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說「普通人」,但誰是普通人?

2020-12-18 新京報

撰文 | 劉亞光

「普通人」在此意味著絕大多數平凡的人,還有生活。聲稱代言「普通人」即可收穫「接地氣」的美譽。

在b站與歌手毛不易合作的《入海》MV中,「風催著我們出發,那個平凡的背影,去遠方還是故鄉」的歌詞配合溫柔而有力的旋律,呈現了一個「平凡畢業生」的敘事。

由快手推出的《自己的英雄》更是聚焦於「普通人」,在片尾快手紅人冬泳怪鴿就為「普通人」做了一段鏗鏘有力的代言:「我們是世間的塵埃,卻是自己的英雄」,「不要冷漠地走入普通人,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

我們不妨問自己一句:我是「普通人」其中的一員嗎?好像是,好像又並不是。實際上,圍繞英劇《Normal People》的討論就十分能說明這種困惑。

這部英劇直接以《普通人》為中譯名,表面上看,在編劇細膩而真實的劇情構架下,女主角瑪麗安和男主角康奈爾一次次甜蜜的相聚和遺憾的分離,的確讓每一位普通的觀眾回想起自己親密關係中的真實經歷,但這段關係卻也有許許多多「不普通」的地方。比如,兩人都擁有絕非普通的天生聰穎、天賦異稟,兩人的相處也遠比「普通人」敏感和糾結。瑪麗安和康奈爾在選擇「normal」還是「abnormal」之間反覆掙扎,觀眾們也在用自己的愛情與劇中進行對照時,產生對「普通人」的愛情究竟是什麼的疑惑。

《普通人》(Normal People 2020)劇照。

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寬,繼續深究,會發現我們對「普通人」這個概念的使用遠比我們看到的頻繁。「大眾」「芸芸眾生」「平凡人」……這些大量出現在學術期刊、大眾讀物、媒體文章中的近義詞在被使用時,其實都與「普通人」指向同樣的社會觀念——而它們也都與「普通人」同樣的「面目模糊」,令我們不明具體所指。

「普通人」究竟是誰?為什麼我們在其實不明白「普通人」是誰的情況下,還會喜歡經常使用相關的概念?今天,我們就希望和大家一同來探討,我們對「普通人」的偏愛與困惑。

1

「精英主義」:

我們與「普通人」不同

如果要在中國導演中找最擅長拍攝「普通人」題材的導演,賈樟柯一定會是被最先想到的之一。在電影《天註定》中,賈科長對中國社會普通老百姓遭遇的四個真實事件進行了改編後的呈現。他對這片土地上最平凡的芸芸眾生的同情隱而不發,全部情節的千鈞力量都在最後一個鏡頭裡落下、彌散,然後戛然而止。那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群像鏡頭構成了一個微妙的隱喻,它揭示著賈樟柯希望講述的「普通人」的故事,總是一個「群像」的故事。

賈樟柯《天註定》(2013)劇照。

這其實也是一個潛藏於我們日常集體無意識中的思維慣習:普通人總是以「群像」的方式出現,他們是無名的「大眾」,是和少數「精英」相對的「沉默的大多數」。正如西班牙政治學者加塞特在《大眾的反叛》中做出的界定:「少數精英是指那些具有特殊資質的個人或群體,而大眾則是指沒有特殊資質的個人和集合體」。「普通人」被指認為「資質平平」「沒有個性」的均質化「群體」。

在人類歷史上的「精英」們眼中,作為「群體」的「普通人」經常是一種需要被警惕的危險。這一傳統肇始於古希臘的柏拉圖,老師蘇格拉底被一群「普通人」組成的公民大會賜死,這令柏拉圖對民主制度失望至極,在他對理想中的政體劃分等級時,他就認為越是偏向於由多數平民掌握權力、施行治理的政體,越是敗壞的政體。在柏拉圖看來,由擁有理性的「哲人王」治理的精英政體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

