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亂世,六國貴族們紛紛復國,為何最終卻成了劉邦的墊腳石?

2021-01-19 西府趙王爺

這還得感謝咱們的楚霸王項羽啊,給劉邦從思想到現實,完完全全的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原本這秦末起義就是原六國貴族打翻身仗,其目的也不是爭奪天下,而是復國。

即使是最開始陳勝吳廣的張楚政權,那也是打的楚國的名號。(當然了,他們比較牛,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只是借了個名而已,陳勝自號為王,屬於新政權。而且當時各方起義軍也大都是張楚麾下,比如張耳、陳餘等等。張楚覆滅之後,沒有了帶頭人,六國後人才正是走向前臺)

而劉邦原本就是楚人,他的起義軍其實也算是楚國的一支,他和項羽共尊小懷王熊心為主。

當然,楚國也只是眾多諸侯裡的一支,當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原六國大地紛紛響應。那些蟄伏的六國貴族們或是自己號召舊部,或是在能人推舉之下,扯起原來的老招牌。

比如原魏國寧陵君魏咎被陳勝舊將周市迎回魏地,是為魏王。魏王咎在梁地被章邯率軍包圍後,縱火自盡。其弟魏豹從項梁處搬來救兵,又奪回了失去的城池,魏豹自立為王。

魏豹在楚漢之爭時首鼠兩端,最後被韓信所擒,在滎陽斃命。

原齊國王族田氏同族的田儋自立為齊王;田儋這個人還是很有謀略的,可惜在救援魏王咎時被章邯所殺,其子田市被田榮立為齊王。

後來項羽因怨恨田榮的所作為,在戲水封王時將齊國一分為三,田市被封為膠東王。

田榮索性起兵反項,滅掉了項羽在齊國所封的三個王,其中也包括自己膽小怕事的侄子田市,自立為王。項羽聞訊是勃然大怒,便率兵攻打齊國,田榮被殺。

田榮死後,其子田廣自立為王,後被韓信所殺。田榮的弟弟田橫逃到一個小島上,自立為王。漢初時,田橫自殺身亡。

陳縣人武臣自立為趙王,這哥們兒是膽子最大的,身為陳勝部下,又無王族血統,卻敢自立。

但是沒辦法,趙國當年是秦國死對頭,滅國後王族子弟也都死的差不多了。而且武臣手下有著張耳、陳餘等一眾人支持,勢力頗大。而且沒多久武臣就掛了,張耳他們立了趙王后裔趙歇為王,也就是趙王歇。張耳、陳餘掌控著趙國的軍政大權,趙王歇基本就是一個傀儡,最後被韓信所殺。

張良則是擁立了原來韓國公子,橫陽君韓成。後來項羽因不滿韓王成讓張良去幫助劉邦,故意奪去他的王位,將他軟禁在彭城。沒多久,韓成便被迫害致死。

燕國則是武臣部將韓廣,在解放燕地之後,被擁立。後來項羽認為韓廣的手下臧荼功勞很大,改封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韓廣不服,結果被臧荼所殺,遼東之地也歸了燕國。

至於楚國咱們就不用多說了,項梁叔侄擁立的熊心嘛。陳勝被殺後,項梁在薛地立夢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懷王,沒多久項梁在與章邯的作戰中不幸身亡。熊心在呂臣、項羽、劉邦三位的幫助下,遂漸穩定住了楚地的局勢。可惜項羽在推翻秦朝以後私慾薰心,在尊奉熊心為義帝後,又將熊心從彭城遷往長沙郴縣,並派人將他在半道上沉江暗殺。

項羽因為弒君,使自己陷入不忠不義的境地,為天下諸侯所不恥。

其實六國主要是三大派系,第一是張楚系,魏國、趙國、燕國都是張楚將領所建立。第二是楚國系,楚國和韓國都是項梁打出來的。第三則是齊國系,老田家一向很獨立。

而三大勢力,原本肯定是張楚系最強,周市、武臣等人開闢了大片疆土。但是在後來章邯的掃蕩下,他們崩得最快。周市、武臣相繼完蛋。魏國、趙國也先後易主。最後還是楚國底子硬,四處出兵救援。

