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價難負擔已成共識,昨日一條「香港樓價15年間大漲4倍」成為微博熱搜,火速成為兩地網民熱話。這其實來自立法會3月1日發表的有關「自置居所對香港社會經濟的影響」的研究簡報。
當中提到香港樓價在過去15年內急升近4倍,首次置業人士平均年齡於2019年推遲至44歲,而35歲以下年輕人在整體自置居所戶主中的比例更只得7.6%,較1997年的22.1%大幅縮水。
在香港,12歲入讀中學,18歲領取成人身份證,22至23歲大學畢業,大家有沒有想過要到多少歲可以成功買樓「上車」?研究簡報指因為樓價高企令次置業人士平均年齡於2019年推遲至44歲。
居於自置物業的60歲及以上的年長人士數目,由1997至2019年期間由19.21萬人倍升至53.6萬人,在所有自置戶主中的比例亦由21.4%倍增至41.2%。報告指,這大體反映了財富累積的生命周期及社會人口老化的趨勢。
該報告指,自置居所可為整體社會帶來明顯效益,包括培養社會歸屬感和促進社會穩定。然而,香港樓價15年內急升近4倍,自置居所比率2019年跌至49.8%,為20年新低。
研究又指,年輕世代單憑工作入息,難以追趕樓價。35歲以下年輕人於整體自置居所戶主中的比例,由1997年的22.1%(19.81萬人)大幅縮減至2019年的7.6%(9.82萬人);相反,60歲及以上的年長人士,於自置居所戶主中的比例為41%(53.6萬人),較1997年的21%(19.21萬人)上升一倍。
此外,多達三分之二(65.7%)本地業主,已於2016年全面繳清按揭貸款,較2001年的48.5%、2006年的52.2%及2011年的60.1%有顯著改善;他們擁有較強購買力添置額外單位,作為子女的第二居所,或為收租的投資物業。
政府在2002年11月,政府收緊土地及房屋供應,包括停止賣地、無限期停建居屋等,令新土地供應量在2005至2011年期間大減逾8成半,同期房屋總落成量暴跌57%,令樓價大幅反彈133%, 之後政府雖然透過重推居屋、建立土地儲備及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等增加房屋供應,但由於開發新土地、興建樓宇過程漫長,未能抵銷早前暫停開拓新土地的負面影響。
在2011年至2019年間,樓價升幅達110%,自置居所比率回落至2019年的49.8%,創20年新低,自置居所住戶數量只淨增長了 45,700 戶。
研究簡報全文
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2021rb02-socioeconomic-implications-of-home-ownership-for-hong-kong-20210301-c.pdf(或可點擊文末下方 閱讀原文 查看全文)
資料來源:立法會秘書處
延伸閱讀
港豪宅連續14年全球第2貴 每平方呎售價幾錢港元?
【全球第2最悲觀】香港買樓要不吃不喝20.7年 樓價連續11年最難負擔
【近9年以來最高】一成港人認為現時是入市買樓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