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馬皆甲的重騎兵為何那麼厲害?是怎樣煉成的?

2021-02-13 中華冷兵器


重型騎兵他們是古戰場的王者,是每一個君王最夢寐以求的豪華戰士,幾十萬人的戰場上,他們不過數千,卻能威震三軍,貴族勇士莫不以身在其中為榮,他們就是甲騎具裝,人馬皆甲的重型騎兵。

中國專業騎兵雖誕生於戰國,但在軍隊中比重不高。趙國後期名將李牧重組軍隊時,騎兵有13000人,達到8%的戰國最高比例,其餘國家基本維持在1%,包括號稱擁有百萬雄兵的強秦。步兵和車兵仍是各國的主力。

馬鞍馬鐙發明之前的西漢騎兵

戰國中期之後,匈奴逐漸成為中國北方最具威脅的遊牧勢力。西漢為與匈奴騎兵抗衡,大力推行國家養馬政策。漢文帝時可一次出動10萬騎兵,漢武帝時更是達到了40萬匹戰馬的頂峰。

大多數西漢騎兵和匈奴騎兵都是輕騎兵,騎兵或有少量皮甲保護,馬匹幾乎沒有任何甲冑保護。西漢還有少量騎手穿鐵甲的重騎兵,但是與後世的甲騎具裝不能相比 。

西漢騎兵馬背上有平坦的鞍墊,主要的遠射武器為弓和拉力較小的臂張弩,近戰武器包括環首刀等短兵器和戟、矛等2到3米左右的長兵器。長戟在春秋時期就已用於戰爭,隨著騎兵扎刺技術的專業化,戟的回拉勾斫功能已無實際用途,東漢部分長戟側深的小枝變成向上翹的鉤刺。

由於真正的馬鞍和馬鐙尚未出現,騎兵在馬背上缺乏牢靠的支撐,衝鋒時需要用一隻手控制戰馬,另一隻手使用武器。用長武器戰鬥,需舉過頭頂,由上向下刺殺,或者平刺攻擊運動敵人的背後以及兩側之敵。如果平端長武器正面衝刺,會因強烈的反作用力摔落馬下。

騎兵的發力自肩膀和肩肌,還不能依仗戰馬衝鋒之勢,否則易刺空失去重心而落馬。因為長兵器限制較多,弩發射較慢,西漢騎兵的武器應該是以弓和環首刀為主,臂張弩、戟和矛為輔。

手持長戟的西漢重騎兵

雖然處於中原騎兵的早期發展階段,西漢騎兵裝備已強於匈奴人:西漢兼備輕、重騎兵,戰術手段豐富,尤其是重騎兵的強力突擊是匈奴人完全沒有的;漢騎的戟和矛對匈奴人的短武器也有長度優勢;漢弩發射雖慢,但射程遠高於匈奴人的弓,同時也有己方發射快的弓相配合。

從漢武帝開始,西漢一改對匈奴的被動防禦態勢。優勢裝備武裝起來的漢軍騎兵集團發揮機動優勢,採取長途奔襲、迂迴包圍,分割遮斷、強力衝鋒等戰略戰術,於漢武帝在位中期連續大敗匈奴,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役當屬漠北決戰。

公元前191年,衛青和霍去病分率5萬騎兵深入漠北尋匈奴人決戰。衛青軍出塞1千餘裡,與匈奴單于伊稚斜激戰,殺敵19,000多人。霍去病率軍長驅2千餘裡,穿過沙漠,猛烈攻擊匈奴左賢王部,並一直追擊到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託以東),斬殺北車旨王,俘獲屯頭王和韓王,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和匈奴吏卒70,443人。漠北一戰,匈奴損失9萬人,元氣大傷,「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

為準備漠北決戰,漢武帝幾乎調動半個國家之資源,出徵的戰馬加上「私負從馬」共24萬匹,數十萬步兵轉運輜重,保障後勤。此戰,漢軍傷亡數萬人,馬匹損失10數萬。戰後西漢財力不支,後備不足,漢武帝再無法發動同等規模的遠徵。漢武帝後期,由於多年徵戰馬匹消耗過多,騎兵不得不與步兵協同作戰,受後者拖累,勝少負多,加之武帝戰略失誤,用人不當以及匈奴靈活的外交和軍事策略,漢匈對峙格局形成。