當初巨鹿之戰,那就是趙國在挨打,楚國出兵救援。而當時上將軍宋義太慫,不敢上。而項羽比較猛,殺了宋義,拿了兵權,破釜沉舟,一舉覆滅秦軍主力。

所以到了戰爭後期,楚國已經成為了起義軍的主導者。如果說要稱帝,那肯定是楚國來。

沒辦法,這個還是要看實力的,當時楚懷王麾下,項羽最強,擁兵四十萬;劉邦也不差,滅了秦國。其他五國也就看看樣子而已。

當然了,話說回來,那個時候不存在稱帝這麼一回事兒。不管是楚懷王還是項羽,他們都沒法稱帝。因為這本來就是一次六國復國行動,大家僅僅就是一個結盟而已,楚國是盟主。推翻秦朝以後,那麼自然是要分家的。

這便是為何項羽當時那麼牛,但還是沒有稱帝的原因。他不是不想稱帝啊,不然當年看到秦始皇,他也不會說什麼取而代之的的話。他更不會殺掉楚懷王。但是沒法稱帝啊,如果他項羽稱帝,意味這天下從秦國變成楚國,秦始皇換成了項羽而已,區別不是太大。

所以六國貴族無論是從實力還是名義上,都不具備稱帝的條件。

那麼劉邦這個小混混兒為何可以稱帝呢?

那就得感謝項羽了。

項羽當年分封十八諸侯,其實就是在為稱帝做準備,他將原六國貴族打散,各種矛盾安排。比如原齊國,被一分為三,原齊王被封成了膠東王,齊將被封為齊王。這也為後來齊地的叛亂埋下了伏筆。此外趙王趙歇為代王,張耳以跟從入關之功被封為常山王,同樣也是大亂鬥。

所以,大家應該知道的是,項羽當年在下一盤大棋,劉邦僅僅是一個針對目標而已。

而正是項羽削弱了諸侯勢力,讓劉邦捲土重來時沒有太多強有力的對手。而且項羽此舉得罪了許多諸侯,平白為劉邦添了很多盟友。

不然你以為彭城之戰劉邦去哪湊56萬大軍。

說到彭城之戰,項羽又幫了劉邦一個大忙。如果不是項羽那一頓胖揍,劉邦估計都還在和那些諸侯們稱兄道弟呢。

彭城之戰的慘敗讓劉邦明白,諸侯們不靠譜,若是齊心,五十六萬大軍又怎會被項羽3萬人給近乎全殲?用楚雲飛的話說,就是五十六萬頭豬,放在那裡讓他項羽殺,他三天也殺不完。

這才有了後來劉邦派韓信在北邊兒一路向東,先把這些不確定因素給去除掉的決定。

自此,原六國貴族勢力基本上就被洗掉了,劉邦後面再收拾掉項羽,這天下也就沒有了阻礙他稱帝的人。

當然,群雄逐鹿,菜是原罪。六國貴族實力太差,沒有混出什麼名堂,相繼被淘汰。沒辦法,他們和劉邦項羽這類亂世英雄有著本質區別。他們之所以能夠是擠入這天下紛爭,憑藉的只身份血統,並不是他們的能力,甚至有些人一開始就是傀儡。人家造反老祖宗陳勝都說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們憑啥稱帝啊