而到了19世紀,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更是為「普通人」的群體貼上了一個堪稱「臭名昭著」的標籤:「烏合之眾」。在勒龐看來,只要一個人深陷「群體」之中,即使是原本天賦異稟、才華橫溢的精英,也會墮入平庸,並變得歇斯底裡、神志不清,被裹挾於群體性狂熱之中。勒龐的說法在託克維爾那裡也獲得了迴響,託氏所謂「向下的民主」同樣強調作為群體的「普通人」掌握權力,會將整個社會的智識水平拉低至平庸的水平。

及至20世紀初,這種精英主義對作為群體的「普通人」的恐慌堪稱達到巔峰。加塞特寫道:

「20世紀30年代,歐洲正在經歷一場『野蠻人』的垂直入侵……大眾正在把一切優秀的、與眾不同的、個人的、合格的以及精華的事物打翻在地、踩在腳下。任何一個與其他人不相像的人,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考慮問題的人,都面臨著淘汰出局的危險」。

這種恐慌的急劇上升有著複雜的時代背景,社會生活的劇烈變動與觀念的更替是其中重要的因素。隨著現代化的浪潮席捲全球,作為現代化最重要標識之一的城市化大規模推進,使得原本固守鄉土中的人民被拋擲到城市中無處容身,貧困、失業問題在這一時期顯著上升。著名的群眾理論家埃裡克·霍弗在《狂熱分子》中指出,這種時代背景造就了在20世紀大量出沒的「邊緣人」和「失意者」,他們很容易對於當下的生活全然不在意,厭倦當下,渴望改變,因此只需要一個契機,就能形成一呼百應的革命群眾,成為不穩定的因素。霍弗指出社會中的失意者和窮人是組成群眾的「潛在皈依者」。

其次,現代社會也是一個「解除禁錮的世紀」,宗教的失落一方面讓個人的思想空前解放,卻也讓人的意義感無處安放。尼採的「上帝之死」是現代思想狀況重塑的宣言,也宣告著在精神領域人類的流放。在心理學家弗洛姆看來,自由突如其來的降臨反倒令人焦慮,因為它意味著人要在缺乏終極指引的情況下承擔起自主地規劃自己人生的責任,這使得獲得自由的人們,詭異地開始「逃避自由」,渴望尋找讓自己依附於其中的團體和依靠,讓自己隨波逐流,免於焦慮。在他看來,這種尋找「免於自由的自由」的心理,最終孕育了納粹——一個對「大眾」的焦慮感達到巔峰的著名表徵。

《大眾的反叛》,[西班牙] 奧爾特加·加塞特著,劉訓練、佟德志譯,山西人民出版社·漢唐陽光,2020年5月。

除此之外,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學科的完善使得普通人群體能夠從「知識」的角度予以刻畫。例如,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研究發現了人格中「非理性」因素的根本地位,他基於精神分析的方法在《群體心理學與自我分析》中提出:「集體暗示是一種不以知覺和推理為基礎,而是以愛的聯繫為基礎的確信」,仿佛也進一步驗證了勒龐曾經粗糙的斷言。然而知識對非理性普通人群體的刻畫並非僅僅只是起到批判的作用,以上種種精英主義對「普通人」話語的大量使用刻畫出他們作為非理性、平庸的「群體」的形象,也不斷強化著「精英主義」自身的合法性。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縱觀這些文本,這些精英主義者似乎也沒有一個能夠真正客觀地界定他們論述的「普通人」「平庸者」「大眾」到底是哪些人。

2

「平民主義」:

就能代表「普通人」嗎?

如果說精英主義大量使用「普通人」概念是為了通過刻畫自己的對立面強化自身的合法性,那麼這種偏向於「平民主義」的立場則恰恰相反,「為普通人代言」反倒成為其自身合法性的象徵。

在這種平民主義的視角下,精英們有著不接地氣的狹隘,他們執著於精英、大眾的二分,因為一種高高在上的倨傲而難以容忍多元的價值——這恰恰也是快手短片《自己的英雄》中反覆強調的。

然而,與精英主義對「普通人」話語使用所造成的困惑類似,我們似乎也不能從《自己的英雄》中看到它希望代言的「普通人」的面貌。「潛入最深的海底,登上最高的山峰」的人是「普通人」嗎?對於城市中產階級來說,「漠河冬天開水潑出能成霧霜」真的是一種「普通人」的體驗嗎?

