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行天下的「鐵浮屠、拐子馬」究竟是什麼? 嶽飛如何大破之

2021-02-13 精忠愛國商會

在《嶽飛傳》等評書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金軍的「鐵浮屠」、「拐子馬」的名字,一聽就帶著一種殺氣凜凜的感覺。歷史上,「鐵浮屠」、「拐子馬」,確實一起隨同完顏宗弼(金兀朮)南徵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直到1140年被嶽飛剿滅。那麼究竟「鐵浮屠」、「拐子馬」是什麼呢?

雖然在評書中「鐵浮屠」、「拐子馬」經常連在一起使用,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兵種。

鐵浮屠是重裝騎兵。浮屠也叫浮圖,在佛語中是塔的意思,鐵浮屠就是鐵塔的意思。也就是說,鐵浮屠是金朝的重裝騎兵,士兵全身披著重甲,只留倆眼睛,馬也穿著重甲,留四個蹄出來,像一座鐵塔一樣。就跟電影中歐洲重裝騎士差不多,像什麼條頓騎士團之類的。他們護甲厚重,攻堅能力強,在古代,可以相當於坦克級別!

楊汝翼《順昌戰勝破賊錄》記載,金兀朮「自將牙兵三千策應,皆重鎧全裝,虜號鐵浮屠,又號叉千戶(侍衛親軍)」。打造這種重裝騎兵,要耗費大量軍費,因為古代重甲十分昂貴,堪稱皇軍精銳的箭頭部隊。而由於重騎兵在承受鎧甲重量的同時,還要進行戰鬥,這就要求他們必須擁有超人的體魄,所以這些鐵浮屠是金軍精銳中的精銳,戰鬥力和防禦力都極強。並且,金軍規定,「鐵浮圖」只進不退,「後用拒馬子,人進一步,移馬子一步,示不反顧」。也就是說每前進一步,後面阻止馬退後的「拒馬子」就前進一步,不能後退,以示誓死不退的決心。「鐵浮圖」軍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堵牆而進」,進攻起來像一堵牆一樣,宛如現代戰爭中的坦克。「鐵浮圖」的任務一般是正面攻堅。

「拐子馬」是什麼呢?這是宋人對金軍兩翼騎兵的稱呼。

騎兵護手就是「拐子馬」,這是一種輕型或中型騎兵,被布置在兩翼,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機動性以及集團衝鋒時所產生的巨大衝擊力, 用以對敵軍迂迴包抄而後突擊。他們紀律嚴格,作戰勇敢頑強,每個騎士一般都備有兩匹馬,以保證作戰時的機動性。其裝備有冷兵器和弓箭,既能遠距攻擊,又能作為突擊力量近距搏殺。作為馬背上的民族,拐子馬也是其部隊的精銳。

還有一種說法,據《鄂王行實編年》稱,金軍鐵騎,三人為聯,貫以韋索,稱「拐子馬」,此說為南宋史官章穎撰《四將傳》、《宋史》等所承襲,但經後人分析,這應該是錯誤的。在當時,所謂的拐子就是兩翼的意思。拐子馬應該是兩翼的輕騎兵部隊。《歷代名臣奏議》呂頤浩奏:「虜人遇中國之兵,往往以鐵騎張兩翼前來圍掩」。

在作戰中,「鐵浮屠」、「拐子馬」配合使用,威力無比,一時橫行無忌,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金國女真用兵之戰術,常以「鐵浮屠」攻堅,而左、右翼騎兵(即拐子馬」)作迂迴側擊,用以對敵軍包抄突擊。往往是鐵浮屠正面突擊,製造足夠的壓迫感,拐子馬從兩翼迅速包抄,鐵浮屠雖說犧牲了機動性,但一拳是一拳,都是重拳,拳拳到肉。當時的遼、宋軍隊與其對陣真是無從下手,對金軍甚至已到了聞風而逃的地步。

