後官至仁宗時期的樞密副使,薪資達如今的千萬元之多

關於包拯包青天的故事流傳很廣,但人們更關心的是,他是如何在25年裡連續升遷26次的

世人皆知,包拯曾多次犯顏直諫,王公貴族犯法也一概不容,以「仁義」著稱的宋仁宗真的能容得下他嗎?

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包拯時期的宰相韓琦、富弼、文彥博等一個個都落了馬,唯獨包拯逆勢青雲直上,難道他有什麼官場秘訣嗎?

公元1027年,包拯參加宋仁宗天聖五年的科考,進士及第,排名一甲第30位。

同年,該次科考錄取142名進士,誕生了7位宰執,他們分別是王堯臣、韓琦、吳育、包拯、趙概、文彥博、吳奎。

在宋朝歷史上,只出現過兩次「進士一甲前三名」同為宰相的盛事,包拯這一科和慶曆年間王安石那一科,後世稱之為「尤為難得」。

01 隱仕不出,包拯的純孝之心

不過,包拯雖然中了進士,卻拒絕赴任。

史書記載:「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後數年,親繼亡,拯廬墓終喪,猶裴徊不忍去,裡中父老數來勸勉。久之,赴調,知天長縣。」

包拯29歲才中進士,在同科中是最年長的。而韓琦當年才20歲,文彥博22歲,王堯臣25歲,在他們中間,包拯是標準的老大哥學長。

韓琦等人很快就赴任了,可包拯純孝,因為父母年齡大了就辭了任命,在家裡侍奉雙親。朝廷體恤人情,又讓他去臨近的安徽和縣去做稅務官。可是,包拯的父母又不忍他前行,包拯再次辭任不去。

幾年後,包拯雙親陸續離世,包拯守足了3年孝期,仍不忍離開。最後,在族中父老的勸說下,才到了天長縣任縣令。

在包拯未正式出仕之前,他的「純孝之名」就在同年士子之間流傳,並傳到宋仁宗的耳朵裡。

02 人脈經營,以人質為約

在包拯這一科進士中,以王堯臣的升遷最快,先在地方做了10年要職,後被提拔到宋仁宗的身邊做秘書。這一年,包拯恰好赴任天長縣,任次級縣的縣令。

隨後幾年裡,王堯臣又入選翰林學士、任審官院之首。

審官院是專門考核下級官員的機構,而王堯臣又以「善知人,薦士為時名臣者甚眾」著稱。

公元1040年,王堯臣巡查南方諸州,過天長而不入。次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府,從八品直接躍升到五品,連升六級!

公元1043年,年僅36歲的韓琦再次入京,出任樞密副使。

時年55歲的範仲淹任副宰相,施行新政,卻不料遭到激烈反抗,農民起義。當時的宰相晏殊認為範仲淹行事激進,向宋仁宗進言罷免他。

韓琦是兵部二把手,迅速出兵平叛,支持範仲淹的新政,史稱「慶曆新政」。但是,內外輿情激烈,舊官吏一起上書,要求罷免範仲淹。

幾個月後,包拯被緊急調入京城,連升7級任監察御史,巡查天下腳下百官。

當年,朝廷百官噤言不語,鄜延路武官紛紛落馬,範仲淹順利推進新政,西夏因此向宋仁宗求和,邊境為此平靜。

包拯純孝之名早已傳遍天下,可他明朝秋毫的本領更讓諸官畏懼。祭出來包拯這個鐵面清官,就是韓琦和範仲淹對付舊官吏最有效的「大殺器」!因為,面對鐵面無私、以直進取的包拯,無人敢以「無私」而自辯。

03 隱蔽關係,讓天下喧譁的包拯

如果說包拯前幾次是因為好名聲而在同年中因緣際會,但是,在他踏上巔峰的政治生涯中,絕不是如此了。

公元1047年,時年49歲的包拯出任尚書工部員外郎,相當於如今的建設和工業部副部長。

在包拯升職之前,同年文彥博已經升任樞密副使兼參知政事,這是文武第一的副丞相職務。在韓琦離開中樞之後,文彥博終於來到了自己的人生巔峰。

1050年,包拯再次升任戶部副使、坐鎮監察御史臺,不僅管理錢糧財務,還監察天下官吏。

這一年,宋仁宗最寵愛的張貴妃想把自己的叔父張堯佐提拔為宣徽使,這是相當於節度使的角色。包拯激烈反對,唾沫子都崩了宋仁宗一臉。

宋仁宗厚著臉皮怡然以對,回宮後對張貴妃說:「汝安知包拯乃監察御史?」

事實上,宋朝的宰相在權制上是大於皇帝的,只要宰執們不籤字,皇帝的命令都出不了宮。何況,文彥博、韓琦等人的家族門生遍天下。

但是,這裡面功勞最大的還是包拯!因為,包拯的父親包令儀與文彥博父親文洎同朝為官,相交甚厚。包拯因文彥博而起,巡查天下官吏、坐鎮御史臺,誰敢忤逆?

