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防禦裝備,為何歐洲鎧甲會被譽為騎士精神的象徵?

2020-12-12 騰訊網

說到鎧甲你首先會想到什麼?是東方威風凜凜的將軍還是西方英姿颯爽的騎士?不過今天我們討論的是西方的鎧甲暫不論東方。那你有沒有有想過,為什麼提到歐洲鎧甲就會馬上想到騎士呢?而不是戰馬或者頭盔,佩劍呢?我們看看兩者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一、鎧甲與騎士聯繫

鎧甲是因為戰爭而產生的,但是很顯然鎧甲的對象是士兵。但這只是說對了一部分,它並不是針對所有士兵而是面向高階士兵——騎士。因為鎧甲的稀缺性並不是大眾化的裝備,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它一直都是身份的象徵。

1、自然選擇

鎧甲的產生就有選擇面向的人群,這是一個自然所屬關係。鎧甲作為防禦裝備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首先就是作戰人群,其次鎧甲費用高昂一般的士兵根本承擔不了,在黑暗時代連年徵戰的國家根本無法為低階士兵提供全副鎧甲。而作為戰場的主導者「騎士」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它們的裝備完全是由自己承擔,所以騎士的群體一般都是由貴族形成。

歐洲貴族鎧甲

那麼作為鎧甲的受眾人群,騎士無疑是首選。後來鎧甲的不斷升級演變,不單是戰爭中兵器的變化;也是歐洲甲冑業為了滿足騎士的需求而不斷改進。而我們一開始提到的佩劍,頭盔和戰馬為什麼不是騎士的象徵,其原因也在這裡。這三種和騎士並沒有很強的對應關係。兵器和頭盔這是作為士兵最基本的武器和防禦,而馬在平時中作為交通工具使用率也高。所以越是細分化針對性強的越能突出所屬的對象。所以一開始鎧甲的誕生就已經明確代表了階層。

2、社會環境的賦予

(1)國王的影響

據史料記載在英王亨利二世的軍隊條例中第一條規定:「凡佔有一處騎士採邑的,應置備一副鏈甲、一頂頭盔、一面盾牌和一支長矛,每個騎士置備多少鏈甲、頭盔、盾牌和長矛,應以在自己領地內所佔有的騎士採邑多少為準」這裡就明確要求了成為騎士的準則,而鎧甲的數量也被做了要求。錘子查理為了鞏固騎兵進行改革,禁止貴族冊封騎士,"讓扈從們都聚集到宮廷來,在這裡每人將獲得一匹騎馬、一把寶劍、一副上好的鎖子甲、頭盔和一件刺繡的絲綢外套。而且,如果願意,他將立刻被封為騎士"。從這兩段國王對騎士的受封要求中可以看出鎧甲的裝備是必不可少的。

鎖子甲

(2)人民的意願

當時的歐洲各國徵戰不斷,其中收到最嚴重衝擊的還是平民,俗話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那個戰亂的年代祈禱上帝已經無濟於事,人們就是希望有個英雄來拯救他們與水深火熱之中,而恰恰這時候就出現一批「上帝的戰士」十字東軍。他們為信仰而戰,他們忠誠,勇武,愛國。在教皇的大肆渲染下各國基督教徒狂熱的追隨支持他們,據說當時最著名的聖殿騎士團當時的財力富可敵國。對於平民而言捐出所有家當供奉騎士不僅希望保衛國家領土也同時希望那群身穿鎧甲手持利劍的騎士能夠護佑自己的安全。

(3)戰爭的選擇

哪裡有戰爭哪裡就有死亡,這是亙古不變的法則。要想贏得一場戰爭的勝利那麼就需要優秀的將領,精銳的士兵和先進的武器。而在戰爭中最能體現出各級地位的首先就是看代步工具——馬,其次就是看鎧甲裝備。

