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裡,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的發生地,太行太嶽革命老區和聞名全國的「煤鐵之鄉」、「黃梨之鄉」、「生豬之鄉」和「上黨梆子戲劇之鄉」。高平春秋時稱泫氏,戰國時稱長平,北魏至今稱高平。這是從高平石末村出來進入陵川縣附城鎮的路上,典型的山西高原黃土地貌。千百年來,無數的販夫走卒,商賈武將,一撥撥在這裡走出了大山,下河南,過太行,為了生存生活,不停的飄泊四方。
在山西的歷史中,晉東南人傑地靈,是一個特殊符號,具有特殊的地位;晉東南的長治和晉城,在國內乃至世界都具有相當的影響力。長治地區古稱上黨,位於山西省東南部,「上黨」 之名最早見於戰國初。東漢劉熙在他的訓詁名著《釋名》中是這樣解釋的:「黨,所也。在於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各類地理文獻也認為這裡「居太行之顛,地形最高,與天為黨 也。」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上黨可望得中原」 之說。長治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是研究山西省歷史文化、弘揚革命傳統的基地。長治屬於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傳說中的《后羿射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山海經》等故事就發端於此。秦統一六國,置天下三十六郡,上黨就是其一。
中國民居建築,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說,而山西的大院則以富麗深邃著稱。在山西,元明清時期的民居現存尚有近1300處,其中最精彩的部分,當數集中分布在晉中晉南一帶的晉商豪宅大院,比如祁縣的喬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靈石的王家大院等。這幾座大院是典型的北方建築,雖然它們是在幾百年間陸續建設而成,但布局設計、工藝技術、藝術風格方面卻能保持協調一致、前後統一,各自展示著傳統民居建築的輝煌成就。這是,在沿著石末---附城的商道路上,在平道村口看見的一組古建築。因在村口的崗上,顯得特別高大。
這個城門洞與寺廟相連的古建築在陵川縣附城鎮平道村,是屬於晉東南地區常見的寨堡式建築,不僅具有防禦功能,而且也恰好滿足了村社的宗教活動。平道村的名字,也正好證明了他在高平附城雲臺山---懷衛平原古商道的主線上。
平道村位於陵川縣附城鎮西約4.5公裡處,現有村民81戶,289口人,512畝土地,村集體果園40餘畝。
裡面是玉皇廟,顯得很荒涼。
和寨堡是一體的,這個在晉東南古村莊很常見,門洞外通向高平長治,門洞裡過平道村10裡到太行山屋脊的附城,再東南過丈河---奪火----雲臺山直下河南。
現在由於都修了水泥路,我們很快來到了附城鎮。附城鎮位於陵川縣西南,距縣城20公裡,自古以來就是陵川縣的重鎮。早在20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活動。附城鎮的由來,是因為蓋城村而得名。唐武德元年(公元前618年),在今高平市米山村置蓋州。同時劃出陵川縣西南部及高平、丹川兩縣部分區域組建蓋城縣,縣治即今陵川縣蓋城村,這是陵川縣境內第二次置縣。蓋城縣僅存9年時間,到武德九年便被撤銷,第二年蓋州也隨之撤廢。蓋州和蓋城縣名均源自高平與長子交界處的傘蓋山,據方志云:「以山形似傘蓋而名。而清初畢振姬在《四州文獻》中提出:「傘蓋」應作「商蓋」,商蓋是殷商古地名,舊址在高平,蓋州、蓋城乃取名於此。附城鎮因依附屬於蓋城而得名。
