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秒|禮樂文化,薪火相傳!棗莊薛城三所孔子學堂授牌

2020-12-18 閃電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9日訊 禮樂文化,薪火相傳。8月28日,棗莊市薛城區孔子學堂授牌儀式暨陶莊鎮國學禮儀之「入泮禮」展示活動在陶莊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舉行。

棗莊市紀委監委派駐第四紀檢監察組組長、市派薛城區陶莊鎮鄉村振興服務隊隊長孫晉元;棗莊市文化和旅遊局四級調研員王玉、棗莊市圖書館館長葉建軍、棗莊學院教授李吉東出席儀式。棗莊市薛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翁增光出席儀式並致辭;薛城區政府副區長常濤主持。

儀式上,宣讀了《關於成立孔子學堂的批覆函》;為陶莊鎮、沙溝鎮、周營鎮孔子學堂進行了授牌。活動還舉行了「入泮禮」等傳統文化展示,讓即將入學的小朋友親身體驗古禮魅力。儀式後,還邀請了棗莊學院李吉東教授為大家帶來了題為《早學早受益,真學真收益,感受與珍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國學專題講座。

薛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翁增光在致辭中說,薛城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擁有豐富的聖賢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這次,中國孔子基金會為薛城區3處孔子學堂進行授牌,充分體現了中國孔子基金會對薛城文化工作的關心支持,必將有力推動孔子文化和儒家文化在薛城更好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翁增光說,這次授牌活動以「禮樂文化 薪火相傳」為主題,通過舉行「入泮禮」儀式,讓即將入學的小朋友親身體驗古禮魅力,弘揚禮樂文化,傳承尊師美德,使孔子「仁、義、禮、智、信」 的文化精髓成為植根於內心的文化信仰。各鎮街、區直有關部門要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建好用好「孔子學堂」這一重要文化品牌,切實將其打造成為百姓的文化家園和精神殿堂,真正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分中心、站),做好結合文章,廣泛開展國學、美德、禮儀等各類主題活動,引導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資源、汲取智慧、獲得啟迪,為薛城創新轉型高質量發展提供豐厚道德滋養和強大精神動力。

據了解,孔子學堂是中國孔子基金會創辦的知名公益文化品牌,秉持 「寫好字、讀好書、做好人」的辦學宗旨,不斷推動「講仁愛、尊禮儀」的優秀傳統思想和理念進社區、進鄉村、進學校、進企業。

