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定方:一直被世人低估的他才是大唐神將

2021-02-13 世界蘇氏宗親

蘇定方(592—667),名烈,字定方,以字行。唐朝大將。本為冀州武邑縣人,後遷居雍州始平縣(治今興平縣),遂為始平縣人。父親蘇邕,隋朝末年聚集鄉裡數千人在信都郡鎮壓反隋起義,當時蘇定方勇猛強悍,膽氣絕人,年方十五,隨父作戰,數次衝鋒陷陣,為人所稱。父死之後,郡守令其代領其眾,他在郡南親手斬殺了張金稱,又在郡西打敗了楊公卿,追擊20餘裡,殺獲甚眾。後來投靠竇建德,竇建德的大將高雅賢喜歡蘇定方,收其為養子。嗣後,他隨從竇建德、劉黑闥攻城克邑,屢建戰功。及至劉黑闥、高雅賢敗亡,蘇定方又回到了故鄉。

 唐貞觀元年(627),蘇定方為匡道府折衝都尉。貞觀四年(630),隨從大將李靖在磧口(今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西)攻打東突厥頡利可汗。李靖讓蘇定方率200騎兵為前鋒,趁霧而行。在距敵約一裡路時,忽然大霧消散,一看,前面就是突厥首領的營帳。於是,趁其無備,驅馬疾馳,殺死敵軍近百人,頡利可汗等狼狽而逃,其餘兵眾全部投降。因功授左武候中郎將,再遷為左衛中郎將。隨後,從程名振攻打高麗(今朝鮮)獲勝,拜右屯衛將軍,封臨清縣公。

    高宗顯慶元年(656),蘇定方任前軍總管,隨從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程知節(即程咬金)徵討西突厥。軍行至鷹娑川(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開都河上遊),突厥2萬騎兵前來抵禦。總管蘇海政連戰未決,突厥別部鼠尼施等又率領2萬騎兵前來增援。當時蘇定方所部正在休息,與大總管營帳相距10餘裡,中間只隔著一座小嶺。蘇定方看到遠處塵土飛揚,知道敵人大軍已至,便率領500騎兵朝著敵軍直衝過去,敵軍毫無防備,頃刻間被唐軍衝散,亂成一團,他率部乘勝追擊20餘裡,斬殺敵軍1500餘人,獲馬2000匹,敵軍所遺棄的鎧甲兵器不計其數。副大總管王文度對蘇定方甚為嫉妒,恐其再獲大功,對大總管程知節說:「敵軍雖然逃跑,官軍死傷也多。今當結為方陣,將輜重集於陣中,四面列隊,人馬披甲,敵來即戰,這樣才叫萬全。不要讓輕率離陣,以免造成損傷。」王文度假稱另有詔命,說程知節恃勇輕敵,讓王文度從中節制。隨即集結軍隊,下令不許深入敵中。於是,戰馬疲弊,士無鬥志。蘇定方對程知節說:「天子詔令討敵,如今反而自守,馬餓兵疲,逢敵必敗。膽怯如此,有何功可立?況且公為大將,前線之事不準自己決斷,則另派副將予以節制,必無如此之理!應拘禁王文度,將此情急奏朝廷!」程知節不聽。軍至恆篤城,有胡人率眾歸降,王文度又說:「這些胡人現在投降,等官軍撤回後,他們仍會反叛,不如把他們殺盡,取了他們的資財。」蘇定方說:「如果這樣處置,那是自己反叛,豈能說是伐叛?」王文度不聽。及至瓜分資財,惟有蘇定方一無所取。此次戰役因副大總管王文度從中幹擾,沒取得決定性勝利。王文度因此被除去名籍。

