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普通人很容易,做普通人卻很難!劉瑜演講背後的5個疑問

2020-12-12 汨羅江上一葉舟

作者 | 汨羅江上一葉舟

劉瑜是誰?恕我才疏學淺,這個名字之前從未聽說過。

周瑜倒是知道,據傳被諸葛亮氣死的那個。直至最近刷到了一篇清華教授的演講,談《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才知道劉瑜是誰,也因為她的一句話徹底火了,讓更多普通人認識了她。

「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刷爆網絡,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各路大神紛紛加入口水戰中,大眾的情緒也被煽動了起來。有一邊倒支持的,也有一邊倒反對..的,還有夾在中間「左右逢源」的,怎麼說都對,怎麼說都有理,總之一臉不得罪人、圓滑世故的樣子,妥妥地把自己放在安全線裡。

其中儲殷教授對劉瑜教授演講的回應,有種看神仙打架的味道,「隔空打牛」,帶著一股濃烈刺鼻的火藥味。

作為一個普通人,你本想安安靜靜地做個普通人,悄悄的努力,悄悄的拔尖,然後驚豔了所有人,實現人生逆襲,怎料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的「天外之音」,打破了這份安寧。就像儲殷說的那樣:他們勸你看開,不是真的讓你看開,而是你認命。

總有些人,想讓你「安分守命,順時聽天」,告你認命吧,別費勁了,階層流動已經玩不轉了。

透過劉瑜演講事件,「普通人」這三字太沉重,每個普通人都無法迴避這五個問題。

一、誰是普通人,你憑什麼定義普通人

在你階層是普通人,在我的階層你就是天堂的王者。

在王思聰眼裡,汪小菲就是個窮屌絲。當年的婚禮事件,張蘭在婚禮接受採訪說王健林免費贊助了婚禮飯店時,王思聰怒髮衝冠,拍案而起,一口一個張蘭阿姨,把人家損了一頓,自此和張蘭、汪小菲、大S一家結下了梁子,他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我們的小王就出來踩一腳。

在「王者」的眼裡,那個加了三點水的「王者」,水分太大,是個水貨,根本不配富二代的資格。對他而言,一個沒落的餐飲店女老闆娘的兒子,他就是個普通人。背後的潛臺詞很可能是這樣的:

明白了嗎?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

階層之間存在鄙視鏈,哪怕是階層內部同樣也存在更深仇視的「鄙視鏈」。普通人之間的鄙視鏈,只不過是鄰裡、朋友之間的嫉妒,嚼舌根子,再厲害點的話,就是潑髒水,但影響力只限於局部小範圍地區。有錢人的鄙視鏈,則更狠,把對方扒得一乾二淨,公之於眾,拉到網絡上「遊街示眾」,生怕大眾不知道有人在「裸泳」,生怕大家缺少了茶餘飯後的笑料和段子,你仿佛看到唾沫星子橫飛的顆粒場面。

然而,在「王者」眼裡的冒牌富二代、水貨、普通人,在我們這些普通凡夫俗子眼裡,注了水的「王者」依然遠超普通人一個階層。

他是普通人嗎?

有幾個普通人有資格去娶大S這樣的明星。

著名的烏鎮飯局,沒有幾十個億的身價,連飯局的大門都進不去,前提還得在一個朋友圈裡。一個億身價的人,在他們眼裡和普通人沒有區別,根本不屑一顧。

借用我一個朋友的話來說:「像我這種1000萬的,在商會裡就是窮人,第一次坐在那裡,感覺自己是去要飯的乞丐。」他參加了某個商會後,發出了一番酸溜溜的人生感慨。

你站立的階層臺階,決定了你的視角,也決定了你的立場。

在清華劉瑜教授的視角,她的孩子不是曠世奇才,在清華附小也不是最出色的那個,站在她的階層角度,劉瑜認為「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這話沒毛病,一點都不假;但放到大眾身上,這個「普通人」是我們這些普通人是攀比不起的,也無福消受的。

很多人也想像劉瑜的女兒一樣,在清華附小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可惜他們沒有這樣的機會了。就像有句話說的:有些人生來就是頭等艙,你拼盡全力到達的終點,卻不及別人的起點。劉瑜所謂的普通,對於絕大多數人一生來說,往前十八,往後十八代都是無法企及的一個高度。

