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科研路

2021-02-19 丁遠昭愛留學

網上報導「26歲博導,nature論文xxx篇」、「紀念yyy院士」,這都介紹科研圈裡的成功人群。正如人們談論籃球,就想起姚明;談論網球,就想起李娜:殊不知有多少人能成為姚明、李娜呢?丁叔更關注的是,「平凡的從業者」道路選擇,或普通運動員、或教練、或陪練等,他們的生活如何?待遇如何?作為學術圈,普普通通的博士,更能反應整個行業,也更有參考價值。

我寫這篇文章,介紹下普通博士(中等水平),科研圈的典型職業發展路徑。

~入行資質~

科研圈其實有一個入行資質的問題,也就是敲門磚。類似於籃球需要個子高,銷售需要善喝酒;科研這條路,也有獨特的入行資質。

(智力)從事科研工作,需要人群中的中等或者以上的智力水平;反映在學歷上,如果你覺得高考,即使100%努力也很難考上一個211大學?那科研這條道路可能不適合你。

(家庭)國內從事科研工作,要麼是普通家庭、要麼是貧寒子弟;富裕人家的孩子,N二代,家裡有礦的那種,還是從事家庭所在的行業,優勢更大,不建議進入科研圈。

(性格)性格往往被忽略,然而非常重要。國內從事科研工作,需要性格,叫做「皮實」。「皮實」的特點是,領導說什麼就做什麼,不多評論不多發言;做好不居功,做不好能道歉;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第二天繼續好好幹;勤勤懇懇幾十年。。。

「八面玲瓏」或者「熱情開朗」這類的性格,其實都不大適合科研行業。

丁叔在實驗室培養細菌

普通人的學術圈發展路徑

科研圈一般把22歲,大學畢業,作為職業生涯的開始。

22-31歲,985高校讀博(月薪 2k-4k,淘汰率70%)。有的人是通過考研,有的人是通過保研or直博,無論如何,你需要一個博士學位,這是科研圈的敲門磚。淘汰率70%,意味著絕大多數本科生並無法進入985高校讀博。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獲得博士學位+所在領域內發表3篇第一作者論文。

讀博後,要轉變心態。任何圈子對待職業人士,和對待大學生是不一樣的:僱主付給你工資,是需要你回報的。反映在博士生身上的就是高水平論文的產出(or科研項目的完成),如果做不到,輕則遭謾罵,重則炒魷魚。

如果有選擇,選對學生好的導師。如果沒選擇,就不要抱怨導師。

27-35歲,(師資)博士後or高校講師(月薪 5k-10k,淘汰率50%)。博士學位+3篇一作論文,無論國內國外,很難謀求教職(獨立承擔科研項目)。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積累論文,這段過渡期,就是博士後or講師。淘汰率50%,意味著一半博士畢業生沒法獲得博士後/講師崗位。

喜歡高水平科研的話,樂於承擔壓力,找一份(師資)博士後的工作,去好學校or大牛組。

喜歡穩定的話,可以在二線城市的二本大學從事講師工作。

喜歡賺錢的話,可以去深圳等大城市,(師資)博士後待遇很好,20k+。

想要高水平科研、又穩定、又賺錢、又離家近的話:抱歉,沒這樣的工作。所以,選擇很重要,取捨很重要。

出國?我始終覺得,有一段出國經歷很重要,或長或短都可以,無論是出國讀博、還是國內博士的出國交換、還是出國做博後。出國經歷會開拓視野、也會提高英文,但是要記得,出國不是核心競爭力,論文才是。

33-45歲,副教授(月薪10k-20k,淘汰率50%)。為長遠計,38歲前一定要開始做副教授,因為未來正教授的晉升是需要以副教授作臺階和積累的。淘汰率50%,意味著一半講師沒法晉升副教授。

副教授只有第一作者論文數就沒用了,項目的經驗(做幾個省級科研項目)、人才的培養、行業的聲望,積累都需要時間。

副教授一般可以選擇投靠大牛科學家、或者獨立承擔科研項目。

投靠大牛科學家,類似「超級博士後」,屬於「高級打工仔」,老闆要你幹啥你就幹啥。好處是:這段時間內你的薪水、經費、生源等等是不愁的。

獨立承擔科研項目,屬於「初級老闆」,會有很多的自由,想做啥項目就做啥項目。壞處是:大項目很難拿到,小項目很難養活自己和團隊,這段時間你需要為薪水、經費、生源等苦苦努力。

40-50+歲,正教授(月薪 20k+,淘汰率50%)。正教授並非副教授的延長賽,在正教授階段,需要獨立承擔高水平的大科研項目(比如疫苗的研發、航空材料的設計),而你就是總負責人。做得好,投資者因你而受益;做不好,你就是背鍋俠。

事情光由你做是不可能的;正教授需要有能力構建和領導高效的科研團隊(含副教授、博士後、博士生等);所以你在此之前培養碩士生博士生很重要,建立自己的聲望很重要。

技能光擅長於一種是不行的:如果一個東西你會做,那最好;如果一個東西你不會做,那你需要有能力找到會做的人;如果你找不到這樣的人,那你得自己想辦法:無論如何,完成科研項目是責任。