雷蒙·威廉斯在《文化與社會》中曾用一段精闢的表述道出了我們在此遭遇的這種困惑:「整個『群眾』觀念出現了一個難題……我們通常所持的個人觀念中的個人,是指『普通人街道居民』而言,但是沒有誰感到自己只是個『普通人』……普通人是個集體意象,但是我們歷來都知道自己與他有所區別」。

或許,在我們使用「普通人」及其相近概念的大多數場合,我們都不清楚自己指向的是哪群人,其中又是否包含自己,但唯一明確的,是我們使用這些概念的「目的」。

當我們需要像「精英」們一樣標榜自我與他人的不同,凸顯自己立場的卓越時,我們將「普通人」建構為非理性的「群體」,並將我們自己與其區隔;當我們需要通過證明我們才代表了「多數人」的聲音時,我們又將「普通人」建構為「真實」「接地氣」「包容多樣」的「老鐵」,並欣然加入這支隊伍。實際所指模糊的「普通人」,就這樣成為一個被爭奪的「合法性證明」,隨時在特定的目的的燭照下,變化它的面孔。

《文化與社會》,[英]雷蒙·威廉斯著,高曉玲譯,三輝圖書·商務印書館,2018年9月。

3

「向正常人靠攏」:

自我與社會的規訓

除了用於指認「平庸的群體」和「真實的大多數」,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經常用到「普通人」一詞的場合也與「正常人」和「非正常人」這對範疇的劃分相關。在英文中,「Normal」一詞同時對應著「普通」和「正常」兩個意思,本文引語中提及的英劇《Normal People》的原著同名小說在翻譯為中文時就定名為《正常人》而非《普通人》。

《Normal People》中的感情或許糾結到許多人感覺不真實,但瑪麗安和康奈爾在陪伴彼此的過程中,反覆穿梭於「正常」與「非正常」這對評價範疇界限的種種經歷,一定能和絕大多數人的真實經驗產生共振。

劇中,高中時期的康奈爾是全校最受歡迎的明星,而瑪麗安則顯得孤僻怪異,與所有人都合不來。到了大學,情形似乎突然反轉,康奈爾選擇遠離人群,瑪麗安則成為社交圈子中的明星。然而,如果考量到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就會發現這種反轉僅僅是表面的。高中時期的康奈爾表面迎合大家,內心對於歧視女性等自己不認同的行為依然有著獨立判斷,也正因此他會感受到瑪麗安身上的吸引力。而大學時期的瑪麗安雖然看起來是一枝交際花,實際也經常感到心靈的空虛,時刻希望回到康奈爾身邊。他們都渴望能夠做自己,但被評價為「異類」而受到冷落的恐慌時刻如達摩克裡斯之劍高懸,迫使兩人不得不在離群索居和隨波逐流間徘徊,走一趟平衡「人設」的獨木橋。

《普通人》(Normal People 2020)劇照。

如果說瑪麗安和康奈爾的經歷還是局限在虛擬的故事、小範圍的校園中,那麼在真實、廣闊的社會的各個角落,「正常/非正常」這套評價體系堪稱無處不在,每一個人都曾經感受到它的力量的存在。

被評價為「不正常」,意味著遭遇冷落、譴責,甚至是各種隱形的「改造」和「懲罰」。然而,被評價為「不正常」人真的就是不正常的人嗎?他們理應被如此對待?1975年,福柯在法蘭西研究院就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講《不正常的人》,探討了三種「不正常的人」的歷史。福柯認為,「不正常」並非一種客觀屬性,而是一種出於特定需要被社會建構出的類別。例如,在古代,許多身有殘疾的人並不被界定為畸形,是因為法律可以對此進行協調和規範。比如在處理「連體兄弟犯法」的問題時,如果要判處其中一人死刑,是否也要處死另一個,這是福柯看來現代社會的畸形對法律提出的難題。於是,包括精神病學在內的一系列知識被發展出來,將「畸形」界定為對社會存在威脅、需要予以矯正的「異類」。

