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劉瑜說「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你可別當真

2021-01-12 手機鳳凰網

撰文/ 遇言姐

前陣子,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有個關於教育的演講在網上刷屏。

這篇演講名為《不確定時代的生存法則》,裡面還有還一句話說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被廣泛轉發。

整場演講其實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內容,本文僅對她下面的這個觀點進行討論——

內卷的教育,無限的競爭,沒完沒了的興趣班,花樣百出的補習班,令家長疲憊不堪。

她說,這種無止境的教育軍備競賽是對職場媽媽的傷害,對家庭關係的傷害,對教育公平的傷害,更是對孩子本身的傷害。

劉瑜說, 自己是個不戰而降的媽媽,一早認定女兒是個普通人,以後能開個奶茶店就行。如果奶茶店競爭激烈,那就換個煎餅店弄弄。

文章一發出,就被另一位教授, 參加過《奇葩說》的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儲殷發微博視頻懟了,儲殷的大致意思是——

「劉瑜是清華政治系教授,老公是人大哲學系教授,他倆的閨女怎麼會是普通人呢。

人家生來就享受著最好的資源,就算混退學了也能混成高曉松。

不要相信高級知識分子的心靈雞湯,她勸你看開,不是真的讓你看開,是讓你認命。」

▲網友贈名儲殷「人類現實主義精華」

身為一名反雞湯的實操者,儲殷的觀點一向在乎落地。

最反感精英階級,一邊自己啃著雞腿,一邊給大眾熬雞湯。

之前在《奇葩說》論婚姻的那期中,儲殷反駁對於不婚主義的吹捧。他說——

「我真的受不了成功人士拿漂亮話來逗普通人。

大多數人老老實實一輩子都很難了,聽了各路神仙的童話,留下一地雞毛,最後神仙們騰雲駕霧而去,你成了一堆爛泥。」

對照這次反駁劉瑜,前後邏輯相當一致。

話說,筆者還是很欣賞儲殷老師的,他的脫口秀視頻我每期都看過。

之前,他也罵過: 某些人儘管去用自己的理念禍害自己家的孩子,但你不要耽誤別人。

這次,儲殷寧可得罪同行,也要表達不同意見,還是很令人佩服的。

儲殷教授跟劉瑜教授相反,他堅信東亞地區 資源少、人口多、競爭大 這一客觀現實不能改變,只能讓自己變強來適應。

金句是 「童話故事裡經常死人的。」

發完微博後,儲殷又寫了另一篇文章《我並沒有diss劉瑜》。

意思是——

「劉瑜找對了問題,但是開錯了藥方。

她讓家長別執著,別爭了,退一步海闊天空,小草有小草的高興,大樹有大樹的高興,這種觀念無法推而廣之。

對於張桂梅校長的貧困孩子而言,她們在競爭中不允許失敗和退出,難道她們也能像劉瑜的女兒一樣開家奶茶店嗎?

系統化的缺陷,不是部分家長坐地成佛就能解決的。」

劉瑜教授和儲殷教授,一個逃避內卷,一個爭當卷王。

對於劉瑜教授說的逃避內卷,你能逃到哪呢?

你開個奶茶店,過兩天「拼瑞奶茶」來了,百億補貼+買一贈一,你的小店不又要捲起來了?

你說你加盟,結果「拼瑞奶茶」退市倒閉了,那你不就成了資本的炮灰?

至於開煎餅店、開涼果店,也是一樣。

街頭智慧不能解決根本性問題。

沒有創新,沒有壁壘,憑啥別人捲成麻花你能歲月靜好?

對於儲殷教授說的努力培養卷王,統計學告訴我們這是不可持續的。

如同高個子父母的孩子不會越長越高,矮個子父母的孩子也不會縮成哈比人, 在一個穩定系統內,人類是均值回歸的。

如果永無止境地追求後代優於自己,註定是要失望的。

先不談張桂梅老師的學生,就說說中產階級的孩子吧,到底怎麼做才能突破內卷呢?

