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重裝騎兵「鐵浮屠」

2021-02-13 滿語
女真重裝騎兵「鐵浮屠」

鐵浮屠,是南宋人對人馬皆披甲的金國重騎兵之稱謂,鐵浮屠按實說來,只是漢人給予的稱呼,非女真語。

浮屠:在《佛學大辭典》中的解釋是:亦作浮圖,休屠,皆即佛陀之異譯。佛教為佛所創。古人因稱佛教徒為浮屠。佛教為浮屠道。後並稱佛塔為浮屠。佛塔起源於印度。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入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可想而知當時的士兵,面對人、馬皆披甲,猶如鐵塔一般的敵兵攜排山倒海之勢奔湧而來時,內心的緊張和對死亡的恐懼。

鐵浮屠是女真騎兵帶的頭盔,外形成塔尖形,塔在佛教中又被稱為浮屠,所以帶這種頭盔騎兵的騎兵被成為鐵浮屠。女真人得益於渤海國的技術積累,具備製造鐵浮屠的能力,女真的冶鐵和火器製造技術很先進,不亞於當時的宋朝。女真人能馬上射箭,作戰勇敢,組織能力也很強,依靠冶鐵和先進火器組建起來的騎兵部隊,戰鬥力非常強。

南宋紹興九年,宋、金達成以黃河為界的和議。次年五月,金熙宗和都元帥完顏宗弼,以收回河南、陝西之地為藉口,撕毀和約,兵分四路出山東、陝西及汴(宋東京,今開封)、洛(今洛陽)兩京,大舉攻宋。宗弼親率主力十餘萬,奪取東京後,揮師南下。南宋新任東京副留守劉錡北上赴任,五月十五行至順昌,順昌地處淮北潁水下遊,為金軍南下必經之地。劉錡為屏蔽江淮,決定以所率部隊與知府陳規共同堅守順昌。

順昌戰役期間。任順昌通判的汪若海,去杭州向朝廷請求救兵,沒有參加順昌戰役。為了表明自己也是這場戰役的直接參加者,在順昌戰役結束,返回到順昌以後,親往戰地,訪問當時的參戰之人以及被俘逃脫的人士,寫成了一篇《札子》送呈南宋朝廷。其中中有專談鐵浮屠的一段:「兀朮所恃,號常勝軍。其所將攻城士卒號鐵浮屠,又曰鐵塔兵,被兩重鐵兜鍪,周匝皆綴長簷,其下乃有氈枕。三人為伍,以皮索相連。後用拒馬子,人進一步,移馬子一步,示不反顧。」

從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鐵浮屠是一支重鎧全裝,戰鬥力和防禦力都極強的重裝騎兵部隊,同時兼具鐵騎衝陣和重步攻城的作用,堪稱「當世強軍」。

公元1140年(紹興十年),完顏兀朮率領手下十萬大軍、一萬五千名拐子馬和五千名鐵浮圖一起浩浩蕩蕩殺奔南宋首都臨安。一直氣勢洶洶殺到長江邊上的順昌,當得上一句「人如龍,馬入虎」。

1227年,成吉思汗在滅西夏之後,準備揮軍滅金,但不久後卻去世,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求後人必須滅金,以雪俺巴孩汗被金國人釘死之仇。

窩闊臺即位後,遵從父親意志,開始全面滅金之戰。蒙古大軍在金國人面前所向披靡,幾乎百戰百勝,但一個人的出現,卻改變了蒙古人對金國人的看法。這個人就是完顏陳和尚。

完顏陳和尚組織了一支僅四百人的「忠孝軍」,這支部隊由回鶻人、乃蠻人、羌人、土谷渾人以及漢人和金國貴族子弟組成。雖然其中有貴族子弟,但卻不是那種紈絝子弟。這些人流淌著太祖完顏阿骨打的血液,他們要為金國頂住蒙古人。