十六國南北朝重甲騎兵盛行

馬鞍出現於西漢晚期。鞍的前後兩端翹起,中部明顯凹下,是為鞍橋。進入東漢,前後鞍逐漸增高,可以較好地包裹住騎手的臀部,騎兵在馬背上有了穩定支撐與良好平衡,有利於運用正面衝鋒戰術,為騎兵重型化奠定基礎。三國時期甲騎具裝似乎有了雛形,曹操在《軍策令》提及:「袁本初(袁紹)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不過當時馬鐙並未出現,重騎兵的實戰能力值得懷疑。在南北朝時期,馬鞍的前鞍進一步增高,後鞍則變低,於中部形成一個較小的坡度,這樣馬鞍的較為舒適,騎手可一定程度的靈活轉身。

馬鐙的最早雛形出現於西晉,考古發掘出的真正雙馬鐙屬於十六國時期的北燕。馬鐙是馬具發展史上甚至軍事裝備史上最重要的發明。馬鐙發明之前,騎手能被兩側的攻擊輕易掀翻馬下,現在馬鐙提供了左右支撐,加上馬鞍的前後平衡,騎手下半身與馬融為一體。

腳踩馬鐙的騎手用腿操控馬匹,雙手被解放出來,手臂發力更加自由,能更好地運用長重武器。騎兵正面突擊的衝擊不只依靠人力,更重要的是戰馬奔跑起來的強大慣性。馬鐙令騎兵近戰格鬥和突擊能力大幅提升,弓馬騎射重要性相對下降,加強人馬防護和提升衝擊力的甲騎具裝的出現也就水到渠成。

高橋馬鞍和馬鐙的發明,也令衝刺功能更強的矟(長矛,也稱馬槊)全面替代卜字戟。另外從製造成本考慮,戟的結構和工藝複雜,形狀簡單的矛成本低質量可靠,更易於大規模裝備軍隊。

甲騎具裝的「具裝」專指保護馬的鎧甲,除了眼、鼻、四肢和馬尾,馬的其餘部分都可以得到具裝鎧甲的保護。騎兵所披鎧甲主要有扎甲、魚鱗甲、兩襠鎧、以及前胸後背各有一面大型圓護的」明光鎧「,明光鎧不斷改進,一直使用到唐朝。十六國南北朝時代,北方與中原地區的割據勢力連年徵伐混戰,北朝統治者來自(半)遊牧民族,靠騎兵起家,因此重騎兵是北朝諸國的核心打擊力量。

重甲騎兵重量大、防護能力強,最擅長的戰術是強力突擊。重騎兵衝鋒時,有時僅憑巨大的聲響和排山倒海的氣勢,就能將步兵嚇跑;即便步兵敢於抵抗,如果沒有嚴密結陣,不使用長兵器,仍會遭重騎兵衝撞踐踏刺殺。


步兵弓弩手雖能對輕騎兵構成致命威脅,但弓箭和弩箭未必能射穿重甲,而且重騎兵可利用速度優勢迅速突破弓弩箭的火力網,近距離擊殺弓弩手。另外,當時中國的重騎兵和拜佔庭帝國的重騎兵一樣,也可騎射,部分發揮了輕騎兵的功能,在衝刺前和衝刺過程中就能遠程打擊純步兵和弓弩手。

沙苑之戰西魏以少勝多

南北朝時期,甲騎具裝參與的衝突戰爭不知凡幾,這裡僅舉一個對北朝歷史產生重要影響的戰役。公元537年9月,東魏丞相高歡率20萬大軍西徵,西魏宇文泰率軍不足1萬人急馳回救。10月2日,西魏軍進入沙苑(今陝西大荔南)東部渭水彎曲之地,這裡受渭水、洛水影響,西寬東窄、蘆葦遍野,不利於大部隊展開兵力作戰。宇文泰以趙貴、于謹為左拒,李弼為右拒,背水結陣,士兵偃戈伏於蘆葦中。

北魏甲騎具裝

10月2日下午3-5點,東魏軍抵達戰場,見西魏軍人少,輕敵冒進,陣型散亂。待敵軍深入,宇文泰親自擊鼓,伏兵盡起。于謹率主力與東魏軍正面交戰。李弼領精銳重騎兵以雷霆萬鈞之勢猛擊敵之側翼,東魏軍被一分為二,首尾難顧。

西魏將士浴血奮戰,」斬六千餘級,臨陣降者二萬餘人「,並追擊至黃河邊,大獲全勝。是役,西魏軍以一敵二十,共俘獲東魏軍7萬人,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更令人讚嘆且驚奇的是,本役功勞最大的李弼部騎兵僅有60人,甲騎具裝催鋒陷陣的能力強大到令人恐怖!

