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母親們,在一片祝福聲中,又度過了一個溫馨的節日。一年又一年,母親節又增加了多少初為人母的年輕母親,又有多少母親無奈離開她的子女。人生苦短,我們一生能為母親過多少個節日,所以,我們要珍惜和親愛的母親在一起的日子,儘量抽時間回去陪陪父母,力所能及早點孝敬父母,別說等到有錢,有時間時再去做。有時你的這句話也可能成為中生代遺憾,那時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景。
在古時有句話:「父母在不遠遊」,可是現代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不得不遠離父母去外地工作,只有在節假日才能回家看看父母。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道出了外地遊子們的心聲。這首詩雖然沒有華麗的詩句,在唐詩中不顯山不露水,但在千百年來卻讓無數的遊子們淚溼衣襟。這首30字的唐詩,被國家推薦為中學生必讀的古詩。現在讓我們欣賞這首古詩。
《遊子吟》唐代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五言小詩,是寫母親燈下為兒子趕製衣裳的情節,用細緻入微的描寫,表現出一位母親對兒子遠行依依不捨惦記的心情,通過為兒子縫製衣服的細節,體現出母子連心動人的一幕。前兩句「手中線」和「身上衣」相對仗,一根針,縫製密密麻麻的衣服,生怕子女在外衣服單薄。所有的母親都有過相同的經歷,讓人感受到母愛的偉大。
第三四句,讀者強調「密密」和「遲遲」,兩組詞重疊使用,讀來親切感人,朗朗上口。明日孩子就要遠行,其實母親早已準備好了衣裳,但是心裡總覺得衣裳淡薄,趕製一件新的衣服,縫了又逢,就怕孩子這一去不知道什麼時候回家,帶多少衣服都不放心。夜深了,母親睡不著覺,一邊縫製衣服,一邊叮囑孩子,在外出門不易,凡事要多禮讓,切不可和人發生口角,以免吃虧。事情辦完早點回家,母親給你做好吃的。任何兒女聽到母親的叮嚀,都是眼含熱淚。母子互相安慰,別人分離。母親把對兒女的愛,都縫在衣裳裡了。
母親的愛是無休止的,不管準備了多長時間,臨行前還要再縫製一遍,再囑咐一次。在母親的眼裡,子女多少歲都是孩子,都是母親心裡放不下的寶貝,所以心裡總是不放心。
最後兩句,用「寸草心」和「三春暉」相對,體現針連著線,線連著衣,母與子心心相連動人的畫面。這裡的三春,是指春天的陽光,表現母親對子女的愛心,像春天裡的陽光那麼溫暖,遠行的兒子身穿老母親手縫製的厚衣,懷揣老母一片愛心,定會按照母親的囑咐行事,讓母親放心。心裡想早點辦完事,儘早回家,母子團圓。
那麼這首詩背後的故事,你了解嗎?原來孟郊在10歲時父親就病故了,母親負擔起家庭的重擔,獨自撫養三個孩子。孟郊是老大,從小讀書非常用功。他幾次考試均未考取,但母親一直鼓勵他,讓他不放棄。最後孟郊在46歲時才榜上有名。在考取後他寫了一首《登科詩》,其中「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千古名句。體現了孟郊急於向家中母親報喜的歡樂心情。
考取後,孟郊做了一個小官,到了51歲,老母又建議他去參加官職考試,在洛陽孟郊得到了認可,做了溧陽縣尉,這是他人生重要的官職。他前進的每一步,都有老母親付出的心血和拳拳的愛心,母親是他心中的指明燈,是他堅實的精神支柱。這首《遊子吟》,正是在洛陽最官時所寫,此時母親已年邁,他把母親接到自己身邊盡孝,想起當年出遠門,母親為他縫製衣服的情景,孟郊感慨萬分,寫下了這首詩,向偉大的母親致敬。
母親的愛是無私地,對孩子永遠都是付出著。普天下的母親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這首小詩,讀後令人淚目,讓我們感恩母親,歌頌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