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古代的士兵普遍穿薄甲,而古代歐洲兵為何大多著厚甲?

2020-12-16 劍客文史館

為何中國古代士兵普遍著薄甲?我以前曾經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在清朝時期,東南亞國家,甚至是日本,都已經給士兵配上了板甲,為何我堂堂大清,大多數士兵卻依然穿著薄甲,穿著布甲,這是為什麼?

十五世紀的歐洲,十五世紀的義大利半島,已經出現了共和國,而中國在十五世紀還是封建社會,還是家天下,還是王朝專政,這樣的政權,社會的剝削肯定是更嚴重的,普通人甚至普通士兵的權利也更難保證,因此作者說得有道理,但是這是全部嗎?我覺得另有原因。

蒙古騎兵曾經在統一中國北方之後,開始向西方拓展,先後打垮西遼,哈喇子莫等帝國,最後來到了基督教的世界。當蒙古騎兵終於來到了基督教世界之後,他們看到了一路以來很罕見的一群東西,那就是西歐重騎兵,匈牙利等國組成的數萬西歐騎士聯軍;這些人連人帶馬,從上到下全副武裝,一色兒銀閃閃,看著很威武。戰爭開始了,然後戰爭結束了,結果呢?西歐騎士聯軍兵敗如山倒。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重甲騎兵,雖然在某些地方佔據著優勢,但是在某些地方卻不得不面對著無法克服的劣勢,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鐵甲太重,不輕巧,行動有時候會受阻,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無法支撐長時間的戰爭,而這,就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著重甲的西歐騎士被蒙古騎兵打得落花流水。

對於為何中國士兵不著重甲,前面我們已經說了兩點,分別是管錢的捨不得下重本,但是這並不是最重要的,第二點也就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前面說的,重甲穿在身上,難以支撐長時間的戰爭,容易被對方放風箏。關於第三點,也是基於第二點的,另一方面,也是基於中國的國情的,那麼是什麼呢?那就是中國國土面積太大了。

縱觀歷中國歷史上的多次改變政治格局的戰爭,絕大多數都是要轉戰全國,東邊開一炮西邊放一槍,假如你穿著一身的重甲,如何快速做到東邊西邊兩邊打槍放炮?在中國的戰爭史上,我們經常能聽到一些中國特有的詞語,比如急行軍,拋棄輜重,等等,試問,你穿著一身重甲,如何急行軍?唐末黃巢起義,從山東打到廣東,再從廣東打到陝西,轉了大半個中國,假如黃巢的士兵都穿重甲,別說從廣東到陝西,我相信他還沒到廣東,就被圍剿在半路上了,當然李自成也是一樣的道理。

那麼歐洲為何可以呢?很簡單,因為歐洲國家普遍是小國,即便是歐洲最大的西班牙等國家,也只有中國一個省面積大小,這樣的國家,不需要長途跋涉,不需要急行軍,而且地形大都是平原,沒有溝壑縱橫,這樣的國家,穿重甲才是可能的,同樣的,日本越南都是一個道理。