「逮嘉祐間,繼以才猷,直至參加政事。而包氏、文氏,仕契再世矣。嘗願相與姻締」。--《宋仁宗共治時代》

也就是說,包拯與文彥博的關係由世交、同年晉級為兒女親家,包拯的次子包綬在幾年後續娶文彥博的二女兒。

對這樣的關係,後人誰能想得到呢?

04 人生巔峰,仁宗的寬容與愛惜

如果說王堯臣、韓琦、文彥博的這些同年幫助老大哥走上人生巔峰,只是應有的鋪路石作用,但真正讓包拯走上高光時刻的,還是宋仁宗!

公元1056年,因為包庇屬下而獲罪的包拯,從池州再次被拔擢到京城,任刑部郎中、知江寧府、權知開封府。

懂得歷史的人都知道,開封府尹是宋朝王儲的必由之路。但是,包拯能任此職,已經超越了韓琦、文彥博的能力範圍,除了宋仁宗。

仁宗皇帝提拔包拯,正是因為他包庇屬下。

雖然和西夏的戰事已經進入相持狀態,但範仲淹從宰相被貶為西夏前線指揮,也是宋仁宗的無奈之舉。可是,這個時間段裡,突然發生一起士兵「譁變」事件,而這些士兵正是包拯的監察範圍。

從一開始就主張對西夏強硬的宋仁宗,在年輕的韓琦對仗西夏失敗後,讓範仲淹去西部主持兵事。範仲淹不復所望,強兵習武,陳兵西夏,屢次擊敗西夏軍隊。

仁宗認為西夏邊境已安,可以與之和談,但部分西部的士兵因為家仇國恨不願意和談,才有「譁變」之事。所以,包拯的包庇反成全了宋仁宗的「仁義」,這才有了包拯出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職務。

和當年提拔包拯的王堯臣一樣,包拯也來到了副宰相的高位!

05 包拯的智慧,老學長的溫厚耿直

僅僅25年時間,包拯就從一個八品的小縣令升到副相一職,25年26級的升遷,每一步都走的穩健而堅定。不是包拯會鑽營,而是他憑著自己的人品魅力和敏銳的政治觸角,才達到一個老學長的高度。

包拯年少並不是特別聰穎,從和韓琦、文彥博他們一起進士及第就可以看出來了。

但是,包拯以「純孝」和「直道」邀名,從未鑽營苟且卻一直平步青雲,說明了宋仁宗時期的政事、官吏關係還是十分清明的。

最重要的是,那是一個講究人品和素質的時代!

如果包拯不是純孝之人,他不可能在未出仕時就名動天下;如果包拯不是一個正義的官員,韓琦和文彥博也不可能提拔他;如果包拯不是一個忠君的臣子,宋仁宗更不可能把他送到文武兼用的副相位置!

縱觀包拯懲罰的官員,沒有一個是同年同科的官員。

歐陽修批評包拯曰:「逐其人而代其位,雖初無是心,然見得不能思義?言人之過似於徼訐,逐人之位似於傾陷」。他認為包拯「是可惜也,亦可嗟也。」

歐陽修對包拯的某些行為看不慣,認為他每一次升遷都是前一任被趕走才上去的,即便是沒有這種想法,但結果卻讓人不得不深思?他每一次批評別人太過激烈,就好像馬上要把別人打倒而奪別人的位置一樣,這種行為太不符他的名氣了,太讓人嘆息了!

但是,在政治上就是如此,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歐陽永叔之言太文人化,怎能當得良心呢?

