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畫牆」成為人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莫益福 攝
胡亮梓
近年來,常德市鼎城區從脫貧攻堅到就業增收、從美麗鄉村到城市提質、從「眾創平安」到藍天保衛戰……將一件件惠民實事落地,把一份份民生禮包送出,83萬鼎城人民享受著民生紅利,古老的善卷故裡譜寫出新時代華章。
攻硬寨、打硬仗,提升群眾幸福感
「大家好,我現在是在貧困戶曾凡英家的菜地裡,你們看,我身後這些有機蔬菜青翠欲滴……」在鼎城區牛鼻灘鎮永福村,紀委監委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婁志勇,對著手機起勁吆喝。
村裡貧困戶1萬多公斤有機蔬菜滯銷,他心急如焚,壯著膽子當起了扶貧「主播」。同時還在微信群、朋友圈發布信息,積極對接單位食堂,為蔬菜開闢銷售渠道。
和婁志勇幫扶的貧困戶一樣,韓公渡鎮貧困戶萬興旺凌晨4點就要起床收蝦,開始一天的勞作。遠在百裡之外,草坪鎮的貧困戶惦念著大棚裡的火龍果;黃土店的貧困戶照看著林下養殖的土雞……
他們眼前的希望,源於鼎城產業扶貧的舉措。通過充分挖掘本地資源稟賦,以「一主兩輔」優勢產業為依託,帶動高效種植、健康養殖等九大扶貧產業,打造出常德香米、精為天、鼎城茶油等一批特色品牌,推動了農業產業化,提高了產品附加值。
為解決扶貧產品銷路問題,鼎城大力推動消費扶貧,產品展銷櫃已在所轄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大型商超全面鋪開。並依託融媒體中心打造「鼎級商城」電商扶貧平臺,累計上架本地農副產品300餘種,幫扶800多戶。「村有扶貧產業、戶有利益聯結、社企積極參與、多方長期受益」的扶貧新格局基本形成,有力帶動貧困百姓增收。
不僅如此,2019年以來,全區「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全面清零,貧困人口就醫實行「先診療後付費」,報銷比例達90%。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325戶,農村改(建)廁所25918座。全年脫貧4323人,貧困發生率已降低至0.28%。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鼎城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開始奮力奔跑。
出實招、辦實事,增強群眾獲得感
「只要是有利於老百姓的事,我們就要努力去辦,而且要千方百計辦好」。鼎城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拿得到。
看病貴、看病難,一直是群眾的「心頭病」。通過「三下沉」共建模式,鼎城堅定推行醫共體建設的實施,越來越多的鄉鎮建立了「專家工作室」,農村群眾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市級醫療專家的服務,做到生病不愁,就醫無憂。
如果說醫療保障的是底線,那麼,教育關注的就是起跑線。上得了學,上得好學是許多家長和學生的願望。
今年秋季開學後,二年級學生黃子慕發現同年級多了幾個班,有同學去了隔壁班上課,曾經略顯緊湊的教室寬敞了,課堂發言機會也多了。近年來,鼎城持續加強基礎教育建設,僅超大班額化解,去年就完成了近百個,基本消除超大班級現象。
學有優教,優的是環境,長的是數字,提的是質量。2020年高考捷報頻傳,鼎城一中一本上線率78.01%;二本上線率91.39%,創出歷史新高。高三學生何潤琪以707分成為今年湖南文科狀元。
就業作為民生之本,保就業就是保家庭生活,穩就業就是穩社會大局。疫情期間,鼎城率先開通農民工返崗復工綠色通道,聯合區內規模企業,把招聘會開到鄉鎮圩場,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找到稱心工作。不僅如此,今年全區共完成職業技能培訓4830人,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692人,撥付職業技能補貼633.6萬元,幫助群眾學到一技之長,找到致富的「金鑰匙」。
用真情、下真力,擴大群眾認同感
旅行何必去遠方?風景就在家門旁。
居住在江南城區的老百姓有切身體會,這幾年,環境整潔了,出行暢通了,生活便利了,城市復甦了。
看江邊,「常德畫牆」如巨龍橫臥,與一江之隔「詩牆」對望,南北呼應、相得益彰。融入沅江風光帶,組成了江南城市水岸客廳,成為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名片。
看江底,投資25億元的「千裡沅江第一隧」穿江而過,結束了從江南到江北必須過橋繞路的歷史。縮短的是距離,拉近的是人心,打通的是制約江南城區發展的交通瓶頸,激發的是鼎城人建設新鼎城的昂揚鬥志。
看城中,「城市明珠」陽明湖靈動秀美。從2017年起,鼎城持續投入約30億元,對陽明湖水系進行綜合治理,黑臭水體沒了、健身設施來了、公園景觀建成了,由一塊群眾繞路走的「黑斑」變為一顆鑲嵌在城市中心的明珠。
更為可喜的是,變美的不僅僅是城市。通過政府引導、基層主導、發動群眾,紮實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美麗鄉村更是頗具特色——
一條條柏油路串起了草坪的山水林田;一個個蔬果大棚撐起了草坪的產業基地;一個個幸福屋場見證了草坪的歡歌笑語,一幅山水畫卷正在枉水河邊徐徐展開……這只是鼎城推動鄉村振興的縮影。
這座古老的城市,將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