這明顯犯了一個邏輯性常識的錯誤,邏輯一定講前提條件的,否則論證命題的結論就不成立。劉瑜那個階層「特稱」的普通人,不等於「全稱」的所有普通人,只是偷換了概念,用降維的方式含括了所有階層的普通,而此普通非彼普通。就像如今在我們眼裡普通的一包方便麵,對於偏遠山區的窮人來說,它就是高級餐廳裡的「義大利麵」。我一直堅持一個觀點:

任何不加前提條件的東西,都是耍無賴,耍流氓。

所以,就劉瑜口中的「普通人」,很多真正的普通人是不接受的;也因此連儲殷這種高知階層都擼起袖子,站都出來為普通人打抱不平,他說:「作為劉瑜和周濂的孩子,他就註定不是普通人了……你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即便你哪怕不好好學習,最後混到退學了,至少也是個高曉松。」PS:高曉松相比他比父輩和祖輩獲得在學術和科技上獲得成就,他真的就只是一個普通人。

而劉瑜在演講中提到,她看完一個關於「文科出身媽媽,為了輔導孩子考大學,硬是把自己鍛造成一個理工科的學霸」新聞後,她在媽媽群表態,我說我已經想好了:我們家孩子以後就讓她開個奶茶店得了。結果其他的媽媽紛紛表示,他們的孩子也要開奶茶店。我就意識到,看來這個奶茶店競爭也非常激烈,我們家的孩子還是開煎餅店算了。

這可是大北京的房租啊!真是飽漢不知餓漢飢,有多少普通人的家庭能拿得出錢來讓孩子在北京開奶茶店,當老闆。至於煎餅店,那更算了,那得起多早啊,不過也是有錢可以任性,當老闆的不需要像員工那樣起早貪黑。脫離了人民群眾的知識分子,真是不知普通人、小角色的艱難和辛酸。

這話要是普通人這麼說也就罷了,或是放在私下說,但作為國內一流學校的頂尖教授,放在檯面上說,這話有些太隨性了,接不了地氣!你的這一點普通,是幾千萬家庭的望塵莫及。奶茶店競爭也非常激烈,我們家的孩子還是開煎餅店算了。

一個看似「算了」,背後卻透著滿滿的優越感。對於普通人而言,一般孩子想創業,父母往往是這樣說的,我們家不富裕,你上大學這幾年,家裡還欠了不少外債,別折騰創業,還是老老實實先打工算了。

總而言之,劉瑜口中輕描淡寫的「普通」二字,是別人一輩子,甚至是幾代人都換不來的起點。普通二字,對於真正的普通人來說,是生活最沉重的負擔,舉步維艱卻又不得不背負的生命旅程。

不少學者都用一個通病,學問越做越大,越做越高,看似很有思想,卻沒有半點現實的意義,根本不接地氣。用儲殷的話來說:有的時候,不要相信一些高級知識分子的心靈雞湯。

二、真正的普通人是什麼樣的

命運如此卑微,真正在乎你的人,只有自己。

在看到劉瑜這篇文章之前,我看到了一篇圖文《2020年還剩下最後一個月:撐不下去的時候,看看這20張圖》。限於篇幅我精選了三張圖,大家感受一下,詳細圖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這篇圖文。

這就是普通人,一個瞬間,足以讓自己陷入無助、淚崩的境地。

但普通人的生活遠不止這些,普通人在支配公共資源上的能力遠低於高階層的人,更重要的是普通人在面對很多生活中的問題時,束手無策,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甚至被惡意的報復,在這裡不作一一贅述。一言概之,不少普通人的真實寫照是無助、無奈、奔波、艱辛、委屈、崩潰、絕望……

哪來的劉瑜口中的那個「奶茶店競爭非常激烈的話,我家孩子還是開煎餅店算了」,底層的普通人為了一個煎餅攤,可以把命豁出去。這可不是劉瑜的「算了」那麼簡單,她說的一個算了,就是壓在一個人頭上的一座山。

高知階層的算法很顯然「頭腦簡單」了些!

