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做鉤。」 --包拯《戒廉詩》
這是包拯38歲那年正式踏入官場寫的《戒廉詩》,不僅袒露了他『清正廉明』的人生價值取向,也表達出『直道進取』的政治抱負。
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在包拯35年的官宦生涯中,前10年他一直在家盡孝,後25年裡才踏入官場,最後官至仁宗時期的樞密副使,薪資達如今的千萬元之多。
關於包拯包青天的故事流傳很廣,但人們更關心的是,他是如何在25年裡連續升遷26次的?
世人皆知,包拯曾多次犯顏直諫,王公貴族犯法也一概不容,以「仁義」著稱的宋仁宗真的能容得下他嗎?
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包拯時期的宰相韓琦、富弼、文彥博等一個個都落了馬,唯獨包拯逆勢青雲直上,難道他有什麼官場秘訣嗎?
公元1027年,包拯參加宋仁宗天聖五年的科考,進士及第,排名一甲第30位。
同年,該次科考錄取142名進士,誕生了7位宰執,他們分別是王堯臣、韓琦、吳育、包拯、趙概、文彥博、吳奎。
在宋朝歷史上,只出現過兩次「進士一甲前三名」同為宰相的盛事,包拯這一科和慶曆年間王安石那一科,後世稱之為「尤為難得」。
01 隱仕不出,包拯的純孝之心
不過,包拯雖然中了進士,卻拒絕赴任。
史書記載:「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後數年,親繼亡,拯廬墓終喪,猶裴徊不忍去,裡中父老數來勸勉。久之,赴調,知天長縣。」
包拯29歲才中進士,在同科中是最年長的。而韓琦當年才20歲,文彥博22歲,王堯臣25歲,在他們中間,包拯是標準的老大哥學長。
韓琦等人很快就赴任了,可包拯純孝,因為父母年齡大了就辭了任命,在家裡侍奉雙親。朝廷體恤人情,又讓他去臨近的安徽和縣去做稅務官。可是,包拯的父母又不忍他前行,包拯再次辭任不去。
幾年後,包拯雙親陸續離世,包拯守足了3年孝期,仍不忍離開。最後,在族中父老的勸說下,才到了天長縣任縣令。
在包拯未正式出仕之前,他的「純孝之名」就在同年士子之間流傳,並傳到宋仁宗的耳朵裡。
02 人脈經營,以人質為約
在包拯這一科進士中,以王堯臣的升遷最快,先在地方做了10年要職,後被提拔到宋仁宗的身邊做秘書。這一年,包拯恰好赴任天長縣,任次級縣的縣令。
隨後幾年裡,王堯臣又入選翰林學士、任審官院之首。
審官院是專門考核下級官員的機構,而王堯臣又以「善知人,薦士為時名臣者甚眾」著稱。
公元1040年,王堯臣巡查南方諸州,過天長而不入。次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府,從八品直接躍升到五品,連升六級!
公元1043年,年僅36歲的韓琦再次入京,出任樞密副使。
時年55歲的範仲淹任副宰相,施行新政,卻不料遭到激烈反抗,農民起義。當時的宰相晏殊認為範仲淹行事激進,向宋仁宗進言罷免他。
韓琦是兵部二把手,迅速出兵平叛,支持範仲淹的新政,史稱「慶曆新政」。但是,內外輿情激烈,舊官吏一起上書,要求罷免範仲淹。
幾個月後,包拯被緊急調入京城,連升7級任監察御史,巡查天下腳下百官。
當年,朝廷百官噤言不語,鄜延路武官紛紛落馬,範仲淹順利推進新政,西夏因此向宋仁宗求和,邊境為此平靜。
包拯純孝之名早已傳遍天下,可他明朝秋毫的本領更讓諸官畏懼。祭出來包拯這個鐵面清官,就是韓琦和範仲淹對付舊官吏最有效的「大殺器」!因為,面對鐵面無私、以直進取的包拯,無人敢以「無私」而自辯。
03 隱蔽關係,讓天下喧譁的包拯
如果說包拯前幾次是因為好名聲而在同年中因緣際會,但是,在他踏上巔峰的政治生涯中,絕不是如此了。
公元1047年,時年49歲的包拯出任尚書工部員外郎,相當於如今的建設和工業部副部長。
在包拯升職之前,同年文彥博已經升任樞密副使兼參知政事,這是文武第一的副丞相職務。在韓琦離開中樞之後,文彥博終於來到了自己的人生巔峰。
1050年,包拯再次升任戶部副使、坐鎮監察御史臺,不僅管理錢糧財務,還監察天下官吏。
這一年,宋仁宗最寵愛的張貴妃想把自己的叔父張堯佐提拔為宣徽使,這是相當於節度使的角色。包拯激烈反對,唾沫子都崩了宋仁宗一臉。
宋仁宗厚著臉皮怡然以對,回宮後對張貴妃說:「汝安知包拯乃監察御史?」
事實上,宋朝的宰相在權制上是大於皇帝的,只要宰執們不籤字,皇帝的命令都出不了宮。何況,文彥博、韓琦等人的家族門生遍天下。
但是,這裡面功勞最大的還是包拯!因為,包拯的父親包令儀與文彥博父親文洎同朝為官,相交甚厚。包拯因文彥博而起,巡查天下官吏、坐鎮御史臺,誰敢忤逆?