    顯慶二年(657),朝廷任命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再次徵討西突厥。蘇定方出金山向北,先打敗處木昆部,俟斤嬾獨祿率領1萬帳兵眾投降。蘇定方加以安撫,又率1000騎兵攻打突騎施部。西突厥首領賀魯聞訊,率胡祿屋等五部近10萬兵馬前來抵禦。蘇定方率回紇及漢兵1萬餘人同敵展開戰鬥。敵軍輕視官軍兵少,從四面包抄而來。蘇定方令步兵佔據高地,聚集長矛向外,親率漢族精銳騎兵在北原布陣待敵。敵軍先攻打步兵,連續三次未能取勝。蘇定方乘勢發起猛攻,敵軍頓時散亂,隨即追擊30裡,殺死敵軍兵馬數萬。第二天繼續進軍。胡祿屋等部都率眾來降,惟獨賀魯率數百騎向西逃去。蘇定方下令各部分道繼續追擊。趕上天降大雪,軍吏請求讓士卒稍事休息,蘇定方說:「現在天降大雪,敵軍會認為我軍不能前進,這樣更需要不停追擊。如果放脫賀魯,讓他再次遠逃,我們就不能擒獲他了!」於是整頓軍隊,繼續前進。進至雙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溫泉、博樂一帶),距賀魯駐地只有100裡了,遂下令結陣而行。官軍到達賀魯駐地時,賀魯正準備打獵,蘇定方放兵攻擊,破其牙下數萬人。賀魯率其殘部繼續逃亡,蘇定方窮追不捨,在伊麗水(今伊犁河)與賀魯軍進行了一場激戰,又獲得大勝。賀魯僅率10餘騎兵連夜逃走。蘇定方派遣副將蕭嗣業一路追擊,直至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將其擒獲。從此,西突厥滅亡。隨後,唐朝始修亭障、治道路,使東西交通的安全得到了保護,「絲綢之路」得以暢通。蘇定方因生擒賀魯之功,拜左驍衛大將軍,封邢國公。

    顯慶四年(659)冬,鐵勒思結部首領都曼脅所部及疏勒等三國又背叛了唐朝,高宗詔令蘇定方為安撫大使,再次西徵。軍至葉葉水(即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內的錫爾河),而敵軍據守馬保川。蘇定方精選步兵1萬、騎兵3000追擊敵軍,一日一夜強行300裡,天明距城西10裡。敵軍大驚。都曼率部抗拒,敵軍大敗,退保馬保城。官軍直逼城門之下,後續部隊亦陸續趕到,準備攻城。都曼自知不免,遂雙手反綁,出城投降。至此,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西全部平定。蘇定方因功遷左武衛大將軍。


    顯慶五年(660),蘇定方被任命為神丘道大總管,率師侵略百濟(今朝鮮半島西南部)。唐軍自成山(今山東省榮城縣東北海邊)乘船渡海,直至熊津口(今朝鮮半島南部錦江口)。百濟軍沿海布防,蘇定方率部由東岸登陸,據山布陣,與百濟軍交戰,百濟軍死者數千。唐軍大部隊乘潮上岸,兵力更盛。蘇定方率步、騎兵直逼真都城。百濟軍全部出動,經過激戰,唐軍大勝,殺獲百濟軍1萬人,乘勝攻佔了城郭。百濟國王義慈及太子向北逃去,蘇定方包圍其城,義慈的另一個兒子泰自立為百濟王,率民固守。義慈的孫子文思對泰說:「王與太子臨危出奔,叔叔豈能擅自為王?如果國王率師返回,我父子二人怎保性命?」於是文思縋城而出,眾人紛紛跟隨,泰無法制止。蘇定方趁勢派人登上城樓,插上唐朝旗幟。城中人心惶恐,於是泰開城請命,百濟大將禰植亦率百濟王義慈等前來投降。百濟被唐朝佔領,分其地為六州。
    蘇定方連續消滅三國,都生擒其王,高宗賞賜的珍寶不計其數。不久,蘇定方又以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侵略高麗,已經包圍了高麗國都平壤城(今朝鮮平壤市),遇上大雪,遂解圍而還。拜涼州(治今甘肅省武威縣)集安大使,以安定吐蕃、吐谷渾。乾封二年(667)去世。終年76歲,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