劉瑜教授和儲殷教授都沒有提到的兩個思考方向是——

把蛋糕做大,以及內功的塑造。

卷,是因為蛋糕不夠分。

增量蛋糕越來越小,內卷就是存量競爭。

大家為了搶口蛋糕渣,要使出200%的力氣,累死自己,餓死同行,到頭來都是輸家。

對抗內卷只有一種辦法——

把蛋糕做大。

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國家從小學到藤校都在鼓勵孩子去「改變世界」。

創造新的需求,創造新的就業,革新生活方式,帶來新的財富。

只有跳出固有邏輯創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內卷。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不切實際地偏居一隅,或是削尖腦袋去爭做卷王,不如關心孩子有沒有給世界創造機會的能力。

只有具備這種能力的孩子,才能真正穩紮於未來社會。

昨天,筆者看到近幾年一直在做公益教育的郝景芳在文章中寫,自己對6歲女兒的期望是——

「多創造點就業崗位,讓大家不那麼辛苦。」

看完心裡真的特別感動, 這才是一個教育家的格局,高瞻遠矚、溫柔悲憫。

一個有創新精神的孩子,需要具備膽識、眼光、勇氣、毅力、專業積累、自我驅動。

這些品質跟原生家庭的財富和地位無關,而在於孩子性格的培養,也就是前文所說的內功。

如果我們僅僅把孩子當成知識的容器,父母靠生拉硬推雞娃把孩子推進名校,那麼孩子很可能在獲得自由的時候浪費掉這個資源,好比清華博士畢業了還在問自己該找什麼樣的工作。

只有內心有原動力的孩子才會不迷茫,走得深,走得遠。

那麼,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內功呢?

筆者總結了以下幾條——

第一、立志要早,想法要大

我們看到,很多了不起的人都是在很小的時候就確認了自己的方向。

比如馬斯克,15歲時立下宏志——為人類爭取更大的集體啟蒙,言既出,行必果。

比如孫正義,19歲時推算出未來50年最有潛力的行業是計算機,從4000多本書中總結出一套與眾不同的創業方案。(雖然孫桑眼下遇到點兒麻煩,但不妨礙他前半生的高歌猛進、萬劫不熄)

不僅立志要早,而且想法要大,這就是美國人主張的think big。

Think big,為100%而奮鬥,即便最後得到的是80%、90%,也比純靠慣性獲得的及格分要好。

舉個理財的例子。

許多年前,筆者在一個海外華人論壇,看到一位美國留學生發的帖子——普通家庭10年1000萬美元的理財計劃。

當時,很多人笑他自不量力。

一個普通雙職工家庭,10年攢一千萬美元,這怎麼可能呢?

