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定方(592—667),名烈,字定方,以字行。唐朝大將。本為冀州武邑縣人,後遷居雍州始平縣(治今興平縣),遂為始平縣人。父親蘇邕,隋朝末年聚集鄉裡數千人在信都郡鎮壓反隋起義,當時蘇定方勇猛強悍,膽氣絕人,年方十五,隨父作戰,數次衝鋒陷陣,為人所稱。父死之後,郡守令其代領其眾,他在郡南親手斬殺了張金稱,又在郡西打敗了楊公卿,追擊20餘裡,殺獲甚眾。後來投靠竇建德,竇建德的大將高雅賢喜歡蘇定方,收其為養子。嗣後,他隨從竇建德、劉黑闥攻城克邑,屢建戰功。及至劉黑闥、高雅賢敗亡,蘇定方又回到了故鄉。
唐貞觀元年(627),蘇定方為匡道府折衝都尉。貞觀四年(630),隨從大將李靖在磧口(今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西)攻打東突厥頡利可汗。李靖讓蘇定方率200騎兵為前鋒,趁霧而行。在距敵約一裡路時,忽然大霧消散,一看,前面就是突厥首領的營帳。於是,趁其無備,驅馬疾馳,殺死敵軍近百人,頡利可汗等狼狽而逃,其餘兵眾全部投降。因功授左武候中郎將,再遷為左衛中郎將。隨後,從程名振攻打高麗(今朝鮮)獲勝,拜右屯衛將軍,封臨清縣公。
高宗顯慶元年(656),蘇定方任前軍總管,隨從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程知節(即程咬金)徵討西突厥。軍行至鷹娑川(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開都河上遊),突厥2萬騎兵前來抵禦。總管蘇海政連戰未決,突厥別部鼠尼施等又率領2萬騎兵前來增援。當時蘇定方所部正在休息,與大總管營帳相距10餘裡,中間只隔著一座小嶺。蘇定方看到遠處塵土飛揚,知道敵人大軍已至,便率領500騎兵朝著敵軍直衝過去,敵軍毫無防備,頃刻間被唐軍衝散,亂成一團,他率部乘勝追擊20餘裡,斬殺敵軍1500餘人,獲馬2000匹,敵軍所遺棄的鎧甲兵器不計其數。副大總管王文度對蘇定方甚為嫉妒,恐其再獲大功,對大總管程知節說:「敵軍雖然逃跑,官軍死傷也多。今當結為方陣,將輜重集於陣中,四面列隊,人馬披甲,敵來即戰,這樣才叫萬全。不要讓輕率離陣,以免造成損傷。」王文度假稱另有詔命,說程知節恃勇輕敵,讓王文度從中節制。隨即集結軍隊,下令不許深入敵中。於是,戰馬疲弊,士無鬥志。蘇定方對程知節說:「天子詔令討敵,如今反而自守,馬餓兵疲,逢敵必敗。膽怯如此,有何功可立?況且公為大將,前線之事不準自己決斷,則另派副將予以節制,必無如此之理!應拘禁王文度,將此情急奏朝廷!」程知節不聽。軍至恆篤城,有胡人率眾歸降,王文度又說:「這些胡人現在投降,等官軍撤回後,他們仍會反叛,不如把他們殺盡,取了他們的資財。」蘇定方說:「如果這樣處置,那是自己反叛,豈能說是伐叛?」王文度不聽。及至瓜分資財,惟有蘇定方一無所取。此次戰役因副大總管王文度從中幹擾,沒取得決定性勝利。王文度因此被除去名籍。
顯慶二年(657),朝廷任命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再次徵討西突厥。蘇定方出金山向北,先打敗處木昆部,俟斤嬾獨祿率領1萬帳兵眾投降。蘇定方加以安撫,又率1000騎兵攻打突騎施部。西突厥首領賀魯聞訊,率胡祿屋等五部近10萬兵馬前來抵禦。蘇定方率回紇及漢兵1萬餘人同敵展開戰鬥。敵軍輕視官軍兵少,從四面包抄而來。蘇定方令步兵佔據高地,聚集長矛向外,親率漢族精銳騎兵在北原布陣待敵。敵軍先攻打步兵,連續三次未能取勝。蘇定方乘勢發起猛攻,敵軍頓時散亂,隨即追擊30裡,殺死敵軍兵馬數萬。第二天繼續進軍。胡祿屋等部都率眾來降,惟獨賀魯率數百騎向西逃去。蘇定方下令各部分道繼續追擊。趕上天降大雪,軍吏請求讓士卒稍事休息,蘇定方說:「現在天降大雪,敵軍會認為我軍不能前進,這樣更需要不停追擊。