沙苑戰役之前,東魏在國土人口軍事等方面擁有巨大優勢,西魏僅有關隴一隅之地,危如累卵。沙苑大勝後,西魏乘勢奪取東魏大片土地,東魏」豪右紛紛來歸「,兩魏演變為均勢對抗,並最終促成後三國鼎力(東魏、西魏和南朝的梁)之格局。

十六國南北朝的甲騎具裝非常普遍,尤其在北方諸國,估計軍中比重為20-25%之間。不過,南朝各國的輕重騎兵合計最多不過10%,重騎兵就更低。這一時期地位相對下降,但輕騎兵長途奔襲,大範圍迂迴機動,追擊敗兵擴大戰果等依賴速度的戰術很難被重騎兵高效執行。

甲騎具裝的衰落是由於其機動性差。沉重的具裝鎧甲雖然帶來了防護力的增強,卻減弱了機動性。據考古發現,一件完整的鐵具裝,約重40至50公斤,特製的重鎧可達100公斤。又據《宋史》卷一九七《兵志十一》載,南宋初年,一領鐵甲的重量是45至50斤(約,26。86—29。84公斤)。

可見,戰馬馱載的人甲和馬具裝的重量至少有60—80公斤,最重者可達130公斤。重鎧增加了戰馬的負擔,使其難以持久戰鬥,只有高大健壯而又穩重的馬匹才能充當甲騎具裝的坐騎,即使是這樣的高頭大馬也只能以小跑、慢跑衝鋒。

騎兵是進攻型的兵種,機動性是騎兵作戰的基本特點,失去了快速機動能力,就等於改變了這一兵種的性質,就難以體現其優勢。早在先秦時期,孫子就提出,「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認為作戰時應以正面軍隊與敵交戰,而以側擊、迂迴、包圍等取勝,很重視機動作戰的作用。

但由於當時的軍隊以車兵和步兵混合編成,車兵受道路的限制很大,步兵靠雙腳步行,行動速度比較慢,二者的機動性都還很差,這一主張在實踐中受到不少限制。

只有到西漢時期,以輕騎兵組成的騎兵大集團出現後,這一主張才得到較充分的實踐。騎兵大集團的出現使軍隊由注重力的對抗轉變為注重尋找和創造機會,其實質是通過機動、速度來體現軍隊的戰鬥力。隨著戰爭實踐的發展,甲騎具裝的弱點逐漸暴露出來。

甲騎具裝機動性差,雖然適於正面突擊,卻不適於實施機動戰術,不宜於穿插、迂迴,出奇制勝沉重的具裝使其戰術簡單、行動遲緩。甲騎具裝在與輕騎兵的競爭中便處於不利地位,它必須讓位於輕騎兵。

