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顧榮居洛陽,嘗①應人請,覺②行炙人③有欲炙之色④,因⑤輟己施焉。同坐嗤⑥之,曰:「其僕也,焉施之?」榮曰:「豈⑦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後遭亂渡江⑧,每經⑨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顧榮異之,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釋
嘗:曾經覺:發覺行炙人:端送烤肉的僕人。炙,烤肉。色:神色,臉色。因:連詞,於是。嗤:譏笑。豈:怎麼,哪裡。遭亂渡江:指晉朝被侵,社會動亂,大批人渡過長江南下。經:遭遇。
譯文
顧榮在洛陽的時候,曾經應人邀請赴宴,發現端烤肉的傭人臉上有想吃烤肉的神情,於是放下自己的烤肉給他吃。一同就座的人都譏笑顧榮,說:「這是個僕人,為什麼給他吃?」顧榮說:「哪有整天端著烤肉而不知道它的味道的人呢?」後來顧榮遇上戰亂過江避亂,每逢遭遇危急,常常有一個人在身邊保護自己。顧榮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為什麼這樣,原來他就是當年接受自己烤肉的人。
出處
《世說新語》
文言知識
說「焉」:「焉」是文言虛詞,既可以做兼詞,也可以作疑問詞語氣詞等用。上文中的「因輟己施焉」中的「焉」,應理解為「於之」(「於」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之」指代端烤肉的僕人),這句話可以翻譯為「於是放下自己的烤肉給他吃」。上文中的「焉施之」中的「焉」,則相當於「為什麼」,可以翻譯為「為什麼給他」。
人物介紹
顧榮:(不詳一312),字彥先。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擁護司馬氏政權南渡的江南士族領袖。孫吳丞相顧雍之孫、孫吳宜都太守顧穆之子。顧榮弱冠時仕於孫吳,與紀瞻、賀循、閔鴻、薛兼併稱「五俊」。吳國滅亡後,與陸機、陸雲一同入洛陽,號稱「洛陽三俊」。原有《顧榮集》傳世,今已佚。
啟發與借鑑
顧榮給端送烤肉的人吃了一塊烤肉,那人不忘恩情,當他有災難時常在旁相助,這叫報恩。中國人是講情義的,有恩必報。《史記》上說,韓信年輕時家境貧寒,生活無著落,他在淮陰水邊釣魚時,有個每天來水邊漂洗絲綿的大娘見他挨餓,便經常撥出一點飯食給他吃。韓信拜將封侯後,找到了這位大娘,並以重金報答。
中國有句古語叫「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然,我們與人為善並不是為了日後的報答,但受恩的人是不該忘記這恩情的。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