歐洲騎兵甲

戰爭中最漂亮的就是能打一場以多勝少的戰爭那是不僅可以揚名立萬就更是名垂青史的事情。這時候鎧甲在戰場上不僅可以給將領士兵的心裡帶來安全自豪感更是在戰爭中減少要害部位受創提高戰鬥力。到了中世紀的西歐各國的騎兵幾乎都是追求重裝騎兵,更不用說頂端的騎士階級了,追求卻對的防禦力和高速衝擊下的恐怖殺傷力。可以最快有效的破解對方的步兵陣隊。有人形容"一個騎在馬上的法蘭克人能把巴比倫城牆衝個窟窿"。可見鎧甲在戰爭中對於騎士的重要性極其威力。

(4)騎士的追求

鎧甲象徵著士兵的身份,鎧甲穿在身上氣勢上更加磅礴也讓士兵看著更加威武,非常強健。整個軍隊著上鎧甲,可以激勵軍心對外有一定的威懾作用。因為是軍人,為國家而戰鬥,為百姓而戰鬥。這種油然生出的自豪感實在讓當時血性男兒無法拒絕,另外當時的社會哪怕不去戰場也會受到戰爭的侵蝕,所以更多的人會選擇走上戰場。

雖然穿上鎧甲不能避免所以的戰場上兵器的傷害,但是,鎧甲能降低一個人受傷的程度。而且必須得是近攻才有可能刺穿鎧甲。而早期中世紀的戰爭場上,遠攻戰略是用的比較多的,穿著鎧甲就能有效保護身體不受攻擊。另外騎士裝備能讓騎士形象更加深刻立體不可冒犯。血與火的淬鍊中,誕生了炫酷的冷兵器藝術。

二、鎧甲的起源

中世紀歐洲的國家是從蠻族組織通過戰爭來劃分領土的,因此整個時代風氣都是軍事化的。隨著戰場的擴大為了減少己方傷亡和提高作戰能力,鎧甲也就應運而生了。

1、早期戰甲——札甲(皮甲)

金者鎧也,皮者甲也。從這句描述可以大致猜測到早期的鎧甲並不是我們現在腦中浮現的那種閃亮威武的板甲,是的。最最開始的鎧甲是由皮革做成的。

皮甲

中世紀早期由於材料和掌握的技術有限,最初戰士們的鎧甲是由皮革製成。很多時候直接從動物身上剝下皮毛將其清理風乾。此時的皮是幹硬的無法做成合身皮革,所以要進行軟化再放入石灰水中脫去脂肪和血肉,同時也有美白和消毒作用,這一工序被稱為浸灰。

之後就進行脫毛和鞣皮等一系列操作。不過一般的動物皮對無法對刀劍起到很好的防禦效果,所以戰士們的皮甲一般採用牛皮豬皮或更昂貴的犀牛皮或者鯊魚皮,然後被切割成各式甲片然後組裝成札甲。一般皮甲上會用一些泡釘或者鉚釘進行加固,這種皮甲在冷兵器時代對箭矢一類的投射兵器有一定防護能力而且比較輕便但是對於刀劍一類作用不大。

2、中期改革——鎖子甲

中世紀中期隨著兵器種類的增多及鋒利度的提高,札甲已經不在滿足於戰場的防禦需求,這時出現一種新的鎧甲—鎖子甲(鏈甲)。顧名思義其構成類似於鐵鏈:一環扣一環製作而成。早期由於技術水平限制,鎖子甲製作難度大所以價格頗高。其後伴隨著歐洲多孔金屬拉絲機的出現,使得鎖子甲的大規模製作成為了可能,隨著兵器新技術的創新導致戰場上的威脅加強,也就刺激了甲冑製造業的發展。

鎖子甲上的小塊加強片開始不斷增大,包裹了四肢和軀幹的主要部位演變為防刀劍砍劈的鏈環鎖子甲,後來相繼出現背甲,胸甲,手甲以及頸甲等。這時期並沒有將札甲淘汰,很多步兵的穿戴大多都是價格低廉的札甲或者是札甲和鎖子甲相結合的混合甲。

3、成熟工藝—板甲

15世紀和16世紀被稱為歐洲甲冑的「偉大時代」,這時期板甲的誕生。英國著名兵器研究者愛華特.奧克肖特認為這一時期的甲冑兼具刀劍不入的實用性以及樸素肅殺的審美氣氛,是冷兵器時代護身裝備發展的巔峰。板甲有效的解決了混合甲銜接處薄弱的危險隱患問題,米蘭鎧甲工匠以大塊的鋼板製作成了可以防護全身的盔甲。

