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方軍隊身披的鎖子甲,東漢傳入為何在中國軍人沒有「同款」?

2020-12-27 騰訊網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國家覆滅、朝代更迭是十分常見的一種現象,而這些現象往往就伴隨著戰爭,有了戰爭,必須得有士兵,而士兵要想在戰場上存活下來,靠的不僅僅是武器,還有堅硬的鎧甲。所以說,中國的歷史很大一部分是戰爭的歷史,而戰爭的歷史很大一部分便是鎧甲的發展史。

鎧甲便是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謂之甲。」先秦時期的鎧甲,主要是用皮革製造,被稱作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但是皮質的仍稱甲;直到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鎧甲的發展歷史那麼長,但是有一種鎧甲絕對是最特殊的一種,這便是鎖子甲,是由西域傳入的一種鎧甲,西方十字軍東徵時期,幾乎全軍都身披鎖子甲,但是來到中國,雖然使用的時間跨度很長,直到明清時期還有著鎖子甲的記載,但是鎖子甲卻從未被軍隊大量裝備,這是什麼原因呢?

一、中國的歷史條件制約了鎖子甲的普及

1.追根溯源,鎖子甲的祖地是在歐洲,並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鎧甲

鎖子甲的起源之地是歐洲,最早是誰發明的鎖子甲爭論很大,目前隨有說服力的便是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生活存黑海北岸的卉代斯撼泰人或者是史前時代廣泛分布存歐洲的凱爾特人是鎖子甲的發明者。

東漢以前,這種鎧甲一直是在歐洲之間進行流通,直到東漢末年,中國的歷史上才出現了這種鎧甲的身影,曹植的《先帝賜臣鎧表》中有過一句「先帝賜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領、兩當鎧一領、環鎖鎧一領、馬鎧一領。今代以昇平,兵革無事,乞悉以付鎧曹自理。」

其中的環鎖鎧,指的就是鎖子甲,這便是最早的關於鎖子甲的記載。

2.鎖子甲傳入中原而比較晚,而且屬於名貴鎧甲

鎖子甲傳入中國主要是通過絲綢之路,所以最早應用鎖子甲的便是西部地區,而中原人最早見到鎖子甲是在西藏的吐蕃族身上穿的,鎖子甲真正傳入中原地區受到統治者重視的時期是在唐朝中期,根據《舊唐書·郭知運傳》記載,唐朝將領郭知運在開元六年打敗吐蕃,獲得鎖子甲。

還有《新唐書·西域傳》也曾記載,開源六年,中亞康國也派遣使者向唐朝貢奉鎖子甲,鎖子甲這才真正的出現在中原,而在唐朝中後期已經開始逐漸出現熱武器,鎖子甲的出現較晚。

但是根據宋代《武經總耍前集》記載,鎧甲「有鐵、皮、紙三等,貴者鐵則有鎖甲」,所以說鎖子甲的擁有者只是極少數功勳卓著的高級將帥。而普通人,甚至大部分的文官都不知道鎖子甲是什麼,以至於有人將杜甫的詩句「雨拋金鎖甲」解釋為「甲拋於雨為金所鎖,有將軍不好武之意」。

所以說,在這種環境下的鎖子甲註定不能被普通士兵所使用。

二、鎖子甲的結構以及製作註定了鎖子甲不能在中國被大量裝備

1.鎖子甲結構及其複雜,而且覆蓋面積很大

鎖子甲,有時候也被叫做「鏈甲」,是一件連頭套的鎧甲,類似於現在的衛衣,只不過鎖子甲的覆蓋面積比較大。

鎖子甲與普通的鎧甲相比,士兵穿上鎖子甲作戰更為便利,利於施展,而且鎖子甲的防護效果十分可觀,據《晉書·呂光載記》所記載的鎖子甲「便弓馬,善矛稍,鎧如連鎖,射不可入」,由此可見鎖子甲的防護有多麼恐怖。但是堅硬的鎧甲背後,是十分高超的製作工藝以及極其耗費時間的製作步驟。