在完顏陳和尚的率領之下,這支部隊屢屢擊敗蒙古人,蒙古人稱其「戰無不勝」。

1229年,蒙古開國四駿之一的赤老溫率領八千蒙古精銳鐵騎攻打大昌原(甘肅慶陽)。完顏陳和尚率領這支四百人的部隊進行抵抗。赤老溫是蒙古名將,馳騁沙場數十年,罕有敵手,沒想到這次自己的八千精銳被四百「忠孝軍」所擊敗。此次失敗不但解了蒙古大軍的慶陽之圍,而且還迫使窩闊臺親自出徵。

1230年,完顏陳和尚又率忠孝軍及親衛軍三千餘人大敗蒙古於衛州。窩闊臺深知完顏陳和尚和他的「忠孝軍」為蒙古之患,因此派遣名滿天下的大將速不臺進攻潼關,迫使完顏陳和尚與之決戰。

果不其然,完顏陳和尚前來支援,令窩闊臺和速不臺沒有想到的是,「忠孝軍」竟然再次將蒙古人打敗。這是速不臺橫行歐亞所有戰役中,吃的第一次敗仗。窩闊臺怒不可遏,要治罪速不臺,幸虧拖雷求情,才保住速不臺。

忠孝軍復古了金初起時和攻北宋時大獲成功的甲騎具裝,以400人馬皆披甲的重騎兵衝8000皮甲或無甲的蒙古騎兵。此戰後蒙將速不臺被窩闊臺訓斥,差點被殺。而速不臺後來幾乎徵服了歐洲。而當時的蒙軍還未大量編入漢軍,具有完整的「蒙古」風格。因此這也可以看作是傳統的東方重騎兵和以機動射箭為主的輕騎兵的對決。

美酒,因歷史久遠而非凡。

來自長白山腳下滿族故鄉:

 「佟佳江的美酒」 

承載著大清300年歷史的芳華。

「佟佳江」是滿族的母親河之一、

滿族人的棲息地,

白山市的母親河。

讓人留念的不僅是「美酒」

更是濃濃的滿族文化氣息。

定購地址:白山市體育館東側佟佳江酒行 

品鑑熱線:0439-8620199



相關焦點

  • 金國稱霸一時的「鐵浮屠」,為何同為女真的後金卻不再使用
    「鐵浮屠」的意思就是鐵塔一樣的騎兵,是一種「人馬俱裝」的重騎兵。兩宋時期,鐵甲重騎兵仿佛是一種「時尚」在這個歷史時期中,重型護具在各族之中非常流行。遼國有「鐵林軍」,西夏有「鐵鷂子」,據《宋史.兵志》記載:「『鐵鷂子』者,百裡而走,千裡而期,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每於平原馳騁之處遇敵,則多用鐵鷂子以為衝冒奔突之兵」。這種重騎兵,人、馬俱披鐵甲,並用鉤鎖連結,即使戰死也不墜馬。
  • 金軍橫行天下的「鐵浮屠、拐子馬」究竟是什麼?
    鐵浮屠是重裝騎兵。浮屠也叫浮圖,在佛語中是塔的意思,鐵浮屠就是鐵塔的意思。也就是說,鐵浮屠是金朝的重裝騎兵,士兵全身披著重甲,只留倆眼睛,馬也穿著重甲,留四個蹄出來,像一座鐵塔一樣。就跟電影中歐洲重裝騎士差不多,像什麼條頓騎士團之類的。他們護甲厚重,攻堅能力強,在古代,可以相當於坦克級別!
  • 橫行天下的「鐵浮屠、拐子馬」究竟是什麼? 嶽飛如何大破之
    在《嶽飛傳》等評書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金軍的「鐵浮屠」、「拐子馬」的名字,一聽就帶著一種殺氣凜凜的感覺。歷史上,「鐵浮屠」、「拐子馬」,確實一起隨同完顏宗弼(金兀朮)南徵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直到1140年被嶽飛剿滅。那麼究竟「鐵浮屠」、「拐子馬」是什麼呢?雖然在評書中「鐵浮屠」、「拐子馬」經常連在一起使用,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兵種。
  • 攻擊強、防禦高,歐洲迷戀的重裝騎兵為何在中國被淘汰
    歐洲人始終堅持重裝重甲,並圍繞重裝騎兵發展出了一系列的騎士階層、騎士文化。反觀中國,重裝騎兵在南北朝時曾一度是騎兵的標配,但在隋唐時期迅速走向衰敗。即便北宋時期,金國的「鐵浮屠」、西夏的「鐵鷂子」馳騁疆場時,重裝騎兵數量仍然不多。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遠高於歐洲,卻為何讓攻擊強、防禦高的重裝騎兵退居二線呢?
  • 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的最強騎兵團
    ,重裝騎兵成了騎兵中的精銳,卻並非是騎兵主力,騎兵以輕騎兵為主,具裝騎兵成為了騎兵的撞城錘。而金國騎兵並非契丹一般全民皆兵,而是擁有著兩支王牌騎兵團,鐵浮屠和拐子馬。 鐵浮屠很好理解,就是具裝重騎兵,用於中軍衝鋒陷陣的;而拐子馬,就是輕中型騎兵,善奔襲、善射,也就是兩翼突襲的輕中型騎兵,拐子馬分為兩種類型,一為衝鋒陷陣的"重槍拐子馬",後者為輕裝上陣、側翼突襲的"弓箭拐子馬"。
  • 南宋戰狼背嵬軍:完爆金軍精銳「鐵浮屠」,最後被自己人消滅
    電視劇《精忠嶽飛》劇照 02南宋戰狼背嵬軍 嶽飛抗金之初,由於缺乏戰馬無法組建騎兵與金兀朮的「鐵浮屠」、「拐子馬」對抗,作戰處處被動 金軍「鐵浮屠」、「拐子馬」是金軍中騎兵中的精銳,由金國勇冠三軍的金兀朮統率,「鐵浮屠」、「拐子馬」在滅亡遼國、北宋的過程中戰功赫赫,戰力超強,其人數和裝備也遠超南宋任何一支軍隊。 公元1140年,好戰分子金兀朮撕毀停戰協議,率十萬大軍南下,意圖一舉滅亡南宋。
  • 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的最強騎兵團(隋唐-明清篇)
    隋朝重甲騎兵然而具裝騎兵在經歷初唐戰爭之後,在盛唐又將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騎兵以速度和機動性見長,重騎兵開始精簡,特別是在盛唐之後,北方遊牧民族崛起,最後隨著騎兵的發展,重裝騎兵成了騎兵中的精銳而金國騎兵並非契丹一般全民皆兵,而是擁有著兩支王牌騎兵團,鐵浮屠和拐子馬。鐵浮屠很好理解,就是具裝重騎兵,用於中軍衝鋒陷陣的;而拐子馬,就是輕中型騎兵,善奔襲、善射,也就是兩翼突襲的輕中型騎兵,拐子馬分為兩種類型,一為衝鋒陷陣的"重槍拐子馬",後者為輕裝上陣、側翼突襲的"弓箭拐子馬"。