當時擔任順昌通判的汪若海記載金軍戰術:「兀朮所恃,號常勝軍。其所將攻城士卒號鐵浮屠,又曰鐵塔兵,被兩重鐵兜鍪,周匝皆綴長簷,其下乃有氈枕。三人為伍,以皮索相連。後用拒馬子,人進一步,移馬子一步,示不反顧。以鐵騎為左右翼,號拐子馬,皆是女真充之。自用兵以來,所不能攻之城,即勾集此軍。」

嶽飛大破鐵浮屠、拐子馬

到了南宋初期,宋軍中湧現了一批優秀將領,如嶽飛、劉光世、韓世忠等。他們通過戰爭的實踐,摸索出一套打敗金軍的辦法。為對付鐵浮圖,宋軍普遍使用了長斧、長刀等武器,這樣可以斬斷馬腿;還有一些體格強健之士,恢復使用鐵錘、鐵椎等重型武器,可以使到身披重鎧的金兵將受到非貫穿式鈍擊傷害。據說嶽雲就用的鐵椎,重達八十斤。

1140年,完顏兀朮率領手下幾十萬大軍和數萬名名拐子馬、鐵浮圖一起浩浩蕩蕩直奔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途中,鐵浮圖與拐子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直到途中在郾城遭遇嶽飛的攔截,鐵浮圖最終全部覆滅。

嶽飛是怎麼幹的呢?你不是拐子馬速度快嗎,那咱就挖壕溝,壕溝裡再放些削尖的竹籤。拐子馬不及減速就掉進去了,這樣拐子馬就沒了速度威力。金人的鐵浮屠都是三匹馬連在一起,於是嶽飛訓練了一批藤牌兵。

    藤牌兵以藤牌為盾,以擋敵人刀槍箭,士兵左手持藤牌,右手持麻扎刀,蹲地前行,上鉤頭盔,下砍馬腿,馬一倒,兵落地,然後用麻扎刀結果敵兵性命。

    事實證明,藤牌兵對付拐子馬和鐵浮屠非常有效,多次令金兀朮全軍覆沒。到了明朝,戚繼光也訓練了一支藤牌兵,在抗倭戰爭中屢戰屢勝。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又把藤牌兵發揚光大,藤牌兵的麻扎刀改為片刀,士兵就地翻滾,專砍洋槍隊腳,每戰必勝。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康熙訓練一支藤牌兵,重新命名為「虎衣藤牌兵」,共計400人,投入到了雅克薩之戰中。藤牌兵大敗沙俄軍,取得雅克薩之戰決定勝利,清朝與沙俄鑑定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收復千裡失地。

