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強、防禦高,歐洲迷戀的重裝騎兵為何在中國被淘汰

2021-02-23 中華冷兵器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無疑是戰場上的絕對霸主,然而在騎兵的發展史上,東西方卻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歐洲人始終堅持重裝重甲,並圍繞重裝騎兵發展出了一系列的騎士階層、騎士文化。

反觀中國,重裝騎兵在南北朝時曾一度是騎兵的標配,但在隋唐時期迅速走向衰敗。即便北宋時期,金國的「鐵浮屠」、西夏的「鐵鷂子」馳騁疆場時,重裝騎兵數量仍然不多。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遠高於歐洲,卻為何讓攻擊強、防禦高的重裝騎兵退居二線呢?

騎兵在成為冷兵器戰場主宰之前坐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冷板凳」,因為馬鐙在東漢末年,南北朝時期才發明出來,沒有馬鐙騎士無法牢固地坐在馬背上,只能承擔偵查、騷擾等任務。在戰國時代,燕趙韓秦等國並不將「徵匈奴」視作很大的功勞;冒頓單于都將劉邦團團圍住也無法將其吃掉的原因就在於此。

馬鐙出現後,騎兵很快發展出槍騎兵和弓騎兵等不同兵種,並很快摸索出一套有效壓制步兵的戰法。冶煉技術的發展不僅催生出了馬鐙,在南北朝時期重裝重甲的騎兵部隊也開始大規模出現。重裝騎兵的衝擊力和防禦力不言而喻,一般的步兵方陣根本無法抵抗。

重騎兵雖然在南北朝時期大放異彩,但是劉裕卻發明了用步兵車陣加硬弩的戰法,狠狠地打擊了北魏和南燕的重騎兵。隋朝建立後仍保留有大量重裝騎兵,但在鎮壓瓦崗寨軍等起義軍時則顯得異常吃力。

義軍多為農民,大部分都沒有接受過正規軍事訓練,作戰多以伏擊、奇襲、騷擾等為主,而這恰恰擊中了重裝騎兵機動性差的軟肋。同時由於鋼槍、床弩等一批步兵殺傷性武器普遍裝備部隊後,重裝騎兵的防禦優勢就不這麼明顯了。

隋末各路諸侯中,唐軍,尤其是李世民率先淘汰了重裝騎兵。李世民所率玄甲兵戰馬均不著重甲,騎士也拋棄了重甲,改為更輕便的明光甲或唐十三鎧。儘管玄甲軍編制只有區區幾千人,但騎兵的快速機動能力卻可以讓李世民在戰場上迅速抓住戰機,並獲得局部的優勢兵力。

史料記載:

「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

遼、金、西夏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重裝騎兵,但北宋軍隊用長槍硬弩組成的戰陣屢屢讓北方強敵受挫。吳玠在仙人關先用硬弩射重甲、弓射騎士,在用長槍與衝到陣前的殘部近戰格鬥。在槍、弩的輪番打擊下,金軍最終放棄了由陝入川的企圖。

十三世紀,成吉思汗在長期的軍隊鬥爭中又將騎兵戰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蒙古軍隊最善用手持弓箭的輕騎兵壓制或引誘對手,待對方陣型混亂或是崩潰時再用手持長槍的重騎兵給予對手致命一擊。蒙古軍隊的重騎兵是相對於不著鎧甲的弓騎兵而言的,為了保持機動能力盔甲多為皮質,並不是嚴格意義的重騎兵。

總的來說,重裝騎兵的優勢明顯,但劣勢也是非常突出的。首先,重甲讓騎兵失去了機動能力,只能做短距離的衝鋒。其次,重騎兵對騎士的體力,尤其是國家的財力要求都非常高。

中國疆域遼闊,重騎兵無法遠徵,而各地都維持一支重騎兵對財政又是一筆難以承受的負擔。同時中國古代,乃至今日的軍事思想仍受「上將伐謀」、「出奇制勝」等觀念主導,輕騎兵的快速機動恰好天然地滿足了這一需要。

