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諸侯那麼多,劉邦勢力弱小,為何他卻能第一個打進關中呢?

2021-01-19 風塵講歷史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秦國統一戰爭於公元前230年起到公元前221年止,依次滅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最終由秦王嬴政建立起一個實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大王朝——秦朝。而秦王嬴政認為自己統一全國後「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因此創造出「皇帝」一詞,並說出「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的豪言壯語。然而好景不長,秦始皇駕崩後不久秦二世胡亥就把秦朝推向了滅亡的深淵。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不堪嚴苛的刑法揭竿而起,掀起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浪潮,原六國貴族也趁機紛紛復國,天下再次陷入大亂。

陳勝、吳廣起事後很快攻取了陳縣,陳勝也迫不及待地稱王了,建立了「張楚」政權。同年九月劉邦也響應陳勝吳廣起義,在沛縣主吏蕭何、曹參的配合下率兵奪取了沛縣,殺掉了出爾反爾的沛縣縣令,劉邦由此成為沛縣的老大,人稱「沛公」。同月項梁和項羽叔侄二人也於會稽起兵,殺了會稽郡守,項梁做了會稽太守,項羽則為裨將。由此日後楚漢爭霸的兩大主角就都登場了。

劉邦布衣出身,能在亂世之中做到沛公也算是光宗耀祖了,但看到秦始皇出巡車輦時能說出「大丈夫當如是也」的劉邦是不可能僅僅滿足於此的,加上又有蕭何、樊噲等有勇有謀的人作為心腹,擴大勢力以圖天下是必然的。沛縣的百姓也積極響應劉邦的招兵買馬,很快劉邦就擁有了一支三千多人的隊伍,總算是小有實力了。

所謂槍打出頭鳥,第一個起義的陳勝也被秦朝名將章邯第一個滅了,張楚政權滅亡。公元前208年六月項梁得知陳勝確實遇害了後就召集各路將領到薛縣商討反秦的大計,當然也包括劉邦。而當時又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語,而項梁、項羽又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人,立楚國後裔為王易得民心。隱匿民間為人牧羊楚國貴族熊心因此被項梁找到並擁立為楚懷王,而項梁也自號武信君。當然楚懷王只不過是個傀儡罷了,真正說了算的還是項梁、項羽叔侄。

隨後項梁就率楚軍與章邯率領的秦軍展開大戰,接連取勝的項梁有點飄飄然,最終在定陶被章邯擊敗,自己也戰死了。戰勝了項梁後章邯以為楚國不會再成氣候了,就轉頭攻打趙國。楚懷王也趁著秦軍攻打趙國的時機整頓楚國政局,策劃救趙滅秦的計劃。他與眾將士商討後決定兵分兩路,由項羽和宋義領一路北上救援趙國,由劉邦領一路西進關中從後方牽制秦軍。熊心為了鼓舞士氣,又與眾將領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我們可以看看此時項羽與劉邦的軍力對比,項羽救趙國途經的都是地勢平坦的地方,沿線又有六國的補給,還帶領了十幾路諸侯的人馬,怎麼看都穩操勝券;劉邦呢只有自己幾千人的部隊,孤軍西進,沿途可都是易守難攻的重重關隘,誰能想到他能先打進關中呢?實際上勢力弱小的劉邦能夠第一個打進關中完全是因為運氣好。

本來秦軍的主力基本都在章邯那裡,而章邯又在攻打趙國,加上項羽的巨鹿之戰大勝又吸引了很多秦軍,所以劉邦西進面對的秦軍已經很少了。不過劉邦畢竟擁有的兵馬少,而且本來楚國也是把他這幾千人當炮灰的,如果劉邦硬著頭皮用著幾千人一路攻城拔寨,不僅浪費時間,用不了多久軍隊還會打光,因此想要順利入關得靠智慧。要不說劉邦運氣好呢,劉邦攻下南陽郡後南陽郡郡守齮的一個門客陳恢就投在了劉邦的帳下。在劉邦欲調兵攻打宛城時就是這個陳恢獻計劉邦不必攻城,只要跟敵將約定條件投降,封賞敵將,那麼西進之路一定暢通無阻。劉邦雖然帶兵打仗不行,但知人善用的能力是一流的,果斷採取了陳恢的意見,一路封官,果然暢通無阻。