     蘇定方不僅英勇蓋世,且為人正直。王文度殺降謀財時,「唯定方一無所取」;在滅亡西突厥後,蘇定方讓「諸部各歸所居,通道路,置郵驛,掩骸骨,問疾苦,畫疆場,復生業,凡為沙缽羅所掠者,悉括還之,十姓安堵如故」;都曼投降時,蘇定方曾答應饒他性命,為信守諾言,他頓首乞求唐高宗免其死罪,以保全信義。更難得的是,蘇定方在人生的最後時光卻依然被委以重任,以七十多歲高齡鎮守在吐谷渾戰場的最前線。

蘇定方一生馳騁疆場數十年,北擊頡利,西滅突厥,東平百濟,南鎮吐蕃,縱橫萬裡,「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西域諸國震懾服。779年朝廷將蘇定方畫影圖形,列入凌煙閣。782年唐德宗為蘇定方等古代名將六十四人設廟享奠。此後宋代設立的武廟,蘇定方也在其中。

相關焦點

  • 蘇定方:被演義小說黑得一塌糊塗的大唐軍魂
    中國文學有「雅」「俗」之分,以前的雅文學、書面文學都掌握在社會精英士大夫階層中,傳播內容及形式有局限性;文化知識一直是底層民眾心中的高地,而俗文學、口傳文學構成了底層民眾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狀態,直至明朝活字印刷術才大大提升了文化的傳播效率和廣度,並且將「雅」和「俗」從傳播內容及形式上進行糅合,形成了以歷史演義小說、戲曲等更接地氣、更容易被底層人們接受和傳頌的形式。
  • 撥開迷霧,走近縱橫四海的大唐蓋世英雄——蘇定方
    歷史上有這麼一位默默無聞英雄,他的千秋功業不輸於初唐凌淵閣二十四功臣的任何一位,卻被後世小說野史歪曲了形象,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的歷史,了解真實的大唐名將——蘇定方。隋朝末年,由於昏庸無道的隋煬帝楊廣的殘暴統治,導致流寇盜賊乘勢燒殺搶掠,農民起義烽煙四起,地方官府疲於應付,顧此失彼,天下大亂。
  • 蘇定方:犯我大唐者,生擒其王滅其國!
    蘇定方抹了一把臉上的血水,漏出一張剛毅俊朗的面孔,皺著眉頭道:「沒有,這些都是敵人的血!」王二:「將軍作戰總是一往直前,您不怕死嗎?」蘇定方的眉頭更深了,宛如出鞘的利劍:「怕死,因為怕死所以才要一馬當先,否則死得更快!」王二似懂非懂。
  • 大唐名將蘇定方,滅突厥、平蔥嶺、夷百濟、伐高麗、定吐蕃
    導讀:隋末唐初年間,群雄並起、兵事不斷,在此期間湧現了不少文臣武將,李世民憑藉開國二十四功臣,奠定了李氏唐朝的基礎,而唐高宗時期則憑一將之力,將唐朝疆土拓展至巔峰,此將便是蘇定方,隋末群雄逐鹿時期,他戰場勇猛無敵,給李世民一方造成不小麻煩,唐初時期再度出山效力,此後三十年裡戰績累累,成為大唐初期最知名戰將;
  • 被黑化的蘇定方:大唐一代軍神,三戰滅三國,功高薛仁貴
    演義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與真實歷史中的人物形象總是有很大的區別,甚至完全就是兩個人,蘇定方也不例外,那在真實的歷史中,蘇定方是什麼樣的人呢?蘇定方是冀州武邑人。在隋朝末年的亂世中,年僅十幾歲的蘇定方就跟隨父親馳騁沙場了。父親死後,蘇定方受命統領父親的兵馬徵討各路起義軍,著名的起義軍領袖張金稱就是被他親手斬殺的。
  • 蘇定方為啥變成了小人?毛主席都為他叫屈!