註:本文為來源於網絡。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

鐵尺     刺刀    清刀    雙手劍    大砍刀   最強戰刀   長槍   日本刀   菜刀  傳統兵器     古代兵器     

投稿郵箱:2592164298@qq.com歡迎投稿諮詢

相關焦點

  • 「甲騎具裝」的重騎兵為什麼會在亞洲集體衰退?
    文/王凱迪 從東晉十六國至隋代, 「甲騎具裝」騎兵(即人馬都披鎧甲的重騎兵)皆是戰場上的主力。然而,到了唐朝初年,曾經的重裝騎兵部隊突然轉變為以人披鎧甲、馬不披甲的輕騎兵為主力。
  • 唐朝騎兵為何從人馬具裝的重型騎兵變革為只有人披甲的輕型騎兵?
    在南北朝和隋朝初年,古代中國軍隊的核心是人馬皆批甲冑、人馬具裝的重型騎兵,但是到了唐代立國,主宰戰場的變成了只有人披甲的輕型騎兵。那麼,為什麼隋唐時期騎兵的形態會發生這種變化呢?這就要結合隋唐時期的軍事實踐和時代背景進行分析了。
  • 為何中國古代的士兵普遍穿薄甲,而古代歐洲兵為何大多著厚甲?
    為何中國古代士兵普遍著薄甲?我以前曾經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在清朝時期,東南亞國家,甚至是日本,都已經給士兵配上了板甲,為何我堂堂大清,大多數士兵卻依然穿著薄甲,穿著布甲,這是為什麼?當蒙古騎兵終於來到了基督教世界之後,他們看到了一路以來很罕見的一群東西,那就是西歐重騎兵,匈牙利等國組成的數萬西歐騎士聯軍;這些人連人帶馬,從上到下全副武裝,一色兒銀閃閃,看著很威武。戰爭開始了,然後戰爭結束了,結果呢?西歐騎士聯軍兵敗如山倒。
  • 唐朝的步兵如何克制重騎兵?
    文/王凱迪 騎兵與步兵的相互克制,幾乎貫穿了中國古代軍事史的進程。南北朝時代,重騎兵的強大衝擊力與防禦力讓整個中原大地為之震撼。然而,進入唐朝之後,以府兵為主的唐朝步兵卻發明了各種足以克制這一「古代戰場坦克」的戰法。
  • 古代騎兵到底有多強?為何嶽飛能用步兵大破兀朮的騎兵?
    騎兵對於古代的步兵來說,無異於現代的空軍對陸軍,其戰鬥力對比,毋庸置疑。蒙古帝國的崛起正是佔盡了騎兵的優勢,其領土疆域最北方到北冰洋,最南方達波斯灣和西沙,最東方至朝鮮半島,最西方在波蘭境內(部分匈牙利),蒙古帝國總面積達到三千五百多萬平方公裡,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空前絕後的龐大帝國。而這,都是蒙古帝國仗著蒙古鐵騎打下來的,那麼古代的騎兵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能夠達到如此恐怖的戰鬥力?
  • 騎兵為何是古代最重要的兵種?李世民麾下的玄甲軍最具說服力!
    騎兵為何是古代最重要的兵種?李世民麾下的玄甲軍最具說服力! 騎兵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兵種之一,一人雙馬,一弓一槍,是騎兵最典型的形象。騎兵之所以能夠成為最主要的兵種之一,就是因為他們的高機動性,戰鬥力強,以及突破能力強的特點。
  • 盤點那些吊打歐洲人的重騎兵強國
    關於古代重騎兵的話題,一個非常常見的說法就是中世紀歐洲騎士才是最重的騎士,中國等國家都是輕騎兵唱主角。
  • 古代蒙古騎兵,可以和歐洲重騎兵正面對抗,他們使用了什麼武器?
    在古代歐洲的歷史上,曾多次遭到遊牧民族的入侵,在面對遊牧民族的軍隊之時,歐洲的軍隊總是敗多勝少。從古代的匈人到後來的蒙古人和突厥人,都曾將戰火燒向歐洲的土地,給歐洲人留下了恐怖的回憶。古代遊牧民族的軍隊提起古代歐洲的軍隊,很多人都會聯想到那些身披重甲的騎士,但是在古代的歐洲,重甲騎士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為只有貴族和有錢的騎士才能購置昂貴的重甲,普通士兵是沒這種待遇的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好詞好句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根據自身經歷寫的人物形象,下面電百科就來介紹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好詞好句。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簡介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出生於烏克蘭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他的經歷和他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童年因家庭貧困而輟學,小時候飽受欺凌和羞辱。十月革命後,他參加了紅軍,參加了保衛蘇聯政權的鬥爭。
  • 唐代重騎兵的防護在世界範圍內是什麼水平?