2.鎖子甲的製作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是天文數字

鎖子甲,顧名思義,就是細小鐵環連環相鎖而成,鐵環相鎖,環環相扣,鐵環的密度越大,防護性能就越好,再在外面綴上鐵甲片,可以說是真正的「鐵布衫」,但是。

但一副能保護全身的高質量鎖子甲,甚至要耗用鐵環達二十萬之巨,這每一個鐵環都要進行焊接相連,並且鎖子甲屬於軟甲類,如果想要鎖子甲的防護性能達到最好,鎖子甲需要十分契合使用者的身材,並且鎖子甲是由直徑2毫米左右的鐵絲,加熱後鍛造成直徑1釐米左右的圓環。

然後再進行敲打做成寬3毫米左右的扁環,之後在環的兩端鑽孔,孔的直徑大約在1毫米,之後用鉚釘連結,有時候在肩膀關節等地方還需要更小的鐵環,讓穿著的士兵便於活動,一個熟練的鎧甲師傅一天能完成長20釐米,寬10釐米的鐵片就算超額完成任務了。

而且鎖子甲在脖子等柔韌處還要輔以皮革,有資料記載,一整套鎖子甲的價值在十一世紀的西方相當於一個中型農場的價值,耗時耗力不說,所耗的價值也是巨大的。

中國古時候的士兵動輒十萬百萬之巨,試想如果讓這百萬軍士全部穿上鎖子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是何等巨大!

3.中國冶鐵技術以及工藝鍛造對鎖子甲有著極大的影響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農業大國,以農為本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所以說中國的冶鐵技術雖然領先於世界,但是中國所冶煉的鋼鐵大都運用在農具上,或者說是兵器上。

自古以來中國便有句諺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其器」便成了冶鐵技術的主要方向,以至於現在,我們出土的文物大都是鋒利的刀、劍、戟等士兵們所用來作戰的武器,而極少數是士兵們所穿的防具。

而鎖子甲所用鐵的量十分驚人,一套鎖子甲所用的鐵 可以鍛造出很多農具或者兵器,所以說製作者也很少把本就稀缺的鐵用在製作如此耗時耗力的護具上,並且當時古中國的鍛造水平還有待提高,很難做出如此精細的護具。

元朝時期曾經生產過鎖子甲,但是製作及其粗糙,元軍出徵時曾經穿過元朝自己批量製作的鎖子甲,結果防護效果奇差,出徵的元軍被敵人的劍射成了刺蝟,所以大規模裝備鎖子甲也就不了了之了。

三、鎖子甲製作材料單一,不適合在多變的氣候中作戰

1.中國環境的多樣性意味著士兵行軍環境的複雜多變

中國有著廣大的版圖,地跨多個氣候帶,出去青藏高原以及雲貴高原,中國內陸的氣候種類有五個之多,這就代表士兵作戰需要適應多種氣候,跨地域作戰的士兵所要應對的不僅僅是窮兇極惡的敵人,還有水土不服的症狀。

曹操最為依仗的謀士郭嘉便是在曹操徵討遼東之時因為水土不服生病病故的,而曹操在赤壁之戰時正是因為北方士兵水土不服暈船才接受了龐統的建議將船用鐵鏈連接在一起導致曹操中了周瑜諸葛亮的連環計。

2.鎖子甲是由鐵製作而成,多變的行軍天氣會讓鎖子甲難以保養

在氣候多變的行軍大環境中,不僅是士兵要適應氣候的變化,武器,尤其是鎧甲更得適合在多種氣候中作戰。

鎖子甲是由鐵環環環相扣而成,然後再在內部人體柔軟處或者關節處輔以皮革來讓鎧甲穿著更為舒適,所以說鎖子甲幾乎是由鐵來製作的,這便是鎖子甲與普通鎧甲的最大的不同之處。

普通鎧甲大多數是以皮革為內襯,然後再在外面鋪上鐵甲片來達到防護效果,清洗或者更換鐵甲更為方便,而外面點綴的鐵甲即使是有缺少也並不會引起整個鎧甲的崩潰;