附城鎮東有潞城,丈河如青龍起舞,西有河西、澤州若白虎盤踞,北是禮義,楊春、長治玄武坐守,南是朱雀西河底、柳樹口比翼雙飛;東北寅向陵川縣龍頭山如虎長嘯,西南申處晉城市自古是名都,東南鳳飛奪火林濤陣陣,西北亥地高平堪為生門。地理山川與古八卦解釋如此吻合,勝比天造,時代的發展更展現出八卦布局應有的風貌。全鎮轄46個行政村,總人口33766人。晉陵一級路貫穿東西,禮奪線橫穿南北。附城鎮自古以來就是晉豫兩省交通要塞,商貿重地。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風景優美。其中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有小會嶺二仙廟,玉泉東嶽廟。有地質遺址老金溝石灰巖剖面遺址,有西瑤泉古人類遺址。旅遊景區有九仙臺、南崖宮、崇福寺、東街會館、鳳山道院。附城鎮榮獲中國文化藝術之鄉稱號。附城鎮名人輩出,有衛恆、韓文州、崔家峻、路憲文、李栓義等。
附城鎮是一個古老的集鎮。自宋時現以「草市」,元、明形成街市,到清代已繁華異常。潞州、蔭城、西火等通過奪火而下河南,懷慶、彰德等通過陵川而達澤州,這兩條重要商道的交點正在附城,附城便成為交通要隘、商阜重地。終日車馬輻輳、人煙雲集。三街店鋪林立,列肆如櫛。附城因而生意興隆,財源滾滾。內蒙之皮貨商、京津之洋貨行、湖北的老河口,江蘇的掘港,無不知附庸(附城之舊稱),也無不知「附庸會館」。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附庸會館"。道光三年(1828),為了適應當時商業之發展,為來往客商提供一個「糾合之區」和「行香之處」,附城士商共議創修會館。於是會鎮醵錢,卜吉選地。在東街外購地11畝,開始了艱苦的會館建設工程。道光三年(1828)開工,至道光三十年(1855)落成,所有建築耗時27年。之後開始飾彩,至鹹豐三年(1860)完成,精雕細畫又用去了 5年。從創修至竣工,前後跨越道光、鹹豐兩朝,時間長達32年,總耗資「二萬四千貫有奇」。終於 「規模宏整,金碧輝煌,誠一鎮之巨觀也」 。「從此,商賈日益集,貨財日益增」。敕授文林郎、前任湖北武昌府通山縣知縣加四級、丙午科鄉試同考官、丁酉科拔貢皇甫長庚撰文立碑記之。
附城會館一進兩院。內院建正殿三楹,以供關聖,配以竭忠王關將軍、威靈忠勇公周將軍。正殿石砌臺基,高1.1米。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簷歇山頂,七檁前出廊式結構,柱頭拱為五踩雙翹,平身科一攢。前簷明間設四扇六抹格扇窗,次間安直欞窗,砂石覆蓮柱礎。正殿左右各建夾室三楹,左供增福財神,右供金龍四大王。院兩側建兩層廂房各五楹,為出廊式結構。院中為拜廳三楹,為奉祀拜跪之地。拜廳建在石砌月臺上,臺高約1米。拜廳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簷懸山頂,七檁前出廊。拜廳兩側有月亮門通入後院。外院兩側各建單層廂房七楹,為出廊式結構,為議論公事之所及住持焚修之寓。院前有舞樓三楹,兩旁有兩層妝樓各三楹。舞樓下為通門過道,大門倚舞樓出抱廈。大門外約15米處修照牆一壁,高大寬闊,上鑲琉璃九龍。壁左右有房若干間,為來往客人之僕從、牲畜休息之處。照壁、大小配房等形成一個院落,為進入會館的「緩衝區」。向北上一砂石鋪築的斜坡,又建有大門,是由附城主要商業街----東街進入會館之門。正殿、拜殿均為琉璃筒瓦,主脊、垂脊、寶瓶均為琉璃浮雕,金碧輝煌。所有廊房均為墩實方形大石柱支撐,莊嚴渾厚。