「逮嘉祐間,繼以才猷,直至參加政事。而包氏、文氏,仕契再世矣。嘗願相與姻締」。--《宋仁宗共治時代》
也就是說,包拯與文彥博的關係由世交、同年晉級為兒女親家,包拯的次子包綬在幾年後續娶文彥博的二女兒。
對這樣的關係,後人誰能想得到呢?
04 人生巔峰,仁宗的寬容與愛惜
如果說王堯臣、韓琦、文彥博的這些同年幫助老大哥走上人生巔峰,只是應有的鋪路石作用,但真正讓包拯走上高光時刻的,還是宋仁宗!
公元1056年,因為包庇屬下而獲罪的包拯,從池州再次被拔擢到京城,任刑部郎中、知江寧府、權知開封府。
懂得歷史的人都知道,開封府尹是宋朝王儲的必由之路。但是,包拯能任此職,已經超越了韓琦、文彥博的能力範圍,除了宋仁宗。
仁宗皇帝提拔包拯,正是因為他包庇屬下。
雖然和西夏的戰事已經進入相持狀態,但範仲淹從宰相被貶為西夏前線指揮,也是宋仁宗的無奈之舉。可是,這個時間段裡,突然發生一起士兵「譁變」事件,而這些士兵正是包拯的監察範圍。
從一開始就主張對西夏強硬的宋仁宗,在年輕的韓琦對仗西夏失敗後,讓範仲淹去西部主持兵事。範仲淹不復所望,強兵習武,陳兵西夏,屢次擊敗西夏軍隊。
仁宗認為西夏邊境已安,可以與之和談,但部分西部的士兵因為家仇國恨不願意和談,才有「譁變」之事。所以,包拯的包庇反成全了宋仁宗的「仁義」,這才有了包拯出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職務。
和當年提拔包拯的王堯臣一樣,包拯也來到了副宰相的高位!
05 包拯的智慧,老學長的溫厚耿直
僅僅25年時間,包拯就從一個八品的小縣令升到副相一職,25年26級的升遷,每一步都走的穩健而堅定。不是包拯會鑽營,而是他憑著自己的人品魅力和敏銳的政治觸角,才達到一個老學長的高度。
包拯年少並不是特別聰穎,從和韓琦、文彥博他們一起進士及第就可以看出來了。
但是,包拯以「純孝」和「直道」邀名,從未鑽營苟且卻一直平步青雲,說明了宋仁宗時期的政事、官吏關係還是十分清明的。
最重要的是,那是一個講究人品和素質的時代!
如果包拯不是純孝之人,他不可能在未出仕時就名動天下;如果包拯不是一個正義的官員,韓琦和文彥博也不可能提拔他;如果包拯不是一個忠君的臣子,宋仁宗更不可能把他送到文武兼用的副相位置!