06 後記:宋仁宗之於包拯的無奈

仁宗時期,是繼承唐朝風尚的一個自由開放的時代。在包拯巔峰時期,程氏兄弟才剛剛入仕,朱熹還未出生。

閹割了「武功」的趙匡胤兄弟並沒有放棄武力震懾的想法,從宋真宗到宋仁宗,也一直力圖北宋王朝的振興。但是,「與士大夫共天下」是趙匡胤的國策,仁宗兩次改革未果,範仲淹被貶謫西路抗西夏,韓琦被罷相,其實都是從戰略層面轉向戰術層面的不得已。

仁宗的仁厚和純孝,讓他不得不服從劉娥太后的勢力。

但不屈的心一直在仁宗胸膛燃燒,他依靠韓琦,可韓琦戰敗;他依靠範仲淹,但範仲淹被舊勢力淹沒。唯獨包拯,是肅清腐朽舊地主階級的唯一清正力量,但在政治的傾軋中,包拯又不得不依附同年的韓琦、文彥博和吳奎等人。

很多後人以為宋仁宗是軟骨頭,但千萬不要忘了,「慶曆新政」之後是「王安石變法」。宋神宗趙曙也是仁宗抱養的孩子,他為何要急於變法?

可惜的是,神宗朝代只有一個王安石,而沒有包拯,註定了他的失敗。

包拯生而逢時,遇到了那麼多牛叉的同年,又遇見了宋仁宗這樣「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好皇帝。否則,他也會是百年之後的嶽飛、數百年之後的海瑞!

趙匡胤得天下是推舉制,所以,趙宋王朝制天下就必須均分利益。

包拯得同年照顧之多,在整個宋朝都是罕見的。除了他自己的人品和性情令人佩服外,還是這種士大夫「均分利益」的政治生命在延續。

在包拯任樞密副使期間,他的薪資是錢2000貫、職田2000畝,米2180石、綾羅綢緞46匹,這還不包括柴火、絹絲和其他福利。算起來,他的年收入是22000多貫。

古人以「家財萬貫」形容其富有程度,折算黃金,包拯的年收入在87公斤左右,相當於現在的千萬元。

如此高的薪資,不正是趙宋王朝籠絡士大夫的確切證據嗎?

包拯雖然在仕途上有取巧之嫌,但他的為人、風氣和清廉的精神是毋庸置疑的。

宋仁宗在他面前都要退避三舍,韓琦、富弼失勢後也從未得到包拯的照顧,這足以說明包拯一直沒有忘記初心,也一直秉持著「直進」之心。

宋朝之後,元朝民間一直流傳著包拯的故事,並演化出各種劇本。其實,這說明中華兒女一直期盼著平等、正義、公正的化身留存人間。

固然,包拯為人所用中可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考量,但他為官的廉直風範一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潛移默化中潤澤後世,砥礪了無數士人廉潔奉公、以民為先,影響深遠。

這也是《包青天傳奇》、《包公斷案》等民間傳說一直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1062年,包拯先於宋仁宗一年去世。

在他去世前,留下37字的家書,堪稱歷史之最。不過,在他的教育和影響下,其兒子包綬『清苦守節,廉白是務』,孫子包永年『蒞官臨事,廉清不擾,孝肅公之遺風餘烈在也』。

包拯一生堅持『清心治本、直道處世』,為官清正、執法嚴明,官吏不敢欺,權貴不敢伸手,卒諡「孝肅」。在中國古代史上,唯有包拯得此榮譽,無人能及。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包拯「以直獲名」的智慧,或者對宋仁宗共治天下的歷史感興趣,點擊上面連結,一睹為快吧!