到了民國十一年(1922),由附城鎮行鋪執事主持,又在會館「尚遺地基」「前人有志建築而未逮」的地方增修門面平房五間。民國十九年(1930)又增修門面樓房六間、平房六間,後院平房兩間,大門一間。先後共計費錢陸仟餘緡。這些房有的屬於會館配房,但更多的是會館所有的、直接用於開辦門市的會館「直屬企業」。碑文載:「此後會館更益宏整」。
附城會館後院現存石碑兩通,一通為創建碑記,另一通為功德碑記。其中功德碑所記創建會館贊助商號有200多家。兩通石碑高大方正,碑頭上鏤空雕龍,造型豐滿生動,雕藝精湛細膩,實為珍品。
附城會館的創建順應了附城商業發展大勢,促進了附城的商業快速發展,不僅出現了眾多的商鋪、貨棧,而且出現了公茂長、公興長、義泰永、三義和、廣盛公、義盛祥等規模頗大、實力雄厚的老字號。至抗日戰爭爆發前,附城會館仍以「商會」「行鋪」為依託,推動著附城商業的發展。而焦作失陷後,河南眾多商販多集附城,商市益繁,時附城被稱為「小焦作」。
緬惟上古之世,居民散渙,方物不通。百姓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雖鄰裡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人至老死,不相往來。時市廛且未之有,又安有所謂會館者哉?自神農氏日中為市,以致天下之民,以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商賈之利宏,材用之資廣焉。然而詐偽漸啟,爭鬥將興,天下亦致此多故矣。
《周禮》為周公致太平之書,三百六十屬,各有所司,司市以下十餘職,隸於地官。凡市之治教政刑,莫不有以修明而整齊之。而遣人所掌,十裡有廬,廬有飲食;三十裡有宿,宿有路室;五十裡有市,市有候館。後世會館之制,其即昉於此乎?我國家前民,利用阜財通商,列聖相承,休養生息,蓋二百餘年。於茲矣,方今直省內外,以及郡、縣、鄉、村,會館之設有如星羅棋布,懿歟何其盛也!陵邑西南四十裡附城鎮者,亦商賈雲集之地也,乃列肆已久,而會館尚缺,不特緩急無糾眾之區,亦且朔望無行香之處,非所以明約束、表敬誠也。於是士商卜吉巽方,意欲有所建立。又慮工巨費繁,非一人一家所能辦,一朝一夕所能成,乃合鎮醵錢,需以歲月,自道光三年至三十年,共積錢貳萬四千貫有奇。於焉,審曲面勢,鳩工庀材。上建正殿三楹,以供關聖,配以竭忠王關將軍,威靈忠勇公周將軍。左右夾室各三楹,左供增福財神,右供金龍四大王。中建大廳三楹,以為奉祀拜跪之地。內院東西廂各五楹,外院東西廂各七楹,以為議論公事之所,而住持焚修亦寓焉。下建舞樓三楹,門出其中,樓兩旁有房各三楹。門外照牆一壁,壁左右有屋若干間,以處僕從牲畜。是役也,購地十一畝,需錢二千貫有奇;木石磚瓦、丹漆黝堊及工匠雜費,共需錢二萬二千貫有奇。經始於道光十年,落成於三十年,飾彩於鹹豐三年。規模宏整,金壁輝煌,誠一鎮之巨觀也。
從此,商賈日益集,貨財日益增,而巽為文明之地,士風丕振,亦於是可卜焉。工竣首事者丐餘為文,爰濡筆而記之。敕授文林郎、前任湖北武昌府通山縣知縣加四級、丙午科鄉試同考官、丁酉科拔貢 皇甫長庚 沐手敬撰例授登仕郎軍議敘按察司照庠生路中和沐手敬書。
附城現在每年保留著三次物資交流大會:農曆三月二十、七月二十、十月二十。但並非都是廟會。三月二十是廟會,主要由鳳山道院祭祀活動傳承而來。十月二十是解放初人民政府為了促進農副產品交流,儘快恢復生產而新增加的會。而七月二十卻是正宗的「商會」,它是由會館商會專為各商家提供買賣平臺的一年一次的物資交流大會。過去每逢商會,三街六巷布棚相連,甚是紅火。附城的「攢會」規矩就是從七月二十會來的。因參會商家眾多,百物齊全,吸引周邊趕會的人你來我往,生意極好。因此商家都不願意及早撤會,原定的三天會期總會一天天拖下去,這就造成了商與農的矛盾,極易耽誤農時,影響馬上就到來的秋收。因此,在趕夠三、五天會後村公所就要派出攢會人。攢會人手敲銅鑼順街攢會:各路商家,莊稼黃了,會該散了。攢會了!在三番幾次的催促下,方能清場。商會對商人、商業的作用可見一斑。