當時,在灣區,最善於經營的華人家庭也就是400~500萬美元封頂了。

之後的10年中,我時不時地去偷窺一下這位老兄的博客。

眼看他分析各種投資模型,為了了解經濟學讀了MBA,為了增加收入進入金融界,兩次創業失敗過再次重來……

10年之後,論壇上的老ID們已經散地七七八八,這位老兄如約公布自己的理財結果——

700萬多點。

雖然沒有達到預期,但足以令大家震驚。

不僅如此,他還將自己對財富的理解寫成書,是亞馬遜上中文財經類的暢銷書。

其中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他說——

最好的目標是像變魔術一樣的,看起來根本不可能實現,但是只要你一直琢磨它,還是可以找到破解方法。」

第二、找到榜樣

西方教育中非常注重榜樣的力量,孩子們的指定必讀書中,很大一部分是 人物傳記。

榜樣的推動力是巨大的。

幾乎所有成就卓越的人,都有一位了不起的榜樣。

孫正義15歲時讀到坂本龍馬的傳記,於是輟學去了美國,立志幹一番大事業。

坂本龍馬是明治維新中的狠角色,出身平凡,開創偉業,終結了日本300年來的孤立局面。

在創建軟銀的時候,在患病臥床的三年,在背負沉重債務的歲月中,孫正義在一生之中多次重讀這本傳記。

直到前幾年,他還在說——

「坂本 龍馬是我人生的起點。他時刻提醒我,必須志存高遠。」

▲軟銀logo的兩道銀條,來自坂本龍馬的戰旗

還有《北京摺疊》的作者,郝景芳的例子。

眾所周知,郝景芳是一位幹啥啥能成的才女。

保送北大中文系沒有去,自己考上清華天文物理,後又讀了經濟學博士,寫本小說吧,獲了雨果獎,不僅如此,書裡的插圖還是她自己畫的。

在我們眼中景芳已經是天才了。

但是她卻這樣說——

自己希望成為像薛丁格一樣的人,如今做的加起來不到目標的10%。

但是由於定的目標很高,一直沿著榜樣的光奔跑,不知不覺中,自認拿不出手的成績也已經比周圍高出許多了。

「即使到不了宇宙的盡頭,也強於只看到水塘盡頭。郝景芳說。

川普的導師諾曼·文森特·皮爾也說過相同的話——

為月亮而戰,即使錯過了,也會落入繁星。

意思是,即使沒有達到理想高度,我們仍然可以取得成功。

第三、培養勇氣和領導力

筆者覺得,中國和西方的基礎教育中,很大的不同在於對 勇氣和領導力的重視。

在中國,勇氣往往是被壓制的。

到了加拿大,我發現他們非但不說「槍打出頭鳥」,還反過來告訴孩子「能出頭就別縮」。

我一個從小被老師批評不安分的人,看到閨女繪本封皮那句 「Why fit in when you were born to stand out」簡直想哭。

西方教育中,勇氣和領導力的培養是通過體育來實現的。

遍布街區的運動俱樂部,多如牛毛的非營利組織,構建起一個深入基層的體育大國。

前陣子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女兒甜豆參加社區兒童足球隊訓練的照片。

國內的朋友留言:一線城市有點錢的家庭瞧不上這些球類運動,花滑、體操、冰壺、馬術,越冷門、越燒錢,越有人趨之若鶩。

但我想說,運動首要是培養勇氣,在物理上不懼怕別人,其次是團隊協作精神。

我給孩子選活動的原則是:場地好找,教練好找,團隊競技,直接對抗,不隔著網。

足球、籃球、冰球,都是很好的選項。

我的一位女朋友是加拿大某大學的副校長。

做到這個職位的華人非常少見,一般也就是終身教授就到頭了,可見這位女士個人能力之出眾,對西方社會潛規則理解之圓熟。

曾經,我也就孩子選俱樂部的事兒請教過她——遊泳還是冰球。

遊泳的話亞洲人不吃虧,打冰球的話出不了成績,剛不過人高馬大的外國女孩兒。

然而我的這位女友毫不猶豫地告訴我——選冰球。

理由是——

讓孩子習慣團隊協作和直接對抗,比拿幾塊獎牌更會令她受益無窮。

甜豆上學後,我發現加拿大的家長對於助推自己娃成為孩子頭兒簡直出盡百寶。

甚至不惜作弊,賄賂其他孩子,就為了給自家娃拉人氣。

究其原因,是因為西方觀念中把社交力和領導力看得特別重要。

一個孩子如果小時候習慣領導別人,長大後也容易成為行業中的領導者。

一個人有更大的責任感,就會去解決更大的問題,同時也會得到更大的回報。

華人在美國大公司中做到領導層的極少,遠遠幹不過老印,除了大家吐槽的老印愛拉幫結夥拍馬屁,很大原因是我們的教育缺乏對社交力和領導力的培養。

第四、多讀書

這一條有太多人說過了,遇言姐自己也說了多次。

讀書是塑造宏大世界觀的最簡便有效的方法。

70%的NASA工程師是因為讀了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而立志從事航空航天。

馬斯克更是阿西莫夫的鐵粉,11歲時被科幻改變了一生。

2018年他將一套《銀河帝國》放在特斯拉跑車上,一起發射上了太空。

▲蓋茨保持著每年讀50本書的習慣

孩子讀書可以參考美國50本/年的那個閱讀清單。

他們挑選的書知識面覆蓋廣闊,虛構類和非虛構類的比重適宜,而且足夠有深度。

《飢餓遊戲》、《動物農場》、《人鼠之間》、《蠅王》這些中式教育不會推薦給你的書籍都是西方孩子的必讀課。

劉瑜教授說北京學鋼琴的孩子有300萬,自己女兒打算另開條路學古希臘羅馬史。

但其實,美國6-8年級的孩子已經在讀《波西·傑克遜與奧林匹斯英雄》系列叢書了。

她哪裡算什麼另闢蹊徑。

一定讓孩子多讀書,知道國外的同齡人在讀什麼、做什麼、想什麼,用全球視角去思考,保持對世界的感知。

以上說的幾點不需要花很多錢,一般家庭只要有心都可以做到。

劉瑜教授說:要從競爭中勝出,你要做1,不要去做10001。

這個說法是對的。

但是做1的意思不是說:人家學鋼琴你學豎琴,人家賣奶茶你賣煎餅。

這點微末的差別遠遠談不上從0到1的意義。

從0到1,是在認知高度趨同的社會中找到新的增長點。

最後,要想下一代在內卷的世界中找到出路,我們自己先要有眼光,不要自己做井底之蛙,才能帶領孩子把夢做大一點,別只看到眼前一點點的利益。

面對內卷,不是只有逃避和死磕兩種辦法。

要相信我們仍然處於有史以來最好的時代。

我們仍然有能力將蛋糕繼續做大,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只有這樣的心態,才不過錯失我們這個了不起的時代。