但是鎖子甲則不同,因為鎖子甲是由鐵環相扣而成,人體所分泌的汗水以及潮溼的環境會引起鎖子甲的生鏽,從而導致鎖子甲的防護性能大打折扣。

而且鎖子甲的結構也就註定了鎖子甲不可以更換部件,也就是說如果鎖子甲生鏽或者有幾處鐵環斷裂,這個鎖子甲基本上就不再適合行軍作戰了,而鎖子甲的製作工程的繁瑣以及昂貴的費用讓軍隊定時更換鎖子甲的做法也就變成了天方夜譚。統治者為軍隊大規模裝備鎖子甲的念頭也就不復存在了。

四、火藥技術的發展讓鎧甲逐漸被淘汰

中國有著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造紙術、火藥、活字印刷、指南針,其中火藥是四大發明中用於軍事最多的一項。

唐朝後期便有了突火槍等熱武器,但是弓箭、刀槍棍棒等冷兵器還是處於主導地位,但是到了宋朝,隨著火藥技術的不斷提高,熱武器比如說火銃、大炮等也逐漸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元末明初至明朝洪武年間,火器得到了十分迅速的發展,最為出名的便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洪武大炮,而且到了明朝後期,火器由重型武器逐漸向輕型武器以及單兵作戰武器方向發展。

隨著熱武器的不斷更新,作為防守冷兵器的神器——鎧甲也逐漸的被淘汰,因為熱武器的規模性傷害讓鎧甲無法對士兵形成十分有效的保護,以及火器那比弓箭快無數倍的射擊速度需要士兵在戰場上更加靈活的躲避。

所以說當笨重的鎧甲無法對戰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時候,也就是它被淘汰的時候了。而鎖子甲這種本來在中國不是很普遍的鎧甲也就失去了普及的機會,淪為私人的收藏品。

每一種事物的發展與消亡都有其特定的原因,而鎖子甲這種特殊的防具更是不適合中國,中國是一個多人口的農業大國,讓每一個士兵都裝備上鎖子甲基本上是不太現實

所以說,鎖子甲在中國只能在特定的將領身上發揮特定的功能,比如說努爾哈赤在徵戰時曾經有一隻箭射到了他的喉嚨,正是鎖子甲為他擋住了這一箭,救了努爾哈赤一命,這才有了後來的清太祖。所以歸根結底,鎖子甲自身的構造以及製作工藝,便是鎖子甲在中國未大量裝備的原因。