當然,附城會館的作用絕不僅僅是對附城商業的作用。由於其位處要道交匯點的特殊地理優勢,以及長期以來形成人流、物流優勢,附城成了晉城、高平、陵川三者間的商業中樞,物資交換、信息交流、買賣交易,對地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清代晉商的重要組成部分。
附城會館還曾成為宗教活動的中心。光緒八年陵川縣誌載:「僧會司,附城會館」。說明光緒八年前陵川的僧會司就設在附城會館。明太祖洪武十五年朝庭開始置僧錄司,掌釋教之事。各直省府屬設僧綱司。州屬設僧正司。縣屬設僧會司,隸禮部。既縣置僧會司於此,也可見其香菸之旺,僧氣之盛。
附城會館還是一個紅色遺址。1945年、1946年間,焦作淪陷後,太行八專署轉入革命根據地附城一帶,區黨委、專署、八分區司令部、焦作市機關以及下屬相關單位分住城東、蓋城、南村、玉泉、莊裡三王廟、附城河東等。八專署在附城會館辦起了絲織廠,其職工便住在附城會館,生產生活一體。另有一部分幹部、軍人家屬雖年齡已達30歲左右,還插班進入「三區高小」(即通常所說的「附城三高」)讀書。焦作再次解放後絲織廠職工才隨軍遷走,而絲織廠則由附城村政府組織農民接辦,並獲得政府貸款支持。
附城會館在之後50多年中一直是附城的學校所在地。1953年秋,附城區政府正式搬進東街會館辦公。同年,「附城三高」搬進附城會館。區政府住前院,三高住後院。附城高小一直辦到39班(1995年),之後,附城小學逐漸全部搬進會館轉為七年制、九年制。附城聯合學區也一直在此辦公。期間,1956年,陵川在附城開辦縣立中學,初始附設於附城三高。1959年附城中學在會館東另擇地修建(修建時拆毀了會館照壁及周邊會館配房)遷走,以後會館主要住小學。直至2006年附城村在鳳山北宋時程灝所辦鄉校地原址新修起附城鳳山小學,學校才全部遷出會館至鳳山新校。
這是在附城老街後面,見到的清真寺,老街回民不少。
附城並不是太大,而且在考察訪問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真正附城鎮街上的大商戶並不多,附城能夠成為幾百年商鎮的原因,在於他處於太行山屋脊的優越位置,是附近方圓百裡的集散中心,其中修建了雲臺山一鬥水古商道的高平侯莊老南院趙家,離這裡就不到15裡地。當年,侯莊趙家,在河南薄壁鎮峪河勾灣一帶建的72盤水打磨,每天產出的上萬斤白面,就是通過300裡商道,運來附城,以全興麵廠的商號賣與四方。
村口長著玉米的靜靜的小路,誰會相信百年前其實是每天馬幫不斷的商路
附城村裡的這個房子,充滿了中國傳統哲學的智慧。
鎮上的老房子,在秋天的陽光下,曬在自己過去赫赫的故事。
這個就是我在離開附城才前往城東村路過的唐朝時候的蓋城縣舊地蓋城村。附城與我將要去城東村皆和這個地方有干係。
我之所以要來城東村,主要是因為幾點:一是這裡是路澤商幫貨物在陵川縣附城集散後,是通往河南的第一個村莊,二是城東村是運輸路澤商幫貨物的行商----馬幫的重要產地。清朝以來,這個村莊的馬幫,所養騾馬以千計。以服務於附城附近的商家大賈。三是,我在雲臺山考察時候,打聽到,在二百年前修了雲臺山大瀑布上古棧道----路功坡,(又叫寡婦路)。所說的寡婦,就是這個叫城東村的人。
我在城東村幾番周折了解到寡婦修路的事情,很多老年人都知道,寡婦就是這個村莊的人,但因為很多年她家裡就絕戶了,所以家在村莊那個地方,已經沒有人知道,但這個老叔告訴我,寡婦修路不錯,但她是發起人和募捐人,真正修寡婦路的是這個村莊的大商人王家王振清。一番話說的我立刻來了精神。
