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濮州①刺史龐相壽坐貪汙解任②,自陳③嘗在秦王④幕府。上⑤憐⑥之,欲聽歸任。魏徵諫⑦曰:「秦王左右甚多,恐人人恃⑧私恩,足使為善者懼。」上欣然納之,謂相壽曰:「我昔為秦王,乃一府之王;今居大位⑨,乃四海⑩之主,不得獨私故人!」賜帛遣之,相壽流涕而去。
注釋
濮(pú)州:古州名,在今山東境內。解任:罷官。陳:說。秦王:李世民在稱帝前被封為秦王。上:指唐太宗李世民。憐:同情。諫:規勸。恃:倚仗。居大位:指做皇帝。四海:天下。私:偏愛,偏袒。帛:絲織品的總稱。此指帛劵,可作貨幣流通。
譯文
濮州刺史龐相壽犯了貪汙罪被罷官,自己上奏說曾經在秦王幕府中做事。唐太宗李世民同情他,想要聽從他的請求讓他回去復職。魏徵規勸說:「秦王身邊的人很多,恐怕人人都要依仗私情恩惠,這足以使從善的人害怕。」皇上愉快地採納了他的意見,對龐相壽說:「我過去做秦王,只是一個王府的王;現在作為皇帝,是天下的主人,不能單單偏袒過去的朋友。」賞賜給他帛劵讓他走,龐相壽流著眼淚離開。
文言知識
說「坐」:「坐」同「座」,如「置之坐」,意思是把它放在座位上。又指「因為」,如杜牧的詩「停車坐愛楓林晚」。它在文言文中還有一個很特殊的義項,指「犯罪」、「辦罪的原因」。上文中的「坐貪汙解任」,意思是犯了貪汙罪被免官。又如《晏子使楚》中的「何坐?」,意思是犯了什麼罪?所謂「連坐」,即因牽連而被辦罪。
人物介紹
魏徵(580年~643年):即魏徵,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治河北省晉州市鼓城村),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早年跟隨魏公李密,參加瓦崗起義,不得重用。後歸降唐朝,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成為「一代名相」。
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啟發與借鑑
古話說人無信不立,國無法不興,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些都是古人留給後人的戒訓。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夠開創一代盛世,這與他秉公執法、善於納諫是分不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身居高位的人,更加不可以徇私枉法,反而要以身作則。如果徇私枉法,那麼就會導致上行下效,那麼世道如何清明呢?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