相關焦點

  • 鎖子甲備受西方推崇 十字軍東徵人手一套 為何中國古代不用?
    堅重之言也,或謂之甲。」鎧甲再我國的歷史上發展的時間不短,但有一種叫做「鎖子甲」的鎧甲你也應該聽說過,他從西域傳入,再西方十字軍東徵時起幾乎全軍都批鎖子甲,但為何中國只是小範圍裝備,並未大量使用呢?鎖子甲在中國為何不用?
  • 鎖子甲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專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不同文明地製作材料不也有所不同。
  • 雜誌精選|| 雨拋金鎖甲,苔臥綠沉槍 中國的鎖子甲
    羅馬帝國時期已較多使用鎖子甲,到中世紀則成為歐洲主導的鎧甲類型。    在中國,鎖子甲大約在三國時期沿絲綢之路傳入,曹植在《先帝賜臣鎧表》中記述:「先帝賜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領,環鎖鎧一領,馬鎧一領。」「環鎖鎧」很可能就是鎖子甲。稍晚一些的《晉書》也記載公元384年,前秦進攻西域時,曾在龜茲城外遭遇穿著「鎧如連鎖,射不可入」的「獪胡」。
  • 冷知識|中國古代的鎖子甲和連環甲竟不是一回事?
    ▲朝鮮《世宗實錄/ 五禮 / 軍禮序例》中的鏁子甲圖如果以「鎖子甲」(鎖甲)、「連環甲」作為關鍵詞,搜索一遍古代典籍的文字記錄,則會發現在古典小說中確實有大量的所謂「連環鎖子甲」(或者倒裝的「鎖子連環甲」)赫然在目
  • 舶來鎖子甲 鐵騎卷黃沙
    魏晉南北朝  大江南北流行「兩當鎧」  東晉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形成由匈奴、鮮卑等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諸政權相互爭霸的混亂格局,這些政權軍隊的主力兵種都是剽悍的騎兵,而且不僅騎兵身披鎧甲,還出現了防護戰馬的「具裝鎧」。  直到隋朝末年,將近3個半世紀的漫長歲月裡,重裝騎兵——甲騎具裝在中國軍隊中的主力地位一直沒有改變。
  • 為何古代中國的板甲沒有得到大規模運用?
    ▲大量出土的中國古兵器但是這就讓一個問題始終在人們腦中揮之不去,既然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這麼先進並且長期領先,那麼為何沒能發展出板甲這一古代盔甲的「終極形態」呢?▲在人們的印象中,板甲是歐洲中世紀的象徵如果說中國沒發展出板甲,是因為恰好沒有想到的話,那麼明朝時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方國家的殖民者已經來到了中國,明朝軍隊在於其的戰鬥中也繳獲了一些板甲,那麼為什麼明朝沒有藉機進行研究和仿製呢
  • 魚鱗VS鐵皮:板甲防禦技術滿點,為何古代中國卻鍾情於鱗甲?
    中國接受了鱗甲、鎖子甲,卻拒絕板甲成為舶來品。提起板甲,就讓人想到歐洲中世紀騎士和騎士的馬。 西方人重力,武器多為重劍,長劍,斧,錘等,攻擊多擊打。於是,西式鎧甲主要是防禦大接觸面的攻擊。
  • 揭秘中國古代鐵鎧甲發展簡史
    中國的鎧甲,在經歷了原始甲冑及皮甲時期以後,在漢代進入了鐵鎧時期。鐵鎧作為中國古代護甲的主角,從漢代至明代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歷史上,身穿鐵鎧的猛將也常被成為「鐵猛獸」。三國筩袖鎧筩袖鎧是一種鋼鎧,最早出現於東漢,後為諸葛亮改進,因此筩袖鎧又被稱為「諸葛亮筩袖鎧」,聽起來非常山寨。到兩晉時期,筩袖鎧已經成為軍隊的制式裝備。筩袖鎧的胸、背部甲片聯綴在一起,在肩部留有筩袖,甲上刻畫出魚鱗紋或龜甲紋,材質主要為「百鍊鋼」。
  • 滿滿乾貨 | 中國古代鎧甲(盔甲)大全【內含復原實物圖哦】
    中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於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如今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不同文明地方製作材料不同。
  • 世界最奇特鎧甲:第1德國造像鋼鐵俠,第3鎖子甲,工藝最複雜
    導語:世界最奇特鎧甲:第1德國造像鋼鐵俠,第3鎖子甲,工藝最複雜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古代戰爭都是騎兵出陣,鎧甲就是古代軍人打仗的戰衣,其用金屬片或皮革製成,是護身服裝,是士兵作戰的最佳防護工具。第一,騎兵甲。這件騎兵甲在德國最精銳的步卒才能穿戴,是勇士的象徵。其的興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當時受到新思想和新工藝的影響,在此條件下,騎兵甲被生產出來。該件護身甲全身鐵片打造,重量非一般人能承受,但防護能力極佳,像鋼鐵俠一樣刀槍不入。第二,將軍鎧甲。