相關焦點

  • 包拯到處得罪人,26年內仍升遷25次,靠山太強大
    28歲考說進士,十年後做官歷史上的包拯雖然沒有月牙還是個白面書生,但他確實是一個是非分明,廉潔正直的好官,關鍵的是他簡直是打破了古代宦海沉浮的魔咒,為官26年25次升遷,平均一年一次,這除了歸功於包拯自己的政績外還歸於包拯的背後有著巨大的靠山。
  • 包拯一生鐵面無私,屢受攻訐,為何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包拯被世人稱之為包青天。北宋時,包拯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御史中丞、龍圖閣直學士等職,為官清廉,斷案無數,鐵面無私,敢於犯言直諫,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可正因為如此,包拯也得罪了不少當朝權貴,屢受攻訐。
  • 包拯鐵面無私,為官清正,但卻不是丞相,原因在這
    判案鐵面無私,為官公正嚴明的包拯在世人的心中堪比青天,然而這位以為民申冤,造福百姓為己任的青天相爺,卻未曾獲得丞相之名,相爺之稱實乃誤傳。因斬美案一句把包拯稱為相爺的秦香蓮,有句唱詞說相爺替民生冤屈,然而縱觀北宋一朝的官制和包拯一生的仕途不難發現,包拯並未為相,在宋朝時期的政治體制中丞相編制並不固定,這明顯是在集中皇權分散相權,以緩解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
  • 北宋包拯剛正不阿 激濁揚清 今誰當其名?
    《宋史 包拯傳》記載:「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舊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 這個記載,不僅說明包拯剛毅為官,使「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而且為政多創舉,如他改革了訴訟制度。
  • 包拯每年的俸祿是18000貫,相當於現在多少錢?一算嚇一跳
    據統計1124年的時候,宋朝的人口就已經上億,但是人均的GDP就已經達到了450美元,遠超當時世界各國。不過,大家也都知道,封建王朝時期,人民群眾和權臣貴族之間的貧富差距巨大,所以這人均GDP只能算得上是個平均數,沒有太大的實際價值。對此有質疑的,單從北宋名臣包拯的工資中就可以窺得其中一二。
  • 包拯真的那麼鐵面無私麼?最新證據顯示,包拯瑕疵頗多
    聲明:本文素材來自《包拯》一書,作者原創,獨家首發,轉載必究,拒絕偽史,保證不涉時政。大約在我國的南宋時代開始,到近代為止,民間衍生了很多公案類小說:比如《彭公案》、《海公案》甚至《狄公案》等等。當然,在北宋還真有一位敢於不畏權貴,和當權者做鬥爭的人,他就是蘇軾。不過,權貴可懶得和蘇軾做鬥爭,直接將蘇軾流放到海南島去了。因此說,如果歷史上的包公真如同民間故事裡那樣和權貴鬥爭,只怕權貴也不會和他太多糾纏。根據《宋史》等資料記載,包公出仕是在宋仁宗在位期間。包公在官場一共經營了25年。
  • 歷史上包拯是什麼樣的?跟電視裡演的一樣嗎?翻開史料,差得挺遠
    宋仁宗(北宋第四位皇帝)景祐四年(1437年),包拯在雙親都故去且守喪期滿後,在親人的規勸下前往京城(開封)聽候任命,沒多久就被任命為天長(現在的安徽境內)知縣。慶曆元年(1041年),包拯因公升遷至端州(現在的廣東肇慶附近)知府。因為當地盛產硯臺(文房四寶之一),所以貪汙腐敗嚴重(主要是官員),但包拯上任後,嚴加控制硯臺的產量,並以身作則,禁止當地盛產硯臺的數量和出口,一改當地的貪汙之風。
  • 包拯作為開封府尹,年薪是多少?數據出來後讓人難以相信!
    包拯,安徽合肥人,北宋名臣,一生為民請命,清正廉明,是天下百官之楷模,被世人永久傳頌。關於包拯的傳說其實有很多,有人說包拯生就的一副陰陽眼,他不僅能夠看到冤枉的百姓,還能夠看到屈死的冤魂,他白天能夠在陽間斷案,晚上還能夠魂入地府,在陰間審案,所以就有了那句「晝審陽,夜審陰」。
  • 歐陽修,北宋大伯樂,曾提攜蘇軾、王安石、司馬光、包拯、曾鞏
    公元1056年,蘇洵拜訪了還是翰林學士的歐陽修,當時的蘇洵默默無聞,但才氣滔天。看了蘇洵的文章,歐陽修直接寫了推薦信,「收信人」是國家老大宋仁宗。然後,蘇洵的星途一片光明,很快就成為北宋文壇的頂級流量。但蘇洵考試實在不太行,屢考不中。
  • 為紀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園林安徽包公園,鐵面無私包青天
    ,是為紀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園林。包公園,198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獲評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包公墓介紹:包孝肅公墓園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孫遺骨所葬之地,佔地三公頃,是目前國內一座比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大小結構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整個墓園四周有神牆圍護,內有神道貫通,建築群因地布局隨勢起落;滿園蒼松翠柏,碧草如茵、古樸幽靜。