丁叔在上課

被學術圈淘汰的人們

被學術圈淘汰的人們,大多數混得很不錯。

有幾個比較典型的非學術出口;比如考取公務員;比如進入相關領域的大廠上班(中國計算機博士加入騰訊,美國化工博士加入殼牌等等);待遇各方面,反而會比留在學術圈做教授的好。

如果對學術圈以外出路感興趣,歡迎參考我的另一篇博文:

博士們的出路

丁叔在野外測量灌木叢長勢

寫在最後

科研圈的職業生涯,往往數十年。

1 年輕人發現自己不適合這個行業,儘早離開,不要回頭,外面世界很美好。

2 決定做科研了,就堅持到底。做事要根據行業的規則,而非自己的意願。沒人管你的意願、喜好是什麼。

3 學習規則,需要好幾年的功夫。很多人還沒弄清規則,就倒在半路上了,為什麼?自以為是(中性詞:指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

4 科研圈是有邊界的,越雷池半步,則萬丈深淵。戰戰兢兢做事,才能勉勉強強保全自己。

5 如果有選擇,不妨問問自己,最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如果沒選擇,就別抱怨,抱怨只會使情況更糟。

6 人生苦短,知足常樂。太過貪心,重則墜入深淵,輕則常年不快。何必?

對科研或者留學感興趣的同學,歡迎加我的微信號dingy3097聊天,不好意思的同學,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科研報國鋪就富民路——記福建洋口國有林場杉木育種科研團隊
    在南京林業大學的協助下,林場杉木育種科研團隊今年將完成種質材料預選、種子園規劃及林地準備工作。「第四代種子園將全面應用最新的樹體矮化和高產穩產技術,按照精細化和果園化管理模式,實現育種研究與良種生產齊驅並進。」
  • 對於普通人來說,車路協同到底意味著什麼?
    選聰明的車,還是選聰明的路?本文約1300字 閱讀預計需要3分鐘現如今,人們多少都聽說了自動駕駛汽車,但是在無人駕駛領域,還存在另一個解決方案——車路協同。對技術好奇,向生活摸底,本篇內容艾迪哥想和你聊聊:車路協同對我們究竟有什麼用?
  • 山東科大科研團隊:用科技守護綠水青山
    這個場景就是山東科技大學測繪學院孫林教授團隊的科研成果之一。  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硬核科技、守護綠水青山,山東科大科研團隊是如何利用硬核科技守護綠水青山的?這樣的科研成果轉化到哪些百姓生活中去了?11月9日,記者慕名採訪了山東科技大學測繪學院孫林教授。
  • 【科研工具】科研文獻管理必備神器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解螺旋】 ——日讀一帖,解螺旋大V團隊伴你科研路
  • 中科院明星所長王延軼:自己只算是科研金字塔上爬行的蝸牛
    如果說我們在宇宙的這一頭,那麼在我們普通人看來,科學家就是在宇宙的那一頭,我們只需要過好自己平淡的生活就好。可突然有一天,病毒席捲了世界。這場突如其來的病毒比以往的更為兇猛,也更為頑固,我們看著出現在新聞裡的病毒研究專家,突然意識到,科學家其實離我們並不遠。王延軼就是這麼一個離我們並不遠的科學家。
  • 王偉:行在科研路,甘做孺子牛
    特別是作為學校龍頭的土木工程學院,長期堅持服務國家及地方重大工程需求,瞄準科技前沿,集中力量開展多學科聯合攻關,承擔並完成了一批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的科研項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標誌性成果。不久前,在河北省公布的2019年度科學技術進步獎名單中,由石家莊鐵道大學土木學院院長王偉主持的「高速公路混凝土橋面鋪裝層高品質快速維修成套技術及工程應用」榮獲一等獎。
  • 為什麼直博生更容易陷入科研困局?成績好≠適合科研
    雖然碩士生和普通博士生也面臨較大的壓力,但在直博生中陷入科研困局的現象似乎更加普遍。這些直博生們(包括筆者本人)在最初選擇直博時是盲目的,進入科研階段後,發覺真實的科研與理想的情況有巨大的落差,在心理上和科研工作上都陷入僵局。問題的解決,始於重新認識自己和科研,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和目的,調整自己,尋求改變。
  • 明星也是普通人,演員也是普通人,高偉光也只是一個普通人
    明星也是普通人,演員也是普通人,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我真的發自內心佩服他。想到這一點,就想一直支持他。高偉光則表現的更好,空間越大了,十裡桃花劇情對他很局限!我本來挺喜歡rb的,但是枕上書看到最後情感要爆發的時候,那個失望啊。
  • 對朝鮮的印象:瀝青路難得見,遊客很難接觸到普通人
    到達朝鮮平壤後,我發現朝鮮的平壤和國內城市有些不同,朝鮮街頭的國內城市沒有隔離柵欄,垃圾桶和清潔工在街上很少見,但是街道很乾淨,到達平壤後,朝鮮導遊提醒遊客不要亂扔菸頭,並告訴我們許多公共場所不允許吸菸,平壤的道路很寬,但與中國的道路略有不同,平壤市區的道路都是水泥路,很少看到停車油路,後來聽朋友說是因為缺油,才導致缺瀝青,因為是水泥路,很多路都開裂了
  • 廣西日報:潛心科研路 矢志追夢人——記廣西醫科大學納米抗體研究...
    忙科研、忙教學、忙學習、忙科技成果轉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她第一時間就申報了廣西的抗疫科研項目。2014年,盧小玲帶領的科研團隊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其團隊實驗室也升格為目前廣西首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生物靶向診治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助力學生學術科研,積極探索學術科研新模式