縱觀包拯懲罰的官員,沒有一個是同年同科的官員。
歐陽修批評包拯曰:「逐其人而代其位,雖初無是心,然見得不能思義?言人之過似於徼訐,逐人之位似於傾陷」。他認為包拯「是可惜也,亦可嗟也。」
歐陽修對包拯的某些行為看不慣,認為他每一次升遷都是前一任被趕走才上去的,即便是沒有這種想法,但結果卻讓人不得不深思?他每一次批評別人太過激烈,就好像馬上要把別人打倒而奪別人的位置一樣,這種行為太不符他的名氣了,太讓人嘆息了!
但是,在政治上就是如此,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歐陽永叔之言太文人化,怎能當得良心呢?
06 後記:宋仁宗之於包拯的無奈
仁宗時期,是繼承唐朝風尚的一個自由開放的時代。在包拯巔峰時期,程氏兄弟才剛剛入仕,朱熹還未出生。
閹割了「武功」的趙匡胤兄弟並沒有放棄武力震懾的想法,從宋真宗到宋仁宗,也一直力圖北宋王朝的振興。但是,「與士大夫共天下」是趙匡胤的國策,仁宗兩次改革未果,範仲淹被貶謫西路抗西夏,韓琦被罷相,其實都是從戰略層面轉向戰術層面的不得已。
仁宗的仁厚和純孝,讓他不得不服從劉娥太后的勢力。
但不屈的心一直在仁宗胸膛燃燒,他依靠韓琦,可韓琦戰敗;他依靠範仲淹,但範仲淹被舊勢力淹沒。唯獨包拯,是肅清腐朽舊地主階級的唯一清正力量,但在政治的傾軋中,包拯又不得不依附同年的韓琦、文彥博和吳奎等人。
很多後人以為宋仁宗是軟骨頭,但千萬不要忘了,「慶曆新政」之後是「王安石變法」。宋神宗趙曙也是仁宗抱養的孩子,他為何要急於變法?
可惜的是,神宗朝代只有一個王安石,而沒有包拯,註定了他的失敗。
包拯生而逢時,遇到了那麼多牛叉的同年,又遇見了宋仁宗這樣「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好皇帝。否則,他也會是百年之後的嶽飛、數百年之後的海瑞!
趙匡胤得天下是推舉制,所以,趙宋王朝制天下就必須均分利益。
包拯得同年照顧之多,在整個宋朝都是罕見的。除了他自己的人品和性情令人佩服外,還是這種士大夫「均分利益」的政治生命在延續。
在包拯任樞密副使期間,他的薪資是錢2000貫、職田2000畝,米2180石、綾羅綢緞46匹,這還不包括柴火、絹絲和其他福利。算起來,他的年收入是22000多貫。
古人以「家財萬貫」形容其富有程度,折算黃金,包拯的年收入在87公斤左右,相當於現在的千萬元。
如此高的薪資,不正是趙宋王朝籠絡士大夫的確切證據嗎?
包拯雖然在仕途上有取巧之嫌,但他的為人、風氣和清廉的精神是毋庸置疑的。
宋仁宗在他面前都要退避三舍,韓琦、富弼失勢後也從未得到包拯的照顧,這足以說明包拯一直沒有忘記初心,也一直秉持著「直進」之心。
宋朝之後,元朝民間一直流傳著包拯的故事,並演化出各種劇本。其實,這說明中華兒女一直期盼著平等、正義、公正的化身留存人間。
固然,包拯為人所用中可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考量,但他為官的廉直風範一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潛移默化中潤澤後世,砥礪了無數士人廉潔奉公、以民為先,影響深遠。
這也是《包青天傳奇》、《包公斷案》等民間傳說一直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1062年,包拯先於宋仁宗一年去世。
在他去世前,留下37字的家書,堪稱歷史之最。不過,在他的教育和影響下,其兒子包綬『清苦守節,廉白是務』,孫子包永年『蒞官臨事,廉清不擾,孝肅公之遺風餘烈在也』。
包拯一生堅持『清心治本、直道處世』,為官清正、執法嚴明,官吏不敢欺,權貴不敢伸手,卒諡「孝肅」。在中國古代史上,唯有包拯得此榮譽,無人能及。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包拯「以直獲名」的智慧,或者對宋仁宗共治天下的歷史感興趣,點擊上面連結,一睹為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