而項羽巨鹿之戰大勝後也讓秦軍軍心動搖,朝廷亂作一團。一直被趙高蒙在鼓裡的秦二世胡亥這才驚醒,知道趙高一直在粉飾太平,但無奈趙高先下手為強,將胡亥殺了。隨後又主動與劉邦聯繫,欲與劉邦共同瓜分關中。劉邦將計就計答應了趙高的請求,卻反過頭來趁機奪取了武關,此時要攻入鹹陽真的是只有一步之遙了。趙高見求和不成就又立了秦三世子嬰,先控制住秦朝朝堂再找機會稱王,可子嬰並非等閒之輩,假託生病,不理朝政,讓趙高親自去請他,隨後便趁機殺了趙高。而此時的劉邦已經率兵繞過嶢關,屯兵灞上,兵臨鹹陽城了。秦朝大勢已去,走投無路的子嬰只得手捧玉璽出城投降劉邦,劉邦就這麼不費一兵一卒地進入了鹹陽城。而此時的項羽還在奮力與秦軍交戰,都不知道鹹陽城已經易主了。

總的來說劉邦能夠第一個打進關中也是因為他的勢力太小了,根本不像是能成事的人,導致誰都沒有把劉邦放在心上,秦軍沒有,項羽更是沒有。

相關焦點

  • 為何弱小的劉邦可以擊敗強大的項羽,最終一統天下
    秦始皇的統一戰爭的特點是「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有著祖祖輩輩一百多年的長期準備,最終以強滅弱,水到渠成;而楚漢戰爭則是項羽佔有極大的優勢,劉邦的勢力非常弱小,卻屢戰屢敗,以弱勝強而最後得勝利。 政治 項羽在滅秦之後大封諸侯,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在戰爭中坑降卒,虜婦女,燒城郭,失人心,激起了人民的反對。
  • 六國在秦末掀起了復國運動,為何到了漢朝就偃旗息鼓了
    秦始皇去世後沒多久,被他滅的關東六國就掀起了轟轟烈烈復國運動。不到一年,楚、齊、燕、趙、韓、魏全都復國了,秦國也在項羽、劉邦等勢力的打擊下土崩瓦解,秦朝的統一僅僅維持了14年。繼之而起漢朝繼承了秦朝大部分制度,卻延續了三百餘年。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對比,六國人為何如此仇恨秦國,卻又能坦然接受漢朝的統治呢?
  • 為什麼劉邦能滅掉異姓諸侯,項羽卻被諸侯圍攻而亡?
    漢室毫無當年西楚霸王項羽四處救火的窘迫,幾乎次次都能迅速平叛。為什麼項羽和劉邦對諸侯控制力的差距那麼大呢?光憑這數量不到秦郡一半的地盤,劉邦能守住江山社稷,不重蹈項羽被諸侯圍攻的覆轍麼?事實證明,居然可以。項羽分封諸侯是把原戰國七雄全部肢解,但那時六國遺老遺少還活著,這勢必激化反秦同盟的內部矛盾。
  • 圖解秦末戰爭:劉邦西行進兵,進抵關中,項羽分封18王
    西路軍則以劉邦為主,主要負責掃清項羽北進障礙,轉而西行威逼鹹陽。當時,秦國主力全部集中於鉅鹿,如此一來,即便項羽的北路大軍無法緩解鉅鹿之圍,劉邦的西路軍在秦境內的侵襲,也能夠緩解鉅鹿之圍的軍事壓力。劉邦在出發之際,其兵力尚不過萬,軍事實力極為弱小。所以,他在前期戰役中極為吃力,行軍緩慢。
  • 關中危險,漢中也不行,項羽為何不把劉邦分封到故秦之外的地區?
    事實證明,即使項羽不讓劉邦得到關中而將其改封到漢中,並且用三秦王封住劉邦的出路,也沒有阻止劉邦奪取關中東出函谷關,與項羽爭奪天下,並最終擊敗項羽成就王業。那麼從項羽的角度來看,當初如果不把劉邦分封在故秦國的土地上,包括關中和漢中,而封到別的地區,有沒有可能阻止劉邦發展壯大呢?項羽為什麼不這樣做?
  • 彭城之戰明明項羽大勝,劉邦慘敗,為何英布卻投靠劉邦背叛項羽呢
    楚兵常勝,功冠諸侯。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翻譯:項羽派英布率先渡過黃河攻擊秦軍,英布屢立戰功佔有優勢,項羽就率領著全部剩餘人馬渡過黃河,跟英布協同作戰,於是打敗了秦軍,迫使章邯等人投降。楚軍屢戰屢勝,功蓋各路諸侯。各路諸侯的軍隊都能逐漸歸附楚國的原因,就是因為英布指揮軍隊作戰能以少勝多,使人震服啊!