相關焦點

  • 六國在秦末掀起了復國運動,為何到了漢朝就偃旗息鼓了
    秦始皇去世後沒多久,被他滅的關東六國就掀起了轟轟烈烈復國運動。不到一年,楚、齊、燕、趙、韓、魏全都復國了,秦國也在項羽、劉邦等勢力的打擊下土崩瓦解,秦朝的統一僅僅維持了14年。繼之而起漢朝繼承了秦朝大部分制度,卻延續了三百餘年。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對比,六國人為何如此仇恨秦國,卻又能坦然接受漢朝的統治呢?
  • 秦末諸侯那麼多,劉邦勢力弱小,為何他卻能第一個打進關中呢?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不堪嚴苛的刑法揭竿而起,掀起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浪潮,原六國貴族也趁機紛紛復國,天下再次陷入大亂。陳勝、吳廣起事後很快攻取了陳縣,陳勝也迫不及待地稱王了,建立了「張楚」政權。同年九月劉邦也響應陳勝吳廣起義,在沛縣主吏蕭何、曹參的配合下率兵奪取了沛縣,殺掉了出爾反爾的沛縣縣令,劉邦由此成為沛縣的老大,人稱「沛公」。
  • 劉邦項羽都是楚人,為什麼說,楚漢戰爭是秦國第二次滅六國
    實際上,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本來就是楚國人。項羽是楚國貴族項燕的後代。而劉邦生活的沛縣,原本屬於宋國,後來被齊國奪得。五國伐齊的時候,沛縣又被楚國奪得,從此沛縣就一直歸屬於楚國。秦國統一六國後,沛縣進入秦朝,但漢朝建立後,沛縣又被劃歸為楚國。
  • 秦國統一六國後,為什麼滅亡後,沒有再分裂了?
    法家之士主持的變法,讓君王的地位提高,天下成了國君的直屬領土,臣民、百姓成為了國君的子民,不再屬於貴族的私產。 第二個原因,劉邦一個來自底層的平民,是維護大一統格局的關鍵 秦始皇做得再多,他的一系列政策,都可能在秦朝滅亡後被六國貴族破壞。
  • 秦朝短命是因秦始皇對六國貴族心慈手軟?恰恰相反
    秦始皇兼併六國,一統天下僅僅十三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起的反秦起義立即引發全國連鎖反應,六國紛紛復國,兩年秦朝滅亡。因此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秦朝短命是因為秦始皇善待六國貴族,甚至還有網民憤憤不平地表示秦始皇就應該把六國貴族斬盡殺絕,先不說秦始皇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對於現代人如此精神秦朝人,想法還如此殘忍表示理解不能……閒話不多說,先來看看秦始皇在統一六國過程中,是否真的如網上謠言那般對六國宗室、貴族心慈手軟呢?
  • 曹操雄才大略,為何只能割據一方,而劉邦和李淵卻能一統江山?
    圖片:曹操在軍營劇照一、亂世局面西方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中國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他的這個論調引起了不少人反對,但有一點確實是事實,中國歷史可以用治亂交替來形容,而秦末、東漢末和隋末的戰亂,確實具備一定的代表性。
  • 劉邦真是一個「地痞無賴」,為何他能夠一統天下?
    秦末的總人口數大概在3000萬上下,到了漢初,只剩下不到1000萬。也就是說,秦末農民戰爭、六國復國戰爭以及楚漢爭霸,導致人口損失三分之二,戰亂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創傷。如果是你,願不願意繼續打仗,還是支持國家統一?
  • 最終「滅六國」徹底實現華夏統一,是漢武帝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這些復闢力量,不僅包括了殘餘的六國王族、貴族和將領,也包括了原先六國統治下的普通百姓。嚴格的講,這種「復闢力量」不在於武力,而是六國遺民的國家認同。 像齊國的百姓,歷史上曾先後被燕國、秦國和項羽徵服,但依然認為自己是齊國人,這就為後來的齊國多次重生奠定了基礎。「田橫五百壯士」的故事雖然悽美,但卻是齊國人頑固追求復闢齊國的心態使然。
  • 秦始皇很後悔:沒有當初把六國貴族全消滅,秦朝能避免二世而亡
    如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狠下心把六國貴族全殺光,秦朝也許有可能不會二世而亡,為什麼會有這個結論,我們分析下滅亡秦朝的都是些什麼人就能得出結論。仔細分析歷史上各朝各代滅亡的原因可以發現,秦朝的滅亡和其他朝代不同。
  • 為何說六國遺貴不可能盡除,而他們也不可能成為推翻秦的主力?
