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大智慧:修清靜之心,行無為之事,人生從此順風順水!

2020-12-14 鬼谷道

《道德經》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什麼意思呢?

一種人理解,無為是就是什麼都不做;還有一種人理解,無為就是順勢而為。

到底哪個是對的呢?

著名的職場混世大魔王曹參說:是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下面請曹相國上場。

如果讓阿信選《史記》裡最討厭的人,那麼曹參一定位列榜首。其實司馬遷也不那麼喜歡曹參,比如他說:曹相國參攻城野戰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與淮陰侯俱。及信已滅,而列侯成功,唯獨參擅其名。

在司馬遷看來,曹參之所以戰績斐然,是因為頂替了韓信的功勞。就這樣職場老油條的人居然還被論功封侯了。

所以,曹參真是沽名釣譽之徒嗎?

有個成語叫「蕭規曹隨」,蕭何死後,曹參頂替。你沒看錯,這位大哥頂了「漢初三傑」裡的兩個人,你當真還覺得是運氣嗎?

這就好比有一天曹參躺床上玩手機,正覺腹飢時,突然一塊餡餅砸曹參腦袋上了。第二天,曹參又在玩手機,突然一塊餡餅又正中腦門,這也太巧了吧。

如果頂替韓信是運氣好,那麼頂替蕭何也是運氣嗎?畢竟,陳平的段位可不在曹參之下,但有一點他不如曹參,陳平太勤快了。

想當年,曹參跟著韓信在外南徵北戰時,啥都聽韓信的,因為他知道自己那點水平跟韓信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所以他當時的主要工作就是配合韓信的部署。你要知道,彼時的曹參可不是無名小卒,他可是右丞相,出道時間一點不比韓信晚,他居然心甘情願當配角,你說這麼做是對是錯呢?

我認為是對的,說明曹參有自知之明,沒有不懂裝懂,亂抬槓,瞎指揮。曹參知道自己是劉邦嫡系,日後有了功勞少不了自己一份。所以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韓信累死累活的忙,而曹參什麼也不做,坐享其成。

後來韓信死了,果然曹參成了最大受益者之一。

不公平是不是?韓信忙了老半天一切歸零,曹參啥也不幹卻功德圓滿,你說氣人不?這其實就是有為和無為的區別,做事和順勢的區別。

我們需要對曹參有合理的評價,他的不作為其實是順應時勢的。司馬遷對他其實還有一句評價: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

老曹極力主張清淨無為,這完全合於道家的學說。這裡其實還有個背景,彼時劉邦已經死了,呂后和張良,包括蕭何都提倡無為而治的理念。所以你會發現,劉家雖然上面鬥的你死我活,但是對下面確實還是可以的。

領導都提倡無為了,曹參會不跟上?我估計每天上班的時候,曹參恨不得把「無為」兩個字寫臉上,事實上他的口號確實喊的震天響,但到底無為是什麼意思呢?或許,那時候的曹參是真把「無為」理解成啥都不幹。但是這不要緊,不懂可以學。在《史記》裡交代了這麼一個細節:(曹參)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

自己不懂沒關係,找個懂的人學習。在學習上,曹參捨得花錢,注意「厚幣」這個詞,就意味著花了很多很多錢。世外高人蓋公估計看在錢的份上,也告訴曹參「無為」的真諦:

「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

管理之道,貴在清靜無為,然後讓百姓們休養生息,自行安定。修清靜之心,行無為之事。

曹參告訴我們,不懂就要學,學習永遠是最高效的投資,而學習是要有成本的。

言歸正傳,曹參其實跟蕭何的關係並不好,少不得被穿小鞋。但又如何呢?曹參正好清淨自在,不爭不搶,該吃吃該喝喝。為啥呢?因為他知道論資排輩也好,論能力也罷,遲早會輪到自己的。

更重要的是,他是真切的推行過「無為而治」且獲得成功的人,他把齊國管理的井井有條,有口皆碑(曹參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蕭何知道這哥們是個「無為」份子,立場跟上面一樣,便乾脆做個順水人情,點名曹參接任。所以當聽說蕭何辭職時,曹參便說:

終於輪到我上場了吧。

別人都以為他會大幹一場。怎麼可能,在曹參這裡無為就有不作為的意思。自打他換了辦公室打卡上班後,就開始吃喝玩樂,史料記載:參輒飲以醇酒,間之,欲有所言,復飲之,醉而後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

「五魁首啊,別說正事。六六六啊,你輸了,喝酒!」

這簡直是素位屍餐,你說氣人不氣人?老闆漢惠帝忍不住了,便質問曹參為什麼不認真上班?