    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蘇定方光明磊落,戰功赫赫,少有敗績,將中國版圖西擴到鹹海,向東拓土至朝鮮半島南部,立下了不朽功勳。後世對這樣的民族英雄評價過低,連毛主席都為他叫屈。(蘇定方)蘇定方生活在隋唐交接的年代。少年時候,蘇定方就以驍勇善戰和氣魄驚人而聞名一時,十五歲時追隨父親蘇邕為州郡徵討叛賊,先登陷陣,鄉裡依賴他得以安定。
  • 撥開迷霧見月明,大唐的蓋世英雄,滅國戰神,成就了大唐巔峰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對金庸的採訪) 中國的歷史上不乏有很多英雄,正所謂成王敗寇,有些英雄能被世人傳頌,而有些英雄卻被一些野史顛覆了原有的形象。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位大唐戰神-蘇定方。
  • 不滅個國,就沒法在圈子裡面混,大唐有哪些滅過國的將領?
    北方突厥的強大再次給中原王朝帶來了極大的麻煩,為了消除突厥對大唐的威脅,李靖因此登場。傳聞東突厥被大唐一次性消滅是李靖「自作主張」的結果,他就帶了三千兵馬就把東突厥給消滅了。李靖被唐太宗任命為行軍大總管,帶領著十萬大軍徵討東突厥。李靖這一次不僅僅做總指揮,他還親自帶領三千精兵前往戰場深入東突厥的腹地,尋找東突厥的弱點。
  • 蘇定方:默默無聞的大唐英雄,被《說唐》歪曲成壞人?
    大唐名將蘇定方和父親蘇邕起初因在冀州大地上經常和流寇鬥爭而受到鄉親愛戴,公元 617年,蘇定方的父親戰死,蘇定方則入了楊義臣麾下,繼續圍剿農民起義軍,就在快要將竇建德部全部消滅時,隋煬帝將楊義臣調至揚州,給了竇建德部喘息的機會。
  • 帶你還原一個真實的蘇定方
    明清之際,有部著名小說《說唐演義全傳》,其中有位北平王羅藝在戰爭中被小人暗算,後來其子羅成也被這個小人設計,又導致淤泥河內亂箭射死,不久此人投降大唐,但因與羅家有世仇,所以當羅成之子羅通率唐軍徵討北方渤海國時,他又想設計讓羅通陷入敵軍包圍,沒想到奸計敗露,羅通將其殺死,報仇雪恨,但是其子孫後代延續了這份仇怨,叛出國去與大唐世代為敵,這位小說家筆下的奸賊名叫
  • 蘇定方:一個被我們誤解了千年的唐朝名將
    在演義小說中,蘇與羅兩家仇深似海,恩怨糾纏三代,蘇家始終都是以大反派面世,蘇定方最後被剖腹掏心而死。被黑的毫無依據。但是正史上的蘇定方遠非如此,而是大唐歷史上實實在在的一代名將。蘇定方的成就並不亞於李靖、李績這些初唐名將。
  • 千古名將蘇定方,兩度平定西突厥
    唐高宗即位後的永徽六年,唐朝用兵高句麗,李治想起了垂暮之年的蘇定方。 被雪藏二十五年的他被重新啟用,先是隨程知節西徵,平蔥嶺、滅西突,兵鋒劍指中亞,直至鹹海之濱,將帕米爾高原收入大唐囊中。 蘇定方晚年,不顧年老體衰,仍以七十高齡,坐鎮西陲,威懾吐蕃,使之不敢東向,最終也卒於任上,可以說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為大唐東徵西戰,後被掛像凌煙閣。 正所謂:大漠狼煙,自有封狼居胥之志;東伐滄海,更有開疆定海之功。後人如是說:「悍將蘇烈,大丈夫也!」
  • 初唐五大名將:蘇定方排名第三,秦瓊和薛仁貴沒資格上榜
