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陽光小房子
很多人都知道劉瑜老師的《願你慢慢長大》,這篇文章是她在女兒百天的時候寫下來的,文字細膩,感情豐沛,感動過很多父母,其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祈禱你能「成功」,但我所理解的成功,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與熱情。
她其實就在強調「成功」是多樣性的,並不一定是跟金錢、地位、名譽三個因素掛鈎的。
全民雞娃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多數父母都希望他們上最好的小學,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學,然後再進入最好的企業,人生能夠一帆風順。
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每個孩子是不同的。有些人天生智商高,擅長學習,但有些人的天賦則在其它方面。
父母的這種盲目規劃,不止是會打亂孩子的節奏,還會讓更多的媽媽無法規劃自己的事業和生活。
同時再說一個更扎心的事實,最好的學校錄取比例很的不高,即便是在戶籍是北京,清華北大的錄取率也不高。
劉瑜老師最近有個新的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其中她提到這樣一句話:
我的教育觀是什麼?說起來就是兩句話: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她沒有說要把自己的女兒培養成社會精英,而是希望孩子能夠對自我有個清晰的認識,也能夠從容地接納自我。因為精英教育可能就是沒有贏家的比賽。
攀比式教育,傷害的不只是孩子
最近進了一個雞娃群,進去之後才發現,那些媽媽為了孩子太拼了,有個孩子7歲已經開始學第二外語了。
她還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個圖片,小學時期學霸之爭主要在兩個科目,語文和數學。為什麼呢?因為英語早就已經在幼兒園都搞定了。
我看完之後,立刻覺得自己完了,我家孩子6歲了,現在複雜的英語句型還讀不順溜,感覺自己真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
但細想來不對呀,就算是我費勁巴拉幫孩子搞定了英語,倘若這時候再出現個不僅精通英語,還擅長打籃球的孩子,難道我還要再去追籃球嗎?
顯然,這樣的思維方式,累死老母親不說,還可能會讓孩子苦不堪言。
在《優秀的綿羊》中有這樣一句經典句:
「沒有人需要11項課外活動,除非另外一位學生參加了10項課外活動,那麼其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呢?唯一的答案就是超越他人。」
如果用這種思維來培養孩子,不僅拼父母的體力,還要拼財力,而多數經濟水平一般的家庭,從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了。
而事實上起跑線到底存不存在,未來的社會會變成怎樣,我們沒人知道。更沒有人能夠保證,如果孩子一路都是重點,人生就能免遭失敗。
接受失敗,是人生的重點必修課之一
有人說,堅持是人生最重要的品格。但我卻覺得,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學會妥協,學會接受失敗,才是父母和孩子的必修課。
如果非要將一條錯路,走到黑,撞了南牆也不回頭,這真的說不上是什麼優秀的品質了,只能說是愚蠢的執拗。
說到這裡,就真的不提提李雪琴了,脫口秀大會中的黑馬,也因為她,我認真看了今年的這檔節目。
很多人都說,李雪琴分明就是人群中的佼佼者,上清華,出國留學,一路那麼順,她在脫口秀節目中火,是應該的。
但她的確患了抑鬱症,幾次想要自殺。她走在佼佼者的隊伍中,她也從來沒有感受到快樂。
而當她說脫口秀時,整個人都是閃閃發光的。除了能夠帶給別人快樂之外,她自己的內心也得到了撫慰。
與其說她失敗了,不如說因為她意識到自己的格格不入,走入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去年不是有一部短片很火嗎,在中國叫《後浪》,在日本也有一個版本,當我們非要跟大多數人選擇一樣時,多數人都只能模仿,難以超越。而當你脫掉那些束縛,會發現市井的快樂,也能讓人歡笑。
成功和失敗,都重要,缺少了成功,人就會失去勇氣,缺少了失敗,人就會喪失抗挫折的能力。
允許孩子成為普通人,父母才有機會快樂
固然,如果孩子幹啥啥行,父母臉上會有光。但想想做父母的本質,真的是為了培養一個精英嗎?
如果是,那麼為什麼不在孩子剛生下來,就給孩子做IQ測試,確定ta是不是學習的料,之後再決定要不要在這孩子身上投入呢?
我們愛孩子,是因為我們投入了時間和精力,投入的越多,愛的越深。
雖然我們經常跟孩子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但別人家的孩子到了你家,你還是對自家孩子更好。
正如高普尼克在《園丁與木匠》中說的:
我們愛孩子的原因不是出於孩子本身,而是出於我們自己。我們不是因為愛孩子才照顧他們,而是因為照顧他們,所以愛他們。
深以為然。
劉瑜在演講中有一句話,讓我這個老母親深有感觸,是她朋友告訴她的: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
她把這句話當成自己的座右銘,她感覺自己的人生也被解綁了,有享受生活的空間了。
過度關心孩子的未來,其實就難以享受當下,當我們不再追求所謂的成功,能夠真正做好當下的每一件小事,未來也不會太差。
同理,孩子的人生也是如此。
當然,一定有人會堅持雞娃,誰都難以說服誰,但試想這樣一件事,如果孩子達到了你成功的標準,固然皆大歡喜,倘若沒有,那不是白費力氣,還浪費了年輕時候的大好時光嗎?
做父母,其實也有權利過平靜的生活,我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夠有些許美好安穩的時光,而不是不斷向前奔跑,像個停不下來的陀螺。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享受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