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有「雅」「俗」之分,以前的雅文學、書面文學都掌握在社會精英士大夫階層中,傳播內容及形式有局限性;文化知識一直是底層民眾心中的高地,而俗文學、口傳文學構成了底層民眾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狀態,直至明朝活字印刷術才大大提升了文化的傳播效率和廣度,並且將「雅」和「俗」從傳播內容及形式上進行糅合,形成了以歷史演義小說、戲曲等更接地氣、更容易被底層人們接受和傳頌的形式。在傳播的過程中,創作者為符合廣大群眾口味,吸引眼球,在正史基礎上進行再創作,難免會對歷史情節和人物做出調整和修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演義小說逐漸代替了正史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以至於「亂象」頻出。
《三國演義》裡的曹操,歷史上是一位政績卓著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其成就非常高,但在演義小說中,被後人寫成「清平之奸賊」,更是因為那句「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被冠以自私自利的小人形象。《楊家將》中的潘美,歷史上是一位戰績卓著、忠君愛國的名將,只因在一次撤退阻擊戰事件中,因一個籍籍無名的監軍指揮錯誤而背負千古罵名,被寫成了賣國求榮、陷害忠良的奸詐小人。戲曲《鍘美案》中的陳世美其實是一位德才兼備,為人清廉的好官,只因為嚴辭拒絕朋友買官的無理要求,而被懷恨在心寫成戲劇中的拋妻棄子,貪圖富貴的負心漢模樣,流傳於民間,再難改變公眾的看法。
「黑」你沒商量,哪管你是帝王還是將相。歷史上這樣的「被黑」事件已是屢見不鮮,但那種歷史性的漸進式被「黑」,甚至整個家族都被黑的體無完膚的也只有大唐軍魂蘇定方了。這是歷史進程中時代背景造成的,更是演義小說創作者推波助瀾,民間盲目傳頌的結果。
蘇定方是從以下幾點被「黑」的:在燕山作戰時,用暗箭射殺羅藝;在紫金關外用卑鄙的手段誘殺羅成;為取得李唐王朝信任,且在投降後能加官進爵,便砍殺前來增援劉黑闥的梁王沈法興。在演義小說中,蘇與羅兩家仇深似海,恩怨糾纏三代,蘇家始終都是以大反派面世,蘇定方最後被剖腹掏心而死。被黑的毫無依據。
而事實是這樣的:
01
在《說唐》一書中,羅藝是被蘇定方在交戰中用暗箭射殺的。這本身就與正史不符,羅藝曾是隋將,後歸降李唐受封燕王,和太子李建成結為黨羽。於貞觀初年(627年)佔據幽州圖謀反叛,太宗命令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帥兵討伐,最後羅藝在兵敗逃亡的路上被部將所殺。而武德六年(623年),劉黑闥兵敗身亡後,蘇定方便歸隱故鄉冀州武邑,直到貞觀初年(627年)被唐廷起用任匡道府折衝,所以從時間上和歷史事件上來看,羅藝的死和蘇定方沒有任何關係。
羅成本身就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其人物塑造源於猛將羅士信,《大唐秦王詞話》羅成登場自報家門「姓羅名成,字士信」。再到後來歷史文學創作者為了歷史演義小說故事情節趣味性的需要,羅成和羅士信就同時存在了。正史上羅士信死於洺州之戰,一個虛構人物——羅成之死和蘇定方又有什麼聯繫呢?
另外一個栽贓嫁禍,就是梁王沈法興之死。《說唐》裡記載,蘇定方被李世民招降之後,立即砍殺前來支援劉黑闥的梁王沈法興,才被李淵封為錫國公。正史中沈法興是被李子通打敗後在逃亡的路上投江而死。創作者是想把蘇定方塑造成一個不擇手段奸詐殘忍的角色,除了張冠李戴的強加罪責之外,更顯得滑稽可笑的是《說唐》系列小說中,竟把神魔元素強加其上,將蘇定方的兒子、孫子都渲染成不折不扣的大反派,始終處於反唐角色,真是無所不用其極!蘇麟、蘇鳳、蘇錦蓮、蘇寶同、羅成、羅通等等皆是小說創作中的虛構人物,其所載的故事情節皆為子虛烏有。
據《新唐書》所載「拜涼州安集大使,以定吐蕃、吐谷渾。乾封二年卒,年七十六」可知,蘇定方至死都守衛在大唐的西北前線,為大唐的繁榮昌盛鞠躬盡瘁,並非《說唐》中所載因奸計敗露在逃亡的路上被羅通剖腹掏心而亡,這是對一個英雄最大的污衊。
02
唐高宗時期,朝廷內部勢力之間權力爭鬥是其被黑的原因
蘇定方前期是以李唐集團對立面將領的身份出現在大家視野中的。年少時期便以驍勇多力、膽識超群而名聞鄉裡,多次打退過河北反隋義軍,先是在竇建德帳下聽命,竇建德敗亡後又投奔劉黑闥,並多次立下戰功,成為首屈一指的少年悍將,劉黑闥兵敗被殺之後便歸隱故鄉,直到貞觀初年才被唐廷重新起用。而後期諸多的歷史演義小說都是以隋唐興廢徵戰,最後大唐一統天下為主要歷史題材,贏得最終勝利的李唐集團作為正面形象示人,所以在唐初的統一戰爭中,蘇定方作為對立面被寫在演義小說中倒也可以理解,但把他後期對大唐的歷史功績徹底掩埋,實屬令人痛惜令人咬牙切齒。