我之前見過一個被抄了擺攤車的中年矮個子男人,眼神沒落,無助,拿著一個破舊的電話和另一方通話,我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或許在向他愛人尋求安慰,或是在找人想辦法怎麼把車要回來。看到那一幕,我也很無助,我幫不上任何忙,連一個安慰都送不上,看著他遠去的背景,五味雜陳。

生活現實如此殘酷,也如此簡單,在弱肉強食的規則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只好連微生物都消化掉。

對於有些人來說,活著不是為了生活,一生的忙碌,只是為了生計,他們的存在似乎毫無價值和意義。悄無聲息地來了,卻要忙碌了一生,然後又悄無聲息地走了!命運如此卑微,誰會在乎呢?

對於普通人遭遇的一些境遇,很多時候人們只能用「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來安慰自己,相信存在「天道有輪迴,蒼天饒過誰」的真理。

現在洗腦最多的一句高級雞湯「正義從來不會缺席,只會遲到」,但真實的情況,正義往往被狠狠地打了折扣,不是一丁半點。就像服裝商店貼出1-7折的打折促銷活動,實際上1折的商品只有那麼一到兩種,其它多數的都是6-7折。1折只是一種噱頭,一種假象而已!

「正義從來不會缺席,只會遲到」,其實是被曲解了,有專業人士指出:正常英美法系對此的理解,在於「遲到的正義,等同否定正義」。

階層很現實,自古以來人就被分為三六九等,這是全世界通用的生存規則和秩序,沒有什麼抱怨的。

有些人一出生就可以繼承父輩或祖輩的遺產,他們不需要為生計發愁,他們所發愁的是要麼如何把這些錢花完,過著紙醉金迷的浮華生活;要麼如何把財富繼續最大化,建立更龐大的金錢帝國,以保子孫後代永世可以享受榮華富貴。

三、你是那個打不死的普通人、「路人甲」嗎?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自己的「周星馳」。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周星馳的電影?

就我個人的認知而言,周星馳的演技其實是次要,真正大家之所以喜歡周氏電影,是因為他的電影刻畫了一種「底層逆襲,鹹魚翻身」的精神調性,不知不覺中激勵了很多人內心對渴望改變命運的強烈召喚,和打死不認輸,不認命的逆襲精神。在周氏的電影中,他扮演的大多是小人物的角色,落魄、窮困、倒黴,卻有著打不死的「小強精神」。從跑龍套的路人甲到星爺,成名前的周星馳在名利場的娛樂圈經歷了多少酸甜苦辣,才換來了封神的「星爺」頭銜。電影《喜劇之王》,其實說的就是周星馳自己人生經歷的一段縮影。

喜劇的本質是對悲劇的冷幽默,無釐頭是對磨難的調侃。

在星爺的電影裡,更多的人看到的是自己,看到是一種希望,一個小人物,一個窮屌絲,一個普通人可以逆襲翻盤,鹹魚翻身,可以跨越食物鏈的鄙視,從底層爬到金字塔頂端,改變命運的機會。

絕大多數的普通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周星馳」式的小人物,或許這就是我們喜歡周星馳、星爺,周氏電影的緣故。與其說我們喜歡星爺,不如說我們喜歡那種「逆天改命」的希望和信念——我命由我不由天,不服輸,不認命,打破一切是非定義。

即使命運待你如草芥,時運不濟,你可以認命,你可以接納目前糟糕的人生處境,並且一直糟糕下去,但心中總有一根「精神的支柱」在頑強地撐起無力和卑微的生活,那就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渴望他們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一代不行,還有下一代,只要子孫無窮盡,總有一代人會站在時代的巔峰。

風水輪流轉,總有一代到你家!嘴上認命,心裡抗命,在我與不少60、70年代的普通人的交談中,他們的人生無不流露出這種最質樸,最簡單,也是最頑強的命運哲學觀。

生活很沉重,生命很卑微,但希望還是要有的。

而劉瑜的普通人論調,似乎要去打破普通人心理約定俗成的改命觀,接受成為普通人的事實。

就像有句話說的:你可以信命,但不要認命。只要不認命,一切皆有可能。一旦認命,那就失去了改變命運的機會。或許自己是個窮二代,若是認命的話,自己的孩子也是窮二代,這種惡性循環下去,世世代代為窮人,是你所不情願的吧。

普通人雖然沒有發財的命,但不要打斷普通人發財的夢。如果連夢都被剝奪了,那麼活著和鹹魚有何分別呢?