板甲使用的是碳鋼取代了普通的鍛鐵,防禦性強:只要不是破甲武器或衝擊性箭矢,完全可以忽視其他冷兵器。像西方那樣的重騎兵,武裝到牙齒就如同中世紀坦克一般的存在。現在最為人知的就有哥特板甲和米蘭板甲。到17世紀火器慢慢成為主力裝備,板甲失去了優勢從此鎧甲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三、後世文化的渲染

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制度,不僅具有政治軍事價值,也體現了一個時代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精神。文藝復興開始就不斷出現大量文學作品和雕塑對騎士進行美化渲染。在傳奇領域有許多封建英雄的成就。如拉烏爾.德.康布雷,他們完全擁有軍人的勇氣,他們穿著金光閃閃的盔甲,不懼怕一個或一群敵人。如《馬歇爾·布西科著作集》中名句道:「上帝在世上奠定了兩樣事物。如同支撐上帝與人間法則的兩根柱子,失去他們,這個世界將混亂不堪,了無秩序。

這兩根完美無暇的柱子就是騎士制度和學術,二者完美地結合起來。」中世紀以後很久,騎士頭銜和博士學位被廣泛地認為是等值的了。高貴的騎士和莊嚴的博士均被看作是尊貴的高等職責的承擔者。而公園廣場上矗立著大量的身穿鎧甲策馬而行的騎士雕塑更是把騎士精神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去。盔甲,融合鐵與血,力與美。血與火的淬鍊中,誕生了炫酷的冷兵器藝術。

在中世紀歐洲的歷史的長河中,騎士構成的軍隊馳騁在各大戰場持續了將近700年左右,而後面那場席捲整個歐洲的十字軍東徵也持續兩個世紀之久。鎧甲也在一次次戰爭打磨中不斷跟隨者。如果說戰馬是騎士的腿,那麼鎧甲無疑是騎士的堡壘更是賦予了他榮耀與勇氣。鎧甲就是騎士的靈魂所在。