相關焦點

  • 金軍橫行天下的「鐵浮屠、拐子馬」究竟是什麼?
    「拐子馬」是什麼呢?這是宋人對金軍兩翼騎兵的稱呼。剛才提到,鐵浮屠價格昂貴,所以裝備的不多,最多的騎兵是「拐子馬」,這是一種輕型或中型騎兵,被布置在兩翼,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機動性以及集團衝鋒時所產生的巨大衝擊力, 用以對敵軍迂迴包抄而後突擊。他們紀律嚴格,作戰勇敢頑強,每個騎士一般都備有兩匹馬,以保證作戰時的機動性。其裝備有冷兵器和弓箭,既能遠距攻擊,又能作為突擊力量近距搏殺。作為馬背上的民族,拐子馬也是其部隊的精銳。
  • 「鐵浮屠」「拐子馬」竟遭慘敗,金兀朮大哭
    紹興十年,金軍分四路南下,劉琦駐兵順昌城,大破金軍,嶽飛乘機全軍出擊,兵分兩路,長驅直入,先後攻穎昌,陳州,鄭州,兵鋒直逼開封。張俊,王德配合嶽飛在他的側面同時進軍,韓世忠從東路進軍。嶽家軍所戰皆勝,局勢大好。
  • 古代騎兵威力巨大,為什麼嶽飛能用步兵破掉鐵浮屠和拐子馬?
    了解金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金國靠著鐵浮屠和拐子馬迅速崛起,在短時間內滅掉了遼國和北宋,可以說在冷兵器時代,當鐵浮圖和拐子馬聯合使用時,幾乎無人能擋,金國因此能橫行天下。但是金軍接下來也遇到了讓他們無比頭疼的對手,那就是抗金名將嶽飛,嶽飛率領嶽家軍取得抗金大捷,一舉擊潰鐵浮屠和拐子馬,可以說嶽飛打的金軍心驚膽戰,如果不是南宋內部投降派的阻撓,嶽飛一度差點收復北方失地。
  • 金兀朮引以為傲的鐵浮屠、拐子馬,是如何被嶽飛粉碎不敗神話的?
    嶽飛擊敗鐵浮屠的戰役,是著名的郾城大捷。 這場爆發於紹興九年的大戰,與其說這是一場兩軍展開陣勢之後的會戰,不如說是一場金兀朮依仗其麾下鐵浮屠、拐子馬兩支精銳騎兵部隊,悍然發動的偷襲戰。
  • 南宋戰狼背嵬軍:完爆金軍精銳「鐵浮屠」,最後被自己人消滅
    據說,背嵬軍是為了對付金兀朮率領的精英戰隊「鐵浮屠」、「拐子馬」而組建的一支特種部隊,背嵬軍在郾城之戰、潁昌之戰中完爆「鐵浮屠」、「拐子馬」,打破了金兵「辮子軍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神話,之後金兀朮南下侵宋,遇背嵬軍就避之不戰。 很多人對嶽飛的命運相比都耳熟能詳了,但是不少人對背嵬軍的結局卻不甚了解。
  • 【古代兵陣】乾隆識破「拐子馬」
  • 鐵甲冰河入夢來-金軍鐵浮屠和拐子馬(上)
    以鐵騎為左右翼號拐子馬,皆是女真充之。自用兵以來,所不能攻之城,即勾集此軍。這是汪若海《札子》的記載。顯然,在他們的記載中「鐵浮圖」與「拐子馬」是兩個不相干的名詞。鄧先生認為,嶽飛是作為叛將被處死的,因此嶽飛生前的事跡的記載多被銷毀,而記載郾城之戰的文字也難逃厄運。
  • 為何嶽飛能用步兵大破兀朮的騎兵?
    古代騎兵一、古代騎兵到底有多強?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騎兵機動力強於步兵。步兵布陣二、如何打敗騎兵?嶽家軍三、為何嶽飛能用步兵大破兀朮的騎兵?兀朮的「鐵浮圖」猶如坦克一般,人馬都披上厚重的鎧甲,所過之處竭盡封死;「拐子馬」猶如收割機器一般,配合「鐵浮圖」簡直天衣無縫。但是嶽飛偏偏能夠尋得戰勝之法,嶽飛發現很難對付的「鐵浮圖」的馬腿沒安鐵甲,只要馬腿被砍斷,騎在馬上的士兵自然就要跌下。
  • 在對抗金國的戰場上,木華黎比嶽飛更像名將
    看過《水滸傳》的朋友都一定會對大破連環馬這個故事印象深刻,在正面戰場上,大破連環馬是一個為數不多的體現梁山陣地戰實力的重頭戲。在施耐庵的描述中,這種騎兵是:「馬帶甲,蹄懸地;人披鎧,只露睛。整體像巨浪一樣推進,所當者破,所擊者服。」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連環馬存在過嗎?
  • 嶽飛之所以能打敗鐵浮屠,除了武功高強之外,還靠兩件兵器!
    1129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和拐子馬第三次南下,直逼長江天險。1130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在黃天蕩,被韓世忠擊敗。1131年,金兀朮再次南下,結果被嶽飛擊敗。1132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與嶽飛大戰於南霸橋,遭受重創。1133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聯合偽齊大舉南下中原,被嶽家軍打的而損傷過半。
