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全文字數:約1780字
閱讀時長:約6分鐘
我們從小聽著「讀書改變命運」的謊言長大,結果事實卻是,絕大多數人還是成了父母的樣子,只有少數出類拔萃者突破重圍成功改命;而那些曾以為是紈絝子弟的富二代們,成了新一輪的主宰者。
01清華教授:我女兒正在成為「普通人」
前段時間,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老師的一段演講引發了廣泛熱議。她在演講中稱「我女兒正在成為『普通人』」,並主張要在「軍備競賽」的教育模式中鬆弛下來,要引領孩子發現自我,而不是必須考上名牌大學。
這席話表面聽起來似乎可以撫慰家長的焦慮。但是別忘了,她是清華教授,她丈夫是知名哲學家周濂。
她的女兒就算再平平無奇,也是一路從清華附小到清華附中這些普通人根本沒門路的學校畢業的,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家庭氛圍更難以企及。
可以這麼說,劉瑜口中「普通人」的水準,卻是很多人一輩子都難以達到的高度。
相比劉瑜的言論,人大教授殷儲的演講則是站在大多數普通人的立場。此前他在某教育盛典上直言:「在任何一個國家裡,教育都是用來實現社會分層的。」
其實,「教育分層」的概念早在幾年前羅振宇就在《羅輯思維》節目中提到過,他當時預測我們這代人在有生之年將會看到一個不可逆的局面,那就是「教育分層」。
「教育分層」簡單來說就是,教育看似公平,實際上不同階層的教育資源分配、教育內容與目標有著天壤之別,在這種情形下,寒門再難出貴子。
02「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羅馬
1、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等
也許有人會說,至少當下高考的制度還算是公平的。沒錯,普通人通過十年寒窗確實能進入名牌大學,到一個更廣大的平臺。
而事實上,城市和農村教育資源的巨大差距自然不必多言,即使是在教育相對發達的城市裡,也有教育資源的等級之分。
比如,高價學區房的立足點其實就能看作一種社會分層,家裡買得起學區房的孩子從小就能接觸到優質的師資力量和教育資源,而家中無法斥巨資的孩子就只能就近上學。
好的學校對孩子的培養本身就是衝著985、211這樣的院校去的,而名牌大學在師資力量、科研經費、發展空間上跟其他普通院校又有很大差異。
因此這似乎形成一種不可逆的循環,由教育分層產生的結果反映在社會上就是更明顯的社會分層。
2、學校減負卻加劇了教育分層
這些年,新生的教育理念主張給學生減負,要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然而效果卻適得其反,學校之內的減負,倒是催生了學校之外迅速擴張的課外輔導;教育,似乎逐漸變成一種砸錢的產業。
學校早下課,家境殷實的孩子會被送到各種輔導班、興趣班繼續學習,鞏固加深知識,發展興趣愛好;而沒有經濟實力家庭面對高額的費用,只能望洋興嘆,口頭督促孩子一定要好好學習。
這樣下去,孩子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學校的減負,卻加劇了教育的分層。
3、普通人只能通過應試教育出頭
雖然應試教育被花式抨擊了二十多年,素質教育被一再鼓吹,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普通學生的晉升通道,只有考試這一條。
位於雲貴山區的華坪女中,校長張桂梅的女學生們每天凌晨5點起床跑步晨讀,每頓飯只用10分鐘解決,剩下時間都在拼命刷題、死記硬背。
老師也知道填鴨式教育不好,但是沒有更好的辦法。如果不這樣,孩子們就無法走出大山,無法進入名牌大學。
然而,當寒門子弟真的去了大城市、進了名牌大學,可能會發現很多格格不入,穿衣風格、生活習慣、見識談吐都跟別人差了很大一截,這些需要自己去適應和彌補的地方太多了。
而對於家境優渥的孩子來說,他們更有機會接觸到真正的素質教育。不管在學校、輔導班、興趣班還是家庭環境、社會接觸中,他們的獨立思考、邏輯、才藝、表達、社交、組織的能力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簡言之,資源和思維受限,就只能走一條更為艱難的道路,吃應試教育的苦。但就目前來看,並沒有更好的出路。
03總結
如果說「教育分層」真的會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局勢,我們普通人的力量真的太渺小了。但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去提升自己。據說人生有四次改變命運的機會,高考、考研、創業與婚姻,無論處在哪一個重要的節點,我們都要抓住機會奮力一搏。
不要忘了,世上總有一些人能衝破自身的限制,為常人所不可為,打下自己的江山。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林竹媽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