曹參說:是因為能力比不上蕭何,所以不如都按蕭何說的辦好了。事實也是如此,他當了相國以後,除了領工資以外,啥都沒幹,全部抄蕭何作業(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果然不愧是職場混世大魔王。曹參如此消極怠工,肯定會沒啥業績吧。

恰恰相反,司馬遷說: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統治以後,曹參給予他們休養生息的時機,所以天下的人都稱頌他的美德。

「我把我灌醉了,就沒工夫折騰你們了。」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管理者喜歡指指點點,看起來很忙,但其實是在幫倒忙。

阿城說過這麼一段話:「無為而無不為」是道家的精髓,「無為」是講在規律面前,只能無為,熱鐵別摸;可知道了規律,就能無不為,你可以用鏟子,用夾子,總之你可以動熱鐵了,「無不為」。

可世間人一遇事就動心,就急不可耐的躍躍欲試,被「熱鐵」燙的人仰馬翻。所謂清靜就是心性恬靜,不輕易被欲望支配。用老子的話說叫「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當達到極度虛空的境界,內心安然篤定,就能覺知世間萬物生發之道,是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至於無為,不是說不去動那「熱鐵」,而是洞察規律後,改用夾子去動熱鐵。今人多把無為理解為對萬物發展不加幹預,任其發展。其實,道家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像行事。

