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擴大稅改方案 嘉惠全民

2021-02-15 U臺說

財政部的稅改方案,主要是取消兩稅合一的設算扣抵制,具有簡化稅政,減少徵納成本的無形效益,以及減輕薪資所得者的稅負,符合公平原則,值得肯定。方案是由七項減稅,五項加稅所構成,但最後的稅收淨影響數為政府損失約為區區的60至70億元,可見得「全民」能享受的經濟效果在正負相抵之後並不太大,可以再微調修正得更完整。

 

減稅的來源,尤其是降低股利所得稅負的財源來自於個人股東可扣抵稅額的532億元,以及薪資所得者的薪資所得扣除額由現有的12.8萬元調高至18萬元,其財源則來自營所稅率提高至20%所增加的稅收,兩者缺乏合理性,仍有進一步商榷的餘地。

 

個人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既然名稱為「可扣抵稅額」,代表依照目前的所得稅法,係屬於投資的自然人的「抵稅權」,亦即在現制下公司階段所繳納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個人股東保有扣抵綜合所得稅的權利,當然應該享有租稅法的信賴保護。政府如果廢除兩稅合一,則應自新制生效日起,未來繳納的營所稅才不能扣抵未來的綜合所得稅,但新制生效前,既有的抵稅權利和帳戶並不會因制度的改變而追溯適用,所有權人仍保有該項財產權。

 

然而財政部竟謂「因為稅改方案使得股東的股利所得稅負降低,因此可扣抵稅額不能退回」,等於將納稅人的財產權用來作為減稅的本錢,就像房東決定降低房客的房租,對房客說「因為將來要降低房租,因此押金不退還」一樣的不合理。更何況,稅改方案的甲案或乙案,其實是對小股東更不利,亦即適用低稅率(20%以下)的小股東,股利所得的稅負反而增加。可扣抵稅額不退還,對小股東更是雪上加霜,造成二度傷害。

 

再就薪資所得扣除額調高至18萬元而言,相信許多人好奇何以調高幅度高達5.4萬元,其實根本原因來自於今年2月的大法官745號釋憲案,而搭上稅改方案的便車。同時,以營所稅率提高至20%所增加的稅收作為財源也是沒有道理。

 

745號釋憲案緣起於一位法學教授和某名模的薪資相關成本費用憑證不被國稅局採信而剔除,大法官乃認為現行所得稅法關於薪資所得之計算,僅允許薪資特別扣除額定額扣除,而不許薪資所得者於該年度之必要費用超過法定扣除額時,得以列舉或其他方式減除必要費用,「不符憲法第7條平等權保障之意旨,財政部應於兩年內檢討修正所得稅法相關規定」,要求財政部對於類似執行業務、高薪資又須支出較高費用者,應當給予列舉必要相關費用成本之公平機會,也就是增加薪資所得者核實扣除費用的第二項選擇。

然而薪資所得者未來要拿出超過12.8萬元的費用證據才能受惠,且須蒐集相關憑證,甚至記帳,但未必獲得稅捐機關認可,因此徵納雙方將來極可能為了微不足道的費用金額爭訟不已。

 

本報社論曾建議財政部參考近年來隨著標準扣除額不斷提高,以致於採用列舉扣除額的件數與金額下降的事實,第一步就是「提高」薪資特別扣除額度,讓大多數的薪資所得者自動受惠,也可疏減訟源。相信財政部就是基於此種考量,從而大幅提高薪資所得者的特別扣除額,而且納稅者權利保護法也訂定了基本生活費用不受課稅之權利,提高薪資特別扣除額正好也有一石兩鳥之效。

 

總之,可扣抵稅額理應退還個人股東,薪資特別扣除額的提高緣起於稅制的不合理,財政部不妨參考全民健保在創辦伊始因為平均眷口數高估而超收保費收入,後來以調降眷口數的方式降低保費一樣,何況104年起實施富人稅和扣抵率減半等加稅而使稅收超徵,都是可靠的財源。政府雖然稅收損失增加,但是經濟效果更大,何樂而不為?

