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3 21:04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劉晨茵
2020年,是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近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從其七百餘萬字的著述中精選最有代表性的12種作品編纂出版「費孝通作品精選」,脈絡性地呈現費先生的學思歷程和主要成就。
12月12日,北京大學文研院、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共同舉辦了「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暨『費孝通作品精選』新書發布會」,邀請專家學者與會,重讀費孝通,再議「社會科學中國化」這個百年議題,以此紀念費孝通留給世人的巨大思想遺產和他偉大的「士人」品性。費孝通先生的外孫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副秘書長張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編輯肖啟明等出席了會議並發言。
費孝通是20世紀中國卓越的學者和社會活動家。他不僅是中國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而且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一生致力於探尋適合中國文化與社會傳統的現代化之路。
費孝通早年對鄉土中國的論述如今成為了中學生的必讀書目,而他晚年對文明與文化的諸多思考與提煉出的一些說法,如「多元一體」「文化自覺」「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等,幾乎已經成為全民共識。不僅如此,費孝通還是世界性的社會科學家,他為世界社會科學貢獻了中國式的概念、中國的現代化理論,以及中國學者對世界性問題的獨創性思考。
費孝通一生以書生自任,筆耕不輟,著作等身。但迄今並沒有能貫穿其一生學術思想貢獻的系列權威版本,導致普通大眾對費孝通的認識僅限於《江村經濟》《鄉土中國》造就的「農村和農民研究」專家的刻板印象,難以呈現費孝通一生豐富、多面向的學術思想貢獻。
此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費孝通作品精選」,由出版社和費孝通家人以及其後輩學人通力協作,從他七百餘萬字的著述中精選最有代表作的作品12種,三百餘萬字,包含了費孝通不同學術時期的代表作,涉及農村農民問題、邊區民族問題、文明文化問題、世界觀察、學術反思等多個層面。
其中,《江村經濟》《祿村農田》《鄉土中國》《鄉土重建》《生育制度》等,為費孝通「第一次學術生命」階段的重要作品。《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民族學文選》按民族學主題重新編選了費孝通三個歷史時期共24篇文章,以呈現其有關民族問題長達近七十年的思考與研究。《行行重行行》匯集了費孝通「第二次學術生命」這一時期(1980年代-1990年代中期)所寫的近六十篇考察隨記,內容包括了他先後提出的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等不同的鄉鎮發展類型,以及長三角、港珠澳、京津冀、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西部經濟協作區等多種區域發展戰略,其中還包含了他對中西部城市發展類型的思考。《留英記》《師承·補課·治學》《孔林片思:論文化自覺》,則是根據主題重新編選;《中國士紳》1953年出版英文版,2009年三聯書店推出中譯本。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精選集中的《繭》一書,是近期發現的作者英文寫作的中篇小說,為首次翻譯出版,對於理解費孝通早期的學術思想與時代思潮的關係提供了難得的新維度。這部20世紀30年代中期用英文寫作的中篇小說,長期被封存於作者曾經就讀的倫敦經濟學院圖書館的「弗思檔案」中,2016年才被發現並翻譯成中文。
發布會上,三聯書店總編輯肖啟明談到了費孝通先生與三聯書店長達近60年的合作情誼。「希望這套書能和三聯此前出版的《陳寅恪集》《錢穆作品系列》《錢鍾書集》《金克木集》等系列圖書一樣,成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接續前輩學人思想與傳統的優質讀本,從他們的書中獲取做一個學者、一個知識分子和一個中國人的內在思想動力。」肖啟明總編輯如是說。
160786465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