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呂蒙正①不喜記人過②。初任參知政事③,入朝堂,有朝士④於簾內指之曰:「是⑤小子亦參政⑥耶?」 蒙正佯⑦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⑧怒之,令詰⑨其官位姓名,蒙正遽⑩止之。罷朝,同列猶不平,悔不窮問。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故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人皆服其量。
注釋
呂蒙正:曾任宋朝宰相。過:過錯。參知政事:官名,相當於副宰相。朝士:朝中官僚。是:這。參政:此指擔任參知政事。佯:假裝。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詰:責問。遽(jù):立刻。
譯文
呂蒙正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錯。他剛擔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一位朝中的官吏在帘子後面指著他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呀?」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就走過去了。與他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查問。散朝以後,那些呂蒙正的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呂蒙正說:「如果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會終生不能再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又有什麼損失呢?」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文言知識
說「之」:「之」在文言文中常做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上文中有多個「之」,分別指代不同的人。
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之」指呂蒙正;
蒙正遂止之——「之」指同列;
不問之,何損——「之」指朝士姓名。
人物介紹
呂蒙正:(944一1011年),字聖功,河南洛陽人,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考中狀元後,授將作丞,出任昇州通判。步步高升,三次登上相位,封為許國公,授太子太師。呂蒙正為人寬厚正直,對上遇禮而敢言,對下寬容有雅度。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去世,終年六十八歲,追贈中書令,諡號文穆。
出處
《宋史·呂蒙正傳》
啟發與借鑑
呂蒙正剛剛當上副宰相,面對當眾譏諷自己的人,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而不是爭鋒相對,這是需要極好修養的。呂蒙正這樣的氣度,令人佩服,景仰。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成大事者必須要有大氣量,那些小肚雞腸之輩是不可能成大事的。一個人度量的大小是與他的修養有關的,靠的是平時日積月累的修身養性。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