    初唐第一名將,非他莫屬。初唐第二名將,我認為是李績。李績原名徐世績,字懋功,隋唐演義類小說裡面的徐茂公,歷史原型人物就是他。武德年間,李績追隨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和竇建德。一戰擒二王之後,李淵論功行賞,李世民是第一功臣,第二功臣就是李績。李績還參與了平定江南的戰役,功勞也很大。李靖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 蘇定方
    蘇定方 蘇定方(592年/600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於世。冀州武邑縣(今河北武邑縣)人,唐朝初年名將。 蘇定方少年時便以驍勇善戰及氣魄驚人聞名,曾隨父徵討叛賊,安定鄉裡。隋朝大業末年,他投奔竇建德、劉黑闥領導的河北義軍,屢建戰功。
  • 平定西突厥,讓年逾花甲的蘇定方一舉成名:吹盡黃沙終現金
    命運多桀,淪為平庸命蘇定方,冀州人,22歲就跟他父親蘇邕徵討盜賊,蘇邕戰死後,他接管了他父親的軍隊。在當時天下大亂的時勢下,蘇定方投奔竇建德,因軍事才能卓著很受賞識,可是好景不長,竇建德兵敗身死,蘇定方無奈又追隨劉黑闥。
  • 少年悍將徵戰一生,說一說蘇定方的那些事
    年少他就以勇猛出名,在當地還是小有名氣的,隨後跟隨他的父親率兵討伐賊寇,在這期間可謂是作戰相當的勇猛,幾乎都是身先士卒上前衝鋒,後來因為其父親去世了,蘇定方就接替了職位,在這之後又繼續前去平叛,直接打敗了叛軍,並且將其首領斬殺,然後繼續率兵前往平定邯鄲叛軍,因為他的勇猛輕鬆的又平定了叛亂,導致叛軍都不敢來犯他所管轄的邊境,保一方百姓的平安,不過沒過多久全國各地都發生了起義,這時候的蘇定方選擇了參見竇建德的勢力當中
  • 夢回大唐:我是大唐高宗皇帝治下的一名唐軍軍官,我戰功卓著!
    高侃大將軍用兵如神,只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就帶領我們徹底打敗了車鼻並招降了他的全部部眾,車鼻僅帶數百親衛騎兵逃走。之後,聽說高宗皇帝以德威服四海,不但沒有處死車鼻,反而將他封為武衛將軍。西突厥騎兵形象高宗皇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高宗皇帝任命老將軍程知節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王文度為蔥山道行軍副總管,蘇定方為前軍總管,統率大軍討伐沙缽羅,我也隨軍出徵,在蘇定方大將軍統領的前軍
  • 將帥傳 | 唐朝·蘇定方
    郡縣官吏和鄉民百姓看到定方雖然年少,但有愛民之心,過人之勇,因此都信賴他,稱讚他。後來定方先後參加竇建德、劉黑闥的起義軍,多次立功於戰陣,黑闥死後他便返回家鄉。
二、鬥害軍賊 拒不義財
太宗李世民即位後,蘇定方應徵參軍,為匡道府折衝。貞觀四年(公元630年),隨兵部尚書李靖出徵突厥頡利可汗。
  • 狼圖騰並不偉大:大唐滅突厥稱雄中亞之戰
    一直追至烏魯木齊西南天山山脈,又一次大敗突厥人,取得遏索山戰役的勝利。這次勝利讓突厥可汗冷靜下來,開始重新思考對唐政策。我們646年,繼承突厥可汗汗位的射匱可汗,移居阿富汗北部吐火羅地區,向大唐提出和親。唐朝答應了與突厥大汗和親的請求,但是公主下嫁,非同尋找,是需要豐厚聘禮的。大唐提出需要的突厥割讓,龜茲,蔥嶺,疏勒,朱俱波,于闐等五國作為聘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