  • 項羽分封天下公平公正,為何天下諸侯還要群起反對?
    公元前206年,項羽巨鹿之戰一戰成名以後,率軍向函谷關挺近,把一心想做關中王的劉邦趕往巴蜀,佔領關中。此時的項羽和眾諸侯經過三年的反秦戰爭,終於推翻秦王朝的統治。 巨鹿之戰以後,項羽掌握天下實權,號令天下諸侯,此時他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如何與天下諸侯分享勝利的果實。
  • 為何劉邦能戰勝項羽?劉邦羞於啟齒的原因,被手下將領說破了!
    劉邦為何能戰勝項羽呢?不太熟悉楚漢歷史的人,大多更同情項羽,而憎惡劉邦。他們歸結為:劉邦陰險狡詐,項羽卻太過單純善良,項羽鬥不過劉邦,與「君子鬥不過小人」同理。項羽面對的對手是劉邦,光搞清楚項羽的劣勢還不太夠,要搞明白劉邦的優勢究竟在哪裡,才能知道為何贏家是劉邦。原因劉邦戰勝項羽的原因,他自己也做了總結,劉邦曾在洛陽舉行過一次酒宴,要求手下將領和謀士們總結自己之所以能獲勝的原因,隨後自己也說出了有關的看法。
  • 秦末亂世,六國貴族們紛紛復國,為何最終卻成了劉邦的墊腳石?
    至於楚國咱們就不用多說了,項梁叔侄擁立的熊心嘛。陳勝被殺後,項梁在薛地立夢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懷王,沒多久項梁在與章邯的作戰中不幸身亡。熊心在呂臣、項羽、劉邦三位的幫助下,遂漸穩定住了楚地的局勢。可惜項羽在推翻秦朝以後私慾薰心,在尊奉熊心為義帝後,又將熊心從彭城遷往長沙郴縣,並派人將他在半道上沉江暗殺。項羽因為弒君,使自己陷入不忠不義的境地,為天下諸侯所不恥。
  • 秦末霸王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看看劉邦等人都被封到了哪裡,誰最不滿意
    但還是晚了一步,因為劉邦已經搶先一步,並派兵把守了函谷關。項羽被阻後,氣的火冒三丈。好你個劉邦,我過去一直把你當兄弟看待,你竟然趁著我和秦軍主力死磕之時溜進了關中。隨即命令悍將英布攻破函谷關,而後率大軍進駐新豐鴻門。劉邦當時只有十萬兵馬,打不過項羽,就在張良的陪同下到鴻門請罪。項羽伸手不打笑臉人,也就算了。劉邦服軟以後,項羽就要楚懷王封自己為王。
  • 曹操雄才大略,為何只能割據一方,而劉邦和李淵卻能一統江山?
    圖片:曹操在軍營劇照一、亂世局面西方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中國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他的這個論調引起了不少人反對,但有一點確實是事實,中國歷史可以用治亂交替來形容,而秦末、東漢末和隋末的戰亂,確實具備一定的代表性。
  • 明知分封諸侯王有後患,還要這麼做,看看劉邦分封諸侯的深層原因
    第一次分封異姓諸侯,是因為形勢所迫:楚漢戰爭期間,劉邦若要得到廣泛支持,就要承諾分封諸侯,而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人個個手握重兵,王朝建立後,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兌付前言,立這些悍將為王。這次分封的道理,很容易被人理解。那第二次分封同姓諸侯又是為什麼呢?
  • 秦末漢初的帝王諸侯中,劉邦最厲害,他最有男人味
    -1-劉邦,一個不消多說的一代天驕級的人物。他起布衣、兼天下,龍行虎變,八載之間除秦克項,開立漢朝四百餘年基業。可以說,在秦末漢初之間,甚至再放眼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很少有人能如劉邦這樣厲害!可是,關於厲害的具體今天就不多做贅述了,現我們不妨單聊聊這一時期另一種風格的諸侯王,一種最具男人味兒、也即最man的諸侯王。
