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最後一位先知瑪拉基,約公元前430年寫書)與新約(施洗約翰出來傳道算起)之間,約四百年。這四百多年,政治和宗教活動與變遷,頻繁多姿,但從上帝的默示的角度來看,是一片沉寂,因此有人稱其為「沉默的時代。」從七個七的預言(但9:24-25)來看:「為你本國之民(猶太人)和你聖城,已經定了七個七,……從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耶穌受洗)的時候,必有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正在艱難的時候,耶路撒冷城連街帶濠,都必重新建造。」顯然這段歷史的進程,特別是猶太人的經歷,早已在上帝計劃之內。出令重建耶路撒冷是從公元前457年秋天計算起。這一年亞達薛西王派以斯拉回國,諭令中可能包括重修聖城聖牆的命令(拉7:6-7;9:9)。公元前444年,亞達薛西王差希米回國重建城牆,完成以斯拉未竣之工(尼2:7)。尼希米第一任省長任期十二年,他和以斯拉領導以色列人進行屬靈的奮興和宗教、政治方面的改革,成績很好,等到他回京述職離開耶路撒冷城的時候,一些罪行又在百姓當中死灰復燃,重新泛濫。主興真瑪拉基先知向百姓傳達祂的信息,要他們悔改,尼希米又回來任第二任省長,猶太人又得到安康日報恩眷。尼希米以後一百多年間,猶太人繼續享有宗教信仰的算帳,不受任何幹擾。猶大的情形,知道的很少。但可喜的是舊約聖經已大致完成,以斯拉可能是總編輯,由尼希米、瑪拉基等人協助,收集成廿四卷。祭司長本來只是宗教領袖,後來逐漸被委任為地方的統治者,直接聽命于波斯王朝。祭司參政的制度成為日後許多禍患的根源。為了爭奪祭司長的職位,猶太人彼此猜疑妒忌,勾心鬥角,甚至手足相殘。所說耶何耶大的兒子約哈難(尼12:22)曾在聖殿內行兇,手殺胞兄約書亞。約哈驗證的繼承者是他的兄弟名瑪拿西,猶太史家約瑟芬記載,他做了撒瑪利亞總督的女婿。這必然會削弱祭司長的靈性生活和在百姓中的威望。尼希米採取強制的手段,以遏阻異教通婚的歪風,尤其是針對祭司階層的通婚者,非但被革職,並且立即被逐出以色列境。許多與拜偶像者結婚的人,寧願與他們流亡,這班人,連同那些從會眾中被驅逐的人,都去投奔撒瑪利亞人了。有些過去在上帝聖工上居高位的人,也在此尋得了門道,過了一些時候,就完全與他們聯合了。撒瑪利亞人渴望加強這種聯繫,便應許更完全地採納猶太人的信仰和風俗;結果那些背道者,竟決意要勝過他們過去的弟兄,便在基利心山上建一座殿,與上帝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對抗。他們的宗教一直是猶太教與邪教的混合物他們自稱為上帝選民的身份,卻成了這兩國之間世世代代分裂、紛爭與仇恨的理由。――(《先知與君王》548-549面)約翰福音中的撒瑪利亞婦人,就是以基利心山和錫安山與耶穌爭辯的(約4:20-24)。今日,撒瑪利亞人仍舊以基利心山為聖山。一、波斯一直未能徵服希臘,兩國之間的戰役,著名的有馬拉松戰役(公元前490年),撒摩丕利與撒位斯戰役(公元前480年),最後被希臘文化的承繼者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滅。亞歷山大是軍事天才,很有文化修養,早年曾做希臘大哲學家亞裡斯多德的學生,堅決主張唯有希臘文化才能一統天下。