相關焦點

  • 板甲從貴族騎士專屬,到傭兵都能裝備,馬克西米利安式鎧甲是關鍵
    這種叫做狼牙(wolfz hne)的式樣,正是在完成了超歌特式後,海姆斯密特大師在登基的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的要求下,對下一代鎧甲進行開發的結果。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在後世有時也被稱為最後的一位騎士。這個稱呼,除了因為他本人是一位騎士精神的崇拜與力行者,以及狂熱地愛好騎士競技與鎧甲外,實際上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國家組織的軍隊,代替封建義務的軍隊成為了戰爭的主力,也就是騎士戰爭的結束。
  • 攻擊強、防禦高,歐洲迷戀的重裝騎兵為何在中國被淘汰
    歐洲人始終堅持重裝重甲,並圍繞重裝騎兵發展出了一系列的騎士階層、騎士文化。反觀中國,重裝騎兵在南北朝時曾一度是騎兵的標配,但在隋唐時期迅速走向衰敗。即便北宋時期,金國的「鐵浮屠」、西夏的「鐵鷂子」馳騁疆場時,重裝騎兵數量仍然不多。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遠高於歐洲,卻為何讓攻擊強、防禦高的重裝騎兵退居二線呢?
  • 王者峽谷中最冷門的裝備,衝擊鎧甲為何沒人願意出?
    金幣,相比於其他裝備來說,這個售價可以算是毫無性價比的裝備了,同為物理防禦裝,極寒風暴同售價,+360點物理防禦,防禦性能更加優秀,其次還能帶來大幅的冷卻縮減屬性。不祥徵兆,售價為2180金幣,從售價上來看,不祥徵兆會稍微貴一些,但是更優的防禦性能,以及生命值加成,同時被動也更加實用。當我們把衝擊鎧甲跟同類型的裝備對比時,衝擊鎧甲的定位就顯得有些尷尬了,防禦性能不夠突出,售價也沒有多大性價比。而我們從主動技能來看,衝擊鎧甲使用後1.5秒會對500範圍內造成50%減速,內圈敵人會造成眩暈0.5秒。
  • 馬鎧:歐洲重裝騎士的浪漫配備
    但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卻有幾分不同,重騎兵作為軍隊主力,是一群在戰場上令人膽寒的馬上戰術實施者,他們隊列整齊、全副武裝,憑藉戰馬的勇力、手持長矛,如一座座鐵質的城堡,直搗敵軍陣營,所向披靡,這一進攻陣勢直到17世紀中期火器廣泛使用前都是歐洲戰爭中採取的主要戰術;重騎兵也同時孕生了中世紀歐洲的一個新階層——騎士,浪漫的騎士精神在中世紀社會廣泛流傳,更為外表掩藏在金屬熠熠光輝下的重騎兵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 魚鱗VS鐵皮:板甲防禦技術滿點,為何古代中國卻鍾情於鱗甲?
    片片甲葉重疊,編織而成,在鱗甲和箭接觸的一個點上,根據動量守恆,甲片會隨之作同向運動,並吸收箭的動能。 甲片在運動過程中,又會將動能傳遞給周圍的甲片,最終箭的動能被分散吸收,對箭矢的防禦效果就很明顯。宋代曾在百步外用強弩射擊鱗甲,箭矢雖然射入盔甲,但箭刃已經完全捲曲破損,喪失了殺傷力。
  • 防禦裝備全面解析:戰士的鎧甲,射手的第二條命
    防禦裝備是峽谷中很重要的裝備,沒有了防禦裝備大家都靠著傷害打哪這款遊戲的樂趣將大大降低,不管是什麼英雄出在合適的時間陣容中出合適防禦裝備可以大大的提高對局的容錯率。比如降低死亡率,甚至復活。也讓這個遊戲有了更多的玩法。防禦裝備那麼多到底什麼適合出哪件性價比最高呢?
  • 中世紀歐洲騎士一匹帶裝備的好馬的價格相當於45頭母牛或15匹母馬
    公元761年,一個叫作伊散哈德的法蘭克騎士,為了擁有一匹馬一把劍,賣掉了他祖傳的土地和奴隸。一個騎士的開支是極其浩大的。在8世紀,一匹帶裝備的好馬的價格相當於45頭母牛或15匹母馬。比起重甲保護的騎士來,馬在戰鬥中更容易受到傷害。在裝備負載過重前提下要保持速度,就必須精心餵養馬匹。馬離不開精飼料,需要消耗大量燕麥。中世紀歐洲的農業基礎極其薄弱,糧食是一種最重要的物資。
  • 騎士行軍裝備中最昂貴、最體現身份的就是戰馬
    諾曼徵服初期騎士的裝備很簡單,一頂圓錐形的頭盔前端有保護鼻梁的凸出物,一副鎖子甲,開叉的裙褲,武器則是木盾和長矛。1181年,亨利二世頒布武器法令,規定一名騎士需要有足夠的資金購置背心、護甲,頭盔,盾、矛。
  • 蒙古騎兵真的完虐歐洲騎士嗎?
    錯誤的裝備首先要指出的是,歐洲13世紀的騎士絕非「哥德式的板甲騎士」。板甲作為一種歐洲裝甲的頂峰,其出現時間已是中世紀末期,14世紀才出現板甲的雛形,到百年戰爭時期全身板甲才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當時的歐洲騎士主要使用的是罩袍與鏈甲配合的裝備,稍微能與「板甲」攀上點關係的就是金屬板製成的巨盔、和在鏈甲外零星加裝的一些金屬片。
