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全球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已經突破了一百萬人,而呼吸機也成為了目前最重要的醫療設備。面對呼吸機的短缺,大量的公司都投入到了呼吸機的生產當中。
4 月 6 日,特斯拉發布了一段視頻,一些戴著口罩的工程師在鏡頭前介紹,他們正在利用汽車零部件生產呼吸機。不單單是特斯拉,許多車企也開始轉產生產防疫物資,車企為啥要生產防疫物資?是因為利益嗎?不!是人民需要!
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造什麼!
疫情爆發以來,醫用物資需求暴漲,湖北等重疫情區接連出現物資告急情況。在這個緊要關頭,汽車行業也在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除了捐款捐物的常規操作,一些自主的硬核車企轉移「戰場」,紛紛開始生產口罩、消毒液等保障物資,全力支援疫情一線。早在3月16日,廣汽、上汽通用五菱和比亞迪就宣布將陸續將口罩向社會公眾投放。
作為一家車企,上汽通用五菱在不給國家和人民添亂的前提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俗話說得好:沒有槍,沒有炮,我們自己造。從想法的提出到第一批口罩下線,上汽通用五菱僅用了3天時間,又一次讓世人見識到了」五菱速度」。上汽通用五菱聯合供應商以及自建生產線轉產口罩,在工廠無塵車間設置了14條口罩生產線,口罩日產量超200萬隻。印在口罩包裝盒上的「人民需要什麼,五菱就造什麼」,讓人看後熱血沸騰。
比亞迪的情況稍有不同,由子公司生產防疫物資。負責生產口罩的寶龍九部隸屬於比亞迪電子事業群,主營業務包括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代工,早期主要服務於諾基亞、摩託羅拉等電子巨頭,後期還進入了汽車塑膠件的模具製作和汽車鈑金件加工等領域。電子產品代工固然與汽車不沾邊,但對無塵環境的要求有過之而無不及,轉產口罩的車間改造壓力相對較小。因此,比亞迪在2月就實現日產口罩500萬隻、消毒液30萬瓶。廣汽零部件部門在很短的時間內設計、建設口罩生產線,日產百萬隻以上。
這三家車企不但生產口罩,更甚者還自己製造生產口罩的機器。也正是得益於它們的努力,國內口罩的生產壓力已經得到一定的緩解,相比起國外13500%的增長與不過2000萬隻/日的產能,國內已是幸福太多。
海外抄作業,重啟「二戰模式」
正是因為國外口罩的供需嚴重失衡,因此目前海外有許多車企紛紛開始「抄作業」。日前,FCA集團宣布,將在中國工廠轉產口罩,並捐贈給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北美國家。除了特斯拉之外,通用、福特、等一流車企,也成為獲準製造呼吸機的企業,歐洲英、德、意等國家的車企也在響應政府號召,願意為生產緊缺的醫療物資提供幫助。而這個場景,真的可以稱之為「二戰模式」。
回顧一下二戰時期歐美車企轉產製造軍工產品的背景。當時受到戰爭的影響,眾多車企都停止了民用車輛的生產,轉而投入到軍工產品的研發製造上。比如奔馳,除了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生產卡車、運輸車、半履帶牽引車外,還為坦克、飛機、艦船提供發動機。
從1942年到二戰結束,雪佛蘭生產了6萬臺轟炸機及貨機的發動機,還製造了3000支90毫米加農炮炮杆、100萬噸鋁製鍛造件,100萬噸鑄鐵件、2850噸鎂制鍛造件以及3,800臺偵察車。在此期間,福特也全力加班加點生產軍工設備,除了坦克、裝甲車外,福特汽車用了一年時間,打造了一條轟炸機生產線,隨後每小時都可下線一架重型轟炸機。
又困惑了吧!車企造口罩真的很靠譜!
俗話說「術業有專攻」,在普通人眼裡,一個造車的轉造口罩,心裡難免有些沒底。
但實際上,一些大型車企完全具備生產質量合格口罩的能力。而且,他還能生產呼吸機!