亞歷山大廿歲時(公元前336年)成為希臘軍隊的統帥,如流星一般向東攻佔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各國。公元前331年,成了強大帝國的元首。公元前332年進攻巴基斯坦時,亞歷山大很得猶太人的擁戴,因此沒有和猶太人交戰。又有傳說,當時大祭司押都亞親自迎接,向亞歷山大講述但以理第8章的預言,認為希臘軍一定大勝。亞歷山大允許猶太人行使猶太律法,並在安息年豁免進貢納稅。亞歷山大在埃及建造亞歷山大城(公元前3331年)鼓勵猶太人在這城定居,讓他們享有與希臘公民相等的權益。亞歷山大英年夭折,死時才33歲(公元前323年)。他死後,他手下國個將軍將其小客車分裂為四,正應驗了但2:6和8:8節的預言,這四個國家是:1,喀散德將軍 經濟臺希臘和馬其頓2,利西馬克將軍 統治小亞細亞和他雷西3,多利曼將軍 統治埃及、巴基斯坦4,西路庫(西流基)將軍 統治亞洲其他各地,即敘利亞等地。巴基斯坦位於敘利亞和埃及之間,先歸於敘利亞(但十一章開始的北方王),不久之後歸與(南方王),約一百年之久(公元前301年-198年)。二、埃及的猶太人在多利買王朝諸王統治之下,大體上說相當安居樂業,建造了自己的會堂,亞歷山大圧成為猶太教的一個重要中心地,歷史數百年不哀。多利買二世非拉鐵非二世在位時,亞歷山大城的猶太人,將舊約聖經譯成希臘文。後世成為「七十士譯本」,以紀念傳說中的七十二個譯者(以色列十二支派每支派派六個代表組成)。主耶穌時代猶太人常用這譯本,新約作者也多所徵引。埃及統治時期,猶太人除按時納貢埃及之外,其他政務仍上祭司長治理。這時期有一個偉大的人物是祭司長義者西門,有些著作評論他:「同胞尊他為貴,族人以他為榮」。他重建多利買一世為奪取猶太時所毀的耶路撒冷城牆,修理聖殿,又掘成一個大蓄水池,作為乾旱或戰亂受困時儲水之用。三、敘利亞的安提阿歌大帝於公元前198年徵服巴基斯坦,聖地又再轉回敘利亞西流基王朝的統治之下,猶太人的日子就不好過了。西流基王朝的統治者用強硬手段推行希臘化政策,迫使猶太人就範。安提阿歌四世伊比法(公元前175-164年)登位,決心用殘酷手段消滅猶太人及其宗教。他登們之初,祭司長是前面題及的義者西門的後代安尼亞三世,素以保守、嚴謹著稱。猶太人中的親希臘派反對這位祭司長,親希臘派中有一個安尼亞三世的兄弟賴斯,為了要當祭司長,就以重金取悅安提阿哥四世,這位王為了在猶太人中鞏固自己的統治,也樂意得勝賴斯。耶孫當上祭司長,新希臘派大肆活動,在耶路撒冷城建立希臘式的體育館,人民取希臘名的增多。傳統希伯來信仰被譏為愚昧落後。保守的猶太人對耶孫很不満。不久,耶孫的好友便雅憫人米尼老討得王的喜悅,當上祭司長代替耶孫,保守派認為不是利未支派人根本不能當祭司長,就引起內戰。當時敘利亞正和埃及打仗,安提阿哥四世為了安定內部,就痛下下殺手,得勝猶太人安息日不打仗的信仰,在一個安息日向耶路撒冷攻擊,殲滅了大部分反對者,城牆再度被毀。這是公元前168年的事。安提阿哥四世決定徹底剷除一切保守的猶太教氣氛。汙穢聖殿。如:在祭壇上獻豬,為宙斯鑄造神像和別的神像,一道放在聖殿的壇上,禁止在聖殿中舉行禮拜,以死刑禁止受割禮,焚毀舊約書卷,藏都處死刑,把千萬猶太人賣為奴隸,用各種嚴刑迫使猶太人放棄信仰。可是猶太人強項分子寧願死來對抗禁令,捍衛信仰,結果引起了馬加比反抗戰爭,走上了猶太獨立時代。