相關焦點

  • 鎖子甲備受西方推崇 十字軍東徵人手一套 為何中國古代不用?
    鎧甲是中國古代士兵作為防禦傷害的一種重要手段,鎧甲的材質往往又很多種,比如皮質的,藤製的,鐵質的,甚至是又部分鋼製的。當然對於古代的生產力來講,金屬往往意味著貴重,普通士兵可能只能穿著布草,而稍微有點地位的可以穿個皮甲,職位再高點的可能穿個鐵甲,再高一些的可能就是帶有部分鋼甲和鑲嵌各種寶石的裝飾性鎧甲了,這不僅是防護的需求,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 為何古代中國的板甲沒有得到大規模運用?
    ▲大量出土的中國古兵器但是這就讓一個問題始終在人們腦中揮之不去,既然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這麼先進並且長期領先,那麼為何沒能發展出板甲這一古代盔甲的「終極形態」呢?▲出土的中國古代板甲相比之下,歐洲地區的冶金工業長期落後,直到十五世紀時,當地最先進的「土法吹煉」(高爐前身)爐的鐵出產率也只有39%,一座此類煉鐵爐的年產量約也只有40—50噸。
  • 古代西方軍隊身披的鎖子甲,東漢傳入為何在中國軍人沒有「同款」?
    鎧甲便是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謂之甲。」先秦時期的鎧甲,主要是用皮革製造,被稱作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但是皮質的仍稱甲;直到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在古代攻城戰中,前排士兵為何都不怕死?知道後恍然大悟
    在古代攻城戰中,前排士兵為何都不怕死?知道後恍然大悟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會發現這樣的細節,當古代君主下令大軍攻打敵方城池時,敵方城頭上的防守往往也是有備而來。比如城頭上有弓弩手,隨時準備著滾木礌石,甚至是滾油,而在這個過程中,攻城方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傷亡。
  • 禁甲不禁兵,古代蓄養私兵都沒事兒,為何卻不能私藏甲冑?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極為誇張的說法,就是「禁甲不禁兵」,蓄養一定規模的家丁和私兵有時候都沒有事情,但是卻不能私藏甲冑。所謂「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古代一件甲冑可以抵三把弓箭,而私藏甲冑是需要被抄家滅族的。歷朝歷代的政治制度或許大不相同,但是對於私藏甲冑來說,都是格殺勿論。
  • 古代攻城戰很慘烈,首先爬上雲梯的士兵十分危險,為何他們敢爬
    ,往往都是九死一生,那麼為何還有人敢去爬呢?等到城牆下護城河被填平,投石機與箭矢"火力壓制",守城方不敢輕易露頭,便是架設雲梯攻城之時;而被選中首先爬上雲梯的士兵,心中並不恐懼,相反大多都是十分興奮地持刀猛上;他們之所以不害怕,就是因為第一個攻上城牆,"先登"的賞賜誘惑太大了;《史記》記載攻城先登者重賞。
  • 魚鱗VS鐵皮:板甲防禦技術滿點,為何古代中國卻鍾情於鱗甲?
    先秦時,大多使用皮甲,稱甲、介、函等,甲身分為胸甲、背甲、肩片、肋片、大領;戰國後期出現了鐵甲,稱之為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材質,統稱甲、鎧或鎧甲。 戰國有合甲,皮革所制,多護上身、肩部和下身。
  • 近現代歐洲碾壓亞洲,為何古代歐洲對亞洲屢戰屢敗,還數次被滅
    單從古代的冷兵器時代說起,亞洲可是當之無愧的武力值第一,即使除了武力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東亞的中國和西亞的阿拉伯地區都是排名世界前列的。比如當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擊敗齊國完成統一之時,此時的歐洲除了希臘外,也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
  • 古代弓箭的殺傷力並不大,為何戰爭中一箭能夠將人射死?
    與現代槍枝比起來,古代弓箭的速度要慢很多,射中人體後也不會有什麼空腔效應,造成的傷害自然有限。 然而,即使是槍彈射中人體,只要不擊中要害,也是不會迅速死亡的,在戰爭中有些士兵的頭部被彈片擊中也可能不會死,而是留下後遺症。那麼古代弓箭的殺傷力並不大,那麼為何在戰爭中一箭有時候就能夠將敵人射死呢?
  • 軍訓後的大學生完爆古代士兵?粉碎古代軍隊的的三大謠言
    識字率現代社會確實完爆古代,但是什麼情況都要看具體背景。根據西北地區出土唐軍文書,當時唐軍士兵的名字可一點看不出文盲的感覺來,更沒有一些小說裡說的那種土掉渣的「二狗、大柱」之類。而雖然有些古代軍隊文盲多,但是不等於古代軍隊都是文盲。而且像秦代、漢代、唐代鼎盛時期,軍隊裡還有大量文職人員。
  • 中國古代四輪馬車為何沒有普及?