相關焦點

  • 觀察│稅改應避免傷及勞工
    財政部正在積極研擬第二波稅改,預訂10月初將「所得稅法」修正案送到立法院審議。
  • 觀察|美稅改磁吸資金 臺灣要有危機感
    路透經過數月以來的政治折衝,美國國會在上月底通過了眾所矚目的稅改法案,川普總統更搶在耶誕節前簽署,為美國送上耶誕大禮。基於美國的經濟地位,其國內稅改必然會有國際效應,臺灣更是受影響最直接的對象,必須儘早評估,研提因應對策。
  • 觀察│扣除額稅改 豈可說停就停
    財政部長蘇建榮日前表示,「暫緩」原本在立法院這個會期提出扣除額稅改,因為被綜所稅的數字「嚇壞了」,籲請社會大眾給財政部一年時間,等明年報稅後,觀察第一波稅改對綜所稅稅基及稅收的影響
  • 觀察│振興抵用券應擴大使用範圍
    新冠肺炎造成百業受創,為振興經濟,經濟部研擬多時的「振興抵用券」方案終於出爐,不過,這次的振興抵用券規劃方案,與交通部去年9月1日至今年1月31
  • 觀察│美中貿易戰 進入關鍵時刻
    主要的重點是301條款下與中國的關稅戰,目前已對由中國大陸進口500億美元產品加徵關稅,選前還會加碼;232條款下對車輛及其零組件的貿易措施,及將在10月公布的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臺灣都會受影響,須有所因應。 目前美國與中國大陸的貿易戰,由於雙方課徵關稅的產品範圍不斷擴大,對於臺灣的影響也加深。
  • 評論│「與富豪何其接近,距人民何其遙遠」的稅改
    行政院最近公布的「稅改」方案,一如預期,對臺灣最有錢的富豪大幅降稅。
  • 林修榮深度分析稅改案
    總統川普周五在白宮簽署稅改法案。本報再次訪問理財專家林修榮,分析稅改對灣區市民的影響。
  • 評論|恭喜民進黨完成「圖利富豪」的稅改
    在輿論及海內外學者陸續對稅改表達異議之後,透過網路交流與討論,各界遂皆逐漸了解此次稅改方案明顯「圖利富豪」的缺失。
  • 觀察│發展風電 別讓全民當冤大頭
    我們緊急呼籲經濟部,請務必堅守專業,傾聽民意,尊重市場,絕對不能再調高躉購費率;否則就是犧牲全民利益,再鑄成大錯,就準備再接受監察院的彈劾和糾正! 經濟部應心知肚明,去年遴選離岸風電廠商,訂定的5.8元是全世界最高的價格,國際行情的兩倍以上,比競標價格多了3.5元/度,主要是迫於非核家園的壓力以及發展本土產業鏈的考量,而被沖昏了腦袋。
  • 觀察│拜登租稅改革障礙重重
    拜登贏得美國總統大選,上任的首要任務應是內政優先,也就是在疫情再度惡化的壓力下,應優先重振疲弱的經濟並縮小日趨擴大的貧富差距。
  • 觀察│遠距工作學習開啟新競局
    從以上訊息可觀察到,不管長期在家上班是否會影響公司主管對部屬的管理,或者同仁之間社交關係的建立,可能產生一些不良的後遺症,抑或線上學習可能影響教學品質以及師生與同學間的實體互動,遠距上班與學習已成為在疫情中,甚至後疫情時代必然會實施的選項,而這些未來可能的社會生活新常態,對人才的吸引、對學生的招募,以及對遠距上班及教學軟體工具市場的影響不容小覷。
  • 觀察│支持林全稅改 提升經濟效率
    林院長所提的稅改,主要是針對自去年開始實施的「富人稅」,也就是將綜所稅最高級距稅率提高至45%,以及股利扣抵減半。此項法案前年立法通過時,幾乎沒有任何人反對,與當時民眾對所得分配惡化高度不滿的民氣有關;實施以來也確實讓政府的所得稅收明顯增加,因而能調高薪資特別扣除額、免稅額等「回饋」國人,這也對所得分配有所助益。