註:本文為來源於網絡。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

相關焦點

  • 重騎兵碾壓歐洲,稱霸一時,為何在中國不受重視
    而這,就是中世紀具裝騎兵衝鋒的場景。那個時候的騎兵,就是如此牛叉,猶如今日的坦克部隊一樣。面對缺少騎兵的對手,幾乎具有碾壓性優勢。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在西方被視作戰爭終極殺器的重裝騎兵,在華夏大地卻少有被重視。
  • 古代騎兵真的比步兵強嗎?
    古代騎兵的定位相當於今天的戰鬥機。遊牧民族憑藉強大的騎兵屢屢入侵中原,蒙古人更是憑藉彪悍的鐵鐵騎橫掃歐亞大陸,統治了半個世界。那為何步兵打不過騎兵?騎兵究竟強大在哪?第一,騎兵最大的優勢在於機動性。事實上,不是步兵打不過騎兵,而是跑不過騎兵。騎兵機動性強,弓箭加彎刀,即使遇到全副武裝的重裝步兵也能放風箏放死對方,歐洲的重裝步兵就是被蒙古騎兵放風箏輕鬆放死的。即使騎兵打輸了也不怕,大不了撒丫子跑路,反正步兵也追不上。
  • 明明是防禦裝備,為何歐洲鎧甲會被譽為騎士精神的象徵?
    後來鎧甲的不斷升級演變,不單是戰爭中兵器的變化;也是歐洲甲冑業為了滿足騎士的需求而不斷改進。而我們一開始提到的佩劍,頭盔和戰馬為什麼不是騎士的象徵,其原因也在這裡。這三種和騎士並沒有很強的對應關係。兵器和頭盔這是作為士兵最基本的武器和防禦,而馬在平時中作為交通工具使用率也高。所以越是細分化針對性強的越能突出所屬的對象。所以一開始鎧甲的誕生就已經明確代表了階層。
  • 西方重裝騎兵在東方不受待見?鋼鐵盔甲沒有被東方採納,專家:笨
    一個騎兵與馬匹的護具成本是非常高的,裝備一個重裝騎兵的錢可以抵上一隻輕裝步兵隊的費用。重裝騎兵的作用大都是衝散敵人的陣型,一身盔甲就高達80斤,重裝騎兵一般身材高達,馳在馬上,衝鋒宛如一座小城堡迎來。
  • 身披鎧甲,手持長矛,奔馳在中世紀的歐洲騎兵長矛!
    這些老練的步兵立即擺出密集防禦陣形,準備抵抗拜佔庭重騎兵的衝鋒。但是拜佔庭重騎兵並沒有發起衝擊,而是用弓箭狂射。本來,如果法蘭克人疏散陣形,是可以減少被弓箭殺傷的,可他們害怕自己隊伍一旦分散,拜佔庭重騎兵就會提起長矛衝鋒。結果在這樣的猶豫中,法蘭克人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最後敗退。
  • 馬鐙傳入歐洲,重裝騎兵取代步兵,手拿長矛的哥特人擊潰羅馬軍團
    馬鐙在亞洲一些地區也許早在公元前就已開始使用,最遲到3世紀就已經普及,但歐洲人用上馬鐙還要更晚,直到6、7世紀馬鐙才得到推廣。在歐洲發現的最早的馬鐙實物,出現在公元6世紀的匈牙利阿瓦爾人的墓葬中。阿瓦爾人是來自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後代。據此有些西方學者認為,是柔然人從中國北方把馬鐙傳播到歐洲,馬鐙就被稱為「中國靴子」。
  • 騎兵最大弱點是只擅進攻不擅防守?「攻擊型防禦」三種配置了解下
    騎兵由於其自身的兵種屬性,決定了其主要戰術作用於機動和進攻,但是在部分戰場情況的需求下,也會轉向防禦性作戰。相比於步兵而言,騎兵的防禦戰鬥更多是暫時性的,並隨時準備轉向機動或攻擊。騎兵施行防禦的時機,主要有三種情況:首先是為接下來發動的攻擊進行準備,爭取必要時間的情況;再者為掩護友軍的側翼及後方行動及擔任合成兵團的警戒任務時;還有就是為掩護主力前進及收容友軍退卻的情況。
  • 女真重裝騎兵「鐵浮屠」