唐高宗時期的國際環境錯綜複雜,降服周邊諸國也是為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蘇定方作為當時第一名將而備受重用和信任,他也沒有讓唐高宗失望:萬國來朝,大唐帝國的版圖達到了巔峰狀態。然而這一國家戰略謀劃與當時文官集團的想法是背道而馳的,蘇定方不免會被人詬病而成為眾矢之的。例如「烏海之戰」在後世的文獻中就沒有記載,由此可知蘇定方一直受朝內文官集團的打壓,故意隱瞞他的歷史功績,以至於蓋世奇功得不到宣傳,名譽大損。
朝廷之上充斥著各種權力的明爭暗鬥,門閥之間互相猜忌互相掣肘是不爭的事實,蘇定方作為一個武將,長期在外帶兵打仗,遠離朝堂,在政治上處於中立狀態。再者其性情耿直不懂圓滑,又屢建奇功,招人嫉妒也在情理之中。《新唐書》載「帝悼之,責謂侍臣曰:定方於國有功,當褒贈,若等不言,何邪?乃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諡曰莊」,按道理來說為了國家邊境長治久安,邊防大將的死應該第一時間通知到朝廷, 但高宗是從他處聽說蘇定方逝世的消息的,而且是過了很長時間才聽說的,這本身就不符合情理。
03
歷史演義小說創作時代背景使其逐漸被「黑」
明朝中後期小說、戲曲創作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再者印刷技術也趨於成熟,由於城市經濟的發展、廣大群眾物質生活也隨之提高,且對其愛好和需求也不斷增長,這就激發了一部分文人創作小說、戲曲的熱情,而其更能靈活的反映複雜的社會生活,表達內心情感,這也是其繁榮的重要因素。
清政府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華夏大地政權,對漢族的民族英雄是極為忌憚的,更不予宣傳。對文人創作文學也進行了殘酷的鎮壓,那些不利於統治者的文學創作都被銷毀禁止。大環境下也造就了文人的創作取向,文學創作的復古傾向更為嚴重,這不利於文學創新,所以諸如《說唐演義全傳》之類的創作,有憑空構撰脫離真實,模仿其他演義小說的痕跡,其內容更是光怪陸離,失之偏頗。
有些作者除了以正史或野史筆記為主要創作素材進行文學創作,來表達自己對時代的諷刺之外,還加入了一些新奇因素使故事情節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來增加其傳唱度;再者為了迎合統治者的意願,其內容由隱晦性變成了顛覆性,篡改之風已經開始盛行。很多作品為了追求更高的真善美辨識度,只得把故事情節中的「惡」擴大化,這種強烈的落差感更能表達底層民眾內心情感的訴求,很少有人去追究故事背後的歷史真相,以至於民間傳唱度高反響大。很多人物及情節深入人心,對後世影響深刻,在這種情況下出現歪曲歷史及人物的事情也在所難免。
蘇定方的人物形象第一次完整展現,是在明朝萬曆年間諸聖鄰在民間戲曲說唱基礎上編著的小說《大唐秦王詞話》中,以文武兼備、至孝忠君的正面形象示人。其形象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是清康熙年間諸人獲寫的歷史演義小說《隋唐演義》,到雍正年間所編著《說唐演義全傳》便將蘇定方在通俗演義文學中的反派形象徹底定型了;其後的諸多作品中,蘇定方及其子孫都以奸佞小人的嘴臉出現,完全被一黑到底,這些著作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更容易被廣大群眾接受,流傳甚廣,蘇定方再也無法翻身了。從明朝萬曆年間《大唐秦王詞話》到清乾隆年間《說唐合傳》,整整兩百多年的時間裡,蘇定方家族一次次的持續被「黑」,逐漸被「黑」的徹底,這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這位歷史名將輝煌燦爛的一生,蘇定方不僅英勇蓋世,而且為人正直,一生馳騁疆場數十年,「北擊頡利、西滅突厥、東平百濟、南鎮吐蕃、縱橫萬裡,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西域諸國震懾降服」。他是拱衛國土,平定四方的大唐軍魂,更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人們很容易相信先看到的事物或聽到的話,一旦形成主導地位,就很難去接受其他的不同意見了。在現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很容易被一些表面現象蒙蔽雙眼,如果盲目相信並傳播,豈不助長了別有用心的人。而對那些肆意踐踏文學創作,唯利是圖之人,還請您「筆下留情」。黑白顛倒、肆意扭曲的故事屢見不鮮,顛覆性的文學創作並不是指歪曲了的價值觀,當事實被認為是謊言的時候真的是一種傳承的悲哀了。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王家大海 編輯:吃硬碟吧、小二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