福柯將這種對「正常/非正常」話語範疇的建立稱為一種「新種族主義」,將一種事實判斷中的「不同」轉換為價值判斷中的「異類」,它的延伸體現在性別、階級、種族等方方面面。近日,有言論評價著名舞蹈家楊麗萍「不生孩子的人生是失敗的」,其實恰恰也遵循了這樣一種話語範疇。在「正常/非正常」的劃分中,「結婚生孩子」成為大多數「正常人」「普通人」的選擇,而相對的選擇則被視為異類,需要被予以否定並加以「引導」。

《不正常的人》,[法]米歇爾·福柯著,錢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

值得注意的是,恰如社會學者伯格和盧克曼所言,一個社會總是會通過發展概念解釋「越軌」與「偏離」的方式,來讓社會觀念維持穩定和一致。從近代的「麻風病人」,到現代的「同性戀」「不婚主義者」「不生育的女性」,「正常/非正常」範疇權力的運作幾乎難以擺脫。這更加凸顯出我們對「普通人」的話語進行反思的必要:在我們頻繁地使用「普通人」(正常人)這個概念進行自我評價與評價他者時,我們可能都在有意無意地在參與一場自我和對他人的規訓,在這個過程中,「正常/非正常」這對評價範疇的力量也被鞏固和加強。

4

超越「普通人」的自我反諷

行文至此不難發現,不論指的是「平凡人」還是「正常人」,「普通人」的話語都往往並不指向具體的群體,而只是作為服務於特定目的的「策略」。這也使得「普通人」話語構成了一種奇特的自我反諷:「普通人」的字面意思明明是我們「最熟悉的人」,但在不同話語策略的交錯又使得「普通人」的所指實際是我們「最陌生的人」。

這種反諷正是「普通人」話語大量流行的真正風險所在。

相較於對話語背後特定目的的察覺、對話語所施加的社會規訓的反思,「普通人」話語最終導致我們無法走近真實的普通人更值得警惕。這種風險其實非常類似於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揚·維爾納·米勒對民粹主義危險性的理解,在米勒看來,批評精英只可算作成為民粹主義者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民粹主義者宣稱只有他們才「代表人民」,但這裡的「人民」僅僅是一種「在政治領域內一群道德純潔、完全統一,純屬虛構的人民」,實際上不了解真實的內心訴求,也無法真正地代表人民。米勒在此援引了哈貝馬斯的名言:人民一詞,只能以複數形式出現。「普通人」一詞又何嘗不是如此?

《什麼是民粹主義?》,[德]揚-維爾納·米勒著,錢靜遠譯,譯林出版社,2020年5月。

或許,真實地認識每一個普通人的途徑恰恰是放棄使用「普通人」的話語。恰如雷蒙·威廉斯的另一段話所言:「實際上沒有群眾,有的只是把人看成群眾的看法,我們看到的是其他人,許許多多的其他人,是我們不了解的其他人。實際上,我們只是根據某種方便的公式把他們聚集成群並加以詮釋。」