一言以蔽之,便是:修清靜之心,行無為之事,人生從此順風順水!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真正道理!
    老子《道德經》的智慧在於,書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和名流大咖,下至黎民百姓和江湖之士,幾乎所有的人,都從《道德經》的智慧中,汲取了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人生方向。在如何治理國家和修身養性方面,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辦法是「處無為之事」,讓勞動人民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展的辦法,來到達治理好國家的目的。
  • 《道德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是帛書甲乙本。通行本內容「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兩者之間區別不大。「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可以講,只要理解了無為,就能基本上理解了《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了。
  • 《道德經》:「聖人處無為之事」是什麼意思,何謂「無為」
    這些都是提倡人要行有為之事,仿佛與道家的無為思想有衝突。道家的無為,難道是字面上的無所作為嗎?《道德經》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其中的無為之事,究竟是什麼意思?《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生活中大家都自覺排隊,遵守秩序,那超市、影院、車站等地方就不會如同十幾年前一樣,會有專門的治安人員來引導、監護,城市就自然而然形成。大樓的建設人員認真做好每一層的施工,百米高層的建築便會一座拔地而起。
  • 白巖松:一個人一旦悟透了這條處世之道,人生自然會順風順水
    白巖松:一個人一旦悟透了這條處世之道,人生自然會順風順水央視名嘴白巖松,他總是能一句話就點透問題的本質,能透過現象看清本質,他就是那種既有能力又能把握處世之道的人。白巖松經常在各大高校做演講,有一次說了一句令所有人都醍醐灌頂的話:"知識只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願每個人擁有知識的同時,良知不泯。一個人,一旦明白了這一條處世之道,人生會順風順水,一路順暢。"知識只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這就是白巖松的處世之道,也是我們成功的法則!
  • 以經解經之《道德經》: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他通過定義無與有的概念來認識大道,緊接著又在二,三章裡提出了用「無為」的方法來為道。無與有以及二三章中的無為就是「道可道」的方法,就是「名可名」的內容。所以《道德經》的第一、二、三章應該劃分為一個大的段落,同屬於上篇道經的重點。
  • 《道德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這幾句是老子相對論的闡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侍,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是老子的政治論,他主張「無為而治」。老子口中的」聖人「所說是有道的人。
  • 《道德經》:開悟者的人生是什麼樣?如何開悟?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語出老子《道德經》什麼意思?——(道體),你可以看它,卻什麼也看不見,可以稱之為「夷」;如果聽它,什麼也聽不到,稱它為「希」;用身體感官去觸摸抓取,摸不到也抓不著,稱它為「微」。
  • 《道德經》中必知的10句語錄,每一句堪當人生格言,且行且記之
    《道德經》中必知的10句語錄,每一句堪當人生格言,且行且記之中國從上到下已經歷經了幾千年的時間,我們都知道每一個時代的發展都會有必然的產物,而這一些產物中很大的一部分不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而被淘汰掉,而精華就被遺留了下來,伴隨著幾千年時間的流逝慢慢沉澱了下來,到最後也就成為了經典
  •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以「無為」的方式去作為,以「無事」的方法去行事,以「恬淡」的標準去體會。大小多少都是相對的,用德來回應怨恨。謀劃之艱難,在於任何艱難的謀劃都是由簡單原理來支撐的。作為之偉大,在於任何偉大的作為都是從細微處著手的。天下困難的事情必興作於簡易,天下偉大的事情必興作於細微。以無為的方式作為,以無事的方法行事。以道的精神,處無為之事。
  • 終於明白《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的真正意義!
    《道德經》中還說過一句話叫「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意思是一個人手中的武器已經很鋒利了,但越鋒利,刃就越薄,遇到稍微硬的東西就會損壞,所以不能長久保持。同樣的,一個人功成名就了,卻不懂得退讓而一味地追求更多,那麼就無法保持長久。「退」並不是指隱退逃避,消極避世,而是告訴人們在成功的時候要懂得收斂、反思,不能一味前進,而是要適當後退。
  • 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為」,應該怎樣理解?
    《道德經》中的 「無為」是老子自然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如果我們想要學習老子《道德經》的哲學智慧,那麼就得正確解析老子的「無為」思想。只有正確理解老子的「無為」含義,才能從老子《道德經》中體悟出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觀,才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積極的指導作用。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無為不爭不是無為也不是不爭。沒有奮鬥的動力屬於焦慮,知與行,智與慧的不相適應,你在乎的只是一個結果。學習的結果是學歷,還是通過考試,可惜你會錯意,以為學《老子》可以解脫。可以通過掌握客觀規律更好的學習。
  • 走近道教:《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注音註解
    經文不講有為的修養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經中以發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敘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經文大旨,主要是根據太上道祖「清靜無為」的理論推演而來,在道經之中不失為純正之品。此經篇幅雖短,卻是一篇博大精深、邏輯性驚人的經文,每一句話可以解釋成上千字的思維過程。涵蓋了宇宙人生的全部真相,讓人真正意義上地明白真理並獲得解脫。
  • 《道德經》八句名言——感悟人生大智慧!
    今天我們繼續分享《道德經》的名言,感悟人生智慧: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點評:最上等的善就是像水一樣,能夠滋潤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相爭。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就不去跟別人爭,你要什麼他都讓給你,雖然暫時好像有一點損失,但他卻得到了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才是大智慧。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點評:為人處世,往往事與願違,做人做事不要拔苗助長,順其自然就是最好。
  • 《道德經》究竟講了些什麼?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並奉為寶藏?
    二、君主為政之道老子的為政之道主要是「無為」。「無為」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也是道之根本。「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在無為的同時還要「無爭」,要謙下。「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於是乎當臥則臥,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故學道之路,內外兩除也;得道之人,內外兩忘也。內者,心也;外者,物也。內外兩除者,內去欲求,外除物誘也;內外兩忘者,內忘欲求,外忘物誘也。二是要順其自然,老子道:「養生之經,要在自然。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隨物捲曲,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陰同波。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纂圖解注(王玠)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慕圖解注。元代道士王玠(字道淵)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序竊謂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化之不測之謂神。夫太上老君之神聖,居混沌之始,為萬炁之宗,變化不可測也。
  • 太上清靜經圖解
    世人若肯回頭向道,訪求至人指示身中之天地,身中之日月,修無形、無情、無名之道,煉神寶、氣寶、精寶之丹,返上清、太清、玉清之宮,證天仙、金仙、神仙之果,逍遙物外,浩劫長存,這等好處,何樂而不為也? 木公老祖詩曰: 道德天尊演妙玄,尊經一部是真傳。求師指破生死竅,得訣勤修龍虎丹。 個個同登清靜道,人人共上彩雲蓮。無極宮內受封后,快樂逍遙自在仙。 文昌帝君詩曰: 一部尊經度世船,五湖四海任盤旋。
  • 一個小故事,完美解讀《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道德經》是我們所熟悉的經典名著,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來源,被譽為「萬經之王」。從國際影響力來看,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比如,老子在德國就被稱為「最知名的中國人」。
  • 《道德經》精華10句,感悟道家人生智慧!
    ——《道德經.第二章》點評:無論什麼事,但凡我們樹立一個標準,就會有利有弊。比如樹立一個「美」的標準,很多人為了得到「美」,就會弄虛作假,不擇手段;如果樹立一個「善」的標準,很多人也會為了追求「善」名,而欺世盜名,沽名釣譽,反而與當時設立標準的初衷相違背了。二、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 《道德經》10句,道法自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1、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並非不作為,是說一切的作為,應該像行雲流水那樣,沒有多餘的造作。做那些應該做必須做的事,做完之後就像雁過長空,不留痕跡,不把這些事情記掛在心中,甚至把功勞都忘記,不誇耀自己做了什麼事、有多少功勞和苦勞。言語的教育往往蒼白無力,圖費唇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