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黔江區是渝東南片區的中心城市,是「綠色中國傑出綠色生態城市」「中國清新清涼峽谷城」 「中國最具魅力宜居宜業宜遊城市」「中國最美休閒度假勝地」「中國最佳文化旅遊名片」「首批全國生態旅遊勝地」。到過黔江的人都知道,黔江不但有世界第一風雨廊橋,還有一座白天氣勢雄偉、晚上金碧輝煌的風雨廊橋「長生橋」。
黔江有冊山河和城北河兩條河流在市中心交匯,形成了有名的三岔河,過去,從城東到城南或者城西需要涉水過河,上世紀80年代黔江發生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後,為了方便市民過河,政府部門在這裡修建了一座人行吊橋,人們行走在吊橋上,橋身擺動、晃晃悠悠,膽小的人甚至不敢上橋挪動半步。(圖為黔江閘橋改建開工時的情景)
上世紀90年代,由於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一座吊橋遠遠不能夠滿足市民同行的需要,城市管理部門便把吊橋改建成了一座閘橋,即在河中築一個大壩,用閘門控制蓄水、放水,使三岔河的水蓄積成了近10萬平方米的水面,此橋可供人車通行,也讓城市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圖為用吊車拆卸閘橋頂棚)
黔江地處武陵山腹地,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區,土家族和苗族有修建風雨廊橋的傳統習慣,於是,為了打造黔江城市名片,提升黔江旅遊檔次,政府及有關部門決定將黔江閘橋提檔升級,改建成風雨廊橋。(圖為工人正在進行切割施工)
2012年9月,將閘橋改建成風雨廊橋的工程正式開工,首先拆除閘橋現代化造型的頂部。原頂部是由鋼架結構支撐,施工單位首先把鋼製頂棚進行了切割、拆卸,並保留底部壩體和中部的混凝土柱梁框架。(圖為頂棚拆除後的閘橋)
木工們用傳統的木工工藝,用原木建造橋身。風雨廊橋分為橋、塔、亭三部分,橋身為純木製結構,建築材料之間以榫頭卯眼互相穿插銜接,直套斜穿,結構牢固精密。
修建廊橋跟修建吊腳樓一樣,最讓人欽佩的就是木匠師傅的技150/200 藝。好木匠會巧妙精細地利用榫卯結構,即修建房屋和製作木器不會用上一棵釘子。傳說技術過硬的師傅做一條木凳,然後放在水裡泡幾天,打撈出來後拆卸,榫卯銜接處沒有水痕,可謂是嚴絲合縫。
建造風雨廊橋的木匠,多數是本地人,他們早年開始學藝,修房造屋,打制家具,都是用傳統的手藝和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也開始使用電鋸、電鑽、電刨等機具,同時,他們仍然沒有捨棄傳統鑿子、刨子、墨斗、曲尺等流傳上千年的傳統工具。
風雨廊橋橋長140米,寬25米,高約30米。橋上為木質結構,每排4根巨型圓柱穿枋成排,共25排,穿枋將各排串聯成一體,形成長廊式。底起第三層為人行走廊,除可供人步行往來外,橋廊兩側設有美人靠式的長凳,供人們休閒小憩或娛樂。
廊橋兩端橫眉上,鑲嵌黑底泥金行草「長生橋」三字匾額,橋底兩端和中部有三座橋樓,為三亭四角歇山式五重簷樓閣,翼角翬飛,走欄周匝,騰空而起,輕盈纖巧,亭亭玉立,配以現代霓虹燈光,浮光掠影,婀娜多姿,蔚為壯觀。
在黔江,提起長生橋,很多人都比較陌生,但你若是問閘橋在哪裡?每一個黔江人都知道,許多年輕人不知道的是其實閘橋就是長生橋,是以紀念出生於黔江的歷史名人範長生而命名。範長生是天師道首領,西晉大成國丞相,被封為四時八傑天地太師,西山候。
長生橋的建成,不但提升了城市的人文景觀,還方便了廣大市民出行和休閒娛樂,人們在橋上觀光、打牌、健身,好不愜意。華燈初上, 隨著激蕩起伏的音樂,人們站在風雨廊橋上欣賞三岔河「城市客廳」的音樂噴泉,其驚豔與磅礴大氣的多重變幻引來眾多市民駐足觀賞,拍照留念。
風雨廊橋是一座極具巴渝特色的仿古建築,通過洗牆燈、輪廓燈、泛光燈等多種燈具的裝飾,使其成為三岔河項目中最具觀賞價值的核心景觀,它讓黔江城市夜晚變得如夢如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