如果放脫賀魯,讓他再次遠逃,我們就不能擒獲他了!」於是整頓軍隊,繼續前進。進至雙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溫泉、博樂一帶),距賀魯駐地只有100裡了,遂下令結陣而行。官軍到達賀魯駐地時,賀魯正準備打獵,蘇定方放兵攻擊,破其牙下數萬人。賀魯率其殘部繼續逃亡,蘇定方窮追不捨,在伊麗水(今伊犁河)與賀魯軍進行了一場激戰,又獲得大勝。賀魯僅率10餘騎兵連夜逃走。蘇定方派遣副將蕭嗣業一路追擊,直至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將其擒獲。從此,西突厥滅亡。隨後,唐朝始修亭障、治道路,使東西交通的安全得到了保護,「絲綢之路」得以暢通。蘇定方因生擒賀魯之功,拜左驍衛大將軍,封邢國公。
顯慶四年(659)冬,鐵勒思結部首領都曼脅所部及疏勒等三國又背叛了唐朝,高宗詔令蘇定方為安撫大使,再次西徵。軍至葉葉水(即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內的錫爾河),而敵軍據守馬保川。蘇定方精選步兵1萬、騎兵3000追擊敵軍,一日一夜強行300裡,天明距城西10裡。敵軍大驚。都曼率部抗拒,敵軍大敗,退保馬保城。官軍直逼城門之下,後續部隊亦陸續趕到,準備攻城。都曼自知不免,遂雙手反綁,出城投降。至此,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西全部平定。蘇定方因功遷左武衛大將軍。
顯慶五年(660),蘇定方被任命為神丘道大總管,率師侵略百濟(今朝鮮半島西南部)。唐軍自成山(今山東省榮城縣東北海邊)乘船渡海,直至熊津口(今朝鮮半島南部錦江口)。百濟軍沿海布防,蘇定方率部由東岸登陸,據山布陣,與百濟軍交戰,百濟軍死者數千。唐軍大部隊乘潮上岸,兵力更盛。蘇定方率步、騎兵直逼真都城。百濟軍全部出動,經過激戰,唐軍大勝,殺獲百濟軍1萬人,乘勝攻佔了城郭。百濟國王義慈及太子向北逃去,蘇定方包圍其城,義慈的另一個兒子泰自立為百濟王,率民固守。義慈的孫子文思對泰說:「王與太子臨危出奔,叔叔豈能擅自為王?如果國王率師返回,我父子二人怎保性命?」於是文思縋城而出,眾人紛紛跟隨,泰無法制止。蘇定方趁勢派人登上城樓,插上唐朝旗幟。城中人心惶恐,於是泰開城請命,百濟大將禰植亦率百濟王義慈等前來投降。百濟被唐朝佔領,分其地為六州。
蘇定方連續消滅三國,都生擒其王,高宗賞賜的珍寶不計其數。不久,蘇定方又以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侵略高麗,已經包圍了高麗國都平壤城(今朝鮮平壤市),遇上大雪,遂解圍而還。拜涼州(治今甘肅省武威縣)集安大使,以安定吐蕃、吐谷渾。乾封二年(667)去世。終年76歲,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
蘇定方不僅英勇蓋世,且為人正直。王文度殺降謀財時,「唯定方一無所取」;在滅亡西突厥後,蘇定方讓「諸部各歸所居,通道路,置郵驛,掩骸骨,問疾苦,畫疆場,復生業,凡為沙缽羅所掠者,悉括還之,十姓安堵如故」;都曼投降時,蘇定方曾答應饒他性命,為信守諾言,他頓首乞求唐高宗免其死罪,以保全信義。更難得的是,蘇定方在人生的最後時光卻依然被委以重任,以七十多歲高齡鎮守在吐谷渾戰場的最前線。
蘇定方一生馳騁疆場數十年,北擊頡利,西滅突厥,東平百濟,南鎮吐蕃,縱橫萬裡,「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西域諸國震懾服。779年朝廷將蘇定方畫影圖形,列入凌煙閣。782年唐德宗為蘇定方等古代名將六十四人設廟享奠。此後宋代設立的武廟,蘇定方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