    那麼,7世紀早期的唐騎兵盔甲在同時代是否能算是「重裝」呢?唐六典卷十六記載,「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四曰文山甲、五曰烏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絹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鎖子甲、十有三曰馬甲。今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鎚、鎖子皆鐵甲也。」
  • 鎖子甲備受西方推崇 十字軍東徵人手一套 為何中國古代不用?
    堅重之言也,或謂之甲。」鎧甲再我國的歷史上發展的時間不短,但有一種叫做「鎖子甲」的鎧甲你也應該聽說過,他從西域傳入,再西方十字軍東徵時起幾乎全軍都批鎖子甲,但為何中國只是小範圍裝備,並未大量使用呢?鎖子甲在中國為何不用?
  • 在盛唐締造神話的陌刀,為何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舊唐書》說「每一舉,輒斃數人」,《新唐書》說「一揮殺數人」,大同小異;但是《舊唐書》提到李嗣業手持長刀整理陣型,「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而《新唐書》只說了「殺數十人」,沒有「人馬俱碎」的說法。「人馬俱碎」,看起來非常誇張,這一段也稱為很多「噴子」們黑中國史書不靠譜、中國人喜歡意淫冷兵器的一個例證。
  • 《戰意》重騎兵兵種厲害嗎 重騎兵兵種介紹
    導 讀 《戰意》重騎兵怎麼樣?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 推薦書店:興義市辭林書店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於1933年寫成。年少的保爾·柯察金因闖禍被開除學籍,在生活的逼迫下,走入「人間」。
  • 淺談古代戰場上的人形坦克,衝鋒陷陣一錘定音的精銳部隊──重騎兵
    今天我們接著來講講騎兵中的另外一個兵種──重騎兵。如果說輕騎兵屬於戰場上的精靈,那麼重騎兵就屬於戰場上的王者,破壞之王。重騎兵的特點我們來講講重騎兵的特點,重騎兵也屬於騎兵的一直,其配備最優質的戰馬,最精銳的戰士,最厚重的戰甲以及鋒利的武器,在古代戰場上就像人肉坦克一樣,通過戰馬衝鋒的速度產生巨大的動量,對地方陣地造成壓制性的突破,打開局面。
  • 大明具裝甲騎為何只裝備半身重甲?明軍:半甲換五項全能,值了!
    編者按:提到具裝甲騎,往往人們的印象中是從魏晉南北朝到宋、遼、金、西夏時期人馬皆披重甲的鐵猛獸、鐵浮屠、鐵鷂子的形象。在當時,這種人馬俱甲的騎兵在面對步騎嚴整陣型中無論是衝鋒還是下馬步戰都有不錯的表現。而到了明代,因為有「軟弓、長箭、快馬、輕刀」的四大利器說法,大家普遍認為明軍騎兵不再使用具狀騎兵了。那麼,真是這麼回事嗎? 在到了明朝,由於明軍主要的敵人蒙古人,很少有以陣列作戰的習慣,明軍騎兵非常重視機動作戰。不過,這不意味著具狀騎兵在明軍中的消失。
  • 金國鐵浮屠的鎧甲到底是怎樣的?其實和宋朝鎧甲區別不太大
    鐵浮屠的鎧甲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倒不如說,金國重甲部隊的鎧甲是怎樣的。所以其實當時金人鎧甲的特徵不太明顯,如果一定要找金人甲冑的特色,那麼就是金人的韃帽,還有金國騎兵可以把戎服套在札甲之外外穿。金人的標誌性服飾還有貂帽以及皮衣、皮褲,這是為了抵禦東北地區的寒冷天氣才發明的服飾。此外,金國軍隊還使用比較寬大的腰帶「捍腰」,用來作為束帶。當然,金國騎兵的甲裙下擺會比宋國人的要短一些,方便騎兵作戰。
  • 為何古代打仗如此重視騎兵?除了跑得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古代兵法有雲,兵貴於神速,一場戰爭耗費的財力和物力對雙方來說都是巨大的,所以,誰能取得戰爭的先決權,換句話說,誰能更快,誰就能贏得戰爭。而且,在經常使用弓箭的古代,騎兵因為速度快,比起步兵的傷亡會大大減少。那麼騎兵除了跑得快,還有什麼優勢呢?
  • 古代騎將的長槍刺人後,要怎樣拔出來?
    兩個字可以解釋——挑槍。古代的騎兵,武器都很長,中國的重騎兵注重的還是武藝,武器長且相對輕便,格擋反擊等等馬上功夫一流,武器一般都是一短一長一遠程,戰鬥力較歐洲板甲重騎高。如果直挺挺一個窟窿,那麼敵人的屍體就會掛在槍上,戰馬就會失衡,一頭栽倒。一旦戰馬倒了,騎兵摔個七葷八素的絕對沒有好下場。若中國的騎兵都是直接捅一個窟窿,然後和敵人步兵一命換一命,古代的諸侯早就破產了。所以騎兵不僅僅是主力兵種,更是武藝高超的象徵。
  • 攻擊強、防禦高,歐洲迷戀的重裝騎兵為何在中國被淘汰
    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遠高於歐洲,卻為何讓攻擊強、防禦高的重裝騎兵退居二線呢?李世民所率玄甲兵戰馬均不著重甲,騎士也拋棄了重甲,改為更輕便的明光甲或唐十三鎧。儘管玄甲軍編制只有區區幾千人,但騎兵的快速機動能力卻可以讓李世民在戰場上迅速抓住戰機,並獲得局部的優勢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