在村莊尋找王家的過程中,我們且看有關寡婦路的有關記載。清光緒年間出版的《山西通志》的圖形卷中,標明為「勤泉路工口」。民間稱謂「寡婦路。」陵川縣誌記載「路工口,曾在康熙十三年間,從戶部拔款2萬兩銀子,修築了該路工口。奪火在清時期為陵川縣四鎮之一,路工口駐清兵以防盜匪,保護來往行人的安全。民國以來仍設警卡,為山西東南部的重要門戶。
寡婦路是指老譚溝口峭壁上的一段棧道,棧道長約兩千米,是在幾乎是一整塊石灰巖的崖壁上開鑿出的石板路。崖壁陡峭幾近直立,兩米來寬的石板路蜿蜒而上,正是連接晉豫的咽喉要道。為什麼稱這條棧道叫寡婦路。歷來說法有二:其一:形容道路的兇險,行走隨時有喪命的危險,而古時出門的多是男人家裡的女人就會做寡婦。其二:這挑棧道是一個山西村莊的寡婦因兒子下山摔死而發願出資修建的。
寡婦路的工程浩大,長兩千米寬約而米,從約五米高斜開石壁估算開鑿石方逾萬方。本人曾在工程隊打過工,人力開採土方任務是每工0.8方。而當年的開山工是用懸索懸空施工開採的又是石方,用功用錢實在難以估算。而棧道邊方條石所砌『石灰灌縫高與胸齊的護牆也是不可小覷的工程。當然這巨大的工程帶來的效益也相當可觀,寡婦路實際是對晉豫路的截彎取直和瓶頸突破。從此馱隊輕便馬車可以直通河南山西,結束了單一的肩挑背扛,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當時,岸上就有三家車馬店:紙坊村的石板店,黑石嶺村的杏樹店,古洞窯村的檀香店,都是通鋪每店容幾十人入住,農閒時幾乎夜夜爆滿。紙坊村有一飯鋪賣一個銅板一碗的雜麵,生意好時每天竟能收一臉盆銅錢,可見當時的生意火爆。
寡婦路繁榮了約二百年,到抗日戰爭時當地守軍和日本人的一場戰鬥給寡婦路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中日軍隊在此進行了三天的攻防戰,守軍大捷寡婦路也完成了最後的輝煌。
村莊深宅大院不少,雖然比上黨盆地的古鎮遜色些,但在太行山上還是顯得非同一般。
陵川的路工口;下通河南省的盤山路。這條小道長40多米,寬約1.2米,僅容一人通行。
當地民間傳說,這裡古時候是陵川至河南省修武縣的惟一通道,當時僅有尺餘寬,來往行人客商靠手攀腳登行走險道,稍有不慎就會墜入深谷,屍骨難尋。有一年,陵川縣一位去河南做生意的客商過路時墜崖身亡。他的媳婦聞訊後,來到這裡哭祭了丈夫,並發誓要在此修條道,方便來往的行人客商。她拿出一鬥黃金作了修路資金,請了一批石匠,用了5年時間在絕壁上鑿出這條石路。人們為了紀念她的義舉,起名叫「寡婦路」。
通過碾轉打聽,我們在這位老伯口中了解到,當年領著大家修雲臺山「寡婦路」的晉商王振清故居就在這裡。
據他說,王振清也是走河南販鐵貨的晉商,村莊裡的寡婦因孩子在雲臺山販運貨物摔死後,發動大家募捐,王振清是實際的施工工頭。大約修了十幾年,後來,清地方政府,又撥白銀進行了加固。
這是王振清剩下的兩進院之一,到現在他家已經歷五世,這樣推算,王振清修「路工的」歷史有150年了。
他在那個年代是這個村子首屈一指的晉商,因為城東村位於通往河南的商道旁邊而興旺,因之王帶頭修「路工」也是合情合理。
前一進院子,是解放後已經分配跟老百姓,剩下的這一進,才是他家現在的,據老伯說,王振清的後人,現在在沁水縣的一個煤礦工作,家裡基本上荒蕪了。
傳統四合院藏風聚氣,精緻大宅門接地通天,特別是磚雕、石雕、木雕及鐵藝等飾品,處處顯示著山西晉南民間多子多福、耕讀傳家、富貴平安等吉祥含義,在裝飾藝術上也把民族文化滲透到建築的各個角落,充分體現了山西晉南人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研究價值。
歷史完成了自己的輪迴,但那個已經沒有名字失去了兒子的農婦,那個領著鄉親修通了300裡之外懸天古道的王振清,卻以自己的勞動,在太行山上給自己建立了一座沒有文字的豐碑。
來源:南馬青年
編輯:太行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