    女真重裝騎兵「鐵浮屠」鐵浮屠,是南宋人對人馬皆披甲的金國重騎兵之稱謂,鐵浮屠按實說來,只是漢人給予的稱呼,非女真語。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4大精銳重騎兵,蒙古鐵騎排第二,鐵浮圖排第三
    在古代戰場上,重騎兵的存在就像如今的重型坦克,在戰場上不說是無敵的存在,但殺傷力和威懾力也是極強。不過重騎兵在歐洲出現的比較多,但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卻是極少出現,為何?因為這東西在中國用途不是很大啊;重騎兵不僅造價極為昂貴,而且對地形要求極高,所以重騎兵很少;雖說是少,但終究還是有的,而這裡,就來盤點下歷史上的四大精銳重騎兵。TOP、4 鐵鷂子鐵鷂子是西夏景宗李元昊所創立的重裝騎兵部隊,分為十隊,每隊300人,隊有隊長,擔任隊長的「皆一時之悍將」。
  • 《騎馬與砍殺2》最強兵種選擇攻略,騎兵到底哪家強?
    ,但重裝騎兵更為優秀的是他足足有兩個箭袋48支箭矢,這大大提升了騎射風箏的能力,雖然弓箭熟練度只有130,但在大規模戰鬥中的步兵陣瞎射也能射中。一旦重裝騎兵組成數量優勢,可以有效的牽制敵方騎兵的進場,也可以對地方步兵陣構成威脅。
  • 中國古代騎兵的另一面—古代騎兵的武器、防具、戰術和兵源
    在先秦時期的車戰時代,騎兵的主要任務是配合車兵、步兵在兩翼或陣後遊擊馳援,弓箭是主要兵器。秦漢時期,騎兵轉變為正面攻擊的戰略兵種,其武器種類有所豐富。當時的騎兵近戰則主要使用環柄長鐵刀,而中遠距離馳射攻擊仍然靠弓箭。 從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軍陣中可以看出,秦代騎兵的代表性兵器就是弓箭。
  • 中國古代軍隊,為何從不使用鐵皮盾牌進行衝鋒,難道是不起作用嗎
    在漫威宇宙中,美國隊長拿著一個破盾牌那是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擁有幾千年兵器史的中國就沒有一個美國隊長那樣的盾牌呢?甚至連鐵皮盾牌都沒有?其實,我國應該是最早使用盾牌的國家了,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盾牌,之前在殷墟曾出土過青銅盾牌,可以顯示中國在商朝就已經將青銅器應用於防禦武器上了。
  • 戰爭中如果騎兵連被敵軍包圍,而敵軍卻不會開槍?你知道為什麼嗎
    自從西班牙發現可以讓步兵舉著盾牌圍成一個方體,能夠降低騎兵的戰鬥力後,騎兵的戰鬥力就被大大減弱,這種戰術可以讓騎兵不能靠近,隨著高射速武器與火炮的出現,騎兵完全是把自己送到了敵人的炮口。所以騎兵就是哪裡需要往哪裡走,還能提現它作用的就是偵察領域,和在熱兵器都消耗完的時候才上場表演。對比一下亞洲戰場,歐洲戰場發生的才叫血腥,裝甲車的出現吧騎兵僅有的一點你優勢也搶佔了,完全可以被戰場淘汰了。
  • 曾經夷平歐洲的蒙古騎兵,為什麼打不過清朝的八旗騎兵?
    從蒙古帝國開始,成吉思汗就組建了蒙古騎兵,在當時,蒙古騎兵是所向無敵的。成吉思汗統一草原部落後,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開始了蒙古鐵騎的大規模擴張,從此,蒙古鐵騎的數量不斷增長,最終打敗了宋朝。經過蒙古鐵騎的擴張,短短五年,蒙古鐵騎就佔領了金、高麗。由此,蒙古鐵騎的戰鬥力非同小可。
  • 古代騎兵到底有多強?為何嶽飛能用步兵大破兀朮的騎兵?