四、普通人有選擇的餘地嗎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千百年來,對於多數普通人來說,讀書是改變命運最佳的通道之一。遠的不說,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多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家子弟,通過讀書走出大山,見識到了外面不一樣的世界,從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下一代的命運,他們不需要辛勞而作,不需要看天吃飯,不需要為一日三餐發愁,不需要為了賣點農產品,掙錢微薄的收入,走幾十裡的山路……

羅中立油畫《父親》

在那個「糧票」代表美好時代,對於能進入體制內,吃上公糧的人來說,這是一件何其光宗耀祖,祖墳冒青煙的事情。

在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裡,一個沒有天賦的人,不需要太聰明,也不需要讀過多少書,只要有一股子引潮而上的闖蕩精神,靠努力,靠勤奮,一樣可以實現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逆襲改命。

然而,這樣的時代基本已經結束了,英雄不問出處離普通漸行漸遠,進入資本時代,一個貧富差距兩極分化愈演愈烈的時代,「階層血統、家庭身份」對一個人未來前途的影響權重越來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意味著普通人逆襲改命,鹹魚翻身的上升通道越來越窄,機率越來越小。

劉強東曾在《開講啦》上面說過一個故事。

他給母校中國人民大學捐了1000萬元,用於資助家裡窮、經濟困難的學生。沒想到過了一、兩年,人大的相關負責人跑過來對他說,這個助學金不好發,就連申請的人都非常少。劉強東非常納悶,自己上學的時候,班裡的助學金名額很少,申請的人非常多。那時候,班裡百分之七十來自農村,所以基本都會去搶這個助學金。人大的負責人對他說,現在的人大跟你們那時候完全不一樣,能夠上人大的,來自農村裡面的學生可能連30%都沒有。

教育已經走入了「拼爹」的時代,不管你信不信,願不願意,這都是事實,也是趨勢,更是大概率。就像劉強東說的:「農村的孩子是從幼兒園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被城裡的孩子遠遠地甩在了後面,你很難考上大學。有的人說,你這種是很不好的宣傳教育,農村也是一個廣闊的天地!農村也是大有可為的。這句話我今天還是信的,但是機會很少。」

熊軒昂,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父母都是外交官,在很小的時候,他就跟著父母,去過多個國家。記者採訪時,他的一番話也引人深思。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像我這種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現在的狀元很多都是這種,就是家裡又好又厲害的這種。」

對於普通人來說,拼爹拼不上,不拼讀書還能拼什麼。

物慾豐盛,人性慾望無限被激發的當下,讀書,會讀書遠比任何一個時代都來的重要。

一個程式設計師月薪5萬,一年60萬;一個普通崗位的人月薪5千,一年才6萬。前者30左右時可以在大上海貸款買房,想像美好的未來,規劃更好的明天;後者30歲左右時,可以在三線城市買個房,但相似的年紀,吃了同樣多的苦,人生的畫風卻是這麼的「無釐頭」。

最近有個視頻火了,瀋陽一毛坯房內,一名32歲的男子向妻子預演裝修入住後的安逸生活,看電視的放鬆,洗熱水澡的愜意,他始終面帶笑容,她卻看哭了。夫妻倆同初中同學,結婚時無車無房無彩禮,經過5年的努力,他們從最初每天只能吃麵條到如今攢夠首付款實現買房夢想,這樣溫馨的一幕感染著許多同齡人。

優秀的人,一年頂普通人的十年,你說會讀書重要?這是個獎賞高智商的時代,也是個羞辱低智商的時代。

這就是現實的差距,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活在當下,鮮有人可以做到平常心,內心淡定,泰然處之——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事未了,如何按住內心功與名的胸有澎湃?

劉瑜說的沒錯,惡性競爭裡成長,容易長成一個空心人;人生的目的並不是越高、越快、越多;往人多的地方扎,只會是踩踏式競爭;社會充滿了成功學,卻沒有教人失敗的勇氣。這些道理不用教授說,普通人心裡也有數,但問題是身處在這個大變革的時代,普通人的悲哀就在於只能隨波逐流,選擇的餘地不多,多數人註定會成為被洗腦的「烏合之眾」。

當下媒體、娛樂引導的社會風氣,再加上很多教育機構的無節操地瘋狂誇大宣傳,攀比宣傳,利用人性的逐利心,在大眾心裡製造更大的生存危機感和不安全感,販賣焦慮恐慌,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家長們淪為他們收割韭菜。人是環境的產物,有多少人在這種「烏煙瘴氣」的風氣下,能做到置身事外。

就像《烏合之眾》裡說的: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群眾從未渴求過真理,他們對不合口味的證據視而不見。假如謬誤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誤。

可悲的是,作為劉瑜的同門師弟師妹們,不少人淪為一些教育機構製造焦慮的工具,甚至可以說是幫兇。「清華、北大」名師輔導的資源,正成為他們斂財,收割底層的「歡樂頌」。而這也是普通人的宿命!