    那麼,古人為何一直不用四輪馬車呢?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中國古人不太使用四輪馬車絕非因為他們製造不出來。《天工開物·舟車》中,就有四輪大貨車的圖樣;而《出警入蹕圖》中,萬曆皇帝乘坐的也是四輪車。這說明中國古代既有四輪車運貨的例子,也有四輪車載人的例子。那麼,在古代的交通工具大PK中,四輪車為何會敗給兩輪車呢?
  • 古代打仗前,士兵為何會把箭在糞便裡插一下?原因很歹毒!
    答案很簡單,非死即傷。但是,士兵因為中毒箭身亡,在古代是不常有的事情。因為古代軍隊極少使用帶毒的箭。古代打仗,頭部和軀幹是最容易中箭的兩個部位,而只要這兩個部位中箭,基本上就可以宣判死亡了不大規模使用毒箭,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古代製造毒藥的成本較大,一場大的戰役可能需要耗費十幾萬支箭,如果每支箭都圖上毒藥,成本就太大,要知道,毒藥在古代並不是司空見慣的日常用品,它的提煉和製作需要花費大量成本。
  • 古代士兵的夥食如何?
    宋朝以前中國飲食吃稠菜粥最多中國古代軍隊飲食總體來說是簡陋,粗糙,僅僅是果腹水平。八路軍-解放軍一直自稱是小米加步槍,這是有歷史來源的。只是那時的粥非常稠,稱之為厚。小米做為軍糧從上古時代一直持續到唐朝。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政治和軍事中心都在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其次是,小米非常容易保存,唐朝文獻說,小米可保存9年,而大米只能5年。實際上小米可以保存更長時間,隋朝滅亡20年後,留在長安的存糧還可以食用。
  • 古代歐洲貴族為何對寡婦情有獨鍾?連國王都搶著娶,這是為何?
    在我國古代,男性一般都喜歡美人,很少有喜歡寡婦的。然而,古代歐洲的貴族卻對寡婦情有獨鍾,甚至連國王都偏愛寡婦。這一點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會這樣呢?難道寡婦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有年輕姑娘給不了的感覺?今天,筆者要以布列塔尼的安娜為例,給大家說道說道。
  • 中國古代為何沒有大規模訓練象兵?是沒有大象嗎?
    在影視劇中,印度古代戰爭,必然有象兵,而中國古代戰爭中,很少有象兵的影子。為什麼呢?事實上,中國大象的歷史並不比他們短。在中國古代,大象的主要棲息之後在黃河流域和四川盆地。《山海經中山經》中記載:「岷山,江水出焉,……其獸多犀、象。」《國語楚語》中也記載:「巴浦之象,其可盡乎。」
  • 為何古代中國不像歐洲一樣修建城堡?曹操:這個東西太小了
    一直到今天,我們依舊可以在歐洲見到許多城堡。不過這也引起了許多老外的一個疑問,為什麼中國不修建這樣的城堡呢?今天小李子就來和大家聊聊關於中國古代為什麼不建城堡的原因!而中國也不是沒有城堡,而是數量過於稀少,大多只是修築在農村或者長城邊上,作為據守的要塞而已。對於古代中國來說,城市才是防禦的要點,因為一座城市囤積的糧食彈藥,可以負擔起防守方的消耗,這樣才能阻止幾十萬大軍的進攻和圍困。城池也是變形的一種城堡。
  • 古代士兵給弓箭塗毒,為何現代不給子彈塗毒?說了你可能不信
    導語:古代士兵給弓箭塗毒,為何現代不給子彈塗毒?說了你可能不信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總是可以看見這樣一個場景出現:兵荒馬亂的年代,士兵們騎著馬上戰場,戰場上刀光血影,還有士兵射出飛箭。如流星雨一般,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看著非常緊張。這是古裝劇一種常用的表現手法。
  • 古代戰爭為何猛攻堅城,而不直搗黃龍?實情令人感慨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可以說戰爭一直就沒有中斷過,無論是中原內部混戰,還是外部少數民族入侵,最有效的佔領方式,便是攻取對方的城池。一般而言,越是兩國邊境軍事重鎮,往往是大軍雲集,而後方相對空虛,為何進攻一方寧可猛攻堅城,即使傷亡巨大,耗時漫長,也不繞過直搗黃龍?其實並非不願,而是極其兇險,原因有五。 一、路途遙遠
  • 中國古代的兵,到底能不能打
    其實理由很簡單,就是中國的兵,不能打。下面,我從古代的兵制來給大家分析分析。02在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兵制有兩種。而從徵兵制轉向募兵制,是古代中國在軍事上長期軟弱的重要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的兩個主要階級,貴族和平民,都發生了一些變化。簡單說就是兩句話,貴族脫離軍事,平民普遍厭戰。先從貴族脫離軍事這事說起。
  • 古代戰爭爆發時,為何都要排兵布陣?如何靈活應用
    而且不論是在《孫子兵法》、《兵經百篇》等諸多古代著名的兵法典籍中,還是在現如今的一些古裝戰爭場景當中,都存在著大量五花八門的陣法。就好比《孫臏兵法》中存在的「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