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報導「26歲博導,nature論文xxx篇」、「紀念yyy院士」,這都介紹科研圈裡的成功人群。正如人們談論籃球,就想起姚明;談論網球,就想起李娜:殊不知有多少人能成為姚明、李娜呢?丁叔更關注的是,「平凡的從業者」道路選擇,或普通運動員、或教練、或陪練等,他們的生活如何?待遇如何?作為學術圈,普普通通的博士,更能反應整個行業,也更有參考價值。
我寫這篇文章,介紹下普通博士(中等水平),科研圈的典型職業發展路徑。
~入行資質~
科研圈其實有一個入行資質的問題,也就是敲門磚。類似於籃球需要個子高,銷售需要善喝酒;科研這條路,也有獨特的入行資質。
(智力)從事科研工作,需要人群中的中等或者以上的智力水平;反映在學歷上,如果你覺得高考,即使100%努力也很難考上一個211大學?那科研這條道路可能不適合你。
(家庭)國內從事科研工作,要麼是普通家庭、要麼是貧寒子弟;富裕人家的孩子,N二代,家裡有礦的那種,還是從事家庭所在的行業,優勢更大,不建議進入科研圈。
(性格)性格往往被忽略,然而非常重要。國內從事科研工作,需要性格,叫做「皮實」。「皮實」的特點是,領導說什麼就做什麼,不多評論不多發言;做好不居功,做不好能道歉;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第二天繼續好好幹;勤勤懇懇幾十年。。。
「八面玲瓏」或者「熱情開朗」這類的性格,其實都不大適合科研行業。
丁叔在實驗室培養細菌
普通人的學術圈發展路徑
科研圈一般把22歲,大學畢業,作為職業生涯的開始。
22-31歲,985高校讀博(月薪 2k-4k,淘汰率70%)。有的人是通過考研,有的人是通過保研or直博,無論如何,你需要一個博士學位,這是科研圈的敲門磚。淘汰率70%,意味著絕大多數本科生並無法進入985高校讀博。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獲得博士學位+所在領域內發表3篇第一作者論文。
讀博後,要轉變心態。任何圈子對待職業人士,和對待大學生是不一樣的:僱主付給你工資,是需要你回報的。反映在博士生身上的就是高水平論文的產出(or科研項目的完成),如果做不到,輕則遭謾罵,重則炒魷魚。
如果有選擇,選對學生好的導師。如果沒選擇,就不要抱怨導師。
27-35歲,(師資)博士後or高校講師(月薪 5k-10k,淘汰率50%)。博士學位+3篇一作論文,無論國內國外,很難謀求教職(獨立承擔科研項目)。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積累論文,這段過渡期,就是博士後or講師。淘汰率50%,意味著一半博士畢業生沒法獲得博士後/講師崗位。
喜歡高水平科研的話,樂於承擔壓力,找一份(師資)博士後的工作,去好學校or大牛組。
喜歡穩定的話,可以在二線城市的二本大學從事講師工作。
喜歡賺錢的話,可以去深圳等大城市,(師資)博士後待遇很好,20k+。
想要高水平科研、又穩定、又賺錢、又離家近的話:抱歉,沒這樣的工作。所以,選擇很重要,取捨很重要。
出國?我始終覺得,有一段出國經歷很重要,或長或短都可以,無論是出國讀博、還是國內博士的出國交換、還是出國做博後。出國經歷會開拓視野、也會提高英文,但是要記得,出國不是核心競爭力,論文才是。
33-45歲,副教授(月薪10k-20k,淘汰率50%)。為長遠計,38歲前一定要開始做副教授,因為未來正教授的晉升是需要以副教授作臺階和積累的。淘汰率50%,意味著一半講師沒法晉升副教授。
副教授只有第一作者論文數就沒用了,項目的經驗(做幾個省級科研項目)、人才的培養、行業的聲望,積累都需要時間。
副教授一般可以選擇投靠大牛科學家、或者獨立承擔科研項目。
投靠大牛科學家,類似「超級博士後」,屬於「高級打工仔」,老闆要你幹啥你就幹啥。好處是:這段時間內你的薪水、經費、生源等等是不愁的。
獨立承擔科研項目,屬於「初級老闆」,會有很多的自由,想做啥項目就做啥項目。壞處是:大項目很難拿到,小項目很難養活自己和團隊,這段時間你需要為薪水、經費、生源等苦苦努力。
40-50+歲,正教授(月薪 20k+,淘汰率50%)。正教授並非副教授的延長賽,在正教授階段,需要獨立承擔高水平的大科研項目(比如疫苗的研發、航空材料的設計),而你就是總負責人。做得好,投資者因你而受益;做不好,你就是背鍋俠。
事情光由你做是不可能的;正教授需要有能力構建和領導高效的科研團隊(含副教授、博士後、博士生等);所以你在此之前培養碩士生博士生很重要,建立自己的聲望很重要。
技能光擅長於一種是不行的:如果一個東西你會做,那最好;如果一個東西你不會做,那你需要有能力找到會做的人;如果你找不到這樣的人,那你得自己想辦法:無論如何,完成科研項目是責任。
丁叔在上課
被學術圈淘汰的人們
被學術圈淘汰的人們,大多數混得很不錯。
有幾個比較典型的非學術出口;比如考取公務員;比如進入相關領域的大廠上班(中國計算機博士加入騰訊,美國化工博士加入殼牌等等);待遇各方面,反而會比留在學術圈做教授的好。
如果對學術圈以外出路感興趣,歡迎參考我的另一篇博文:
博士們的出路
丁叔在野外測量灌木叢長勢
寫在最後
科研圈的職業生涯,往往數十年。
1 年輕人發現自己不適合這個行業,儘早離開,不要回頭,外面世界很美好。
2 決定做科研了,就堅持到底。做事要根據行業的規則,而非自己的意願。沒人管你的意願、喜好是什麼。
3 學習規則,需要好幾年的功夫。很多人還沒弄清規則,就倒在半路上了,為什麼?自以為是(中性詞:指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
4 科研圈是有邊界的,越雷池半步,則萬丈深淵。戰戰兢兢做事,才能勉勉強強保全自己。
5 如果有選擇,不妨問問自己,最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如果沒選擇,就別抱怨,抱怨只會使情況更糟。
6 人生苦短,知足常樂。太過貪心,重則墜入深淵,輕則常年不快。何必?
對科研或者留學感興趣的同學,歡迎加我的微信號dingy3097聊天,不好意思的同學,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