  • 北宋名臣鐵面判官「包拯」為官斷的第一案——牛舌案
    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進士就可以當官,但包拯是孝子,信守聖人「父母在,不遠遊」的教誨,直到父母相繼去世之後,才正式出任安徽天長縣知縣在上任途中,包拯寫下平生唯一一首五律: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
  • 「包青天」包拯的官到底有多大,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職位?
    中國歷史上判案鐵面無私,為官公正嚴明的包拯在世人的心中堪比青天,然而這位以為民伸冤,造福百姓為己任的青天相爺,卻未曾獲得丞相之名。相爺之稱,實乃誤傳。 鍘美案一事把包拯稱為相爺,秦香蓮有句唱詞說,相爺替民伸冤屈。然而縱觀北宋時代的管制和包拯一生的仕途,不難發現,包拯並未為相,在宋朝時期的體制編制中,丞相這一編制並不固定,這明顯是在集中皇權,分散相權,以緩解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
  • 包拯一生不徇私,卻被宋仁宗懷疑攀附宰相文彥博、參與結黨?
    事實上,包拯和文彥博之間的關係歷來被後人詬病為結黨,史料也多次記載兩人的關係:1.兩人是同年;2.據說文彥博曾舉薦過包拯;3.兩人是兒女親家;4.文彥博晚年曾舉薦過包拯的兒子包綬。包拯和文彥博兩人在中進士後,其官場仕途是不一樣的,文彥博的仕途穩步上升,包拯則為了孝道,請求回老家為官,甚至曾一度辭官。
  • 宋朝包拯的官有多高?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比想像中的大得多
    宋朝包拯的官有多高?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比想像中的大得多 包拯是北宋名臣,雖然說,他是個名人,但是仕途比較坎坷,當別人少年得志的時候,他到28歲的時候才中進士,成為縣令。後來,他為了照料年邁父母,主動請纓回到老家合肥當一名監稅官。
  • 包拯憑什麼在大宋官場混得如魚得水?
    可事實上,宋朝歷史中,包拯完全依靠自己的一身才幹,成功在宋朝官場混得如魚得水,在短短26年的時間裡就成功升遷25次,是個不折不扣的雙商極高的"講人情"的官員,不禁讓人們感嘆,原來鐵面無私並不是真的。一、包拯的當官曆程1.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孝子在關於包拯到底是否真如話本戲曲裡那樣鐵面無私、為民請願這點上,雖然一直都有許多不同的聲音,可要是說到包拯是否純孝,這所有的聲音就會統統歸攏成一處。因為,無論包公的為官之道如何,他的孝心絕對是毋庸置疑的。
  • 真實的包拯是怎樣一個人?
    他的許多歷史故事被現今時代拍成了電影和電視劇,深受大眾們的喜愛,而他的為人和做官之舉措也為後世所敬仰。那麼北宋王朝時期的包拯是一個怎麼的人呢?下面筆者將結合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第一,任職地方官的時候,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以法治治世!
  • 北宋時期,一路轉運使和地方知府、知州比,誰的官位、權力更大?
    就拿蘇東坡的例子詳細解說一下:北宋熙寧七年(1074),蘇軾從杭州通判任上調任為密州知州,官職是「太常博士、直史館、權知密州軍州事」。其中,太常博士是「官」,正八品,只表示官階,不是實際職務。直史館則是「職」,即貼職(像是現代某市長掛著某某大學博士頭銜),宋朝的直史館為從六品。兩者取高者,此時的蘇軾是一個從六品的文官。
  • 包拯 無愧於「青天」的「清官典範」
    隨後,包拯曾擔任監察御史、知諫院(諫院為宋代重要諫官職位)、權御史中丞(知、權,即以低級官階出任高位之意)等司掌糾察、朝議之職。北宋前期政治相對開明,崇尚法制和「官德」,「凡罪罰悉從輕減,獨於治贓吏最嚴。」
  • 包拯曾為端州知府 任職肇慶頗有作為
    皇帝可能未見得很喜歡他的行事風格,但一定不會懷疑他的為公之心。1062年5月,宋仁宗專程趕到包拯的家中,與病榻上的良臣作最後一別。當時情景,應該是令人動容的。廣東人不愛「說話」 少有人知道肇慶「包公文化」翻檢新聞資料可以得知,至少早在2004年,肇慶就提出與包拯的出生地合肥和成名地開封聯手打造「包公文化」。白駒過隙,一晃十二年。
  • 包拯為何有那麼大的實權?他的官職有多大
    民間流傳著他各色各樣的故事,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形象,就是包拯剛正不阿的形象,只知公正,不懼權貴,哪怕皇上的轎子他都剛攔。那麼很多人可能就會好奇,一個斷案的判官,究竟哪裡來的這麼大的面子?到底有多大官?對於這麼問題,那就不能只停留在電視劇的印象中了,因為包拯一生做過很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