  • 背嵬軍——精忠大帥嶽飛手下的特種作戰部隊
    郾城之戰,數萬嶽家軍以少勝多,大敗十餘萬金兵;潁昌之戰,嶽家軍又大破完顏宗弼軍,「殺兀朮女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孛堇,兀朮遁去」。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嶽家軍中精銳之精銳的「背嵬軍」。所謂背嵬軍,如嶽珂所言:「背嵬之士,先臣之親軍也」,作為嶽飛親領的部隊,背嵬軍下轄8000精銳騎兵,及萬餘步兵,總計約有兵員一萬五六千人。
  • 嶽飛滿江紅背後的四次北伐作戰,一代名將戰無不勝,卻功虧一簣
    今天我們就說說,嶽飛《滿江紅》背後的嶽家軍北伐,那個時代最強軍隊到底打出了怎樣的戰績,嶽飛為什麼會發出「十年之功毀於一旦」的哀嘆呢?   嶽飛在北宋末年從軍,1127北宋被金兵所滅,史稱「靖康之變」,嶽飛成為抗擊金兵的一員。此間他曾在「八字軍」效力,又曾跟隨宗澤,杜充等人。
  • 經典文言文賞析|嶽飛破拐子馬
    原文初,兀朮①有勁軍②,皆重鎧③,貫以韋索④,三人為聯,號⑤「拐子馬」,官軍⑥不能當⑦。是役⑧也,兀朮以萬五千騎⑨來犯,飛戒⑩步卒以麻扎刀入陣,勿仰視,第砍馬足。拐子馬相連,一馬僕,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遂大破之。
  • 經典文言文賞析——《嶽飛破拐子馬》
    拐子馬相連,一馬僕,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遂大破之。 注釋 1. 兀朮:即金兀朮,金國大將, 2. 勁軍:精銳的軍隊。 3. 重鎧:很厚的鎧甲。 4.
  • 嶽家軍大破兀朮
    206 嶽家軍大破兀朮收復建康的嶽飛,是南宋抗金的名將,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嶽飛是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出生那年,黃河決口,家鄉鬧了一場水災,家裡生活很困苦。嶽飛從小刻苦讀書,尤其愛讀兵法。他力氣大,十幾歲的時候就能拉三百斤的大弓。
  • 嶽飛「背嵬軍」的輝煌戰績
    公元1140年,金國大將金兀朮親率當時縱橫天下無敵手的精銳騎兵「鐵浮屠」對南宋軍隊發起了戰略大進攻,企圖憑藉優勢騎兵一戰定乾坤,徹底打垮南宋抵抗力量。在鐵浮屠衝鋒的過程中,「背嵬軍」充分發揮步兵力量,依靠個人悍勇用手中的利刃砍掉了戰馬的馬腿,一時間,金兵人仰馬翻,哀嚎之聲不絕於耳,嶽飛本人更是親自上陣鼓舞士氣。
  • 精忠報國的嶽飛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身上有哪些非凡的本領呢?
    嶽飛是「精忠報國」的一代名將,含冤而死,令壯士扼腕。嶽飛是我們的民族英雄,也是我心中的英雄。嶽飛是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他是歷史公認的文武全才,他的武藝準確的說是勇冠三軍,「挽弓三百斤,弩八石,能左右射」。在整個北伐中,它猶如一把尖刀,斬金斷鐵攻無不克,長途奔襲立威異域。
  • 嶽飛大戰鐵騎兵,明明有破解之法,為何死後無人可繼
    當年的宋王朝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之下被打的快速亡國,直到嶽飛出現,才找到了唯一的破解辦法。但詭異的是,當年嶽武穆可以自身大破鐵騎兵,卻無法將辦法傳承下來。而且在他死去以後,北方騎兵又再度肆虐南宋。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會出現這樣尷尬的現象呢?根據中國通史的記載,當時南宋王朝面臨的敵人是一個已經變異的政權。在早期,北宋以前所有的草原政權都是古樸的部落形式,他們雖然有強大戰鬥力,但凝聚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