  • 漢高祖劉邦的創業故事
    就在第二年陳勝、吳廣在蘄縣大澤鄉(今宿州)發動起義,由此揭開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歷史序幕。陳勝、吳廣儘管率先起義,然而在秦軍的鎮壓下很快歸於失敗。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了,然而卻就此點燃了天下各地的反秦火焰,最終項羽和劉邦成為各路反秦勢力中脫穎而出的兩股勢力。公元前207年十月劉邦的隊伍逼近秦王朝的都城鹹陽,秦王子嬰不得不向劉邦獻上傳國玉璽。這一事件標誌著秦王朝的滅亡。
  • 除了眾所周知以外的,項羽輸給劉邦的幾個關鍵點
    軍事無敵,政治零分,用人也不行,他政治用人有劉邦一半或者四分之一,天下早就是項羽的了,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失盡人心,這些操作真的不行,他不能坐在人上人的位置上,但如果有人能壓住他並且可以用他,他將是一人之下最強的存在。
  • 劉邦是如何白手起家,推翻暴秦,打敗項羽,最終成為開國皇帝的?
    此時,已48歲的劉邦,於是在蕭何、曹參、樊噲的協助下,於沛縣設祭臺,立赤旗,自稱赤帝子,打起了反秦的大旗。在打出了反秦的大旗後,慢慢地追隨劉邦的人越來越多,先後在伐秦的徵途上結識了張良、陳平、韓信等人,這些人和最初的蕭何、曹參、樊噲一道都成了漢朝的開國功勳。隨著劉邦的實力越來越強,他接受了謀士的建議,率眾投靠了項梁,成為項梁麾下一員大將。
  • 彭城之戰:項羽只有3萬兵馬,為何能擊敗劉邦的56萬大軍?
    同年五月,前齊相田榮和漢王劉邦在東、西兩面同時起事,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劉邦兵出陳倉,首先與雍王章邯交鋒。八月,擊潰章邯,將其圍困在廢丘城中。同時派兵四出略地,在同月收降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據有三秦之地。在此基礎上,劉邦以項羽殺義帝楚懷王為口實,分派使者向諸侯傳檄宣稱,願盡發關中之兵,與諸侯共擊項羽,為義帝報仇。
  • 劉邦經常罵人,項羽一向仁而愛人,為何高人都願意投奔劉邦
    相比之下,劉邦經常粗暴罵人,只要脾氣上來,粗話張口就來,不留情面的罵。 項羽把劉邦圍困在滎陽,劉邦驚恐萬分,酈食其獻計重新封立六國後裔,以削弱楚國勢力、增加漢軍同盟,劉邦一聽覺得很好,立即著手執行冊封六國的大印,但張良聽說之後一針見血指出,分封六國之後,中原大地必將四分五裂,陛下同誰一起奪取天下呢?
  • 為何鴻門宴上項羽放過劉邦?還有一人在喝酒,項羽根本不敢動手
    鴻門宴是一樁千古奇話,因為劉邦獨自深入虎穴,但是在殺機四伏的一個宴會當中,居然完好無損的活了下來。於是很多人也在批評項羽優柔寡斷,如果他能果斷一點把劉邦給消滅,那麼可能就再也沒有後來這麼多事了,但項羽真的是在猶豫要不要殺劉邦嗎?其實這件事情的背後存在第3人。
  • 雍齒那麼被劉邦痛恨,為何仍能封侯
    在劉邦所有接觸的親友故交中,最痛恨的是雍齒,但最後卻不得不封他為什方侯,從而迅速安定了功臣人心,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供封賞的蛋糕縮水,難以滿足所有功臣要求;二是劉邦封賞有失偏頗,讓成分複雜的功臣擔心憂慮;三是雍齒是大家公認的底線,與劉邦有仇,封賞他可以最快安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