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拼音:mǎ)是漢語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 。馬的古字形像一頭身足尾俱全的馬的側面形象,本義就是指這種動物。後又假借為大。馬也用作姓氏。
馬是重要意符。用「馬」做意符的字主要有兩類:一類與馬的名稱和馬的性狀有關,如:駿、駒、驥;古時的車靠馬牽引,因此許多表示駕車、驅車的字都從「馬」,如:馭、馳、駛。
中文名 馬 漢語拼音 mǎ 注音字母 ㄇㄚˇ 平水韻部 上聲第二十一·馬 字 級 一級(0072) 部首 馬 筆畫數 3+0 造字法 象形字 統一碼 基本區-9A6C 五筆 CNNG(86);CGD(98) 繁體字 馬 異體字 𢒗、𢒠、𢒧、𩡬、𩡮、UTF-8代 E9 A9 AC GB2312 3477 倉頡碼 NVSM 四角碼 7712 7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象形字。甲骨文(圖1、2)的「馬」像馬的側視形,頭尾四足俱全,頭頸部的鬃毛是它的特徵。周代相繼出現了如圖3(毛公鼎)、圖4、圖5的金文,與甲骨文的形體相比,筆畫有所減省,但基本保留了大眼、修尾、長鬃的特點,望形還可知義。戰國齊系文字中馬字寫作圖13等形,或省去馬首,而用重文或省字符號代替,寫作圖14。楚系文字(圖15)中,馬身或演變為肉,與象字的下部作肉相同。秦代小篆的「馬」(圖8),則把馬鬃和馬頭、馬眼連成三橫,下部變成四條腿,馬尾也變成禿尾,看去還有點馬的形跡。漢代隸書(圖10、12)、楷書把「馬」字從古文字的線條化變為今文字的筆畫化以後,四條腿訛變為四點,象形意味喪失殆盡。漢簡中潦草的寫法中,「馬」字下部的四點有時也寫成一橫(圖11),這一點為後代草書繼承,並一直延續到簡化字中。《簡化字總表》規定,「馬(繁體)」作為單字或偏旁時,一律簡化為「馬」。
詳細釋義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奇蹄目馬科動物的統稱。
horse
《易·屯卦》:「屯如邅如,乘馬班如。」
馬車;賽馬;懸崖勒馬
〈文言〉騎兵。
《北齊書·神武帝紀上》:「時(神武軍)馬不滿二千,步兵不至三萬,眾寡不敵。」
〈文言〉籌碼。後作「碼」。
code
《禮記·投壺》:「請為勝者立馬。」
《晉書·袁耽傳》:「耽投馬絕叫,探布帽擲地,曰:『竟識袁彥道不?』」
馬子
(Mǎ)姓氏用字。參看「馬姓」。
形容詞
大。
big
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馬蓼》:「凡物大者,皆以馬名之,俗呼大蓼是也。」
馬蜂;馬勺;馬豆
動詞
〈方言〉把面孔拉長像馬臉。形容面部表情嚴厲。
章炳麟《新方言·釋言》:「《說文》:馬,怒也,武也。今荊州謂面含怒色為馬起臉。」
沙汀《減租》:「(老婆)嘆口氣說:『看你馬起張臉。』」
〈方言〉鎮,壓制。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四:「他那時假繃正經,拿出話來把眾人馬住。」
【卷十】【馬部】莫下切(mǎ)
怒①也。武也。象馬頭髦②尾四足之形。凡馬之屬皆從馬。
𢒠③,古文。
𢒗,籀文馬。與𢒠同有髦。
〖注釋〗①怒:鐃炯《部首訂》:「象其昂頭怒目揚尾奮髦展行之形。」「雲怒也者,釋馬之情狀;雲武也者,釋馬之用能。」②頭髦: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小篆之髦連於頭。」③𢒠: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籀文有髦,謂加彡;是古文無彡矣。」
說文解字注怒也。武也。
註:以疊韻為訓,亦門聞也,戶護也之例也。《釋名》曰:大司馬。馬,武也。大揔武事也。
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
註:古、籀文皆以彡象髦。石建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馬字,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譴死矣。莫下切。古音在五部。
𢒗,籀文馬。與𢒠同有髦。
註:《說文》各本籀文古文皆作𢒠,無別。據《玉篇》古文作𢒠,籀文作𢒗,是古文從𢁟加髦,籀從勿加髦。故云二者同有髦也。毛髦覆於頸,故象覆形。
廣韻莫下切,上馬明 ‖馬聲魚部(mǎ)
馬,《說文》曰:「怒也。武也。象頭髦尾四足之形。」《尚書中侯》曰:「稷為大司馬。」《釋名》曰:「大司馬:馬,武也,大揔武事也。」亦姓,扶風人,本自伯益之裔。趙奢封馬服君,後遂氏焉。秦滅趙,徙奢孫興於鹹陽為右內史,遂為扶風人。又漢複姓,五氏。漢馬宮本姓馬矢氏。《功臣表》有馬適育。《溝洫志》有諫議大夫乘馬延年。何氏《姓苑》云:「今西陽人。」孔子弟子有巫馬期。《風俗通》有白馬氏。莫下切。七。