第一,汽車製造業是高度集成化和專業化的,整車廠負責研發、生產,而汽車身上的眾多零部件則由供應商負責製造,這種上下遊分工協作的產業結構非常成熟。我們平時所說的汽車廠商實際上就相當於最終的採購者和製造者,它們有著行業內無比強大的整合能力,尤其是那些大品牌,只要一聲令下,可以說全產業鏈都跟著隨意支配。
第二,車間改造相對容易。比起造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汽車廠不用重新蓋房子、鋪管線,現成的廠房只需要簡單改造一下,兩三天基本就能完成生產線的安裝調試。
第三,對於這些大型汽車生產企業來說,口罩機的價格也不貴。用於生產N95口罩的一整套全自動杯型口罩成型機,市場價格在30萬元左右;用於生產普通醫用口罩的設備則更便宜,一套大約15萬元。對於投入動輒過數十億元的汽車廠來說,即使上馬10條生產線,也不過只是「九牛一毛」。與此同時,口罩機又比汽車生產線小巧得多。從原材料入料到成品完成,一個人站在機器前就能夠獨立控制生產,效率還很高。哪怕是勻出了100個員工生產口罩後,工廠還不耽誤正常的汽車生產。
第四,原材料有共通性。口罩和汽車,表面上看風牛馬不相及,實則共用一種原材料。大家知道,一般醫用外科口罩有三層結構,外層防液體飛濺,中層為阻擋細菌的屏障,內層吸收佩戴者釋放的溼氣和水分,其主要原料是聚丙烯纖維無紡布。而車用高分子吸音隔音材料,也就是吸音棉也分為3層,第一層和最後一層也是聚丙烯纖維無紡布。現在生產一輛汽車,要用到20平方米,折合重量為 15至20千克聚丙烯纖維無紡布。可以說,汽車廠造口罩,原料也是現成的。
第五,生產口罩需要一個嚴格的無塵環境,並且要在恆定的溫度、溼度下完成生產作業。汽車製造恰好具備這樣的能力,車身噴塗、電子元器件製造同樣需要在無塵條件下進行,這些都為車企轉產口罩提供了必要支撐。
粒徑小於10μm的固體微粒能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漂浮於空氣中,一些較大些的顆粒在陽光照射下甚至肉眼可見。在車身塗裝環節,如果車間不夠潔淨而導致10μm的粉塵混入漆層,通過肉眼就能夠看到由此產生的瑕點。因此,整車廠的塗裝車間裝配有大量的空氣過濾器,用來清除噴漆和烘烤所產生的粉塵,工人也必須穿戴專業的防塵服。類似的無塵要求在一些汽車零部件的生產過程中也有體現。
第六,以特斯拉為例,從總設計圖的標註來看,至少有一半以上都是採用的現有Model 3的汽車部件。工程師改造了 Model 3 的車載計算機,特斯拉用它來控制呼吸機的氣流管,並將汽車懸掛系統的空氣罐用作呼吸機的氧氣混合室。
另外,他們還改造了 Model 3 的觸控屏,將它作為呼吸機的控制器。通過這塊屏幕,醫護人員可以看到機器的送氣頻率等信息。也就是說,車企的許多零部件和醫療物資上需要的零部件許多都可以共用,而又因為汽車公司的零部件一般庫存充足,造呼吸機,都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
總結:相信在這次疫情爆發之前,大多數人對於車企的認識都停留在造車層面。然而受到疫情影響,在醫療物資緊缺的情況下,中國眾多車企挺身而出,不但捐款捐物資,更甚至捲袖子上陣,自己造物資。
相比起誇誇其談的資本家們,真正能夠在疫情面前扛起重擔的依舊是製造業實體。如今,國外停工停產的汽車工廠已經過百,對於車企和零配件廠商來說,他們都很清楚,在當前轉產醫療物資既是解國家和人民的燃眉之急,同時也是在解自己的燃眉之急。也正是因此,在疫情面前,或許是出於真心,也或許是出於私心,「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造什麼」,在汽車行業,沒有成為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