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我們的教育不是鼓勵年輕人發現自我,而是逃避自我。從獨特的自我逃向『平均的他者』,從個性逃向潮流,從冒險逃向安全。
演講中的劉瑜教授,從一個家長的身份闡釋了她眼中的中國教育現狀,並表達了自己的焦慮。
「我的女兒正非常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家的孩子就讓她開個奶茶店得了。」
清華大學教授劉瑜
坦白講,我們其實是能夠理解身為家長的她,在面對中國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時所表達出的這種焦慮的。可是,身為清華教授的她,她的女兒真的會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嗎?顯然,不會。
很多人因為恐懼失敗,便隨波逐流地扎入「踩踏式的競爭」之中,只因大家都這麼做。這就導致了「自我」愈發被壓抑,生活愈發平庸無趣。
擺脫迷茫和焦慮,不妨先從「堅定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開始。以此為起點,去看看自己喜歡什麼,去試錯,去重來。放下「更高、更快、更多」的競賽執念,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便是自由。
再看過去的幾十年前,生活都是穩定的,比如:你爺爺是鐵匠,你爸爸也是鐵匠,你未來也是鐵匠,但是現在我們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因為不確定性,也帶來了焦慮,各種競爭,你選擇的事業,也預示著別人事業的機率,知識的儲備是一種惡性競爭的循環。
國內,學歷越高,技能越多,自己選擇的空間也就越大,父母之間也就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你們家的上4個興趣班,9點睡;我們家的6個興趣班,10點睡;他們家的上8個興趣班,11點睡!
有的媽媽自己是一個文科生,為了孩子硬把自己變成了理科生的學霸!現在拼的是經濟,你們家有錢,就可以去最好的私立學校,佔據更多的優秀資源!
現在,這種惡性循環,懷著對世界無限的憧憬長大了,但是大人就告訴孩子,你的前半生就是考試,雖然,你最後十八般武藝,但是你最後不知道你要做什麼,沒有你自己的思想!
劉瑜一家
從公開的信息中,我們便可以很輕鬆的找到劉瑜教授的教育背景、工作履歷、家庭構成。
生於1975年的她,祖籍江西省。本碩就科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並在獲得了人大的政治學碩士後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2006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僅僅四年間,她就成為了清華大學政治學系的副教授。
而她的丈夫更是非同一般,她的丈夫是著名的哲學家周濂。生於浙江的周濂,本碩就讀於北京大學,後在香港中文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曾作為牛津大學、哈佛的訪問學者,現為人大的教授、人大傑出青年學者。
這樣的家庭背景,你相信她的女兒會成為一個普通人嗎?
(聲明:除STEAM在線原創文章外,STEAM在線分享和轉載的文章皆為促進STEAM教育在中國的傳播,僅做學習交流,非商業用途,都會註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繫後臺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
原標題:《清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劉瑜,清華教授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