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道」。古人認為《易經》是大道之源,然而《易經》又是簡單的。
然而,《易經》可不是一本簡單的佔卜書而已,它更是涵蓋了人生中的大智慧!
《易經》是我們老祖宗全部智慧的精華萃取和高度升華,是經典中的經典,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
19年前,也就是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
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懂得知足,是真正的富足。這位老人就是被譽為現代新儒家的馮友蘭先生。
馮友蘭先生在看《周易》
虞世南說:「不知易不可為將帥。」,而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典籍。
讀懂這5句話,你的人生越來有福氣。
1.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仁者看見仁的方面,智者,看見智的方面。《周易》認為,天地萬物都存在著陰陽兩個對立面,而陰陽的矛盾變化規律稱之為道。「道」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也潛藏在人類社會中「道」顯現於仁德;在自然無為中,「道」鼓動化育萬物生長。
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仁者眼裡看到的只有仁,智者看到的只有智,君子看到的是品德修養,小人看到的是人我是非。所以我們要放下執著,尤其是我執我見。
2.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大有卦的上九爻辭講:「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很多書裡面說,「自天佑之」就是來自於上天的保佑,其實這是不對的。上天不會保佑任何人。
孔子在解讀《易經》的時候說:「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
如果我們能做到待人誠懇和信用,上天也願意幫助你。
3.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會經歷「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的時候。面對蹇塞的道路,《易經》告訴我們,要學會「反身修德」。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意思是說君子遇到困難,首先一定要省察自己,看看困境是不是由自己造成的,或者想想如何化解難題,也就是蹇卦所說的反身修德。
4.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後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常發生災禍,甚至連累後代。
荀子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古代大德教人改心,現在人叫調整心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當以善念,當每晚省身,害人傷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諒人之心還須思之。
5.大喜易失言
言多必失,特別是在高興的時候,其實那時的心態是善而良性的,因為希望傾訴,所以不吐不快;因為希望分享,所以廣而告之。但是,心可以亢奮,話仍要沉穩。因為,說出去的話,再也不能收回。所以我們在平常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易經》正是如此,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從簡至繁,也可重回樸素,治大國若烹小鮮,過一生只要讀懂《易經》就夠了。
《易經》涵蓋了世俗的大小道理,其中的知識值得我們深刻推敲。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就必須做到精神豐富飽滿。就連孔子也曾說過,再多給我幾年學習《易經》,我也就不會犯什麼大錯了。
大家都知道,《周易》即《易經》,是傳統重要經典之一,相傳系周人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它把我們人一生當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總結髮現我們會遇到六十四類問題,六十四個場景所以《易經》就把這六十四個場景叫做六十四卦。
換句話來說,《易經》就像是一面鏡子,你遇到了一個問題,用這面鏡子做參考,你可能會少走很多的彎路。也可以說是一本佔卜書,尤其是有事難以抉擇的時候,卜一下吃個定心丸。但要記住,福禍相依,真假相依,虛實共存,這是這個世界的常態。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易經》,但苦於古人的文言文枯燥複雜,也就有了這版帶注釋、譯文的《易經》,它不僅簡單易懂,內容還十分豐富完整,讓每個人都能讀懂《易經》。
你還在等什麼,快點擊這裡購買 ↓
總結一下,易經最精髓的地方就是教人做「選擇」,認清自己在哪個時間節點很重要,因為這就是你現階段的「命」,此處的「命」是你人生的一個基礎。總之,是要提高自己的水平,而不是去好為人師,誇誇其談,空有理想沒有行動,那樣的話你一定是痛苦的。當然,不能忘記提升道德水平和境界,否則你想更上一級難於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