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六國遺貴不可能盡除,而他們也不可能成為推翻秦的主力?

2021-01-09 秉燭鑑史

引言

首先,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就不斷削弱宗室的力量,扶持新生的軍功貴族。而這也是秦能統一六國最大的原因,到秦二世即位後對宗室繼續實行高壓政策。項羽攻入鹹陽後又再次清理了一遍。可以說,在秦滅亡後,宗室力量已經微不足道了。

其次,項羽在攻入鹹陽後大肆劫掠,而劉邦進入關中留下的卻是約法三章。所以秦人對項羽的恨意是很大的,所以都願意幫著劉邦打項羽。第三,劉邦建立漢朝後定都長安,就是在原秦都城處,這樣天天在眼皮底下看著怎麼復國,兩漢滅亡後都已經400年過去了,還有誰記得前朝舊事?

說起來,這也是廣納賢才的副作用。秦昭襄王之後的幾任秦王奉行所謂「唯才是舉」,說白了就是讓老秦人孟西白三族、嬴姓宗族和天下頂尖的人才競爭,顯然是爭不過的,所以秦國朝堂根本看不見老秦人。李斯和趙高就把皇位給定了,嬴姓族人根本插不上手,外來人本就是為了官位利益而來,沒有家國情懷,鹹陽一破,樹倒猢猻散。

嬴姓老秦人被項羽殺的十之七八,六國更不可能幫秦復國,內沒有領頭的,外沒有幫手,上哪復國去?李斯說秦無忠臣,是有道理的。當然,秦國也復國了,三秦不是秦國嗎?很多人都說項羽不懂政治,但項羽在分封上做得是很有策略的。把劉邦分到蜀地,用三秦來守住劉邦,也沒有讓老秦地分封一個國家,防止長期以往重走戰國之路,被秦國殺出來。

關中地區除了被項羽打進來燒殺了一波,在戰國末期基本上沒受到什麼戰爭的破壞。劉邦和項羽打,其實就是拿著蜀地和老關中的資源再和項羽爭天下。漢朝拿著老秦國的資源,複製著老秦國的制度,你說秦國有沒有復國?只不過,這個秦國姓劉不姓嬴而已。

要不是胡亥和趙高瞎搞,失了民心,加上章邯陣前倒戈,只要穩住老秦國的基本盤,哪怕是項羽加韓信聯手都很難推翻秦朝。秦朝和漢朝對六國之地的統治區別在於:秦朝熱水燙青蛙,青蛙燙傷蹦出來了,導致的是六國讎恨秦朝,還推翻了秦朝;漢朝溫水煮青蛙,青蛙最終被煮熟,結果是六國被漢朝統一三百多年。

這裡面體現的是封建大一統王朝的統治水平。秦朝過於剛且堅持剛,讓六國從有名有實到無名無實,最後適得其反;漢朝從開國的劉邦到歷代君主,奉行剛柔並濟,實行權力共享,讓六國從無名無實到有名有實到有名無實。綜上,持久的過於剛導致了六國恨秦,剛柔並濟成就了六國順漢。漢就是秦。劉邦就是秦始皇。秦人效忠的不是秦國,而是軍功制度。劉邦正是憑藉恢復軍功制度,重新動員關中、漢中、巴蜀的老秦國根基,重新出關,重新橫掃六國,重新統一天下。秦始皇天下統一後,軍功制度廢止,晉升道路封閉階級固化,鬼才給你效忠。

恢復軍功制度,你是鬼我也給你效忠。因為利益,驪山囚徒一夜之間爆發驚人戰鬥力。山東六國造反,是因為六國上層無法參與社會治理失去人間權力,下層勞役繁重法律嚴苛老百姓無以為生,活不下去。他們反的是壓迫自己的體制,只不過錯誤的認為體制就是秦,是祖龍。因而認為推翻秦國統治,就能回到以前的自由生活。但實際上,如此高效的動員制度一旦建立,任何統治者都無法捨棄。所謂復國,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己。秦從秦始皇開始統一戰爭到滅亡也就二十餘年。

