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上半年「成績單」集中出爐的時間。
隨著南京正式公布上半年「成績單」,2020年上半年,17個萬億GDP城市均已公布GDP總量和增速,其中,南京、長沙增速排名居前,GDP同比增長均為2.2%。此外,杭州為1.5%,重慶、蘇州、無錫增速均為0.8%。
根據各地權威部門發布的數據來看,17個萬億GDP城市中,9城實現正增長。
一 南京、長沙增速最高,南京歷史性躋身全國城市GDP十強
包括直轄市在內,我國去年共有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武漢、成都、杭州、天津、南京、青島、無錫、長沙、寧波、鄭州、佛山等17座城市的GDP超過萬億,它們是當前「萬億GDP城市俱樂部」的成員。
上半年南京地區生產總值6612.35億元,同比增長2.2%,增速位列全省首位,分別快於全國全省3.8個、1.3個百分點。南京在全國排名中晉升2位,歷史性躋身全國城市GDP十強。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9.76億元,同比下降0.9%;第二產業增加值2271.41億元,增長1.0%;第三產業增加值4251.17億元,同比增長2.9%。
南京上半年收穫九個全省第一。分別是:
從增速看,地區生產總值(GDP)、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費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5項指標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從總量看,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金融業增加值、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金融機構貸款餘額等4項指標增速位居總量全省第一。
為何南京經濟增速較高?
1號君注意到,創新成為南京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科技創新動力進一步激發。上半年,南京公共預算支出中科技支出增長14.4%;規上工業和服務業研發費用同比增長23.3%。1-5月規上高技術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9.4%、14.9%。上半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34.0%,佔規上工業比重較去年同期提高6.2個百分點。
另一個因素是,新經濟成長加快。1-5月,規上服務業中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營業收入增長22.4%,增速高於全市規上服務業26.9個百分點,規上網際網路廣告企業營業收入增長47.9%。
上半年,長沙GDP同比增長均為2.2%,與南京速度相同。
為何長沙經濟增速較高?第二產業「給力」是一個重要因素。
今年上半年,長沙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9%,比1—5月提升1.2個百分點,比一季度提升2.3個百分點。其中,專用設備、電子信息、通用設備等優勢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6%、21.5%和11.3%。另一個因素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長沙上半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0%。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完成投資分別增長29.2%和58.5%。
此外,重慶市GDP在今年上半年以240億元左右的優勢超越廣州市暫位居中國城市經濟排行榜第四名。2019年,廣州GDP為23628.6億元,重慶GDP為23605.77億元,僅相差不到23億元。
二 蘇州南京無錫3城集體「轉正」
「萬億GDP城市俱樂部」17個成員中,江蘇佔有3席,分別是蘇州、南京、無錫,值得關注的是,3城集體實現「轉正」。面對疫情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難,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
先看蘇州——
上半年,蘇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050.2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0.8%,較一季度提高9.1個百分點。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1.03億元,同比下降0.3%;第二產業增加值4042.95億元,同比增長0.2%;第三產業增加值4946.26億元,同比增長1.3%。
上半年,蘇州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59.3億元,同比增長5.4%,比一季度提高7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資735.3億元,同比增長26.3%,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及工業投資增速穩居全省首位。
看重點行業。上半年,蘇州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5萬億元,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8.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年內首次實現正增長。作為蘇州聚力打造的「1號產業」,生物醫藥產業表現亮眼,上半年全市醫藥製造業產值同比增長44.1%,生物藥品製造產值同比增長6.03倍。
上半年,蘇州實際使用外資78.28億美元,同比增長151.6%,總量已超去年全年水平,規模及增幅均創同期最高紀錄。
縱觀蘇州上半年經濟,可以發現,產業基礎得到加強,回升態勢進一步顯現;投資拉動作用加強,重大項目投入增勢強勁;內外貿易逐步回升趨穩,新業態新模式成發展亮點。
再看無錫——
上半年,無錫經濟由負轉正,GDP同比增長0.8%,主要經濟指標多數呈現回暖。
高技術產業茁壯成長呈現出無錫經濟自身較好的韌性。上半年全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2838.18億元,總量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5.4%,較2019年提升了7.3個百分點。1-5月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實現利潤總額83.66億元,在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利潤下降7.1%的情況下逆勢增長23.2%,增幅遠超去年同期。
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消費模式,創造了新的消費亮點。新的消費習慣帶熱了與之相關的行業。1-5月,全市規模以上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8%,高於規模以上服務業增速9.0個百分點。
三 南通未來可期
2019年,南通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83.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2%),有望於2020年躋身萬億元GDP城市「俱樂部」之列。南通上半年經濟發展如何,也備受外界關注。
今年上半年,南通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逾4664億元,同比增長2%,增幅居江蘇第二。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75億元,下降0.3%;第二產業增加值2202.3億元,增長1 %;第三產業增加值2287.1億元,增長3.3 %。
危中尋機,項目成為南通上半年經濟增長主旋律。
重大產業項目陸續開工。上半年,南通億元以上項目投資同比增長5.0%,佔全部項目投資的比重達80.9%,拉動全部投資增長2.9個百分點。
南通將今年確定為「大項目突破年」,要求一切盯著大項目幹,圍著大項目轉,呼喚「狼性」幹部走向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從以蘇州「三大法寶」為師,到走出去跑遍蘇錫常三市,拼的勁頭、搶的意識、融的視野越發強勁。
上半年全市省級重大項目開工數全省第一,省級、市領導掛鈎、市級重大項目開工率、投資完成率均超過序時進度,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下半年南通的機會在哪裡?除了項目為王,南通再亮王牌!
7月28日,南通市崇川區、海門區正式揭牌。
2019年,南通經濟總量達9383.4億元,海門市以1352.37億元排名位列南通第二,僅次於通州區。如今,海門撤市設區,一直困擾南通的中心市區首位度不足的問題有了解決方案,老城區弱、新城區強的「小馬拉大車」局面不再。
2016年,國家《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對南通的定位,是城區常住人口達到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Ⅱ型大城市」。如今,有了海門區的百萬級人口規模,各項交通、建設規劃也將加速落地生根。海門設區,也意味著南通市區真正實現了與上海市區接壤,南通與上海進一步同城化、一體化發展。
當然,眼下,推動行政區劃調整到位只是南通邁出的第一步。我們相信,南通「下半場」更值得期待。
記者 許海燕 見習記者 王靜
新華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