    引言首先,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就不斷削弱宗室的力量,扶持新生的軍功貴族。而這也是秦能統一六國最大的原因,到秦二世即位後對宗室繼續實行高壓政策。項羽攻入鹹陽後又再次清理了一遍。可以說,在秦滅亡後,宗室力量已經微不足道了。
  • 同樣是搞郡縣制,為何秦朝二世而亡,漢朝卻延續數百年?
    可秦朝二世而亡,漢朝卻成了我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大一統王朝之一。(漢朝疆域)其實,兩個王朝最大的不同就是,秦朝建立之後企圖顛覆這個王朝的力量非常強大,但漢朝建立之後這個力量已經極為弱小了。所以,漢朝有時間鞏固統治,但秦朝卻沒有了。這個企圖顛覆秦朝和漢朝的力量就是六國舊貴族。
  • 秦末的暴政已失去民心,為何陳勝吳廣順應民意的行為卻接連失敗?
    圖片:陳勝安排的行軍路線資料截圖 二、秦末貴族復闢 陳勝吳廣只是貧民出身,他們都可以把起義軍搞得如此浩大,曾經的六國貴族們紛紛看到了復興故國的希望,凡是有點實力的貴族紛紛跳出來,一時間,大量貴族後裔爭相露頭。
  • 謀臣建議劉邦分封六國,張良用筷子一指,劉邦大罵:差點壞我大事
    再加上原本遺留下來的六國貴族有復國的念頭,頓時全國陷入暴亂之中,建立不久的秦王朝迅速毀滅。再之後,項羽與劉邦展露頭角,成為兩股最強大的勢力。在楚漢爭霸之中,項羽的勢力是經常壓制劉邦的,為此劉邦分外苦惱。公元前204年,項羽趁韓信開闢北方戰場之機,發兵圍攻劉邦所在的榮陽。
  •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都在幹什麼?
    公元前230年,嬴政開始統一六國,此時他剛滿30歲,花了10年時間,到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那麼在十多年後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們此時正在幹嘛呢?2、劉邦集團沛縣原屬於宋國,後來魏楚齊三國瓜分了宋國,沛縣被劃給了齊國。五國攻齊時,齊國連丟72城,魏國佔領了部分土地,沛縣便在其中。到了戰國後期,魏國衰弱,楚國強大,沛縣便成了楚國的領土。
  • 劉邦3板斧,六國後裔不敢反漢…
    為何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六國後裔卻再無人反對?01六國為何反秦秦始皇一統天下,六國文字和度量衡都被廢除,實現了「車同軌。六國後裔按耐不住,紛紛擁立故主揭竿而起,也就不難理解了。然而沒過幾個月,六國後裔紛紛起兵反對項羽,總結起來有四個方面的原因:項羽分封眾口難調項羽在鹹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
  • 秦末三場戰役,為何主導了秦朝的興亡?
    秦末時期,其實最為鮮明的一個特點便是土地荒蕪。對於一個以農耕經濟為主的王朝而言,這是極大的危機。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史,天下財賦皆出其耕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大一統、中央集權的秦王朝,看似成為了萬世一帝,其實這個新興王朝所亟待解決的問題其實很多。
  • 秦國與楚國乃是世仇,為何楚人劉邦滅秦後,老秦人不奮起反抗?
    項梁戰死後,項羽成為了楚國抗秦主力,楚懷王被天下反秦勢力推為盟主,號「義帝」,劉邦也在其麾下。最終大秦帝國正是在劉邦和項羽兩路打擊下徹底崩潰,而劉邦和項羽,都是楚國人。秦被滅後,經歷了四年楚漢之爭,劉邦最終奪取天下,建立大漢王朝。但奇怪的是,作為楚國世仇且驍勇善戰的「老秦人」,並沒有奮起反抗劉邦的統治,而是甘心成為大漢帝國的子民。這是為何?
  • 劉邦經常罵人,項羽一向仁而愛人,為何高人都願意投奔劉邦
    秦漢之交,天下風雲激蕩,英雄輩出,其中劉邦與項羽最具領導能力,分別吸引了一批英雄跟隨。但對比劉邦與項羽的待人風格,卻又有違和之處:劉邦經常任性罵人,項羽待人一向恭敬慈愛,但最終結果卻是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英布等高人都願意投奔劉邦,甚至韓信、陳平、英布等屬於反叛項羽投奔劉邦,是這些高人「賤骨頭」,還是另有玄機?
  • 戰國六國滅亡後都有復國勢力,為什麼秦朝滅亡後沒有復闢的?
    到嬴政這裡,一家獨大的秦國逐漸吞併山東六國,延續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宣告基本終止,雖然此後有幾次借屍還魂的事情,但是都蒼海一慄。譬如漢初的分封、西晉的分封、明朝的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