所以,縱然千軍萬馬,在惡性競爭裡成長,踩踏式競爭,相比讓孩子發揮自己的獨特性,幫他找到他所歡喜的事,這種不確定的風險和不可控的因素,家長們也依然願意讓把孩子在「流水線上」苦逼讀書,把學習和分數作為孩子將來前途最安全、最可靠的投資。鮮有人有勇氣一開始就按著孩子自身獨特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去發展。中國式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文化思維,當下只要家裡稍微條件好點的,誰甘心一開始就奔著把孩子培養成理髮師、廚師、泥水匠等等,朝著「藍翔技校」直奔而去?

「三教九流」的思想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根扎得太深,太深了!

《中庸》開篇第一句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古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把這件事情弄明白了。可是2000年過去了,這種思想並沒有融入到我們文化基因和血液裡。這是誰的問題呢?

不要動不動和西方比,和歐洲比,我們的實力和文化思想觀念還不允許我們普遍像西方人那樣,孩子成年後,你是你,我是我,各過各的家庭。

家長只能替孩子考慮,選擇利益最大化的可能性,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有句話說,小孩子只看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這句話雖然露骨了點,但現實往往就是如此。

劉瑜說:當每個人都被鼓勵去尋找自己最大的亮點,施展自己最大的優勢,一個社會的創造力就會被發揮到極致。這是理想而不是現實!

當下多數普通人的家長們要忙於生計,也忙於自身職場的焦慮,中年危機是繞不過去的一道坎。縱使條件好一點的,可以「砸鍋賣鐵」按著孩子獨特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去發展,但問題的關鍵是有多少家長們的文化素養能力,足矣支撐自己去點亮孩子施展自己最大的優勢。

依據人口普查,從1977年到2000年,我國總人口13億左右,承受大專以上教育4500多萬人,高中中專以上教育14100萬人左右,承受初中教育的43000萬人左右,小學教育的45000萬人左右,文盲或許15歲以上不識字的人8500萬左右,而承受高中中專以上教育僅佔總人口的10.9%,大學大專以上教育者僅為3.5%。

即使擁有大學大專以上的學歷者,又有多少人真正意義上懂得孩子的教育成長學?現在家庭教育最熱的一次「原生家庭」,誰還沒被坑過!本來非常和諧的家庭關係,因為你要逼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導致家庭關係雞飛狗跳。

不是每個人家長都像劉瑜教授那樣有那種文化學識的高度,可以營造出非常和諧的親子關係,也沒有實力「看來這個奶茶店競爭也非常激烈,我們家的孩子還是開煎餅店算了」。

你說:人的前半生存在的目的,就是考試,完全了無生趣。我一百個贊同!

是啊,大家都這麼想的!可惜普通家長不是王健林,普通家庭的孩子不是王思聰,可以優哉優哉去選擇讀哲學,這種只有真正的貴族才追求得起的學問,只有貴族才能吟誦的風花雪月。回國後,拿著老爸的5億做投資,出了徵信問題,拿著老媽的填坑。換個普通人,區區幾十萬個往往就是萬劫不復的深淵。

多數普通人真的有更好的選擇嗎?

階層上升的通道越來越窄,當下大變革的浪潮時代,如果趕不上這一波浪潮的機會,下一波在哪呢?可能離現在就很遙遠了。

曾經有香港小學生寫作文說,這是香港,李嘉誠,李家的城。這就是資本的「魑魅魍魎」。最近幾大網際網路巨頭加入了社區電商大戰,1分錢一袋食鹽,9毛錢一份青菜,1分錢一個橙子……

接下來的時代,資本會越來越強大,階層會越來越固化。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就如某經說的:但凡有的,還要給他,叫他豐足有餘;凡沒有的,就連他有的,也要取去。

想想,真是細思極恐!就像有人調侃這次社區電商大戰說的:再不努力以後連賣菜機會也沒了。

縱使競爭再殘酷,需要經歷刀山火海,九九八十一難,擺在多數普通人面前的,心裡最踏實的那條小人物鹹魚翻身的路徑,依然是拼命讀書,乖乖地參與到這場教育的軍備競賽中,學習再學習,考試再考試,恨不得練就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才好。

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底氣和囂張,一個拆遷戶在家長群裡抱怨:我們北京人誰家還沒有幾套房啊,給孩子布置那麼多作業幹嘛?