  • 觀察│中央地方齊心拚經濟
    在出口受到外在因素衝擊可能大幅放緩下,蔡政府將今年經濟施政重點放在擴大內需,包括加速執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加強招商及吸引臺商回臺投資、擴大補助境內旅遊、加強扶助經濟弱勢等,但是,這些政策都可能涉及到政策優先順序及資源分配的選擇,地方政府是否支持及配合,勢必對各項政策的執行產生很大影響。
  • 觀察│通膨升溫 央行應未雨綢繆
    同時,主計總處已上修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0.28 個百分點至1.49%,顯示物價已在走高,且原本已為負0.205%的實質利率,勢必再擴大負值。事實上,根據主計總處才發布的物價統計,5月CPI年增率1.64%,但受到國際原油上漲影響,5月進口物價年增率飆升至8.69%,創近78個月最高。
  • 觀察​│稅費減免 與民共度難關
    如果再擴大其他租稅減免還需要修法,可能緩不濟急。 財政部的說法有待商榷。首先,政府徵收稅費,其實和納稅人是一種「同甘共苦」的關係,經濟成長時期,政府分享民間部門的果實,稅收增加,但若遭遇天災、事變,受影響的是全民,則針對全民的租稅減免就有共同承擔的意義。
  • 觀察|擴大延長當沖降稅 創造三贏
    現股當沖證券交易稅減半(簡稱當沖減稅)將於4月27日屆滿,金管會於去年底函覆財政部,提出稅式支出評估報告,建議當沖降稅期間延長七年、擴大適用範圍至證券自營商
  • 賴內閣經濟2支箭 金融監理和微調一例一休│聯合報臺商版0907曬新聞
    股利稅改 有利資本市場財政部於9月1日對外公布全民稅改方案,其中針對臺灣居住者個人(即內資)股利所得課稅新制,提出甲案定率(37%)免稅、乙案合併計稅減除可抵減稅額(抵減比率8.5%,上限8萬元)與單一稅率(26%)分開計稅二擇一制度。檢視草案內容,財政部係參考國際間對投資所得稅制潮流,提出股利定率免稅或可抵減稅額及採分離課稅擇一的方式,能符合各界對稅改期望。
  • 觀察│貨物稅應兼顧產業與財政
    菸品還另外加徵健康福利捐,挹注全民健保,是基於抽菸容易引起肺部及其他多種疾病,增加健保負擔,具有代位求償而由增加健康風險者繳納,並專款專用於健保的醫療支付上。 國際的特種銷售稅制,課稅範圍主要為油氣、車輛和菸酒類,和臺灣貨物稅課徵目的相同。比較特別的情形為,日本對煤課稅,也課徵電源開發稅,英國對煤、油、氣和電力徵收氣候變遷捐。
  • 觀察|加速國際跨域整合 驅動產業升級
    觀察過去政府推動的創新育成計畫,不管是中央或地方,多是由在地產官學研主導,較少鏈結全球大廠的資源與網絡,而這次與Amazon的合作若能成功落地,甚至擴大延伸至與Amazon集團其他數位經濟相關領域事業的合作,相信對於國內產業的升級轉型與國際化,會有很大的助益。
  • 觀察│拆解勞保核彈 別光說不練
    對於具體的內部改革都沒有明確的方案之前,蔡政府就想動納稅人的錢,其實是最不負責任的態度和作法。因為就政府撥補而言,目前絕大多數勞工的勞保保費有一成是由中央政府補助(即至少400億),參加職業工會者的補助高達四成;參加漁會之甲類會員甚至補助八成;加上另外撥補200億,納稅人其實已經補貼勞保每年至少600億元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