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子甲備受西方推崇 十字軍東徵人手一套 為何中國古代不用?

2020-12-22 落筆曉生

鎧甲是中國古代士兵作為防禦傷害的一種重要手段,鎧甲的材質往往又很多種,比如皮質的,藤製的,鐵質的,甚至是又部分鋼製的。

當然對於古代的生產力來講,金屬往往意味著貴重,普通士兵可能只能穿著布草,而稍微有點地位的可以穿個皮甲,職位再高點的可能穿個鐵甲,再高一些的可能就是帶有部分鋼甲和鑲嵌各種寶石的裝飾性鎧甲了,這不僅是防護的需求,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謂之甲。」

鎧甲再我國的歷史上發展的時間不短,但有一種叫做「鎖子甲」的鎧甲你也應該聽說過,他從西域傳入,再西方十字軍東徵時起幾乎全軍都批鎖子甲,但為何中國只是小範圍裝備,並未大量使用呢?

鎖子甲在中國為何不用?資源和材料的原因

不管怎麼說鎖子甲的起源並不是中國,而是歐洲的外來物種,但到底是誰發明的,目前爭論還比較大,在東漢前期,這種鎧甲一直在歐洲流行,東漢末年以後,中華大地上才出現了這種鎧甲的身影。

關於這種鎖子甲最早的記載在曹植的《先帝賜臣鎧表》中。

提到:「先帝賜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領、兩當鎧一領、環鎖鎧一領、馬鎧一領。

這裡面的環鎖鎧指的就是鎖子甲。

鎖子甲,一聽到這個名字,就能立馬想像出他的樣子,沒錯,鎖子甲相比於其他鎧甲,防護能力是非常客觀的,但在高超的防護能力的背後,是高難度的製作工藝和海量生產力資源的消耗。

據相關資料顯示,一副保護全身的鎖子甲,需要消耗的鐵環高達二十萬之巨,並且每一個鐵環之間都需要焊接,同時由於鎖子甲是屬於軟甲一類,想要達到最佳效果,還必須貼合使用者的身材,這也就造成了打造一副鎖子甲的工程量巨大,一個熟練的師傅一天的話也僅僅能完成30平方釐米的貼片覆蓋。

而且在鎖子甲的關節、脖頸處都要附上柔軟的皮革以方便穿戴,增加舒適度。所以,一套鎖子甲的價格在當時的西方是非常天價的,相當於一個莊園的價格。

所以你會聽到很多歐洲故事中,騎士的傳承沒有錢,只有一副鎖子甲,一把劍,一匹馬,看起來不顯眼,其實已經是非常值錢的玩意了。那麼話說回來,如此天價的鎖子甲,如果讓中國的百萬士兵都穿上,恐怕誰也無法承受這種財政壓力。

中國古代歷來是個農業大國,雖然冶鐵的技術在當時的世界上還算先進,但大多數時候都是用於農業用具上,這無形中就佔用了大量的資源,而鎖子甲對於鐵的消耗非常驚人,同時當時的中國鍛造技術還有待提高,即便鐵足夠,也無法生產很多精緻的鎖子甲,比如元朝出徵的時候就打造過批量的鎖子甲,但因為質量太差而被放棄掉。

鎖子甲在中國為何不用?氣候和保養的原因

中國地貌廣闊,各地的天氣也非常的不一樣,在中國古代行軍打仗講究的是因地制宜,可能南方潮溼,北方就乾燥,在這種環境下,戰術、戰法、戰略又都會進行不同的調整。可能在北方就比較適合鎖子甲,但南方就未必,一是因為天氣炎熱潮溼,不利於鎖子甲的養護,讓鎖子甲極易生鏽。

如果鎖子甲一旦有地方斷裂就必須進行修復,在沒有修復的時候,鎖子甲的防護能力是大打折扣的,這就不利於行軍作戰了。同時在後期火器的發明和普及,讓鎖子甲也逐漸失去光環。

總體來看,中國古代未裝備鎖子甲,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中國古代生產力和鍛造技術的局限,因為即便是在當時的歐洲,能夠裝備鎖子甲的也是極為少數的軍隊,這樣的一件貴族防具,對於中國古代的軍隊來講,是沒有性價比的,所以裝備的少也就很正常了。