如劉瑜所說:如果一個人選擇「自在」放棄「成功」,這也未必是壞事。沒錯,但有多少家長能保證將來的孩子不抱怨父母,為什麼你不給我做個好的榜樣,我現在的放棄,就是因為你之前的放棄遺傳給我的。

我也承認,在一個小小的天地裡,過上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夠了。

《北漂夫妻回鄉自建3層木屋,木頭全從國外海運:徹底逃離北京》中的男女主人公令人羨慕,這不光需要你有足夠的資本,就像某網友評論的「」芬蘭海運了30噸特殊的木頭,每一個詞都散發著金錢的氣味,這樣的人隨便去哪裡都可以啊,逃離二字實在不妥」;還需要你能足夠的幸運找到一位能和你「琴瑟和鳴」的伴侶。否則,你這一輩子都是註定要打光棍的。

「普通人」這三字,註定輕如鴻毛,卻重如泰山,背後是多少承受不起的痛。

五、普通人究竟何去何從

一切答案終究在你心裡,任何人無可替代。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問題,相比那些活在100多年屈辱史裡的命如草芥,顛沛流離,食不果腹的普通中國人,當下的我們是幸運,也是幸福的。

如今學業和工作的壓力所導致的抑鬱症、焦慮症很普遍,自殺低齡化趨勢等等的問題,青少年是如此,中年人也好不到哪去。

歐美日韓在發展的過程中,同樣也遇到這些問題,只會多不會少。這不是誰的問題,是誰的錯?不是家長的問題,也不是社會的錯,而是時代,這個時代一種無奈的幸福的「煩惱」。

歷史的前進,每一次巨大的變革,或推進,或倒退,都是以付出極大的代價作為前提的。

普通人如何選擇?

是選擇做流水線上的人,還是勇敢地逆潮而上,站在時代的對立面,選擇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放飛自我,又或是其它的什麼選擇,沒有一種答案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供你做完全參照的標準,因為任何一個人所處的時代、環境和稟賦,都決定了他自己是獨一無二存在的個體。

人生的孰是孰非,沒有定論,終極答案終究還得靠自己去解決,自己去選擇。

就像劉瑜說的:可能因為我從小是個很「要強」的人,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假定別人也應該如此……但是,隨著成長,我的這個想法也開始動搖了……

每個人的認知都存在有限性和局限性,愛因斯坦也不例外,就像他說過的一句話:人類已知的是有限的一個圓,未知的是圓外的世界,是無限的。

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不論你是迷茫、焦慮,還是做出了何種選擇,唯有在成長的路上不斷學習,增長見識和能力,獲得心智的成長,磨鍊強大的心性,你才能解除心中的各種困擾,把自己引出尋常的圈子。除此之外,你覺得還會有更好的辦法嗎?

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不論你是迷茫、焦慮,還是做出了何種選擇,唯有在成長的路上不斷學習,增長見識和能力,獲得心智的成長,磨鍊強大的心性,你才能解除心中的各種困擾,把自己引出尋常的圈子。除此之外,你覺得還會有更好的辦法嗎?