作者|劉亞光

編輯|西西,張婷

校對|劉軍

相關焦點

  • 別一聽清華大學教授說孩子會成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麼了
    起因是政治學副教授劉瑜進行了一次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她在演講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就是這句話引發了網民的集體高潮,就連自媒體作家九邊都發文說:「清華教授說自己的女兒要做個普通人,可她沒跟你說『學術可以近親繁殖』」。
  • 其實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其實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只是普通的時候以為自己很牛逼。普通人的不幸福來自於外界給的誘惑。當欲望大於能力,就會產生焦慮。人一焦慮就不幸福。人不幸福就會充滿戾氣,對人不友善。所以佛教說減少欲望。王陽明說,人慾即天理,存天理滅人慾。存的是基本需求,滅的是超出能力的誘惑。普通人就要過普通人的生活,有普通人的戀愛。古代講門當戶對,就是真理。現在是被網絡雞湯拉高了欲望,每個人都想獲得更好的,但是自己的能力匹配不到,於是嫉妒,怨恨,埋怨,摧殘著人的心理,讓心理變得極端。
  • 活成普通人很容易,做普通人卻很難!劉瑜演講背後的5個疑問
    作者 | 汨羅江上一葉舟劉瑜是誰?恕我才疏學淺,這個名字之前從未聽說過。周瑜倒是知道,據傳被諸葛亮氣死的那個。直至最近刷到了一篇清華教授的演講,談《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才知道劉瑜是誰,也因為她的一句話徹底火了,讓更多普通人認識了她。
  • 認清自己,不過是普通人
    「你們說,在廣州,要是有800萬,那就可以活得很瀟灑了。」 說這話的,是我上鋪的同學A,年份是2006年,距離現在,已經過了14年。想當初A說這話,我還暗地裡笑他,咋這麼沒志氣?好歹也是牛逼學校牛逼專業的學生啊。
  • 股票與基金之間,誰的風險更大?普通人理財買哪個更好?
    不過,網上也有很多人都在說,買股票的話具有較大的風險,而且建議不要買股票,轉而更推薦買基金。而嚴格來說,基金也有同樣的風險,所以普通人便有點糾結,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那麼,股票與基金之間,誰的風險更大呢?普通人理財,又真的不應該碰股票嗎?買基金,又真的能夠賺到錢嗎?
  • 毛不易:我就是個普通人!孩子想做普通人,父母能接受這個夢想嗎
    還有一位家長的發言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他說:「必須得讓孩子考上清華北大,可不能像我似的,一輩子就只是一個普通人。」當時,我就非常想說一句:「做一個普通人不好嗎?」之前,在貴州黔東南的一處廣場,一家三口正在收攤,7歲男孩動作嫻熟。男孩今年上小學一年級,因為疫情,學校目前還沒有開學,所以,孩子只要有時間就會來幫爸爸擺攤。
  • 「普通人」英語怎麼說?
    今天是Jimmy要問的:普通人。Jessica: Jimmy! I heard you got the scholarship from Cambridge University! 你真厲害啊!我也就一普通人,ordinary person!Jessica: Hmmm...I wouldn't call a Cambridge graduate an average Joe.Jimmy: An average Joe? An average Joe就是指普通人,平頭百姓么?Jessica: That's right.
  • 職業拳手能打多少普通人?中國拳王這樣說
    MMA名將宋亞東說:普通人對職業拳手來說就是沙包,空手上去就是送人頭。功夫小光頭劉連傑調侃說:打普通人是可以秒殺,一拳一個,以一敵十是沒問題的。試想一下幾百公斤的力量瞬間壓在普通人身上,而且這還只是拳頭,如果再加上腿、膝、肘、抱摔之類,普通人根本是沒有還手的餘地,很容易一拳就倒地了。而且身邊也有真實的案例,三四個拳擊手街頭對抗三十個左右的普通人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 高考2020年作文素材積累:致敬李文亮,是普通人對「普通人」的旌揚
    致敬李文亮,是普通人對「普通人」的旌揚  疫情兇猛無情,奪走了舉國牽掛的李文亮醫生。痛惜、致敬與哀悼紛至沓來,合成一曲充塞天地的輓歌。  2月7日,國家監察委員會調查組赴湖北省武漢市,就群眾反映的涉及李文亮醫生的有關問題作全面調查。
  • 清華教授說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是精英階層讓你認命嗎
    最近有一句話刷屏了,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發表了一個演講,其中提到她的一個朋友說「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然後劉教授說:萬一我女兒是個曠世奇才,我肯定也會偷著樂,但是到目前為止,我那個朋友是對的,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明星也是普通人,演員也是普通人,高偉光也只是一個普通人
