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什麼意思呢?
一種人理解,無為是就是什麼都不做;還有一種人理解,無為就是順勢而為。
到底哪個是對的呢?
一
著名的職場混世大魔王曹參說:是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下面請曹相國上場。
如果讓阿信選《史記》裡最討厭的人,那麼曹參一定位列榜首。其實司馬遷也不那麼喜歡曹參,比如他說:曹相國參攻城野戰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與淮陰侯俱。及信已滅,而列侯成功,唯獨參擅其名。
在司馬遷看來,曹參之所以戰績斐然,是因為頂替了韓信的功勞。就這樣職場老油條的人居然還被論功封侯了。
所以,曹參真是沽名釣譽之徒嗎?
二
有個成語叫「蕭規曹隨」,蕭何死後,曹參頂替。你沒看錯,這位大哥頂了「漢初三傑」裡的兩個人,你當真還覺得是運氣嗎?
這就好比有一天曹參躺床上玩手機,正覺腹飢時,突然一塊餡餅砸曹參腦袋上了。第二天,曹參又在玩手機,突然一塊餡餅又正中腦門,這也太巧了吧。
如果頂替韓信是運氣好,那麼頂替蕭何也是運氣嗎?畢竟,陳平的段位可不在曹參之下,但有一點他不如曹參,陳平太勤快了。
想當年,曹參跟著韓信在外南徵北戰時,啥都聽韓信的,因為他知道自己那點水平跟韓信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所以他當時的主要工作就是配合韓信的部署。你要知道,彼時的曹參可不是無名小卒,他可是右丞相,出道時間一點不比韓信晚,他居然心甘情願當配角,你說這麼做是對是錯呢?
我認為是對的,說明曹參有自知之明,沒有不懂裝懂,亂抬槓,瞎指揮。曹參知道自己是劉邦嫡系,日後有了功勞少不了自己一份。所以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韓信累死累活的忙,而曹參什麼也不做,坐享其成。
後來韓信死了,果然曹參成了最大受益者之一。
不公平是不是?韓信忙了老半天一切歸零,曹參啥也不幹卻功德圓滿,你說氣人不?這其實就是有為和無為的區別,做事和順勢的區別。
三
我們需要對曹參有合理的評價,他的不作為其實是順應時勢的。司馬遷對他其實還有一句評價: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
老曹極力主張清淨無為,這完全合於道家的學說。這裡其實還有個背景,彼時劉邦已經死了,呂后和張良,包括蕭何都提倡無為而治的理念。所以你會發現,劉家雖然上面鬥的你死我活,但是對下面確實還是可以的。
領導都提倡無為了,曹參會不跟上?我估計每天上班的時候,曹參恨不得把「無為」兩個字寫臉上,事實上他的口號確實喊的震天響,但到底無為是什麼意思呢?或許,那時候的曹參是真把「無為」理解成啥都不幹。但是這不要緊,不懂可以學。在《史記》裡交代了這麼一個細節:(曹參)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
自己不懂沒關係,找個懂的人學習。在學習上,曹參捨得花錢,注意「厚幣」這個詞,就意味著花了很多很多錢。世外高人蓋公估計看在錢的份上,也告訴曹參「無為」的真諦:
「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
管理之道,貴在清靜無為,然後讓百姓們休養生息,自行安定。修清靜之心,行無為之事。
曹參告訴我們,不懂就要學,學習永遠是最高效的投資,而學習是要有成本的。
四
言歸正傳,曹參其實跟蕭何的關係並不好,少不得被穿小鞋。但又如何呢?曹參正好清淨自在,不爭不搶,該吃吃該喝喝。為啥呢?因為他知道論資排輩也好,論能力也罷,遲早會輪到自己的。
更重要的是,他是真切的推行過「無為而治」且獲得成功的人,他把齊國管理的井井有條,有口皆碑(曹參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蕭何知道這哥們是個「無為」份子,立場跟上面一樣,便乾脆做個順水人情,點名曹參接任。所以當聽說蕭何辭職時,曹參便說:
終於輪到我上場了吧。
別人都以為他會大幹一場。怎麼可能,在曹參這裡無為就有不作為的意思。自打他換了辦公室打卡上班後,就開始吃喝玩樂,史料記載:參輒飲以醇酒,間之,欲有所言,復飲之,醉而後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
「五魁首啊,別說正事。六六六啊,你輸了,喝酒!」
這簡直是素位屍餐,你說氣人不氣人?老闆漢惠帝忍不住了,便質問曹參為什麼不認真上班?
曹參說:是因為能力比不上蕭何,所以不如都按蕭何說的辦好了。事實也是如此,他當了相國以後,除了領工資以外,啥都沒幹,全部抄蕭何作業(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果然不愧是職場混世大魔王。曹參如此消極怠工,肯定會沒啥業績吧。
恰恰相反,司馬遷說: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統治以後,曹參給予他們休養生息的時機,所以天下的人都稱頌他的美德。
「我把我灌醉了,就沒工夫折騰你們了。」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管理者喜歡指指點點,看起來很忙,但其實是在幫倒忙。
五
阿城說過這麼一段話:「無為而無不為」是道家的精髓,「無為」是講在規律面前,只能無為,熱鐵別摸;可知道了規律,就能無不為,你可以用鏟子,用夾子,總之你可以動熱鐵了,「無不為」。
可世間人一遇事就動心,就急不可耐的躍躍欲試,被「熱鐵」燙的人仰馬翻。所謂清靜就是心性恬靜,不輕易被欲望支配。用老子的話說叫「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當達到極度虛空的境界,內心安然篤定,就能覺知世間萬物生發之道,是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至於無為,不是說不去動那「熱鐵」,而是洞察規律後,改用夾子去動熱鐵。今人多把無為理解為對萬物發展不加幹預,任其發展。其實,道家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像行事。
一言以蔽之,便是:修清靜之心,行無為之事,人生從此順風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