而漢從漢太祖稱帝起的二次統一戰爭(剪除異姓王)到七國之亂結束有五十年,如果算到漢武帝能真正集中國力開始打擊匈奴的馬邑之戰和龍城大捷則有七十年左右。也就是說,在經歷楚漢爭霸、國家林立的惡果再次展現的情況下,漢花了兩三倍於秦的時間才大體實現全國性的專制。其實這是歷史的一個規律,統一的節奏太快了,必然導致社會階層的矛盾激化,最後王朝危機一到過大就會爆發戰爭最後瓦解。你看看隋朝就知道,後面的統治者照抄前者的制度。如果秦不改變吏製法度就只有在北反抗起義中滅亡,不過是時間長短而已。

別的不講,軍功爵制就是大問題。秦國本身得以強大統一因為這給了下層向上的機會,但大前提是秦不能停下擴張,本質上是一種法西斯式的平衡。而隨著秦統一擴張停止,內部矛盾的積壓爆發不可避免。六國遺貴不可能盡除,他們也不可能成為推翻秦的主力,只是在反秦浪潮中他們的身份更易打旗號。秦滅六國本身就是對諸侯的重大打擊,諸侯殘餘勢力又在滅秦的爭鬥中消耗殆盡,漢朝做的不過是移風易俗。

老百姓是不在乎誰當皇帝的,所以非劉姓不封王、誅除異己都沒有造成社會動蕩。六國復國是地方豪強的自發推動,不是王室復闢,能復闢是因為秦末中樞混亂無力維持對地方統治,地方自發獨立了,你可以參照漢高和項梁在本地起兵情況。戰國不是實行仁政的時代,惠不及下民,哪裡得什麼民心,漢高約法三章後就已收秦地民心,可見秦朝後期糜爛。

再說項羽分封,三秦被三將直接統治,秦地又受過巨鹿之戰的深淵打擊和項羽入關的摧殘,還有多少反對力量? 秦法成年男子就要分居,地方難以形成統一意見,秦地士人稀少,而本國公室,二世屠了一遍,剩餘的又被項羽屠了一遍。要說復國的話,劉邦入關,秦地百姓夾道歡迎,算不算另類復國?

後,秦始皇統一六國,其實嚴格的說不是完整的六國,比如本來能和秦國五五開的趙國是在昭襄王時代被白起打敗從此一蹶不振。秦始皇只是借勢而為,當有一個國家被滅後,此消彼長,其餘國家也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接一個滅亡,這就是勢。當然要細說的話,原因就多了,國家地理位置、其餘國家在嬴政時代也確實沒啥明君賢臣這些都是使得秦始皇十年統一的客觀原因。

參考資料:

《史記》《戰國策》

相關焦點

  • 六國被滅後,後人都向秦復仇,秦滅亡後秦人怎麼不向漢復仇?
    俗話說:「治亂世,用重典」,六國剛剛統一,很多地方的百姓對秦還沒有歸屬感,所以秦始皇制定了嚴苛的刑法。也因此,六國王室貴族都妄圖復闢故國,其中以楚國舊貴族實力最為強大。當年在六國間也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而其他小諸侯國貴族雖然沒有楚國這麼霸氣,但也總是冷不丁給秦始皇搞個暗殺。比如韓國貴族張良。
  • 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在幹嘛,為何不幫六國
    這一年,張良估計25歲左右,韓國滅亡後,張良很有可能參與了公元226年發生在韓國舊都新鄭的韓國貴族反秦事件,結果被秦國殘酷鎮壓,然後張良就開始流浪天涯的生活,被秦國通緝,而韓國貴族在新鄭的叛亂,導致韓王安被殺。這一年,蕭何32歲了,不知道他在做什麼,也許閒賦在家,也許在楚國當個小吏吧。
  • 秦滅六國,六國又做了哪些反抗
    很多人都在問秦國是如何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很少人說關東六國為何亡國。成功者走的路總是更容易吸引人目光,可如何避免失敗更加重要,畢竟成功不常有,失敗才是常態。我們就來看看六國為了不亡國都做了哪些努力。合縱(一)自秦國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並重挫魏國,各國都感受到了秦國的力量,關東人的第一反應是趕緊消除這個本不該出現的威脅。一直以來,秦人都被視為文明世界邊緣的蠻人,對於關東諸國來說,就算是文化傳承完全不同的楚人也要比同源的秦人更親近。現在秦國突然崛起,壓制秦國在道義上成為六國共同任務,這便有了第一次抗秦合縱。
  • 如果一統天下的秦始皇沒有死,劉邦和項羽有沒有可能推翻大秦?
    秦始皇一統天下使中國進去大一統帝制時代,秦始皇雖然被歷稱為暴君,但始皇帝屬於暴君而不昏,秦始皇也算是功大於過。不過很可惜,歷史給秦始皇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秦亡於二代,讓我們感到甚是可惜,在可惜秦亡於二世的同時難免會有所疑惑,如果秦始皇不死劉邦和項羽有沒有可能推翻大秦?
  • 秦始皇一統天下,六國國君結局如何?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當然,秦朝滅亡的另外一個原因也恰恰在於秦始皇太仁慈了,其實我們常說秦始皇殘暴,可是歷史上秦始皇從沒有殺害六國貴族,秦滅六國之後很多都是饒了他們一命,貶為庶人讓他們去自力更生而已,而六國國君的下場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韓趙魏三國國君下場如何在秦滅六國之中,第一個最先滅亡的就是韓國,因為當時韓國實力弱小,又處於戰略要衝,秦國沒花費多大力氣就佔領了韓國。
  • 秦滅六國,秦始皇統一了不少後宮佳麗,為何不選擇一個立後?
    第一,秦始皇是有後宮的秦始皇的後宮應該是伴隨著滅六國而來。在古代女人是一種資源,尤其是美女更是稀有資源。儘管這種說法欠妥,但確確實實存在。古代戰爭的目的要麼是攻佔領土,奪取城池;要麼是推翻現有統治,進行改朝換代;要麼是大國爭霸,統治者玩弄權力的遊戲;要麼是掠奪資源,進行財富擴充。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為楚人反秦口號,楚三戶怎麼能推翻秦朝?
    楚國滅亡後,很多原來的楚國舊貴族都做了亡國奴,他們心有不甘,於是紛紛起來反抗。當時楚地有三大家族,實力最為雄厚。這三大家族分別是屈、景、昭,他們都是楚國王族後裔,承擔了亡秦的責任。為了復國,推翻秦朝的統治,這三大家族招兵買馬,建立了一定的武裝力量來反對秦朝的殘暴統治。
  • 假設歷史如果秦始皇不死,秦會不會二世而亡
    網上有人說,陳吳只是借扶蘇的名義而已,如果扶蘇不死,還有李蘇,陳蘇。但是他們似乎忘記了一條,除了公子扶蘇,整個秦朝,沒有第二個人有如此聲望,能夠影響到整個秦朝。陳勝、吳廣借用其他任何人,所帶來的影響都要遠小於扶蘇,起義擴張的速度不會如此快。 二、秦始皇不死,蒙恬不會死
  • 秦兵馬俑的主人可能不是秦始皇!
    吞併六國,統一全國,還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修長城,修馳道等等,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是秦始皇為了表彰軍功,宣揚統一大業,吞併六國,統一全國的決心和氣魄。
  • 秦滅六國:有的君主死戰不降與國同亡,有的投降卻不得善終
    自周王朝推翻商紂,建立大周,分封天下,立諸侯七十餘。天下皆以周王室為尊,然而春秋衰亡,人心更替,周王室衰落。至周幽王時期,烽火戲諸侯,諸侯與周王室離心,乃使得犬戎攻破周王室,西周滅亡。隨後在諸侯的保護下,周平王東遷,建立東周,開啟了全新的政治、軍事舞臺鬥爭。春秋兩百餘年,霸主相接登場,周天子名存而實亡,齊、晉、楚、秦相繼稱霸,成為諸侯之首。
  • 秦始皇以武力徵服六國,那麼百萬秦軍在秦滅亡時為何沒有出現