    畢業多年工作多年的我,每當做夢回到高中時,醒來都是一陣後怕。有很多人年輕時有夢想,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地失去心中的熱情和堅持。  明星也是普通人,演員也是普通人,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我真的發自內心佩服他。想到這一點,就想一直支持他。高偉光則表現的更好,空間越大了,十裡桃花劇情對他很局限!我本來挺喜歡rb的,但是枕上書看到最後情感要爆發的時候,那個失望啊。
  • 清華教授:希望女兒成為普通人;網友:我們普通人,聽聽就好了
    在演講中,她說: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名普通人。在此之前,她曾在一個家長群裡說:希望女兒將來就安安心心地開個奶茶店。咋一聽,夠普通吧。但要是細細了解過劉瑜的背景,你會大吃一驚。我只想說一句話:她所謂的平凡,其實就是千萬人豔羨的非凡。01、 精英階層的孩子依然是精英,即使普通,也是精英中的另一個「高曉松」不管你承不承認,咱們普通人,一輩子都成不了劉瑜。
  • 郭碧婷嫁豪門被懷疑是欺騙,妹妹嫁普通人,誰是勝利者
    當初的郭碧婷和向佐是在一段綜藝節目裡面見面的,在節目裡向太就表達了喜歡郭碧婷,說要是成為自己的女兒或兒媳就太滿足了。事實上,郭碧婷成名的道路也比較崎嶇。從一開始,在選秀節目出道以後的很長時間裡都是默默無聞的。只是因為一檔口香糖的廣告讓郭碧婷火了起來。但是最近已經很少看到郭碧婷的消息了。也許是想在家裡放心地撫養孩子,當時在懷孕時情緒波動仍然比較大。
  • 我們都是追逐著天才的普通人
    很多因素都會導致這樣的問題,大部分因素我都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過了,但我們很難繞過一個問題,那便是天賦。同樣一道數學題,有人看一眼,很快就能解出來。而有些人來來回回做上兩三遍,也還是搞不清楚解題思路;有人英語單詞看都不看,考試從來不下130,有人把3500背上兩遍,也難逃六七十分的魔咒。
  • 假面騎士saber新槽點:主騎有誰是普通人 翔太郎拔不出聖劍
    這話嚴格來看雖然說是打臉,但多少也證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飛羽真過去兒童時候的經歷肯定非同尋常,主角身上有著巨大的伏筆和秘密,也絕對不是一般的普通人,看後續劇情怎麼描寫吧。舊十年之後五位理論上除了良太郎這個最多人間體外都可以,天道是總司一切的龍傲天,肯定不是普通人,響叔本身就是猛士,壓根就不是常規普通人,小渡同理。良太郎如果被異魔神附身的話,可能還有點機會。
  • 是啊,我就是一個普通人。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面有一句臺詞:「小時候誰都希望自己的將來閃閃發光,但長大後自己的夢想卻沒有一個能夠變成現實,既痛苦,又對不起自己,而且還反過來埋怨。」二十多歲的年紀,經常會感到一種莫名而來的無力和驚慌失措。
  • 對普通人來說,考公務員大概是最好的選擇!
    ……這類的問題太多了,但是提出問題的大部分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包括我在內,都是普通人,而對於普通人來說,考公務員大概是最好的選擇了。而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沒有985這樣光鮮的學歷,也沒有豐富的履歷的話,是很難進入大廠工作的。舉個例子,在上海,本科應屆,能進入BAT和排名前50的網際網路公司的概率大概是10%,你要和需求頂級大學的高材生競爭,壓力之大可以想像。
  • 內卷歸內卷,誰想承認自己是普通人啊?
    他把這種現象稱為「involution」,翻譯過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內卷」。這個現象,如果翻譯成大白話,大概意思類似於,明明種地只要需要10個人加一頭老黃牛,但你偏要用20個人繡花兒一樣去種糧食,就是不去想怎麼減少勞動力提高效率,更沒盤算過擴大產量......
  • 普通人談天賦就是自我安慰
    個人、組織、民族都要學習和進步,都要在環境下習得新的技能,怎麼可以交出自己的主動權,找一個誰也不認識的人來決定自己是不是有天賦呢?兩千年前就有人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放到現代,你是不是要用一個什麼心理學工具測一下,然後說,「卿有種!有大種!」當年西方人還嘲笑中國人是「東亞病夫」,這是不是說明中國人沒有體育運動的天賦?
  • 我的夢想是:做一個平凡的普通人
    相信小的時候,我們都有寫過一篇文章:我們要成為什麼人。很多人寫的無非就是我要成為警察,我要成為太空人,我要成為科學家,我要成為醫生……那時候老師笑眯眯地問我們為什麼要成為這樣的人,我們的答案差不多都是同一個意思,我們要成為非凡的人,要成為一個厲害的人,不想當一個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