    古代騎兵一、古代騎兵到底有多強?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騎兵機動力強於步兵。機動能力在古代的戰爭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騎兵通常用的戰術無非是騷擾、襲糧、繞後。戰勝則殺、戰敗則逃,光憑這點就能夠完敗步兵,戰與不戰的權利都在騎兵手中,避其鋒芒、殺其銳氣,最後一鼓作氣拿下戰爭的勝利。騎兵幾乎都可以在古代創造不敗的神話,但是偏偏就是有人能夠再創神話,以步兵大敗騎兵,甚至達到了一個讓人望風皆敗的地步,這個人便是赫赫有名的嶽飛。騎兵雖然厲害,但也不是說無敵。
  • 阿拉伯馬的高貴地位:歐洲建設騎兵的參考藍本,世界的通用武器
    不光是過去的蒙古帝國,還有奧斯曼帝國,都是以騎兵戰術為主的進攻戰術,而歐洲在整體防禦上強調被動迎戰,從來沒有過防禦與反突擊的結合,在城池防守戰中南宋迎戰蒙古騎兵時就採用過城池內突出軍隊進行反突擊。因此這種典型因為對騎兵使用上的戰術的落後思維,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歐洲戰略家所關注,特別是在援軍對奧斯曼帝國騎兵進行多次進攻未果後,開始反思利用騎兵為主體的防禦戰術。
  • 上帝之鞭橫掃歐洲騎士團 戰意新兵團蒙古騎兵帶來可汗之怒
    戰意11月7日上線的馬爾他系兵團是歐洲騎士美德的代表,特別是馬爾他騎士以其強悍的防禦力,簡便的操作性深受玩家好評。歷史上歐洲人曾經以為以馬爾他騎士團、聖殿騎士團、條頓騎士團為代表的這種重裝騎士就是世界上最強的兵種。而在13世紀,歐洲引以為傲的騎士卻被東方的騎兵按在地上摩擦,這就是後來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騎兵。
  • 蒙古騎兵真的完虐歐洲騎士嗎?
    至於「罐頭裝」的防禦能力那是不容置疑的,通過《騎士與風爐》一書的數據,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冷兵器對板甲作用乏力,早期火器也難傷其分毫。 但這並不意味著鏈甲不能進行有效防禦,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徵時期,就有鏈甲士兵中數十支箭仍繼續衝鋒的事例。 畢竟在板甲出現之前,無論是馬穆魯克抑或是十字軍騎士都將鏈甲作為其護身裝甲。
  • 重甲騎兵花式玩法超出你想像
    編者按:甲騎具裝在中國冷兵器戰爭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伴隨著高鞽馬鞍和馬鐙被廣泛用於騎兵馬具而出現,並就此活躍於歷史舞臺長達一千年之久,史書中多稱為「甲騎」、「鐵騎」。而其陣列也脫不出中國傳統的直、方、銳、曲、圓五種基本陣型,同時,甲騎具裝相對輕騎而言,對步騎協同的整體大陣具有較好的相向性,可以通過步騎協同或是自身成陣完成所需完成的任務,在此,我們主要針對大家較為感興趣的甲騎具裝攻擊陣型進行一些講解。一般情況下,甲騎具裝的攻擊陣型採取銳陣或雁行陣的陣型。
  • 兩千多年重騎兵的歷史,隨著騎兵衝擊戰術的趨於消失而走向盡頭
    即使是當時普魯士弗裡德裡希一世(腓特烈大帝)麾下的重騎兵中,唯一還擁有盔甲的胸甲騎兵,也僅僅是有一塊塗飾成黑色的護胸甲,背部甲板也趨於消失了,頭盔之類的防護裝備更是完全替換成為軍帽。而且,只有一件護胸甲的腓特烈大帝胸甲騎兵,如普魯士胸甲騎兵和奧地利胸甲騎兵,已經是當時歐洲最「重裝」的重騎兵,其他歐洲國家幾乎沒有騎兵在戰鬥中還會穿胸甲—即使他們仍被稱作「胸甲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