結束語

浩瀚宇宙,繁星點點,一切終將,過眼煙雲。

大多數人的人生終極活成普通人,你可以普通,但不能失去對生活的熱愛和希望。

相關焦點

  • 清華教授:希望女兒成為普通人;網友:我們普通人,聽聽就好了
    最近,大學教授劉瑜的演講火了。在演講中,她說: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名普通人。在此之前,她曾在一個家長群裡說:希望女兒將來就安安心心地開個奶茶店。咋一聽,夠普通吧。網上流傳劉瑜是官二代,這尚不可確定,但可以證實的一點,就是她早早就出國留學了。可想而知,在那個年代,能出國留學的人,家庭背景肯定不一般。所以,出生就決定了我們成不了劉瑜。之後,劉瑜在學問的天堂裡不斷攀登,成了知識界的名人,眾人學習的榜樣。
  • 丁真如果沒火,會成為「普通人」,但不是劉瑜筆下的「普通人」​
    背後是一個並不美好的事實:今年20歲的丁真連九年義務教育都未完成。丁真的母親說,丁真念到小學三年級就回到家裡幫忙幹活了,走紅前在家的工作主要是放牛、放馬、挖蟲草、撿松茸。於是,聽聞真相的熱心網友連夜寄了一堆書給丁真,有的甚至想讓他做套試卷
  • 張桂梅VS劉瑜引發大討論:拼命努力,然後「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
    課代表說最近,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的演講火了。在演講中她坦言「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並希望女兒以後開個煎餅鋪。你希望你家的萌娃成為劉瑜教授口中的普通人,還是張桂梅老師狼性教育下的學霸?最近,清華政治學副教授、著名作家劉瑜的一場演講引發熱議。因為她建議,在養娃這件事上,家長們不必太「雞血」。 長達40分鐘的講座簡單講述了劉瑜的「放養式」教育理念。在劉瑜看來,成功的定義並不僅僅是考試第一,而是讓孩子舒適地生活。
  • 清華教授劉瑜: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這句話刺痛了誰?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在一場演講中說到,「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此話一出,立刻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關於教育的又一輪大討論。然而,劉瑜的這段演講引來了很多人的吐槽,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儲殷就開懟:作為清華副教授劉瑜和人大教授周濂的孩子,就註定已經不是普通人了。劉瑜的女兒從小就在清華的附屬幼兒園、附屬小學、附屬中學上學,普通人能上嗎?哪怕最後混退學了,至少也是高曉松。
  • 清華副教授劉瑜最新演講:多數孩子,註定只能成為普通人
    文/陽光小房子 很多人都知道劉瑜老師的《願你慢慢長大》,這篇文章是她在女兒百天的時候寫下來的,文字細膩,感情豐沛,感動過很多父母,其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祈禱你能「成功」,但我所理解的成功,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與熱情
  • 清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演講中的劉瑜教授,從一個家長的身份闡釋了她眼中的中國教育現狀,並表達了自己的焦慮。「我的女兒正非常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家的孩子就讓她開個奶茶店得了。」很多人因為恐懼失敗,便隨波逐流地扎入「踩踏式的競爭」之中,只因大家都這麼做。這就導致了「自我」愈發被壓抑,生活愈發平庸無趣。擺脫迷茫和焦慮,不妨先從「堅定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開始。以此為起點,去看看自己喜歡什麼,去試錯,去重來。放下「更高、更快、更多」的競賽執念,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便是自由。
  • 劉瑜的演講和丁真的眼睛 這個時代教育的價值是什麼?
    劉瑜演講的題目是《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她認為當下教育的「軍備競賽」模式帶來焦慮與疲憊,也滋生不公與傷害。貳 ||與劉瑜的演講同時刷屏的是藏族少年丁真。他微笑的,眼裡閃光的照片也是全網轉發,最熱的評論是:一看就是一雙沒有經歷學而思和奧數的眼睛。叄 || 劉瑜的演講和丁真的微笑在這個歲末巧合地同時刷屏,後者本來與教育無關,在傳播中突然「出圈」了。
  • 如何避免像劉瑜女兒一樣成為普通人,誰信劉瑜誰倒黴,倒黴兩代人
    這時我和妻子開始了第二個階段的爭吵,為孩子教育。第一個階段是為錢吵,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結婚後哪都需要錢,日常生活、存錢買房、買車、為生孩子做準備。第三個階段是為情懷吵,孩子有了,事業順了,也有點錢了,就想著「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的權利」。
  • 別一聽清華大學教授說孩子會成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麼了
    起因是政治學副教授劉瑜進行了一次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她在演講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就是這句話引發了網民的集體高潮,就連自媒體作家九邊都發文說:「清華教授說自己的女兒要做個普通人,可她沒跟你說『學術可以近親繁殖』」。
  • 清華大學教授劉瑜:教育競爭激烈,接受孩子只是個普通人