    陳勝在派出鄧說、伍徐、蔡賜、宋留等人均被章邯戰敗之後,無奈出逃城父並在途中被車夫莊賈所殺,陳勝的張楚政權宣告破滅。隨後章邯先後擊敗魏、齊兩國,為秦國奪回大部分失地,在後續徵戰中,章邯遇到了項梁。在項梁攻擊下章邯連續兵敗,秦軍主力受到重創,直到秦二世調集全國之力為章邯補充兵員之後,章邯才於定陶擊敗項梁,擊潰楚軍主力。
  • 秦國與楚國乃是世仇,為何楚人劉邦滅秦後,老秦人不奮起反抗?
    他們幹掉秦帝國在當地的郡守,宣布反秦。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為了凝聚楚地人心,熊心依舊 稱「楚懷王」。項梁戰死後,項羽成為了楚國抗秦主力,楚懷王被天下反秦勢力推為盟主,號「義帝」,劉邦也在其麾下。最終大秦帝國正是在劉邦和項羽兩路打擊下徹底崩潰,而劉邦和項羽,都是楚國人。秦被滅後,經歷了四年楚漢之爭,劉邦最終奪取天下,建立大漢王朝。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
    在這十年中,秦始皇和其顧問天團制定了「籠絡燕齊,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相繼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使關內六國國君都成為了亡國之君。趙王遷:流放之後被活活餓死趙國是第二個被滅亡的國家,自趙武靈王時期開展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實力大增,成為了關中六國中國力最盛的國家,也是和秦國爭奪霸業的勁敵。自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趙軍四十餘萬主力被秦將白起坑殺,自此元氣大傷,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險些滅亡。
  • 秦滅六國,韓國為何是第一個?
    如果秦軍先下趙、魏,那韓國必然轉投他們共同抵抗秦國,即便不能勢均力敵,也必然會是秦軍東出的心腹大患。 秦王嬴政最終採納了李斯的意見,並賜死韓非,東出攻滅傳國200餘年的戰國七雄之一——韓國。 然而,韓國既然是七國中最弱的一國,打就是了,嬴政為何要考慮這麼多呢?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但是,更多的後人對秦始皇暴政的抨擊多於對他功績的讚揚,「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蓋天下始畔秦也。」《漢書》中直言秦始皇的暴政惡行,因民不聊生而最終導致滅亡,「焚書坑儒」更是他暴政的「代表作」。可以說,秦始皇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在他的鐵腕統治下,這個信奉長生不老之人做下了不少的荒唐事,那麼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呢?結果是你可能永遠也想不到的答案。
  • 長平遺孤,趙高亡秦,忠邪難辨的公子高!
    對於趙高為何執意亡秦,筆者查閱唐朝司馬貞的《史記索隱》,有了一些推測,以共觴各位看官。 往往擋錢路,可能宦官會大打出手,但是面對穿一條褲子的李斯、胡亥等人,趙高竟然想的,也是除之而後快。 筆者分析,此時的趙高並不在意秦朝的局勢,斂財只是明面上的事情,實際上動搖國本的事情,借著這些由頭做的都比較隱蔽。
  • 秦滅六國,領兵大將分別是哪些人?
    從公元前230年滅韓到前221年齊王建開城投降,秦國共用十年時間消滅六國,完成統一。說起秦滅六國,只會提起秦始皇,大家對領兵作戰的將領卻不甚知曉。今天下呂居士來談談消滅六國的秦國將領。秦滅六國圖六國被滅的先後順序為韓、趙、魏、楚、燕、齊,本文按照六國被滅順序展開。秦國強大之後採用遠交近攻、先弱後強的原則。
  • 秦滅六國,為何最先選定的是韓國,將其第一個滅掉呢?
    秦國原本是邊陲弱國,中原諸國會盟都不找它,但是經過商鞅變法後,中原諸國反而變成了弱國。 秦國崛起後,就開始不斷的攻打六國,蠶食六國的土地,削弱六國的實力,這讓六國有了危機感,隨後六國想通過連橫的策略,抗衡秦國,但是最終被秦國通過遠交近攻,以及合縱策略給破壞掉了。
  • 其實是秦又滅了一次六國
    元芳侃世界 秦始皇擊滅六國之後,六國勢力仍很強大,仍在虎視耽耽試圖復闢,懾於秦始皇威名不敢異動而已,秦始皇死後六國勢力立即發動,陳勝起義不過是個引子而已
  • 秦滅六國之戰:終結戰國的最後一戰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自此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奠定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前256年秦滅東周,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前230年到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那麼秦國是如何消滅六國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秦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