    疫情發生以來,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全面落實「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部署和要求,積極探索開展線上學術科研的新模式和新方法。進一步加強學生黨員在雲端的學術引領作用,開展豐富的雲端學術科研活動,為學生宅家學術科研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 2019年度全球各高校科研報告!
    美國費城;世界最權威、最有影響力的科研調查機構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剛剛正式向全球公布2019年度全球各高校科研報告!一直處於科研落後階段的中國,在2019年度科研領域實現超級大反轉!
  • 普通人的小成功
    可是現實生活中,普通人哪裡能達到這個高度呀!富豪的起點,普通人望塵莫及。什麼是成功的標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同,成功的標準也各不相同,成功的路更是千千萬萬條,不一定非要指定走哪一條。有篇文章說,不是只有賺到一個億才叫成功,你把生活中的很多小事做到了,也叫成功。
  • 科研飛地:「四個面向」的生動詮釋
    轉型發展蹚新路,「科研飛地」添動能。  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重要講話中強調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我國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學高峰。
  • 都在說「普通人」,但誰是普通人?
    撰文 | 劉亞光「普通人」在此意味著絕大多數平凡的人,還有生活。聲稱代言「普通人」即可收穫「接地氣」的美譽。由快手推出的《自己的英雄》更是聚焦於「普通人」,在片尾快手紅人冬泳怪鴿就為「普通人」做了一段鏗鏘有力的代言:「我們是世間的塵埃,卻是自己的英雄」,「不要冷漠地走入普通人,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我們不妨問自己一句:我是「普通人」其中的一員嗎?好像是,好像又並不是。
  • 保羅·路德:蟻人只是一個普通人
    這個角色和其他超級英雄相比,有更多普通人的特質,而且他的超能力看似也沒有那麼酷炫,不過保羅·路德表示,他以蟻人為驕傲。 「我喜歡這種設定,他只是一個普通人,但卻被丟到了這個離奇的世界裡,不得不嘗試,也一直在嘗試,想要適應這個世界。」
  • 泰安:青年科研工作者嶽彥博 科研路上敢打敢拼啃下「硬骨頭」
    今年1月10日,在北京召開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正在德國進修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嶽彥博獲得了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從一個出入校園的工科大學生,到翻山越嶺去解決問題的科研新人,再到科技標兵、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嶽彥博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帶著「一條路走到底」的信念和攻克每個技術難題的信念,不斷鑽研、挑戰。
  • 專家和普通人的差別竟然是這樣的
    普通人看生育率下降,掙得少,生存壓力大,教育扶養成本高,自己都活不明白,不敢生。專家看生育率下降,年輕人自私,只圖自己逍遙,不願意負起社會責任。總是在為自己的不努力找理由。普通人看房價,總是覺得房價在漲,工資的漲幅永遠趕不上房價的漲幅快,哪怕很多家庭難以承受,房價就是噌噌的漲。專家看房價,房價還在合理範圍內,你買不起房子說明你沒能力,你掙的太少,就算房子不漲價,你也買不起。普通人看離婚,將就不下去了,大家去離婚。
  • 「創新達人」周文忠:博識求精科研路 行堅意篤保安全
    創新不止,從未偏離軌道作為國內外核反應堆安全保障的權威專家,國外的學習和科研經歷,讓周文忠養成了「嚴、慎、細、實」的科研態度,同時,又傳承了我國科學家濃鬱沉澱的家國情懷。多年來,周文忠和團隊對很多事故容錯燃料都做了相關研究,逐漸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科研體系,在核能領域的權威期刊發表了30餘篇相關文章。同時,與美國的普渡大學、加拿大的皇家陸軍學院、日本的東北大學、法國的CEA等國際院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
  • 35歲,真的是科研事業的分水嶺?
    對於搞科研的人來說,35歲是一個多少有點敏感的年紀,在這個年紀,有些人也許已經幸運地謀取了一份教職,得以在科學的道路上繼續前行;有些人碩博畢業沒幾年,還在職稱評審道路上奮進,積極肝科研申項目尋求突破;也有的人早已向生活低頭,放棄科研轉行在某個車間或是格子間揮灑汗水...35歲,真的是科研年齡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