康熙字典【亥集上】【馬部】 馬·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0
古文:𢒠、𩡬、𢒗
《唐韻》《正韻》莫下切。《集韻》《韻會》母下切,竝麻上聲。《說文》: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玉篇》:黃帝臣相乘馬。馬,武獸也,怒也。《正韻》:乘畜。生於午,稟火氣。火不能生木,故馬有肝無膽。膽,木之精氣也。木髒不足,故食其肝者死。《易·說卦傳》:乾為馬。疏:乾象天,天行健,故為馬。《春秋·說題辭》:地精為馬。《春秋·考異記》:地生月精為馬。月數十二,故馬十二月而生。《周禮·夏官·馬質》:掌質馬,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皆有物賈。
又《校人》:掌王馬,辨六馬之屬。凡大祭祀,朝覲,會同,毛馬而頒之。凡軍事,物馬而頒之。註:毛馬齊其色。物馬齊其力。
又《趣馬》:掌贊正良馬。
又《巫馬》:掌養疾馬而乗治之,相醫而藥攻馬疾。
又《廋人》:掌十二閒之政敎以阜馬。《圉人》:掌芻牧以役圉師。
又司馬,官名。《周禮·夏官·大司馬注》:謂總武事也。
又《清夜錄》:漢制,卿駟馬右騑。《前漢·東方朔傳》:太守,駟馬駕車,一馬行春。衛宏《輿服志》:諸侯四馬,駙以一馬。《南史·柳元策傳》:兄弟五人,𠀤為太守。時人語曰:柳氏門庭,五馬逶迤。《正字通》:故今太守稱五馬大夫。
又田野浮氣曰野馬。《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註:日光也。一曰遊絲水氣。
又陽馬。何晏《景福殿賦》:承以陽馬,接以圓方。註:陽馬,屋四角引出承短椽者,連接或圓或方也。
又投壺勝算曰馬。《禮·投壺》:為勝者立馬,一馬從二馬,三馬旣立,請慶多馬。註:立馬者,取算以為馬,表其勝之數也。謂算為馬者,馬為威武之用,投壺及射,皆以習武也。
又《字彙補》:打馬,彈碁類也。朱李易安有《打馬圖》。
又地名。馬陘,齊邑。馬陵,鄭地。並見《左傳》。
又天馬,獸名。有翼能飛。
又灶馬,蟲名。《酉陽雜俎》:狀似促織,好穴灶旁。今俗呼灶雞。
又馬勃,草名。《正字通》:生溼地腐木上,一名馬疕。韓愈所云牛溲馬勃,兼收並蓄是也。
又海馬,魚名。牙骨堅瑩,文理細如絲,可制為器。
又姓。《姓苑》:本伯益之後,趙奢封馬服君,遂氏焉。
又司馬、巫馬、乘馬,皆複姓。《前漢·溝洫志》:諫大夫乘馬延年。孟康曰:乘馬,姓也。又《風俗通》有白馬氏。
又馬流。俞益期曰:馬援立銅柱,岸北有遺兵,居壽冷岸,南對銅柱,悉姓馬,號曰馬流。《方隅勝略》:謂馬人散處南海,謂之馬流。韓愈詩:衙時龍戶集,上日馬人來。註:即馬流也。一作馬留。
又門名。《前漢·項籍傳注》:宮垣內兵衛所在,四面皆有司馬,以主事,故總稱司馬門。
又《公孫弘傳》註:武帝時,相馬者東門京作銅馬法,立於魯般門外,更名金馬門。
又亭名。謝靈運為永嘉太守,以五馬自隨,立五馬亭。
又《集韻》:滿補切,音姥。義同。《前漢·石慶傳》:馬字與尾當五。師古曰:馬字,下曲者尾,並四點為足,凡五。 [11]
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筆順】①㇕(橫折)②㇉(豎折折鉤)③一(橫)
【規範提示】「馬」的㇕(橫折)、㇉(豎折折鉤)都一筆寫成,左上角不封口。
【寫法】❶㇕(橫折)起筆於左上格,豎段在豎中線右側。❷㇉(豎折折鉤)的橫段在橫中線。❸末筆橫左端超出上部。
書法欣賞韻書集成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馬
假
上聲
三十五馬
麻
明
開口呼
二
次濁
莫下切
ma
集韻
姥
遇
上聲
十姥
模
明
合口呼
一
次濁
滿捕 (補)切
mo
馬
假
上聲
三十五馬
麻
明
開口呼
二
次濁
母下切
ma
韻略
上聲
馬
莫下切
增韻
上聲
馬
莫下切
中原音韻
馬
上聲
家麻
明
開口呼
次濁
mua
中州音韻
上聲
家麻
忙把切
洪武正韻
馬
上聲
十五馬
麻
明
莫
次濁
莫下切
ma
分韻撮要
馬
陽上
第二十六家賈嫁
賈
明
隸書書法
楷書書法
行書書法
草書書法
擴充
春秋戰國,一個國家的強大,要看這個國家有多少馬!
春秋戰國時代,衡量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就會說這個國家是千乘之國,更強的則還有萬乘之國。史書中有:「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戰國時代萬乘之國就有七個,而千乘之國也是有五個。
記得拉至文末為我點「贊」哦 !
你的每一次分享,我都當成了一種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