  • 古代騎兵威力巨大,為什麼嶽飛能用步兵破掉鐵浮屠和拐子馬?
    那麼後人也有個疑問,在冷兵器時代,步兵與騎兵相比,騎兵的優勢十分明顯,尤其是像鐵浮屠和拐子馬這樣殺傷力大的騎兵,那麼嶽飛為何能夠靠著步兵大破騎兵,創造這個軍事奇蹟呢?一、偃師之戰,嶽家軍總共就斬首了500餘金兵的偵察騎兵,真正的鐵浮屠拐子馬嶽飛根本沒遇到,嶽飛此人十分聰明,他知道騎兵對步兵的優勢,所以他從來不跟金軍騎兵交鋒,而是採取穿插戰術讓金人主力疲於奔襲,然後和當地義軍聯手攻取城池,在城池裡固守反擊。
  • 動物中的鐵浮屠金剛狼,外表堅硬,世上唯一將鐵注入外骨骼的動物
    在古代時期,武士們會以全身的盔甲裝備自己,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在南宋時期,金兀朮的重裝騎兵又成為鐵浮屠,一身重甲在身,敵人很難破防,從而立下了赫赫戰功。鱗角腹足蝸牛,地球上僅有演變出硫化鐵蝸殼的小動物,是世界上僅有的已知將鐵元素滲透到其外骨骼的生物體,連它的腳,也是礦化鐵的原石,一身閃著金屬光澤的鐵浮屠,真是威武霸氣。
  • 曾經夷平歐洲的蒙古騎兵,為什麼打不過清朝的八旗騎兵?
    從蒙古帝國開始,成吉思汗就組建了蒙古騎兵,在當時,蒙古騎兵是所向無敵的。成吉思汗統一草原部落後,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開始了蒙古鐵騎的大規模擴張,從此,蒙古鐵騎的數量不斷增長,最終打敗了宋朝。經過蒙古鐵騎的擴張,短短五年,蒙古鐵騎就佔領了金、高麗。由此,蒙古鐵騎的戰鬥力非同小可。
  • 古代騎兵真的比步兵強嗎?
    古代騎兵的定位相當於今天的戰鬥機。遊牧民族憑藉強大的騎兵屢屢入侵中原,蒙古人更是憑藉彪悍的鐵鐵騎橫掃歐亞大陸,統治了半個世界。那為何步兵打不過騎兵?騎兵究竟強大在哪?第一,騎兵最大的優勢在於機動性。事實上,不是步兵打不過騎兵,而是跑不過騎兵。騎兵機動性強,弓箭加彎刀,即使遇到全副武裝的重裝步兵也能放風箏放死對方,歐洲的重裝步兵就是被蒙古騎兵放風箏輕鬆放死的。即使騎兵打輸了也不怕,大不了撒丫子跑路,反正步兵也追不上。
  • 經濟落後的草原民族,靠什麼組建出鐵鷂子、鐵浮屠、怯薛軍等精銳
    尤其是草原民族往往有一些極為強大的精銳部隊,比如唐末代北沙陀騎兵的「橫衝都」,北宋時期西夏的「鐵鷂子」,金國的「鐵浮屠」,蒙古人的「巴魯營」。都是赫赫有名的騎兵精銳,那麼這些精銳部隊都是如何組建的呢?為何草原民族極為薄弱的經濟基礎可以支撐如此強大的軍隊呢?在我國歷史上,經常出現一個不合理的現象。
  • 金國鐵浮屠的鎧甲到底是怎樣的?其實和宋朝鎧甲區別不太大
    鐵浮屠的鎧甲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倒不如說,金國重甲部隊的鎧甲是怎樣的。所以其實當時金人鎧甲的特徵不太明顯,如果一定要找金人甲冑的特色,那麼就是金人的韃帽,還有金國騎兵可以把戎服套在札甲之外外穿。金人的標誌性服飾還有貂帽以及皮衣、皮褲,這是為了抵禦東北地區的寒冷天氣才發明的服飾。此外,金國軍隊還使用比較寬大的腰帶「捍腰」,用來作為束帶。當然,金國騎兵的甲裙下擺會比宋國人的要短一些,方便騎兵作戰。
  • 西方重裝騎兵在東方不受待見?鋼鐵盔甲沒有被東方採納,專家:笨
    一個騎兵與馬匹的護具成本是非常高的,裝備一個重裝騎兵的錢可以抵上一隻輕裝步兵隊的費用。重裝騎兵的作用大都是衝散敵人的陣型,一身盔甲就高達80斤,重裝騎兵一般身材高達,馳在馬上,衝鋒宛如一座小城堡迎來。
  • 「鐵浮屠」「拐子馬」竟遭慘敗,金兀朮大哭
    鐵浮屠是重甲騎兵,三匹馬連在一起,進退一致,人馬皆披鎖子甲,一般的武器是無法對他造成傷害,曾經鐵浮屠馳騁沙場,無數宋將不知所措,被任人宰割,但這是過去,嶽飛已經發現鐵浮屠的弱點了:只要揮刀斬向馬腿,一馬倒,二馬撲,裝備重甲的騎士一旦倒下,重甲便會成為累贅,壓得他們爬不起來。而拐子馬則是輕騎兵,作戰時穿插在大陣的兩翼,往往出奇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