相關焦點

  • 清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清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2020-12-11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清華教授說「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你可別當真
    撰文/ 遇言姐前陣子,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有個關於教育的演講在網上刷屏。這篇演講名為《不確定時代的生存法則》,裡面還有還一句話說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被廣泛轉發。劉瑜說, 自己是個不戰而降的媽媽,一早認定女兒是個普通人,以後能開個奶茶店就行。如果奶茶店競爭激烈,那就換個煎餅店弄弄。
  • 清華教授劉瑜: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這句話刺痛了誰?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在一場演講中說到,「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此話一出,立刻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關於教育的又一輪大討論。然而,劉瑜的這段演講引來了很多人的吐槽,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儲殷就開懟:作為清華副教授劉瑜和人大教授周濂的孩子,就註定已經不是普通人了。劉瑜的女兒從小就在清華的附屬幼兒園、附屬小學、附屬中學上學,普通人能上嗎?哪怕最後混退學了,至少也是高曉松。
  • 說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絕不是劉瑜「凡爾賽風格」的矯情
    清華學者劉瑜說自己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這不只是精英家庭「凡爾賽風格」的矯情,更是智慧父母的一種選擇。他們只是不想讓恐怖的教育內捲化,把自己和孩子都卷進去吞沒了。教育內捲化日趨嚴重,幾乎讓所有的家長都染上了焦慮症。
  • 我女兒正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火遍朋友圈,普通人還坐得住嗎
    最近清華大學教授劉瑜的演講《不確定性的時代 教育的價值》火遍了整個媒體。她的論點是「家長們不要焦慮,不要搞」軍備競賽」,一個選擇「自在」摒棄「成功」也未必是失敗,鼓勵探索自我,其中那一句「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清華教授說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是精英階層讓你認命嗎
    最近有一句話刷屏了,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發表了一個演講,其中提到她的一個朋友說「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然後劉教授說:萬一我女兒是個曠世奇才,我肯定也會偷著樂,但是到目前為止,我那個朋友是對的,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別輕易相信,現實太殘酷!
    清華教授劉瑜一席話,讓無數家庭鬆了一口氣:我的女兒也正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無數焦慮的家長們找到共鳴,她指出了國內教育投資過大,孩子負擔重的問題。然而,仔細思考卻並非如此。劉瑜教授是清華教授,丈夫是人大的教授,這種家庭在國內已經處於頂尖水平了。她的女兒上的是清華附小,這起點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國人,單單一個北京戶口就讓所有北漂家庭可望而不可及,你現在還認為她的女兒會成為普通人嗎?
  • 別一聽清華大學教授說孩子會成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麼了
    最近看到好幾篇diss清華教授關於教育的言論。起因是政治學副教授劉瑜進行了一次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她在演講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就是這句話引發了網民的集體高潮,就連自媒體作家九邊都發文說:「清華教授說自己的女兒要做個普通人,可她沒跟你說『學術可以近親繁殖』」。
  • 清華教授:希望女兒成為普通人;網友:我們普通人,聽聽就好了
    最近,大學教授劉瑜的演講火了。在演講中,她說: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名普通人。在此之前,她曾在一個家長群裡說:希望女兒將來就安安心心地開個奶茶店。咋一聽,夠普通吧。作為名人的女兒,她上的是千萬人豔羨的名校清華附小。滑稽的是,在千萬人矚目的舞臺上,劉瑜教授告訴我們:讓子女成為平凡人。我只想說一句話:她所謂的平凡,其實就是千萬人豔羨的非凡。
  •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阻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一篇師大教授文章流傳網絡,在不確定的年代,對教育的普遍焦慮,成了這屆父母都非常確定的事情.