  • 長刀在手,鐵甲在身——識別歷史上出現過的十類鎧甲
    騎士老爺也會來上一身,作為平時的常服,或者穿在鎖甲、板甲的下面提供多層保護,也能緩衝鈍器擊打造成的傷害。這種東西雖然名叫軟甲,但是既硬又不透氣,除了冬天,沒人喜歡穿它。
  • 鎖子甲備受西方推崇 十字軍東徵人手一套 為何中國古代不用?
    鎧甲是中國古代士兵作為防禦傷害的一種重要手段,鎧甲的材質往往又很多種,比如皮質的,藤製的,鐵質的,甚至是又部分鋼製的。鎧甲再我國的歷史上發展的時間不短,但有一種叫做「鎖子甲」的鎧甲你也應該聽說過,他從西域傳入,再西方十字軍東徵時起幾乎全軍都批鎖子甲,但為何中國只是小範圍裝備,並未大量使用呢?鎖子甲在中國為何不用?
  • 平民騎士現版本廉價裝備推薦
    主生存/Tank/坦騎鹹魚裝備推薦:武器選擇:海東劍,升級到第二階段,比End階段的生魚片刀還多出20防禦,這也是目前劍騎唯一(唯二?)增加防禦的武器,升級到第二階段的總屬性是:162物攻,力量+2,物防+40。原市場價5萬zeny左右(50萬就能開兩洞,精煉壞了隨隨便便5萬就能修好)。
  • 騎士精神的傳承者,騎克摩託車裝備的發展之道
    騎士精神的傳承者,騎克摩託車裝備的發展之道時間:2019-12-17 21: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騎士精神的傳承者,騎克摩託車裝備的發展之道 摩託車,在美利堅象徵著一顆不羈的心與對自由的渴望,它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種對快意人生的嚮往。
  • 歐洲中世紀騎士的「浪漫」與「風度」
    如果有人對騎士的勇敢和忠誠表示懷疑,就被認為是對騎士的一種侮辱。對婦女,尤其是貴婦的勇敢和忠誠,也是騎士的重要信條。由於貴婦在騎士年輕的時候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因此騎士會對她產生一種特殊的感情,即所謂「騎士的愛」。騎士對於貴婦的愛就是尊敬和服從造成的,為愛情而服役如同附庸對領主的服役一樣,必須聽從 貴婦的命令,甘冒一切之危險,甘受鍾忠志折磨。
  • 身披鎧甲,手持長矛,奔馳在中世紀的歐洲騎兵長矛!
    手持長矛馳馬飛奔是這一時期騎士的標準形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拜佔庭重騎兵。興盛於查士丁尼一世時期的拜佔庭重騎兵的騎手們身披鎧甲,手持長矛或弓箭。每一個經過嚴格訓練的軍人同時兼有機動的「射擊力」和「衝擊力」。西方軍史學者將這種騎兵稱為「雙重功效騎兵」。當年的卡西林納姆會戰最能體現這種騎兵優勢。此次會戰的對手是法蘭克人,這些步兵都是富於攻擊性的老練戰士。
  • 除了「戰爭、愚昧」,十字軍東徵還給歐洲社會帶來了什麼? | 循跡曉講
    把目光放到第九次十字軍東徵,我們會發現歐洲武備的變化。對比這兩張復原圖我們可以發現,經過兩百餘年的發展,騎士的武備取得了不少進步,鎖子甲覆蓋面更廣了,更注重關節防禦了,頭盔更嚴密了,使用的鋼板更多了。
  • 暗黑2祝福之錘騎士如何選擇裝備?這三件核心必須擁有
    而物理職業(例如野蠻人、武學刺客、雙熱騎士、弓箭亞馬遜、狼德等)就較為依賴裝備,沒有一點裝備基礎的物理職業生存和刷怪效率都非常低,並且很容易陷入難刷出有價值裝備(符文)又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刷怪的循環中。黃金頭環不過不管是法系還是物理系玩法,只要有足夠強力合理的裝備搭配,玩起來一樣會非常輕鬆強大。
  • 拳擊被譽為人類拼搏奮鬥精神的象徵
    拳擊被譽為人類拼搏奮鬥精神的象徵 拳擊都是一項充滿爭議的體育項目,批評者稱它是「文明的退步」,讚許者又認為它是
  • 《英雄聯盟手遊》防禦裝備中文翻譯大全 LOL手遊裝備翻譯
    導 讀 在LOL手遊中,防禦裝備對肉坦英雄至關重要,如何選擇合適的防具出裝呢?
  • 日本有武士道,歐洲有騎士精神,中國有什麼?
    日本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為是切腹。 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會中武士階層的道德規範以及哲學。 武士道是基於一些美德如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的精神信仰。 只有通過履行這些美德,一個武士才能夠保持其榮譽,喪失了榮譽的武士不得不進行切腹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