相關焦點

  • 古代西方軍隊身披的鎖子甲,東漢傳入為何在中國軍人沒有「同款」?
    鎧甲便是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謂之甲。」先秦時期的鎧甲,主要是用皮革製造,被稱作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但是皮質的仍稱甲;直到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除了「戰爭、愚昧」,十字軍東徵還給歐洲社會帶來了什麼? | 循跡曉講
    文人墨客喜歡講騎士公主的故事;政壇領袖愛用其象徵意義進行宣傳;而那些還堅持相信西方價值的人總會從其先輩的故事中獲得靈感和激勵。讓我們把目光放到13世紀下半葉,作為歐洲標誌性的大事件——十字軍東徵此時已接近尾聲。第九次十字軍東徵,一般被認為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十字軍東徵,它發生在1271年-1272年。比起最開始那幾場東徵的波瀾壯闊,這次東徵似乎乏味可陳。
  • 鎖子甲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專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不同文明地製作材料不也有所不同。
  • 十字軍東徵:守不住的耶路撒冷,理不清的宗教紛爭
    巴利安向薩拉丁獻出耶路撒冷 15世紀法國人手繪兩天後,10月2日,這座被十字軍控制八十八年之久的歷史名城,落入了撒拉遜人手中。聖城耶路撒冷的陷落,偶然中也有必然,本文將介紹這場千年以來備受世人矚目的王牌對決,比較古拉姆騎兵和歐洲騎士雙方的實力,分析為何十字軍在中東遭遇耶路撒冷陷落這樣的重大挫折。
  • 文明衝突的幽靈:十字軍東徵的遺產
    然而,推動十字軍運動的總是對個人救贖的承諾:參與者完成一段「武裝朝聖」,則已供認的罪孽將被一筆勾銷。這正是十字軍東徵讓人魂牽夢繞之處它能夠洗清罪過,讓人免於墮入地獄。這也是數以萬計的拉丁人在中世紀期間領取十字的原因。《天國王朝》劇照中的十字軍十字軍為何失敗?
  • 鋼鐵騎士 馬爾他十字軍東徵《戰意》
    喜迎新服,十字軍遠徵《戰意》!在古老的中世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自稱十字軍(The Crusaders),跨越重重阻礙,保護朝聖者東行。鋼鐵洪流,無法阻擋的馬爾他十字軍!在全新冷兵器戰爭網遊《戰意》中,馬爾他騎士團100%還原了歷史上十字軍的特點!結實的鎖子甲,保護性極強的頭盔,給予他們安全作戰的保障。
  • 十字軍東徵,戰意馬爾他騎士團登錄戰意
    盛名遠揚的馬爾他騎士,現已正式「東徵」網易全新冷兵器戰爭網遊《戰意》!為迎接馬爾他十字軍的到來,全新伺服器「燕鼓動地」也正式公測!其雛形於1080年前後出現在耶路撒冷,旨在保護和救助傷病的基督徒與朝聖者,第一次十字軍遠徵結束後,逐漸演化成為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騎士軍事團體。
  • 《第一次十字軍東徵》
    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中,他運用全新史料,剖析出十字軍東徵的本質:看上去是烏合之眾的狂熱獻身,實際上是個別野心家的權力遊戲![英] 彼得·弗蘭科潘 內容簡介 如果要說西方歷史上暴力與激情並存的故事,怎麼也繞不過十字軍東徵。十字軍千裡奔襲,捨生忘死對抗異教徒,為了奪回聖城耶路撒冷,不惜埋骨他鄉。
  • 聖殿騎士團與第五次十字軍東徵
    先做個小小的硬廣: 我計劃在「少年得到」APP寫一套給孩子聽的世界歷史的音頻課,叫《少年世界史·古代:一場穿越4000年的神奇旅行》,適合10歲到15歲的孩子。 下面是《聖殿騎士團》的新書試讀
  • 折戟曼蘇拉:第七次十字軍東徵為何會失敗?
    1249年,距離腓特烈二世領導的第六次十字軍東徵,已經過去了整整20年,而在5年前耶路撒冷的再次陷落,這讓教皇英諾森四世再次發出了十字軍東徵的倡議。平心而論,此時對於歐洲國家來說,確實是收復耶路撒冷的大好時機:因為以埃及為大本營的阿尤布王朝,正苦於內部的紛爭。
  • 歷史冷知識:十字軍東徵的副產品——貞操帶
    大獅/文【本文字數1398字,配圖六張,閱讀時長約五分鐘】 歷史冷知識:十字軍東徵的副產品——貞操帶 十字軍東徵的故事想必許多人都聽說過,「東徵」兩個字聽起來很高大上,容易讓人誤認為是正義之戰,實則所謂的十字軍東徵不過是一群西方強盜打著宗教旗號燒殺搶掠的故事罷了
  • 前三次十字軍東徵對拜佔庭的影響探析
