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初,兀朮①有勁軍②,皆重鎧③,貫以韋索④,三人為聯,號⑤「拐子馬」,官軍⑥不能當⑦。是役⑧也,兀朮以萬五千騎⑨來犯,飛戒⑩步卒以麻扎刀入陣,勿仰視,第砍馬足。拐子馬相連,一馬僕,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遂大破之。
注釋
兀朮:即金兀朮,金國大將,勁軍:精銳的軍隊。重鎧:很厚的鎧甲。貫以韋索:用牛皮帶子連接。號:稱。官軍:南宋軍隊。當:擋。是役:這一仗,指1140年郾城之戰。騎:騎兵。戒:告誡。第:只管。僕:倒地。
譯文
原先,兀朮有精銳的騎兵軍隊,穿著很厚的鎧甲,用牛皮帶子連接,三人為一組,稱為「拐子馬」,南宋軍隊不敢抵擋。這一仗,兀朮率領15000騎兵來侵犯,嶽飛告誡步兵用麻札刀殺入敵陣,不要抬頭看,只管砍馬的腳。拐子馬相互連在一起,一匹馬倒地,其餘二匹馬不能前進。官兵奮起攻擊,就大破兀朮的軍隊。
出處
《廣名將傳》
人物介紹
嶽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嶽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嶽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在宋、元、明三朝,備受尊崇。
嶽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嶽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嶽家軍的由衷敬佩。
嶽飛的文才同樣卓越,其代表詞作《滿江紅·寫懷》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輯有文集傳世。
背景知識
南宋高宗趙構的紹興十年(1140年),嶽飛由鄂州率軍北上,抗擊由金朝女真貴族兀朮統帥的南侵兵馬。拐子馬是一種精銳的騎兵,作戰的時候,把這些騎兵擺在兩側,衝鋒陷陣,常常把對方打得大敗。兀朮過去用這種戰術打了不少勝仗,這次,他還是想依靠它們來打敗「嶽家軍」。
在郾城戰役中,嶽飛大破金方的精銳部隊——拐子馬。這一歷史事件,直到今天還在普遍流傳。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