  • 清華大學副教授: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1  清華教授的女兒要做「普通人」?  前幾天,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的一個演講引起了廣泛熱議。  在演講中,她談到對教育的普遍焦慮,是這屆父母非常確定的事情。在一路的競爭比拼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們雖然外在條件優秀,卻漸漸成為一個「空心人」。  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甚至也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  甚至很多孩子由此陷入長期抑鬱的狀態,甚至被診斷為抑鬱症,更為嚴重的還伴有自殘自殺行為。  對此,劉瑜說,與其逼著孩子成為一個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讓孩子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如何避免像劉瑜女兒一樣成為普通人,誰信劉瑜誰倒黴,倒黴兩代人
    二簡單地說,我主張孩子散養、放養,把學校的功課弄好就行,別整那麼多花裡胡哨的課外班。因為我就是靠應試教育,一路從縣城到省城再到京城,從國外到回國到再出國。興趣特長出不了成績,都是白忙活;學習好考分高,才可以複製成功。
  • 張桂梅PK清華教授:不要站在高樓,傲慢地指點被階層固化壓在山底的人
    張桂梅老師的魔鬼,清華教授的普通人,你選擇哪種教育方式?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說:我們要鬆弛下來,要發現孩子的喜愛,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要引領孩子發現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演講者: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老師。演講題目:不確定的年代,教育的價值。這個題目也許太過學究氣,不易為大眾接受,可是當它被自媒體提煉為「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後,立即火遍全網。
  • 清華大學教授女兒都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其他芸芸眾生呢?
    名校效應再次上演,清華、北大教授的演講總是能吸引人的眼球,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演講內容。這不,近日清華大學劉瑜副教授的一篇演講內容引發了熱烈的討論,題目是《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在演講裡邊,劉瑜說了一句話,她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眾人愕然,清華教授的女兒都這樣了,那其他芸芸眾生呢。這到底是高級知識分子熬製的心靈雞湯,還是傳統宿命論的回歸,一時眾說紛紜。不管您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 清華教授:《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戳中了誰的痛點
    最近,清華教授劉瑜一篇題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後標題被自媒體改為《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的演講引爆了網絡,引起了網友的廣發熱議。做一個平凡的普通人,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很低調,聽去也無可非議,為什麼從一個清華教授的嘴裡講出來會引起軒然大波,乃至引起群嘲呢?這到底戳痛了誰的痛點?
  • 張桂梅VS劉瑜引發大討論:拼命努力,然後「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
    課代表說最近,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的演講火了。在演講中她坦言「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並希望女兒以後開個煎餅鋪。你希望你家的萌娃成為劉瑜教授口中的普通人,還是張桂梅老師狼性教育下的學霸?最近,清華政治學副教授、著名作家劉瑜的一場演講引發熱議。因為她建議,在養娃這件事上,家長們不必太「雞血」。 長達40分鐘的講座簡單講述了劉瑜的「放養式」教育理念。在劉瑜看來,成功的定義並不僅僅是考試第一,而是讓孩子舒適地生活。
  • 清華教授演講戳中無數家長的痛 有種普通人出生在羅馬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最近在講座中說:「我的教育觀是什麼?說起來就是兩句話:認識自我、接納自我。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更輕鬆,我相信這種因勢利導的教育,對教育本身的產出,對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萬戶的和平穩定來說,都利大於弊。只有每個人都各美其美,一個社會才會生機勃勃。」
  • 清華教授:我女兒正在成為「普通人」,是很多人一生達不到的高度
    01清華教授:我女兒正在成為「普通人」前段時間,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老師的一段演講引發了廣泛熱議。她在演講中稱「我女兒正在成為『普通人』」,並主張要在「軍備競賽」的教育模式中鬆弛下來,要引領孩子發現自我,而不是必須考上名牌大學。
  • 劉瑜:請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前不久,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看理想節目主講人劉瑜做了一場關於教育的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她以一名家長的視角,談論了今天中國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教育焦慮和成功焦慮。很多人因為恐懼失敗,便隨波逐流地扎入「踩踏式的競爭」之中,只因大家都這麼做。這就導致了「自我」愈發被壓抑,生活愈發平庸無趣。擺脫迷茫和焦慮,不妨先從「堅定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