  • 皇帝頭盔刻梵文,刀劍痴迷鑌鐵,古代中國有哪些武備沒自主產權?
    我們說下鎖子甲:鎖子甲是古代戰爭中使用的一種金屬輕便鎧甲。公元前五世紀或更早,可能是黑海北部的斯基泰人首先發明了鎖子甲。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不同文明地方製作材料不同。鎖子甲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曹植《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中的最高品「鎧如環鎖,射不可入。」
  •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淺談中國古代的甲冑及其在戰爭中的作用
    後來到了秦漢時期,由於金屬生產和加工的技術不斷進步,鐵鎧開始以較大規模應用於軍隊中。西漢時期,軍隊開始以效仿皮製扎甲製成的鐵扎甲為主要防禦裝備。這種鐵製扎甲結構重疊,甲片可以將對方兵器的動能傳遞到周圍的甲片上,最終被分散吸收。其唯一的弱點就是連接甲片的皮繩。正是憑藉著精良的甲冑,漢朝軍隊得以在與匈奴的戰鬥中取得優勢,並最終獲得勝利。
  • 為何要西天取經,佛教本來誕生在天竺,是誰帶它傳入的中國?
    而因為北傳佛教的巨大影響力,又稱為漢傳佛教,它正好自西域沿著絲綢之路西來的,而當時傳教的僧人也自稱來自西方,是因為他們都是貴霜帝國或者是西域的人士,早已不是原來天竺的人,這就造成一種錯覺,佛教從西方來,這個西方,也就是傳說中的西方極樂世界。
  • 我國古代鎧甲都有哪些?它們的防禦力如何?
    在我國古代,只要是正常的朝代,上戰場前,一般都會給士兵將士們配備上鎧甲,當然,不同級別之間,鎧甲的等級質量肯定是不一樣的。「鎧……堅重之言也,或謂之甲。」盔甲一般是分開的,像現在騎摩託車等都需要戴頭盔,它的功能和古代的差不多,就是用來單獨保護頭部的,而今天說的主要是甲。
  • 西方對中國古代玻璃的研究與評述,令人大跌眼鏡
    對中國文物研究中,最早的一些西方學者認為中國的古代玻璃是從埃及傳人的,代表人物如德國的Neumann,他認為中國發掘出的古代玻璃是從埃及傳入,中國自己製造玻璃要比歐洲遲得多]。另一俄國人Farmakovski則提出,古代中國不存在專門製造玻璃的技術和作坊,和陶瓷相聯繫的釉料是可能有的嗎。
  • 您見過蒙古帝國黑色大扎甲嗎?
    不負長生天的厚愛,成吉思汗以廣博的胸襟和殘暴剛毅的性格鍛造了一個綜合性的帝國,帝國軍隊由蒙古人、突厥人、通古斯人、漢人和波斯人組成,蒙古人、突厥人和通古斯人提供了遊牧漁獵社會培養出來的古代最強兵員,漢人和波斯人則提供了當世最先進的軍事科技,於是成吉思汗及其後人用鋼鐵般的嚴密軍令和各顯其長的軍事組織結束了全人類的一個大割據時代。
  • 古代人馬皆甲的重騎兵為何那麼厲害?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專業騎兵雖誕生於戰國,但在軍隊中比重不高。趙國後期名將李牧重組軍隊時,騎兵有13000人,達到8%的戰國最高比例,其餘國家基本維持在1%,包括號稱擁有百萬雄兵的強秦。步兵和車兵仍是各國的主力。馬鞍馬鐙發明之前的西漢騎兵戰國中期之後,匈奴逐漸成為中國北方最具威脅的遊牧勢力。西漢為與匈奴騎兵抗衡,大力推行國家養馬政策。漢文帝時可一次出動10萬騎兵,漢武帝時更是達到了40萬匹戰馬的頂峰。大多數西漢騎兵和匈奴騎兵都是輕騎兵,騎兵或有少量皮甲保護,馬匹幾乎沒有任何甲冑保護。
  • 幾種領先世界的中國古代軍事裝備
    雖然看起來中國秦漢甲冑比西方簡陋,但是鐵甲的普及卻比馬其頓和埃及羅馬的銅甲更為進步(後來羅馬帝國板甲和鎖甲除外).。需要說明的是,古代軍隊不可能人人都穿重甲的,就跟現在軍隊不可能人人都穿防彈衣一樣,所以兵馬傭反映出秦軍著重甲的還是很少的,而多為帶披膊的身甲,甲片用麻線連接。
  • 佛教傳入中國的真相
    歡樂讀史,不吐不快我是歷史老撕節目客服ID:lishilaosi88888佛教傳入中國,一般被認為是在東漢時期,說有一天漢明帝夢到了一個金人,然後大臣說這是西方的佛,然後漢明帝就把佛教引入中國來,佛教就這麼在中國橫空出世了。
  • 解放軍比西方軍人肌肉少,為何很少力量訓練,而多是耐力訓練?
    文/山峰從公開渠道看,解放軍士兵比西方軍人肌肉少,為何很少力量訓練,而多是耐力訓練?經常健身的比較明白,力量和耐力是兩個方向。渾身肌肉的人力量大,但是持久力就相對差一些,現代戰爭對絕對力量要求不高,耐力好更佔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