    前幾天,清華大學教授劉瑜在一場關於教育的分享中提到:現在孩子、家長在教育上都面臨著很大的「軍備競賽」壓力。在一個媽媽群,她和其他媽媽聊到「一位文科媽媽為了陪孩子做功課、升學,把自己修煉成了理科學霸」的消息,感慨家長和孩子的壓力,她便說:以後我家女兒,就去開家奶茶店算了。結果不少媽媽也紛紛表示,自己家孩子也去開家奶茶店好了。
  • 清華教授:別掙扎,坦然做個普通人吧,社會需要懶漢,做懶漢光榮
    無數家長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來,只能寄希望於孩子,自己受再多苦也不願孩子掉隊,在憋著勁、悶著頭,苦苦掙扎的時候,清華教授堂而皇之地說「人要認識自我,接受自我,要坦然面對做一個普通人」。這是當頭棒喝,難道一點希望都不給了嗎?這要從劉瑜教授的一篇文章說起。
  • 精英勸看開:女兒正在成為一個普通人,網友:再不濟也是高曉松
    最近微信朋友圈有一篇文章正在刷屏,清華大學劉瑜教授,說她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演講大概也就是讓大家要看開,要看淡,不要搞那麼殘酷。當清華大學劉瑜教授,說自己女兒正在成為一個普通人,然後以此讓大家要看開,要看淡,聽起來好像很豁達,但其實只是被豁達加以掩飾的「何不食肉糜」。
  • 清華教授劉瑜說「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你可別當真
    撰文/ 遇言姐前陣子,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有個關於教育的演講在網上刷屏。這篇演講名為《不確定時代的生存法則》,裡面還有還一句話說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被廣泛轉發。劉瑜說, 自己是個不戰而降的媽媽,一早認定女兒是個普通人,以後能開個奶茶店就行。如果奶茶店競爭激烈,那就換個煎餅店弄弄。
  • 不是每個人都是丁真,你願意做一個普通人嗎?
    嘖嘖,顏值高是不假,說盛世美顏,還真的有點摻水我家U可比他帥多了為啥他火了,成為了西藏網絡紅人出於職業習慣,研究下,首先是丁真所在的四川理塘一直在想辦法靠旅遊打開局面,四川理塘也有跑馬溜溜的山可惜在丁真出現之前,並沒有出現「溜溜的他」,讓無數粉絲想一飽眼福在丁真出去買泡麵之前,四川理塘曾經做過很多努力
  • 劉瑜:請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前不久,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看理想節目主講人劉瑜做了一場關於教育的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她以一名家長的視角,談論了今天中國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教育焦慮和成功焦慮。很多人因為恐懼失敗,便隨波逐流地扎入「踩踏式的競爭」之中,只因大家都這麼做。這就導致了「自我」愈發被壓抑,生活愈發平庸無趣。擺脫迷茫和焦慮,不妨先從「堅定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開始。
  • 清華教授演講戳中無數家長的痛 有種普通人出生在羅馬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最近在講座中說:「我的教育觀是什麼?說起來就是兩句話:認識自我、接納自我。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更輕鬆,我相信這種因勢利導的教育,對教育本身的產出,對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萬戶的和平穩定來說,都利大於弊。只有每個人都各美其美,一個社會才會生機勃勃。」
  • 清華教授說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是精英階層讓你認命嗎
    最近有一句話刷屏了,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發表了一個演講,其中提到她的一個朋友說「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然後劉教授說:萬一我女兒是個曠世奇才,我肯定也會偷著樂,但是到目前為止,我那個朋友是對的,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說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絕不是劉瑜「凡爾賽風格」的矯情
    清華學者劉瑜說自己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這不只是精英家庭「凡爾賽風格」的矯情,更是智慧父母的一種選擇。他們只是不想讓恐怖的教育內捲化,把自己和孩子都卷進去吞沒了。教育內捲化日趨嚴重,幾乎讓所有的家長都染上了焦慮症。
  • 我女兒正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火遍朋友圈,普通人還坐得住嗎
    最近清華大學教授劉瑜的演講《不確定性的時代 教育的價值》火遍了整個媒體。她的論點是「家長們不要焦慮,不要搞」軍備競賽」,一個選擇「自在」摒棄「成功」也未必是失敗,鼓勵探索自我,其中那一句「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普通人嗎?
    文|高寶寶劉瑜,是清華大學政治學系的一名副教授,同時也是一個母親。她前不久的一次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有一個小夥伴把她那篇演講的連結給了我。作為一個教育者,劉教授的演講還是很有養分的。但我還是有四點小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