閃電新聞記者 李永文 薛城臺 徐楠 王迪 報導

相關焦點

  • 孔子學堂授牌明湖居
    本報12月22日訊(記者 陳煒敏)12月21日下午,由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推進委員會主辦,濟南市曲藝團、山東省商協會聯誼中心承辦的「濟南明湖居孔子學堂授牌儀式暨冬至節慶文化公開課」在明湖居舉辦。
  • 不忘初心,薪火相傳!薛城公安舉行慶祝首屆人民警察節暨民警榮休儀式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8日訊 1月8日,棗莊市公安局薛城公安分局隆重舉行以「不忘初心,薪火相傳」為主題的慶祝人民警察節暨民警榮休儀式。棗莊市局黨委委員、刑偵支隊支隊長訾晉中,市局政治部主要負責人王輝應邀出席活動。
  • 春秋時期鄭國的禮樂文化與孔子貶斥鄭音初探
    鄭國由於其社會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地域文化的飛速發展,此時對禮制的需要已經無法與西周所制定的禮制相適應,於是與周禮產生了根本的衝突。時代使得鄭音形成並發展,是鄭國禮樂文化與國家禮制衝突的集中體現。三、孔子主張貶斥鄭音的原因西周春秋的歷史時期以來,由於周王室的不斷衰落和諸侯國的日益壯大,使得周天子對諸侯國的控制變得鬆懈下來,各諸侯國的地域性文化不再受周朝禮制的束縛進而持續發展,禮樂制度作為周天子維護其統治的中心制度遭到了破壞。這樣的局面,在音樂文化上就表現為地方上的新興俗樂開始流行和發展起來。
  • 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全球華人漢字書寫倡議八周年紀念...
    2020年12月5日上午, 薪火相傳全球華人漢字書寫倡議八周年紀念活動在京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協會、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活動中心主辦、盛世融源集團有限公司、盛世融源文化產業(北京)有限公司承辦。
  • 首屆中國·棗莊國際石榴直播季開幕
    棗莊新聞網訊 9月28日上午,首屆中國·棗莊國際石榴直播季活動在薛城區沙溝鎮張莊村舉行,100餘萬人觀看本次直播,短短數小時,產生了石榴3000公斤、獼猴桃350箱、花生2500公斤及香油350公斤等訂單,大大提升了棗莊石榴及其他農產品的知名度。
  • 薛城融媒小記者作品展播:家在薛城
    我的家鄉在薛城,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這裡雖不比江南那樣四季如春,也不能與蘇杭西湖的美豔相媲美。但我卻深愛這片土地,因為這兒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我的家。是著名的北辛文化的發祥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追溯到四千年前,造就了一代代豪傑、雅士、名流。奚仲造車,飲譽華夏;故有「奚仲故裡」之稱。抗日戰爭以來,因鐵道遊擊隊而蜚聲中外,是鐵道遊擊隊的故鄉。今天的薛城,當年泥濘的古道已不見蹤影了。在平整、寬闊的柏油馬路上,車輛穿梭來往、川流不息。道路兩旁綠樹成蔭,人來人往。
  • 問津書院:千年文脈 薪火相傳
    「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的石碑,原碑已失,此碑複製於明代早期 長久以來,問津書院名士雲集,人才輩出。明洪武年間制定祭奠孔子音樂的詹同,清代曹本榮、萬爾昌,近代著名書法家張翼軫等皆畢業於此。 問津書院講堂 淵源有自,薪火不息。上世紀90年代,原新洲區國家調查隊統計員李森林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發現自己的祖輩弼臣秀才與張翼軫同為問津書院的學生。而當地村裡的「孔廟」即為問津書院遺址。
  • 中國竹笛樂團原創音樂會《五行》之三「薪火相傳」在京成功上演!
    2021年1月8日晚7點30分,由梶本(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北京天地文化基金會主辦的中國竹笛樂團原創音樂會《五行》系列音樂會之三《薪火相傳》中國竹笛樂團原創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精彩上演。▲本場音樂會由著名笛簫演奏家、作曲家、博士生導師張維良教授擔任藝術總監。
  • 武漢大學教授談問津書院:三大精神薪火相傳
    攝影 程亞惠據資料記載,公元前164年漢文帝時期,當地百姓在孔子山附近挖出一塊石碑,碑上刻有「孔子使子路問津」八個秦隸體大字,為紀此事,淮南王劉安下命就此建亭,將石碑立於亭內,同時在此修建孔廟,設私學,召學士在此講學,明萬曆年間書院重建,湖廣巡撫熊尚文取孔子使子路問津之意,給孔廟書院命名「問津書院」。問津書院藏書閣。
  • 以孔子為首的古代文化應如何被對待?