    第一次十字軍東徵導致阿萊克修斯一世和拜佔庭的形象被拉丁人醜化,為了應對西方的負面宣傳,拜佔庭皇帝們迎合西方,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拜佔庭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2世紀末拜佔庭未能也無力迎合西方,這成為西方入侵的藉口。前三次十字軍東徵導致拜佔庭人與拉丁人關係惡化,拜佔庭人對西方人的仇恨使得西方更加想要徵服拜佔庭。  十字軍東徵是指向東方的軍事遠徵。
  • 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之尼西亞之戰
    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徵的1097年,已經在羅姆蘇丹國的統治之下。十字軍十字軍的主力是重裝騎士,他們身穿厚厚的鎖子甲——密密麻麻的數千個小鐵環相互穿套在一起,組成了一件下能護住膝蓋,上能達到臂肘的鐵製衣衫。鎖子甲的下擺前後開叉,方便騎士騎馬作戰。而此時的突厥騎兵,最多穿一件簡單的胸甲。十字軍的主要裝備是長矛、劍和盾牌。長矛是騎士作戰的最重要武器,由於馬鐙的廣泛應用,騎兵可以手持更長的長矛——12世紀時騎士的長矛已經不低於2米了。作戰的時候,騎士會把長矛持平,策馬向前衝擊。
  • 教會歷史這一周-號召第一次十字軍東徵
    十字軍東徵的起因,是第10世紀興起的塞爾柱突厥王國(Seljuq Turks)攻佔了耶路撒冷。他們惡待基督徒,阻撓朝聖客,幷且日漸威脅君士坦丁堡。1095年,教宗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科勒蒙(Clermont)召開大公會議。11月27日他發表一場「歷史上最有說服力」的演講,號召十字軍東徵,宣稱:「這是上帝的旨意」(Deus vult!)。
  • 冷知識|中國古代的鎖子甲和連環甲竟不是一回事?
    ▲朝鮮《世宗實錄/ 五禮 / 軍禮序例》中的鏁子甲圖如果以「鎖子甲」(鎖甲)、「連環甲」作為關鍵詞,搜索一遍古代典籍的文字記錄,則會發現在古典小說中確實有大量的所謂「連環鎖子甲」(或者倒裝的「鎖子連環甲」)赫然在目
  • 周六薦書 | 戰爭的試煉:十字軍東徵史
    在這第一次十字軍東徵之後200多年間,伊斯蘭世界和西方為爭奪聖地的統治權而爭鬥,雙方都堅信他們在為自己的神服務。《戰爭的試煉:十字軍東徵史》不僅描述了各次十字軍東徵的大量軍事細節,作者託馬斯·阿斯布裡奇還從政治、社會、宗教動機和人物入手,剖析了這段超過兩個世紀的衝突。尤其是,他從基督徒和穆斯林雙方的視角講述這段史詩般的鬥爭,這在至今所有的十字軍史著作中還是頭一次。
  • 書摘|兒童十字軍:窮人與婦孺為何熱衷致命東徵?
    本文節選自《燃燒的遠徵:十字軍東徵簡史》,作者:[美]拉爾斯·布朗沃思,譯者:嚴匡正,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在他看來,事件唯一的積極影響就是表明公眾對東徵仍有興趣。號召新一輪東徵的想法,已經在教皇的腦海中縈繞好一陣子了。他很清楚第四次十字軍東徵的虛偽性,並認為有必要立刻援助十字軍國家的殘餘勢力。伊斯蘭教的威脅太大,必須調動基督教世界的全部力量。對方的短彎刀隨時準備著給十字軍國家最後的一擊。穆斯林已經在基督顯聖的他泊山上建造了巨大的堡壘,籌備著對東方基督徒的最終攻勢。
  • 「獅心王」理查,十字軍東徵中最著名的聖戰士
    也許我們能說這是一場,西方與東方,十字軍對抗聖戰士,歐洲與穆斯林,或者說為了上帝與真主而爆發的戰爭。 我們可以把十字軍稱呼為強盜,也可以說穆斯林飛來橫禍。但這場由教皇發起的戰爭,我們卻不能用正義與邪惡來形容,因為它是信仰與信仰的衝突,無關於金錢或者權利,自然也沒有正義與邪惡之分。 這場戰爭的偉力,現在依舊影響著世界。
  • 十字軍東徵200年:「所到之處,一片荒蕪」,赤裸裸的掠奪?
    自11世紀末至13世紀,十字軍東徵先後進行了八次之多,歷時200年。在那個狂熱的時代,尤其是在東徵初期,幾乎所有的西歐人都為之而瘋狂。 那麼這場戰爭到底是教派衝突還是赤裸裸的掠奪?在東方,都認為這就是一場狂妄的侵略;而在西方,當然會為自己祖先的所作所為辯解,認為這只是一場持久的教派衝突,而去掩蓋掠奪和侵略的本質。
  • 第四次十字軍東徵為何變成了骯髒的土地掠奪活動?
    丹多洛為東徵宣教 雖然有少數持異議的聲音,但由於這麼做就不用帶著羞辱回家,十字軍最終同意了。於是,他和年輕的阿歷克塞謀劃了一下:他們會派使節到十字軍駐紮的扎達爾,讓十字軍幫助阿歷克塞奪回皇位。「既然你們是為服務上帝、追求正義而進行東徵,」腓力寫道,「那麼,奪回那些被錯誤地剝奪了的財產……就是你們的責任。」他還提供了更具體的激勵:阿歷克塞承諾提供 1 萬人和 20 萬銀馬克,這將解決第四次十字軍東徵的所有財政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