    以至於有些人認為古代文化應屈從與現代發展,真的應該這樣嗎?以孔子為首的古代文化真的需要順應時代而被改變嗎?多少人空有滿腹經綸而無所成就,報國志向遠大卻不被重用。如果那個時候的天下講求法律與仁德,堅守和睦與高良品質,那些才華出眾之人又怎會發愁報國無門呢?社會和睦、天下大同,孔子想要的世界從來都不是為自己而定的,他永遠都在為民眾著想,而這一信念也在激勵他不斷前進。
  • 沙窩李孔子學堂舉辦「學習與人生」座談會:研學遊鄉村 築夢新徵程
    2020年8月28日上午,10位來自梁山一中的2020屆畢業生來到中國最美鄉村旅遊目的地、龍山文化發祥地——梁山縣大路口鄉賈堌堆、沙窩李農家寨景區,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研學遊活動,為即將開啟的大學生涯新畫卷加油助力。
  • 彰顯禮樂文化的時代價值
    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國之大典」,習近平總書記給予了「氣勢恢弘、大度雍容,綱維有序、禮樂交融」的高度評價。綱維有序、禮樂交融可以說是中華禮樂文化展現出的獨特的時代力量。被稱為「中國文化之心」的禮樂文化興於三代,經周公旦「制禮作樂」和孔子「以仁釋禮」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形成了以「仁」為核心、以禮和樂為兩翼,以社會建構、文化建構和人格建構為目標的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文化。以現代性視域審視,禮樂文化在以文化人的時代文化任務中仍蘊含著豐富價值。
  • 【異之說《論語》】之四百五十三:孔子慨嘆「禮樂」之衰
    孔子面此發出「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之深深慨嘆。         「禮貴言而履之,樂貴行而樂之。樂章德,禮達情。」(戴望)如此,儘管「玉帛」、「鐘鼓」依存,然,「禮」、「樂」已喪其「質」,徒有其「文」。如此,孔子言此,對當世權貴棄禮樂之「質」,徒有其「文」予以批判,以表復興「禮」、「樂」精神之志。
  • 高質量發展看薛城 新舊動能轉換再起勢
    持續壯大高端化工產業,薛城化工產業園2萬噸粗酚精製項目建成試生產,康德化工等6個新項目籤約入園,今年以來累計實現產值58億元,納稅3.3億元。項目帶動吹響衝鋒號角12月11日一大早,位於薛城陶莊的山東能源棗礦集團棗莊通晟公司鍛造車間內,機器轟鳴,這個月最大的50噸大型刮板訂單,公司正在加緊生產。
  • 不忘初心薪火相傳
    在這裡共憶從警生涯傳承忠誠警魂12月11日上午,西雙版納州強制隔離戒毒所隆重舉行首次民警榮譽退休暨新警入警儀式,致敬老同志無私奉獻、見證新老警察薪火傳承所黨委副書記、政委許永志出席儀式並講話,所黨委委員、副所長李開軍主持儀式,2019-2020年退休民警、新入職民警及各部門負責人,共30餘人共同見證了這個難忘的時刻!儀式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現場循環播放退休民警從警紀實影像,許永志政委為退休民警代表頒發退休證書、榮譽退休紀念牌、紀念品。
  • 海報探校③丨薛城舜耕中學班級文化建設有特色
    主播記者走進不同的學校進行參觀,帶領大家領略學校文化。海報探校第三期:棗莊市薛城舜耕中學班級文化建設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崔鑫培 種燦燦 陳星 劉磊 棗莊報導每個學生都在班級當中生活學習,班級文化對學生成長影響非常大。
  • 隋唐「禮樂為虛名」論爭
    宋儒歐陽修《新唐書·禮樂志》云:「由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禮樂為虛名」代表了宋儒對前代禮樂文明的普遍看法。顯而易見,三代而下的隋唐禮樂文明對宋儒來說也都是「虛名」了。
  • 蔡靜波:家風家訓 薪盡火傳——讀祁吉壽新作《薪火相傳》有感
    最近,祁吉壽先生的又一創意新作《薪火相傳》在渭南正火,贏得了諸多讚譽,真可謂好評如潮!我從網上得知信息,也想一睹為快,遂趁熱向先生求贈了一本。得之拜讀,果然不錯。單品書名,正合當下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之大勢;翻看目錄,百名作者,俱為當下渭南社會之名流;再看內文,或書或畫,或文或釋,無不令人頷首微笑,擊節讚賞! 家風,亦即門風,乃一家或一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為人處世的行為習慣與作風;家風,但凡人家,無論大小,無論好壞,實皆有之,只是隱顯不同,自知不自知而已。
  • 孔子為何「三月不知肉味」?
    這段話是說,孔子在齊國的時候,曾經聞聽了《韶》樂,被深深吸引,以至於三月不知肉味。韶,是雅樂的一種,相傳為舜所作,主要是用來「明帝德」,即歌頌並展示帝王之德,傳說舜作此曲,是為了表明自己要繼承堯的帝王之德。此後,《韶》樂就被作為用於祭祀或大典這些場合的音樂。孔子認為《韶》樂是盡善又盡美的音樂,內容意蘊美好向善,舞蹈聲音優雅動聽,已經是好到極致了,因此才會聽到「三月不知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